【本书首发网站,百度直接搜索关键词 】
若是杨林不肯答应,那他手上的这十几万兵马,可就是一个大问题了。那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兵马,完全就是易风自己花钱建立供养的军队,一支十几万人的私军,一支屡次击败草原骠悍骑兵的胡人,想象一下易风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十五万突厥人的多路进攻,可他不变应万变,最后却连场惨烈的战斗也没有,就轻松的破了其中两路。十五万突厥军啊,换算成大隋的府兵,起码也得能算二十万吧。
杨坚感到头痛起来。杨林太让人出乎意料了,他现在后悔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有仔细的查一查这个孙子呢,真不愧是在民间流落十几年,曾经在马贼中混成了头目的人。
头疼的同时,他又有些惊叹,这个孙子确实很厉害,厉害的让他都大吃一惊。太子平庸,晋王杨广早有夺宗之意,杨坚当然也是清楚的,甚至他心里其实也是纵容晋王的野心的,因为他从心底里越来越对杨勇失望,他老了,也开始在想着王朝的继承者问题。杨勇这样的人,是很难接的住王朝的未来的。杨广的表现很让他满意,处处都很了得,写诗作赋书法等方面那是更不用说,自小得名儒大家教导,才名显著。不过为君者,这些方面并不需要太出色,他更看重的是杨广治理地方的能力,平定南陈后,杨广坐镇扬州,一镇八年,表现的极为出色。当初刚陈平南陈后,江南地区就爆发大叛乱,可杨广坐镇后,江南再没有出现一点问题,江南的粮食布匹丝绸茶叶,为大隋的繁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凭这一点,杨广就有资格继承大统,接管隋朝。
不过杨广也不是没有缺点,杨坚一直觉得这个儿子可能在江南呆的久了,又娶的是江南妻子。身边的也多是些江南的文人,他甚至还活了一口吴侬软语,这让儿子身上有股子他也说不出的味道,一种他不喜欢的味道。他更喜欢的是那种充满北地性格的继承人。有文化才气,但不需要太出色。又有军事才能,这在刚统一天下的大隋,是很需要的,尤其是北方还有那么强大的一个突厥。东面还有一个一直虎视眈眈的高句丽。天下并不太平,大隋需要一位能征战的君主。更重要的,大隋也需要一个眼光长远,有大局观的君主。
原来,他一直以为杨广是这样一个人选,可现在,孙子杨林似乎比杨广更出色。杨林也有文名,他看过不少下面进呈上来的杨林做过的诗词,写的很好,不似那种南北朝以来的淫糜浮华的风格。而是很有魏武之风,大气,格调很高。而若比起武,肯定更比杨广出色,虽然杨广曾经率军平陈,也带兵打过突厥,可那都是挂帅性质。可杨林却是实打实的带兵打仗,甚至冲杀在前的。就说这次的战斗,虽然不再是亲历阵前,可那全局统筹的能力却已经相当了得了。
不过杨广和杨林倒都有一个共同点。他是看出来了,这两人都很会伪装。
他要如何选择?选杨广,杨林会是个大麻烦,不但得把杨勇废黜。还得把杨林一起废黜,还得把他封到遥远的南疆去,不然,只怕会后患无穷。相比起来,但是继续维持眼下的状况比较好,杨勇是太子。杨林是皇太孙,杨林就算拥有重兵,反正天下早晚是他的,也不用太担心。不过也有一个问题,他虽然立了杨林为皇太孙,可万一将来他大行,杨勇成了天子,到时杨勇要换太子呢?难道到时还要来一场太子叛乱,把皇帝父亲赶下台的丑事?
