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察克上将抵达战线的时候是9月底,远东的气温比莫斯科要高,中国东北的气温比远东又稍微高一点。
在西伯利亚,现在已经开始下初雪。高尔察克上将下了马,在白卫军阵地上的战壕中穿行。见到上将的白卫军们中不少人立刻向高尔察克上将敬礼,也有些神色沮丧的靠坐在冰冷的战壕里。
对那些起身敬礼的军人,上将向他们回礼。至于被战争折磨到麻木呆滞的军人,高尔察克上将也没有去打扰他们,只是从这些士兵身边经过。
走过一条又一条的战壕,上将棱角分明的脸颊上没有任何变化。到了傍晚,高尔察克上将回到前线司令部,还没进去,就已经听到里面的争吵。
“弗拉基米尔,你凭什么让我的师多坚持两天!你的部队呢!”
高尔察克上将加快脚步,在进门的同时就听到被指责的弗拉基米尔师长怒道:“我的部队正在准备防线,总不可能立刻就上来!”
一众白卫军将军们正在看着处于矛盾中心的两人,听到门被大力推开的声音,才有人转回头。看到高尔察克上将带着一阵寒意走进来,连忙敬礼。
高尔察克上将无视了众人的敬礼,径直走到房间中心。这里的桌子上铺开了地图,高尔察克指着地图上的防线说道:“一旦江面结冰,赤匪有可能发动全面进攻。这时候我们就撤到下一条防线。”
这话让一种白卫军军官们惊到了。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对于渡河进攻的红军非常不利。一旦落水,便是俄国人也顶不住刺骨的水流。冰面虽然能让步兵通过,但是冰面并不坚固,还很滑。进攻士兵们落入冰窟里面就死定了。
不管从任何角度来看,依托江水进行防御都非常有利。高尔察克放弃沿江防御阵地,真的合适么?
高尔察克已经做了决定,“我们的前线兵力最好只维持五个师,才能充分轮换休整。这场战争必须坚持到明年夏天,才有可能得到英法的支持。江边这条战线虽然看着有利,却耗尽了我们的兵力。部队已经多久没能修整了?”
此言一出,方才激烈争执的两位白卫军将军们都没了之前的激烈情绪。高尔察克说出了问题所在,部队在前线摆开,虽然抵挡住了红军进攻,但是部队在巨大的压力下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在冰冷的战壕里,太多士兵们生病。看不到任何胜利机会的战争更蚕食着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很多士兵们已经说出,‘就算是死,也想死在海参崴床铺上’的话。
高尔察克没有给这帮人机会,他继续说道:“我要带着大家赢得胜利,而不是带着大家去死。既然已经从漫长的征途中活下来,我们就要继续活下去!”
这些军官们都参加了从西伯利亚撤退到贝加尔湖,又从贝加尔湖撤退到海参崴的数千里征程。正是高尔察克上将带领他们走过这几乎必死的远征,现在听到上将的鼓励,军官们纷纷敬礼。
弗拉基米尔少将师长大声说道:“请上将放心,我们一定服从命令。”
话音方落,外面突然响起了炮弹划破空气的呼啸声。片刻后,爆炸声响起。那是红军向着白军实施炮击的动静。
白军军官们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继续说起防线安排。然而炮击的声音持续不断,而且越来越猛烈。愕然的神色在白军的军官们身上互相感染着。
高尔察克上将走出了指挥部,就见俄军阵地上闪烁着炮弹爆炸后的红光。甚至能影影绰绰看到被炮弹炸飞的泥土和一些不知道什么的物体。心中开始盘算起来。
此时,红军的炮兵们对于新运来的炮弹感觉到有些讶异。前线居然有比较充足的炮弹这件事本身就够奇怪了,而且炮弹上没有任何标志,只能根据炮兵对于这些崭新的炮弹口径的感觉,还有那些政委们传达的命令来行事。
政委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就弄些了油漆,在炮弹上写下口径以及适用的火炮。
除去这些疑惑,炮弹本身倒是没有问题,打到江对面的白军阵地上就爆炸开。那些火光就是证明。红军炮兵们有了如此充分的弹药,一扫之前的郁闷,开始猛烈开火,把战斗不利积累起来的怒气都发泄在射击中。
炮击零零散散进行了一夜,目的并非是简单的炮击或者撒气,而是为了让白军彻夜难眠,并且把部队调动到被炮击的区域。
第二天天亮前,炮击结束了。三个小时后,红军确定的渡江点方向,集结的火炮开始猛烈轰击。白卫军的阵地立刻陷入到了天翻地覆的火力打击下。准备好的渡江船队在火炮以及这边的火力掩护下向着江对岸突进。
当船只渡过江面,建立起了滩头阵地,红军的阵地上立刻响起了震天的‘乌拉’的呼喊声。虽然白卫军也冒着火炮的轰击进行了反击,但是炮弹对反攻的白卫军造成了很大损失,让反击的火力十分虚弱。
红军战士们开始乘坐船只渡江,在白俄军的防线前面停了这么久,红军已经准备了许多渡江工具。大小船只运载着大量红军开始渡江,不断有红军战士落水,鲜血开始染红江面。但是完全阻止不了红军强度冰冷的江面。
