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排精兵,苦布良阵,正当大战之际,军士倒戈相向,致使刘欣的良苦用心付诸流水。
痛定思痛后,刘欣决定不再挖肉补疮,而是刮骨疗伤。
为了组建一支既精锐又忠心不二的队伍,刘欣决定先清除集团内部的败类。凡是不忠者,即使只被怀疑,无论才气多高,声望多隆,一律罢免。
徒弟总要打师傅的,否则就不能证明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丹教育刘欣成才,刘欣送他大司马和大司空,也算报恩了。刘欣称帝后,师丹两次阻碍刘欣大计,师恩变成了师仇。欲成大事,师丹挡道,刘欣只能硬闯。
政治斗争告诉刘欣,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心腹,都要留一手。只有留有一手,才能制人,而不是受制于人。刘欣弄走了何武不过只用一句传言而已,要罢免师丹自然也只用一件小事。
师丹位居三公,除了提一些刘欣听了就火冒的建议外,还需要处理很多公文。可能是师丹自重身份,不屑写公文,将写公文的任务交给下属。这个下属有暴露欲,每次都将公文流传到长安闹市。政府公务,说白了是空文,说严重点是国家机密。下属使政府公文流传在长安闹市,师丹不能推卸责任。
抓住师丹这个把柄的刘欣,不禁喜出望外。他就此事在朝堂上数落师丹。皇帝言语有异,朝臣就拍马屁,说师丹自以为是皇帝的老师就妄自尊大,亵渎公文,目无王法,应该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不等刘欣发话,立刻给师丹戴一顶大不敬的罪名。
大不敬是一项很滑稽的罪名,当不知道该判罪犯什么罪时,大不敬是最好的罪名。大不敬,就是对皇帝不尊敬。将罪犯交给皇帝处理,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当年师丹打压董宏,就用大不敬之罪;现在廷尉送他大不敬的罪名,算是一报还一报。
刘欣将师丹踢给朝臣,朝臣踢给廷尉,廷尉踢给刘欣,这就是整人的政治逻辑。在长安没有心腹,刘欣只能亲自写一道诏书,说师丹身为人师,却不体谅皇帝苦衷,屡次说错话,存心误导国家。政治是一门艺术,说政治话更需要艺术。刘欣的诏书,别人可能看不懂,师丹一看就懂。
面对一意孤行的刘欣,师丹别无他法,只能任其自然。而刘欣的心中却想,师丹一意孤行,我只能将他罢免。刘欣要为自己树立名声,没将师丹交付廷尉惩治,贬师丹为平民。师丹不是刘欣的大仇,刘欣没必要严惩。他贬师丹为平民,相当于将师丹放在平民社会,如果需要可以提拔,这比将师丹放进地府好多了。
刘欣如此迅速地罢免师丹,因为傅晏向他举荐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此人武人出身,不搞虚文腐礼,专以拳头说话。最重要的是,他对刘欣死心塌地。刘欣让他上刀山,他就上刀山;让他下油锅,他就下油锅。
此人就是朱博。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家境贫寒,任侠好斗,爱交朋友。他为人正直刚硬,喜欢打抱不平。朱博读书不多,他的正直刚硬全是天性使然,并非后天学习而得,即他只将自己的道理当道理,别人的他不管。朱博政治生涯的起点是亭长,之后结识萧望之之子萧育和陈万年之子陈咸。三人意气相投,互相敬重,萧育和陈咸这两个阔少给朱博的帮助不大,反是朱博冒死救了陈咸一命。宠臣石显一手遮天时,陈咸是御史中丞,看不惯石显作威作福。陈咸整治石显不成,反被石显关进大牢,可能永远见不到长安的太阳。