杨林啊杨林,你可真是让朕太意外了啊。早知当初,他也不会那么随意的立杨林为皇太孙了,现在倒好。杨林是皇太孙,他因此也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更加放不开了。
“或许可以考虑把杨林的军队收归朝廷,设防他处。”杨坚想道,一想到皇太孙杨林手上有不下二十万军队,他就觉得如芒在背。之前杨广才表现出一点太过强势的苗头,他就立即借刺案把杨广给夺了帅,还软禁了一阵。现在杨林已然拥有了一支这样强大的私军,他岂能安心。杨林有这么一支大军在,可以说,他就无法有任何关于换储的行动了,不然就极有可能要面对一场叛乱。在说了,他甚至不得不多心的想到,万一杨林等不及呢,万一他想取我而代之呢?杨林不得不这样想,越这样想,就越发的不安了。
他从御安一角取出另一道奏折,这却是当初太孙在京之时,曾经入宫之时与他讨论的一些记录,都是绝密之语,那些话就没出过这间宫殿,他连皇后都没告诉过。那些话,后来杨坚自己回忆记录下来,经常翻看。都是些关于朝廷的制度的一些改革建议,如官制的改革,甚至还有税制、兵种等等改革。有些已经开始实行,如阶官、勋官的改革,还有如封建诸侯南疆等,当然绝大多数都还只是停留在这本折子的纸上。
杨坚翻看着,找到其中的一项。
那是一条关于撤消各级总管府的建议,建议中杨林认为总管府适合于开国之初,但如今天下一统,这个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了。尤其是亲王任大总管的制度,越发的不适合。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易风提议应当封建诸侯,而且不能和汉晋时的封建一样,得把诸侯们封到南疆去,这样既能屏藩朝廷,也能避免诸侯将来作乱,威胁到朝廷。而撤消大总管府后,单纯的州县两级区划,也会让朝廷中央统治困难,应当在州县之上增加一级,在州之上可以设路或者是道,或者是行省。之前也有过三级行政,州郡县,也有过四级行政,行台、州、郡、县,但不管是三级还是四级,都并不适合现在的情况。
州郡县三级,有郡太小,州太多的弊端。而行台制度,却又因为行台尚书令的权责过大,对中央集权极不利。因此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取消郡一级,增加行台一级,但又不能是原来的行台设置。朝廷虽应设行台一级的机构,但又得防止行台权利过大,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立行台,但不能设立全权统领的官员,得分权而治。可沿用行台尚书省的名称,或直接改为道和路,在这一级不设如刺史一样的长官,而是分设三司。皇太孙建议直接设立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设立左右布政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立左右提刑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或称都司,掌管地方的军政,设左右都指挥使。三者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中央相关部门,每司设二长官,也可相互监督,避免专权。在全国,可以设立十五到十八个左右的省,或者是道或路,由他们统辖全国三百余州一千余县,减轻中央的负担。
当初易风跟杨坚说这些话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把后来明代时的设置拿出过来。历史上,隋杨广时有监察州,唐时有道,宋时有路,不过隋唐时的监察州和道都属于监察性质,并非行政机构。宋时的咱后来也渐分为帅、漕、宪、仓四司,帅即安抚使,掌军事民政;漕即转运使,掌财政兼监察;宪卽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狱讼;仓即提举常平使,掌义仓救恤。但因宋代过分集权,因此仅视作中央官吏临时差遣,有殊严格意义之地方官,不过后来各自为政,也完全不同于隋唐时的监察州与道,是后来地方行政分权制度的开始。
宋代的路比起明代的使司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的,宋代路级的安抚权,既掌军事又管民政,权责极大。而明代的布政使却只管民政,无疑,明代的三使司比起宋代的路,在分权上肯定更进步一些。
杨坚设大总管府,让诸亲王坐镇,就是为了避免地方权利过大,与中央抗衡。可亲王虽然比外臣可信,但一样会出现地方与中央抗衡,只不过如今大总管都是皇帝的儿孙,但如果将来皇帝是诸总管们的兄弟呢。就如比将来杨广当了皇帝,手握重兵的大总管杨林和皇帝之间岂会平静。
杨坚此时翻出这则建议,实则也已经是在考虑着解决办法了。
废除大总管府,改在天下设立道或路,废除中小总管府,改在路设立统兵的左右都指挥使,在州设立都尉典兵,县设县尉。
拿着奏折思虑良久,杨坚召来王海。
“传朕旨意,即刻召秦州大总管蜀王杨秀入京!”
“遵旨!”