苦于身份低微,朱博想救陈咸,却说不上话。明干不行,朱博就来暗的。他先辞职,接着混进司法机构,摸清案情进展。然后,他装成医生,前往监狱看望陈咸,掌握陈咸的犯罪资料。为了替陈咸开脱,朱博改名换姓,将陈咸所犯的罪揽到自己身上。朱博身份低微,没人注意,司法部打了他几百板就放人了。
汉成帝登基,王凤掌权,大力营救被石显打倒的儒士。陈咸感恩,推荐朱博。小人物成功营救大人物,朱博声名鹊起,深得大司马王凤赏识。王凤希望建立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派朱博到地方任太守,考验他的实力。朱博不负厚望,将地痞流氓收拾得服服帖帖。王氏集团重用朱博,朱博一路高升,官居后将军。
当年因为王立贪财私吞国家的银两获罪,朱博也受到牵连,被免官职。刘欣称帝后,起用朱博,拜为光禄大夫。朱博有能力,不久,刘欣升他为京兆尹。京兆尹负责管理长安,长安高官多,大流氓也多,无赖泼皮更多。
朱博有当地方太守的经历,知道刘欣在考验他的能力。上级的眼光就是自己的命运,为了得到上级赏识,朱博使尽平生所学——拉拢听话的,打击不听话的。
新官上任的朱博,先抓捕几个惯犯,问他们是否愿意合作。愿意配合工作的,朱博优礼相待;不愿意的,朱博全都砍了。人都欺软怕硬,朱博如此厉害,人人忌惮,不敢犯事。
朱博不爱酒、不爱美女,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在朱博的治理之下,长安井井有条,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可以说,朱博屠刀所向,必然流血;朱博眼睛所视,人人忌惮。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朱博治理长安有方,人人知道。刘欣急需人才,他的眼睛更雪亮。他本想提拔朱博,但朱博是被王凤发现的,因而担心不能拉拢朱博。待傅晏推荐,保证朱博支持改封傅昭仪为太皇太后,刘欣立刻罢免师丹,封朱博为大司空。
朱博倒向刘欣,不能说他忘恩负义。本来依附于王氏集团的他,因为王立不争气被贬,心里自然不舒服。刘欣称帝后,连他在定陶的老家都搬来长安。傅昭仪死逼王政君,王政君一忍再忍。朱博觉得,现在的皇帝是刘欣,不是刘骜。在刘欣时代,就应该归顺刘欣,否则生活不好过。朱博读的书少,他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深层处的暗流。
被刘欣封为京兆尹的朱博,渐渐结交了傅晏。一来二去,两人熟了。傅晏告知改封之事,朱博说他死力支持。刘欣寻遍天下,终于找到朱博这么一个忠肝义胆的打手,心里非常舒服。刘欣心想如果召开三公会议,连同刘欣本人,同意改封傅昭仪的就有两票。只要再争取一票,刘欣就能打一场胜仗。想着未来的第一次胜仗,刘欣很高兴。
罢免师丹,是一次战略性行动,首先为朱博腾出大司空一位,其次能够威慑傅喜。刘欣对姓傅的人有特别的感情,总给他们特殊待遇。吃一堑,长一智,刘欣吸取三公一同反对的教训,他不再打没把握的仗。为了确保最后胜利,刘欣直接问傅喜是否同意改封傅昭仪。刘欣发问,傅喜有两条路,第一条,同意,能留在长安;第二条,不同意,被踢出长安。
脾气倔强的傅喜自然不同意刘欣的提议,然而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刘欣已经对傅喜仁至义尽了,不想再留傅喜。
正当刘欣想踢人时,朱博伸出了他无坚不摧的屠龙宝刀。朱博说,傅喜表面是亲人,实际是敌人,留下他妨碍政治行动;孔光老而无用,只想保全自己,没有忧国忧民之心。朱博不是改革家,但他是整人专家,出招必杀。
朱博一语,深合刘欣心意。朱博见识不凡,刘欣准备借他这把宝刀,大砍大杀,为明天砍出一片天空。傅喜不吃敬酒,刘欣灌他罚酒。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二月二十,刘欣将傅喜踢回封地休息,暂留侯爵身份。傅喜走后两个月,四月十九,刘欣贬孔光为平民。刘欣看着这两个不识相的家伙远去的背影,心里非常舒服。
刘欣遇上朱博,就像拾得屠龙宝刀,欲砍平王氏集团,称霸长安。
世上真的有天意
老而无用的孔光、又臭又硬的傅喜和假装改革的何武先后黯然退场,这全是因为朱博的出现。朱博横空出世,刘欣改革人事;刘欣改革人事后,朱博腾空而起。朱博是刘欣的第一得力助手,丞相之位非朱博莫属。
何武上书奏请刘欣恢复古代三公制度,朱博偏偏上书刘欣奏请恢复汉初的三公制度。大汉之初,那是平民百姓的时代,只要有能力,有胆子,就能打拼出一片天地,可能贫民出生的朱博很喜欢那个时代。得力助手奏请,刘欣允可。
一路砍杀,刘欣另外扶持一位丁姓舅舅为太尉,扶赵玄为御史大夫,立朱博为丞相。经过一番苦斗,三个最重要的职位都在刘欣的掌握之中。有这三座大山支持,刘欣感觉明天一片光明。明天将会更美好,刘欣非常高兴。
明天都很美好,可是有的人无法见到。就在封赏朱博和赵玄的那一刹,天空突然惊雷滚滚,如一辆巨大无比的战车,从长安上空碾过。古人都很迷信,人们都将惊雷大作视为不祥之兆,说为人刻薄的朱博将有大灾。流言就像癌症,迅速传遍长安的每个角落。
得意助手将遭天灾,刘欣十分担心,派人招大星象家李寻入宫。李寻告诉刘欣,天空响的不是雷声,是妖鼓发出的声音。妖鼓声响,表明君王被蒙,徒有虚名之辈窃据高位,惑乱朝堂。刘欣不能理解,新任的三公都是他挑选的人,哪来蒙蔽之说?
李寻又说,妖鼓大作,有规律可循。如果在一年的中期、一月的中期或一日的中期妖鼓大响,朝廷中肯定有高官受难。丞相和御史大夫被封,是四月十九,正在中期,这说明某人已经身陷险境。
刚刚调遣如意人才上任,刘欣磨了好久的刀都没砍出去,让他就此收手,刘欣绝不甘心。刘欣像刘恒和刘骜一样,想逆天而行。李寻说罢免大臣,可以解去大灾,否则一年之内,必有一人身死。刘欣是聪明人,他知道李寻指的是朱博。朱博十分厉害,刘欣舍不得放手。为了欲望,很多人都会逆天而行,何况是天子。
刘欣很爱朱博这把屠龙宝刀,但更爱他的事业,屠龙宝刀只是实现梦想的手段。刘欣一定想,人早晚都是要死的,与其让朱博庸庸碌碌而死,不如使他为皇家大业而死。退一步想,天意并不一定就对。如果天意错了,刘欣既能完成事业,又能使朱博成名。想干大事的人都有赌徒心理,为了明天,刘欣以朱博为注,打算跟老天赌一局。
上天反对,刘欣支持,朱博不顺利地当上丞相。朱博是一个好臣下,当上丞相后,他兑现自己的诺言,提议改封傅昭仪为太皇太后。人事改革后,三公全是刘欣的人,全体同意。在刘欣时代,有两个太皇太后,分别是傅太后和王太后;有两个皇太后,分别是丁太后和赵太后。他们级别相同,享受的待遇也相同。
眼见着朱博推荐自己,傅昭仪终于看到了希望。不过,朱博为人刚勇,不容易支使,她就找捡便宜的赵玄。赵玄上书,说师丹大逆不道,三番五次阻挠傅昭仪被封,应该贬为庶民。刘欣不想忤逆生祖母之意,将师丹贬为平民。
朱博是高手,喜欢与高手较量。在以同一个理由、奏请贬王莽为庶民的奏章上,署名是朱博和赵玄。朱博想,王莽确实厉害,然而他是外戚的背景更厉害。如果朱博有与王莽一样的外戚背景,他会干得比王莽好,说不定早做皇帝了。朱博的经验表明,在官场混,背景很重要。没有背景,就只能靠实力,朱博靠的就是实力。