王海退下,前往门下省,让他们拟旨,然后交由内史省,让内省省派内史舍人往秦州宣旨。
甘露殿中又只剩下了杨坚,他起身走到一面墙上悬挂的那副巨大的天下舆图前面,开始在南疆寻找着,准备为蜀王杨秀找一块地盘封建诸侯国。既然要撤总管府,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先封建蜀王建诸侯国,然后顺势撤消秦州大总管府,顺便,把关中陇右的兵权收回手中。自知道杨林手中握着十余万兵马,杨坚真有些茶不香睡不甜了。(未完待续。)xh118
若是杨林不肯答应,那他手上的这十几万兵马,可就是一个大问题了。那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兵马,完全就是易风自己花钱建立供养的军队,一支十几万人的私军,一支屡次击败草原骠悍骑兵的胡人,想象一下易风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十五万突厥人的多路进攻,可他不变应万变,最后却连场惨烈的战斗也没有,就轻松的破了其中两路。十五万突厥军啊,换算成大隋的府兵,起码也得能算二十万吧。
杨坚感到头痛起来。杨林太让人出乎意料了,他现在后悔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有仔细的查一查这个孙子呢,真不愧是在民间流落十几年,曾经在马贼中混成了头目的人。
头疼的同时,他又有些惊叹,这个孙子确实很厉害,厉害的让他都大吃一惊。太子平庸,晋王杨广早有夺宗之意,杨坚当然也是清楚的,甚至他心里其实也是纵容晋王的野心的,因为他从心底里越来越对杨勇失望,他老了,也开始在想着王朝的继承者问题。杨勇这样的人,是很难接的住王朝的未来的。杨广的表现很让他满意,处处都很了得,写诗作赋书法等方面那是更不用说,自小得名儒大家教导,才名显著。不过为君者,这些方面并不需要太出色,他更看重的是杨广治理地方的能力,平定南陈后,杨广坐镇扬州,一镇八年,表现的极为出色。当初刚陈平南陈后,江南地区就爆发大叛乱,可杨广坐镇后,江南再没有出现一点问题,江南的粮食布匹丝绸茶叶,为大隋的繁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凭这一点,杨广就有资格继承大统,接管隋朝。
不过杨广也不是没有缺点,杨坚一直觉得这个儿子可能在江南呆的久了,又娶的是江南妻子。身边的也多是些江南的文人,他甚至还活了一口吴侬软语,这让儿子身上有股子他也说不出的味道,一种他不喜欢的味道。他更喜欢的是那种充满北地性格的继承人。有文化才气,但不需要太出色。又有军事才能,这在刚统一天下的大隋,是很需要的,尤其是北方还有那么强大的一个突厥。东面还有一个一直虎视眈眈的高句丽。天下并不太平,大隋需要一位能征战的君主。更重要的,大隋也需要一个眼光长远,有大局观的君主。
原来,他一直以为杨广是这样一个人选,可现在,孙子杨林似乎比杨广更出色。杨林也有文名,他看过不少下面进呈上来的杨林做过的诗词,写的很好,不似那种南北朝以来的淫糜浮华的风格。而是很有魏武之风,大气,格调很高。而若比起武,肯定更比杨广出色,虽然杨广曾经率军平陈,也带兵打过突厥,可那都是挂帅性质。可杨林却是实打实的带兵打仗,甚至冲杀在前的。就说这次的战斗,虽然不再是亲历阵前,可那全局统筹的能力却已经相当了得了。
不过杨广和杨林倒都有一个共同点。他是看出来了,这两人都很会伪装。
他要如何选择?选杨广,杨林会是个大麻烦,不但得把杨勇废黜。还得把杨林一起废黜,还得把他封到遥远的南疆去,不然,只怕会后患无穷。相比起来,但是继续维持眼下的状况比较好,杨勇是太子。杨林是皇太孙,杨林就算拥有重兵,反正天下早晚是他的,也不用太担心。不过也有一个问题,他虽然立了杨林为皇太孙,可万一将来他大行,杨勇成了天子,到时杨勇要换太子呢?难道到时还要来一场太子叛乱,把皇帝父亲赶下台的丑事?