权力集团夹缝中的刘欣即不敢得罪傅昭仪,又不敢得罪王政君。他采取中庸之道,希望平衡王、傅两支外戚势力。面对奏请贬王莽的请求,刘欣折中,遣王莽回封地,保留侯爵身份。王莽遭贬,一如平常,安安静静地回封国。王政君非常淡定,不说多话。朱博暗笑,以为王氏宗族将栽在他的手里。
有的东西不能爱,一旦爱上就会上瘾,权力是其中一样,报复的快感是另一样。傅昭仪的报复欲很强,爱整人,爱上瘾了。朱博也是一个爱整人的家伙,他遇上傅昭仪,就像干柴撞上火星,一擦就燃。古语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朱博只知道跟着傅昭仪四处点火,却不掂量自己的身份,真是自寻死路。
傅昭仪授意丞相朱博整治傅喜和何武两人,朱博拉赵玄垫背,两人上奏刘欣,说傅喜和何武两人在职期间,对国家毫无贡献,应该削掉他们的侯爵,贬为庶民。刘欣脑子很正常,知道又是傅昭仪授意,但他受不了了。
事不过三,朱博伙同傅昭仪整治人,已经有三次了。身为丞相,朱博对傅昭仪言听计从,完全没将皇帝放在心里。刘欣当皇帝,最大的梦想是掌握实权,他不想听从王氏集团,也不想受傅昭仪摆布。朱博新官上任就不识抬举,后来的情势将是什么样子,这可令刘欣担忧。为了自己,刘欣决定吓吓朱博。
刘欣招来胆小的赵玄,厉言相问。赵玄胆小,将一切和盘托出。刘欣想整治朱博,马上有人上书弹劾朱博,说他为人不厚道,大不敬。廷尉调查,罪证确凿。赵玄坦白从宽,被罚为苦役。朱博畏惧,自杀身亡。
尽管朱博是刘欣苦苦找寻的人才,但朱博有眼无珠,错跟傅昭仪,受到牵连,最后只落得自杀身亡的下场。朱博四月被封为相,八月自杀,果如李寻所言,在位不满一年就死。
痛定思痛后,刘欣决定不再挖肉补疮,而是刮骨疗伤。
为了组建一支既精锐又忠心不二的队伍,刘欣决定先清除集团内部的败类。凡是不忠者,即使只被怀疑,无论才气多高,声望多隆,一律罢免。
徒弟总要打师傅的,否则就不能证明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丹教育刘欣成才,刘欣送他大司马和大司空,也算报恩了。刘欣称帝后,师丹两次阻碍刘欣大计,师恩变成了师仇。欲成大事,师丹挡道,刘欣只能硬闯。
政治斗争告诉刘欣,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是心腹,都要留一手。只有留有一手,才能制人,而不是受制于人。刘欣弄走了何武不过只用一句传言而已,要罢免师丹自然也只用一件小事。
师丹位居三公,除了提一些刘欣听了就火冒的建议外,还需要处理很多公文。可能是师丹自重身份,不屑写公文,将写公文的任务交给下属。这个下属有暴露欲,每次都将公文流传到长安闹市。政府公务,说白了是空文,说严重点是国家机密。下属使政府公文流传在长安闹市,师丹不能推卸责任。
抓住师丹这个把柄的刘欣,不禁喜出望外。他就此事在朝堂上数落师丹。皇帝言语有异,朝臣就拍马屁,说师丹自以为是皇帝的老师就妄自尊大,亵渎公文,目无王法,应该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不等刘欣发话,立刻给师丹戴一顶大不敬的罪名。
大不敬是一项很滑稽的罪名,当不知道该判罪犯什么罪时,大不敬是最好的罪名。大不敬,就是对皇帝不尊敬。将罪犯交给皇帝处理,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当年师丹打压董宏,就用大不敬之罪;现在廷尉送他大不敬的罪名,算是一报还一报。
刘欣将师丹踢给朝臣,朝臣踢给廷尉,廷尉踢给刘欣,这就是整人的政治逻辑。在长安没有心腹,刘欣只能亲自写一道诏书,说师丹身为人师,却不体谅皇帝苦衷,屡次说错话,存心误导国家。政治是一门艺术,说政治话更需要艺术。刘欣的诏书,别人可能看不懂,师丹一看就懂。
面对一意孤行的刘欣,师丹别无他法,只能任其自然。而刘欣的心中却想,师丹一意孤行,我只能将他罢免。刘欣要为自己树立名声,没将师丹交付廷尉惩治,贬师丹为平民。师丹不是刘欣的大仇,刘欣没必要严惩。他贬师丹为平民,相当于将师丹放在平民社会,如果需要可以提拔,这比将师丹放进地府好多了。
刘欣如此迅速地罢免师丹,因为傅晏向他举荐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此人武人出身,不搞虚文腐礼,专以拳头说话。最重要的是,他对刘欣死心塌地。刘欣让他上刀山,他就上刀山;让他下油锅,他就下油锅。
此人就是朱博。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家境贫寒,任侠好斗,爱交朋友。他为人正直刚硬,喜欢打抱不平。朱博读书不多,他的正直刚硬全是天性使然,并非后天学习而得,即他只将自己的道理当道理,别人的他不管。朱博政治生涯的起点是亭长,之后结识萧望之之子萧育和陈万年之子陈咸。三人意气相投,互相敬重,萧育和陈咸这两个阔少给朱博的帮助不大,反是朱博冒死救了陈咸一命。宠臣石显一手遮天时,陈咸是御史中丞,看不惯石显作威作福。陈咸整治石显不成,反被石显关进大牢,可能永远见不到长安的太阳。
苦于身份低微,朱博想救陈咸,却说不上话。明干不行,朱博就来暗的。他先辞职,接着混进司法机构,摸清案情进展。然后,他装成医生,前往监狱看望陈咸,掌握陈咸的犯罪资料。为了替陈咸开脱,朱博改名换姓,将陈咸所犯的罪揽到自己身上。朱博身份低微,没人注意,司法部打了他几百板就放人了。
汉成帝登基,王凤掌权,大力营救被石显打倒的儒士。陈咸感恩,推荐朱博。小人物成功营救大人物,朱博声名鹊起,深得大司马王凤赏识。王凤希望建立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派朱博到地方任太守,考验他的实力。朱博不负厚望,将地痞流氓收拾得服服帖帖。王氏集团重用朱博,朱博一路高升,官居后将军。
当年因为王立贪财私吞国家的银两获罪,朱博也受到牵连,被免官职。刘欣称帝后,起用朱博,拜为光禄大夫。朱博有能力,不久,刘欣升他为京兆尹。京兆尹负责管理长安,长安高官多,大流氓也多,无赖泼皮更多。
朱博有当地方太守的经历,知道刘欣在考验他的能力。上级的眼光就是自己的命运,为了得到上级赏识,朱博使尽平生所学——拉拢听话的,打击不听话的。
新官上任的朱博,先抓捕几个惯犯,问他们是否愿意合作。愿意配合工作的,朱博优礼相待;不愿意的,朱博全都砍了。人都欺软怕硬,朱博如此厉害,人人忌惮,不敢犯事。
朱博不爱酒、不爱美女,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在朱博的治理之下,长安井井有条,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可以说,朱博屠刀所向,必然流血;朱博眼睛所视,人人忌惮。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朱博治理长安有方,人人知道。刘欣急需人才,他的眼睛更雪亮。他本想提拔朱博,但朱博是被王凤发现的,因而担心不能拉拢朱博。待傅晏推荐,保证朱博支持改封傅昭仪为太皇太后,刘欣立刻罢免师丹,封朱博为大司空。