杨林啊杨林,你可真是让朕太意外了啊。早知当初,他也不会那么随意的立杨林为皇太孙了,现在倒好。杨林是皇太孙,他因此也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更加放不开了。
“或许可以考虑把杨林的军队收归朝廷,设防他处。”杨坚想道,一想到皇太孙杨林手上有不下二十万军队,他就觉得如芒在背。之前杨广才表现出一点太过强势的苗头,他就立即借刺案把杨广给夺了帅,还软禁了一阵。现在杨林已然拥有了一支这样强大的私军,他岂能安心。杨林有这么一支大军在,可以说,他就无法有任何关于换储的行动了,不然就极有可能要面对一场叛乱。在说了,他甚至不得不多心的想到,万一杨林等不及呢,万一他想取我而代之呢?杨林不得不这样想,越这样想,就越发的不安了。
他从御安一角取出另一道奏折,这却是当初太孙在京之时,曾经入宫之时与他讨论的一些记录,都是绝密之语,那些话就没出过这间宫殿,他连皇后都没告诉过。那些话,后来杨坚自己回忆记录下来,经常翻看。都是些关于朝廷的制度的一些改革建议,如官制的改革,甚至还有税制、兵种等等改革。有些已经开始实行,如阶官、勋官的改革,还有如封建诸侯南疆等,当然绝大多数都还只是停留在这本折子的纸上。
杨坚翻看着,找到其中的一项。
那是一条关于撤消各级总管府的建议,建议中杨林认为总管府适合于开国之初,但如今天下一统,这个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了。尤其是亲王任大总管的制度,越发的不适合。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易风提议应当封建诸侯,而且不能和汉晋时的封建一样,得把诸侯们封到南疆去,这样既能屏藩朝廷,也能避免诸侯将来作乱,威胁到朝廷。而撤消大总管府后,单纯的州县两级区划,也会让朝廷中央统治困难,应当在州县之上增加一级,在州之上可以设路或者是道,或者是行省。之前也有过三级行政,州郡县,也有过四级行政,行台、州、郡、县,但不管是三级还是四级,都并不适合现在的情况。
州郡县三级,有郡太小,州太多的弊端。而行台制度,却又因为行台尚书令的权责过大,对中央集权极不利。因此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取消郡一级,增加行台一级,但又不能是原来的行台设置。朝廷虽应设行台一级的机构,但又得防止行台权利过大,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立行台,但不能设立全权统领的官员,得分权而治。可沿用行台尚书省的名称,或直接改为道和路,在这一级不设如刺史一样的长官,而是分设三司。皇太孙建议直接设立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设立左右布政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立左右提刑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或称都司,掌管地方的军政,设左右都指挥使。三者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中央相关部门,每司设二长官,也可相互监督,避免专权。在全国,可以设立十五到十八个左右的省,或者是道或路,由他们统辖全国三百余州一千余县,减轻中央的负担。
当初易风跟杨坚说这些话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把后来明代时的设置拿出过来。历史上,隋杨广时有监察州,唐时有道,宋时有路,不过隋唐时的监察州和道都属于监察性质,并非行政机构。宋时的咱后来也渐分为帅、漕、宪、仓四司,帅即安抚使,掌军事民政;漕即转运使,掌财政兼监察;宪卽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狱讼;仓即提举常平使,掌义仓救恤。但因宋代过分集权,因此仅视作中央官吏临时差遣,有殊严格意义之地方官,不过后来各自为政,也完全不同于隋唐时的监察州与道,是后来地方行政分权制度的开始。
宋代的路比起明代的使司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的,宋代路级的安抚权,既掌军事又管民政,权责极大。而明代的布政使却只管民政,无疑,明代的三使司比起宋代的路,在分权上肯定更进步一些。
杨坚设大总管府,让诸亲王坐镇,就是为了避免地方权利过大,与中央抗衡。可亲王虽然比外臣可信,但一样会出现地方与中央抗衡,只不过如今大总管都是皇帝的儿孙,但如果将来皇帝是诸总管们的兄弟呢。就如比将来杨广当了皇帝,手握重兵的大总管杨林和皇帝之间岂会平静。
杨坚此时翻出这则建议,实则也已经是在考虑着解决办法了。
废除大总管府,改在天下设立道或路,废除中小总管府,改在路设立统兵的左右都指挥使,在州设立都尉典兵,县设县尉。
拿着奏折思虑良久,杨坚召来王海。
“传朕旨意,即刻召秦州大总管蜀王杨秀入京!”
“遵旨!”
王海退下,前往门下省,让他们拟旨,然后交由内史省,让内省省派内史舍人往秦州宣旨。
甘露殿中又只剩下了杨坚,他起身走到一面墙上悬挂的那副巨大的天下舆图前面,开始在南疆寻找着,准备为蜀王杨秀找一块地盘封建诸侯国。既然要撤总管府,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先封建蜀王建诸侯国,然后顺势撤消秦州大总管府,顺便,把关中陇右的兵权收回手中。自知道杨林手中握着十余万兵马,杨坚真有些茶不香睡不甜了。(未完待续。)xh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