朱博倒向刘欣,不能说他忘恩负义。本来依附于王氏集团的他,因为王立不争气被贬,心里自然不舒服。刘欣称帝后,连他在定陶的老家都搬来长安。傅昭仪死逼王政君,王政君一忍再忍。朱博觉得,现在的皇帝是刘欣,不是刘骜。在刘欣时代,就应该归顺刘欣,否则生活不好过。朱博读的书少,他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深层处的暗流。
被刘欣封为京兆尹的朱博,渐渐结交了傅晏。一来二去,两人熟了。傅晏告知改封之事,朱博说他死力支持。刘欣寻遍天下,终于找到朱博这么一个忠肝义胆的打手,心里非常舒服。刘欣心想如果召开三公会议,连同刘欣本人,同意改封傅昭仪的就有两票。只要再争取一票,刘欣就能打一场胜仗。想着未来的第一次胜仗,刘欣很高兴。
罢免师丹,是一次战略性行动,首先为朱博腾出大司空一位,其次能够威慑傅喜。刘欣对姓傅的人有特别的感情,总给他们特殊待遇。吃一堑,长一智,刘欣吸取三公一同反对的教训,他不再打没把握的仗。为了确保最后胜利,刘欣直接问傅喜是否同意改封傅昭仪。刘欣发问,傅喜有两条路,第一条,同意,能留在长安;第二条,不同意,被踢出长安。
脾气倔强的傅喜自然不同意刘欣的提议,然而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刘欣已经对傅喜仁至义尽了,不想再留傅喜。
正当刘欣想踢人时,朱博伸出了他无坚不摧的屠龙宝刀。朱博说,傅喜表面是亲人,实际是敌人,留下他妨碍政治行动;孔光老而无用,只想保全自己,没有忧国忧民之心。朱博不是改革家,但他是整人专家,出招必杀。
朱博一语,深合刘欣心意。朱博见识不凡,刘欣准备借他这把宝刀,大砍大杀,为明天砍出一片天空。傅喜不吃敬酒,刘欣灌他罚酒。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二月二十,刘欣将傅喜踢回封地休息,暂留侯爵身份。傅喜走后两个月,四月十九,刘欣贬孔光为平民。刘欣看着这两个不识相的家伙远去的背影,心里非常舒服。
刘欣遇上朱博,就像拾得屠龙宝刀,欲砍平王氏集团,称霸长安。
世上真的有天意
老而无用的孔光、又臭又硬的傅喜和假装改革的何武先后黯然退场,这全是因为朱博的出现。朱博横空出世,刘欣改革人事;刘欣改革人事后,朱博腾空而起。朱博是刘欣的第一得力助手,丞相之位非朱博莫属。
何武上书奏请刘欣恢复古代三公制度,朱博偏偏上书刘欣奏请恢复汉初的三公制度。大汉之初,那是平民百姓的时代,只要有能力,有胆子,就能打拼出一片天地,可能贫民出生的朱博很喜欢那个时代。得力助手奏请,刘欣允可。
一路砍杀,刘欣另外扶持一位丁姓舅舅为太尉,扶赵玄为御史大夫,立朱博为丞相。经过一番苦斗,三个最重要的职位都在刘欣的掌握之中。有这三座大山支持,刘欣感觉明天一片光明。明天将会更美好,刘欣非常高兴。
明天都很美好,可是有的人无法见到。就在封赏朱博和赵玄的那一刹,天空突然惊雷滚滚,如一辆巨大无比的战车,从长安上空碾过。古人都很迷信,人们都将惊雷大作视为不祥之兆,说为人刻薄的朱博将有大灾。流言就像癌症,迅速传遍长安的每个角落。
得意助手将遭天灾,刘欣十分担心,派人招大星象家李寻入宫。李寻告诉刘欣,天空响的不是雷声,是妖鼓发出的声音。妖鼓声响,表明君王被蒙,徒有虚名之辈窃据高位,惑乱朝堂。刘欣不能理解,新任的三公都是他挑选的人,哪来蒙蔽之说?
李寻又说,妖鼓大作,有规律可循。如果在一年的中期、一月的中期或一日的中期妖鼓大响,朝廷中肯定有高官受难。丞相和御史大夫被封,是四月十九,正在中期,这说明某人已经身陷险境。
刚刚调遣如意人才上任,刘欣磨了好久的刀都没砍出去,让他就此收手,刘欣绝不甘心。刘欣像刘恒和刘骜一样,想逆天而行。李寻说罢免大臣,可以解去大灾,否则一年之内,必有一人身死。刘欣是聪明人,他知道李寻指的是朱博。朱博十分厉害,刘欣舍不得放手。为了欲望,很多人都会逆天而行,何况是天子。
刘欣很爱朱博这把屠龙宝刀,但更爱他的事业,屠龙宝刀只是实现梦想的手段。刘欣一定想,人早晚都是要死的,与其让朱博庸庸碌碌而死,不如使他为皇家大业而死。退一步想,天意并不一定就对。如果天意错了,刘欣既能完成事业,又能使朱博成名。想干大事的人都有赌徒心理,为了明天,刘欣以朱博为注,打算跟老天赌一局。
上天反对,刘欣支持,朱博不顺利地当上丞相。朱博是一个好臣下,当上丞相后,他兑现自己的诺言,提议改封傅昭仪为太皇太后。人事改革后,三公全是刘欣的人,全体同意。在刘欣时代,有两个太皇太后,分别是傅太后和王太后;有两个皇太后,分别是丁太后和赵太后。他们级别相同,享受的待遇也相同。
眼见着朱博推荐自己,傅昭仪终于看到了希望。不过,朱博为人刚勇,不容易支使,她就找捡便宜的赵玄。赵玄上书,说师丹大逆不道,三番五次阻挠傅昭仪被封,应该贬为庶民。刘欣不想忤逆生祖母之意,将师丹贬为平民。
朱博是高手,喜欢与高手较量。在以同一个理由、奏请贬王莽为庶民的奏章上,署名是朱博和赵玄。朱博想,王莽确实厉害,然而他是外戚的背景更厉害。如果朱博有与王莽一样的外戚背景,他会干得比王莽好,说不定早做皇帝了。朱博的经验表明,在官场混,背景很重要。没有背景,就只能靠实力,朱博靠的就是实力。
权力集团夹缝中的刘欣即不敢得罪傅昭仪,又不敢得罪王政君。他采取中庸之道,希望平衡王、傅两支外戚势力。面对奏请贬王莽的请求,刘欣折中,遣王莽回封地,保留侯爵身份。王莽遭贬,一如平常,安安静静地回封国。王政君非常淡定,不说多话。朱博暗笑,以为王氏宗族将栽在他的手里。
有的东西不能爱,一旦爱上就会上瘾,权力是其中一样,报复的快感是另一样。傅昭仪的报复欲很强,爱整人,爱上瘾了。朱博也是一个爱整人的家伙,他遇上傅昭仪,就像干柴撞上火星,一擦就燃。古语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朱博只知道跟着傅昭仪四处点火,却不掂量自己的身份,真是自寻死路。
傅昭仪授意丞相朱博整治傅喜和何武两人,朱博拉赵玄垫背,两人上奏刘欣,说傅喜和何武两人在职期间,对国家毫无贡献,应该削掉他们的侯爵,贬为庶民。刘欣脑子很正常,知道又是傅昭仪授意,但他受不了了。
事不过三,朱博伙同傅昭仪整治人,已经有三次了。身为丞相,朱博对傅昭仪言听计从,完全没将皇帝放在心里。刘欣当皇帝,最大的梦想是掌握实权,他不想听从王氏集团,也不想受傅昭仪摆布。朱博新官上任就不识抬举,后来的情势将是什么样子,这可令刘欣担忧。为了自己,刘欣决定吓吓朱博。
刘欣招来胆小的赵玄,厉言相问。赵玄胆小,将一切和盘托出。刘欣想整治朱博,马上有人上书弹劾朱博,说他为人不厚道,大不敬。廷尉调查,罪证确凿。赵玄坦白从宽,被罚为苦役。朱博畏惧,自杀身亡。
尽管朱博是刘欣苦苦找寻的人才,但朱博有眼无珠,错跟傅昭仪,受到牵连,最后只落得自杀身亡的下场。朱博四月被封为相,八月自杀,果如李寻所言,在位不满一年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