越来越多的红军带着步枪登上了江对岸,开始向着更远的距离发动进攻。此时红军的炮击终于减弱了,如果继续维持这么密集的火力,会误伤登陆的红军。
即便完全不在意这样的损失,红军的炮弹也不足以维持这样密集的火力了。
很快,胜利的消息就向莫斯科传递。被阻挡在白卫军的松花江防线太久了,负责进攻的红军指挥官们终于能够扬眉吐气。
列宁同志并没有对此做什么发言。何锐在东北的建设成果令这位睿智刚毅的革命导师不太清楚该怎么判断。满清的孱弱是现实,当越飞同志传递回来消息,何锐愿意帮助红军,布尔什维克中央对此基本是嘲笑的。最后还是托洛茨基提出,让东北政府提供一批炮弹。
然后事情就如此进行下去,东北政府直接送来了一批炮弹。价钱很公道,可以在以后付款。于是缺乏炮弹的红军就依靠着这批弹药,挤破了白卫军的防线。
如果不在意东北政府是中国一个地方政府的话,列宁同志就得把东北政府当做是一个工业地区,就如奥匈帝国的捷克地区。
此时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们对这样的事情感到意外,而列宁同志却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没几年,甚至比何锐占领东北的时间还要短。而何锐经过数年的建设,已经让东北地方政府拥有了自己的工业。口头上批评何锐是个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国东北的进步却不能无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的正面意义正在中国东北展现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变化,某种意义上,甚至增加了列宁同志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心。
接下来几天,列宁同志并没有再提及此事。因为战报接连传来,白卫军们崩溃的消息不断传来,放手江岸防线的白卫军们一路南撤,就如他们在西伯利亚不断撤退一样。
包括托洛茨基委员在内的不少布尔什维克委员们都期待着红军攻克海参崴的消息。
然而在此时,列宁同志接到了越飞委员的电报,看着电报内容,列宁同志不禁皱起了眉头。思索了一阵,列宁同志召开了主要同志的会议。现在的布尔什维克中央里面,托洛茨基委员有着许多支持者,但是打了败仗的斯大林委员也有着自己的坚定的支持者。
对于当下战局,托洛茨基委员仿佛是一头已经获得胜利的雄狮,直到斯大林委员提出了一个问题,“抓到了多少俘虏,有准确消息么?”
托洛茨基委员稍稍一楞,这个问题是他没考虑的。而且前线正在追击,哪里能来得及统计。
看到托洛茨基委员说不出来,斯大林同志略微缺乏血色的脸颊上依旧露出了坚毅的神色,“高尔察克手下都是最坚定的反革命,他们绝不会放弃对抗革命。只有彻底消灭他们才能解决问题。前线部队到现在还没能确定抓到了多少俘虏,这是很危险的信号。”
托洛茨基委员并没有回答,不过看他的神色,列宁同志怀疑托洛茨基委员会说出,“这你是在波兰战役中的经验么?”
结果刚想到这里,托洛茨基委员已经问出这个问题。不过托洛茨基委员的语气中并没有嘲讽,这点着实难得。列宁同志这才确定,托洛茨基委员对于胜利是极为重视的,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其他的一切。
斯大林委员或许有些讶异,但是从他的神色中看不出来。面对托洛茨基委员如此诚恳的请教,斯大林委员答道:“只有彻底消灭波兰的反动军人与文人,才能解决波兰问题。支持波兰反动政权的就是这批人,而不是那些波兰的民众。”
仿佛是要呼应斯大林同志的回答,又有战报送来。从行文中,看得出进攻高尔察克的红军司令与政委十分欣喜。经过数日的追击,红军再次遇到了白军的垂死挣扎。走投无路的白卫军们再次组成了防线开始抵御红军进攻。红军有信心彻底击败白卫军,解放海参崴。在1920年彻底歼灭高尔察克。
看着这份消息,斯大林委员嘴角忍不住露出一丝嘲讽。列宁同志并不喜欢斯大林委员的反应,这是简单粗暴的行事风格与傲慢的混合。但是列宁同志却不能无视斯大林委员的反应,斯大林委员与托洛茨基委员不同,他行事风格更加简单实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所以斯大林同志的所有成功与失败都会成为他成长的营养。与之相比,托洛茨基委员就更像是云端之上的人。
“托洛茨基同志,你认为这份报告中的预期可信么?”列宁同志问道。
托洛茨基委员脸上闪过了坚毅,但是他又迟疑了一下。这个迟疑让列宁同志有些失望,虽然简单粗暴是斯大林同志的缺点,但是这个缺点与其他委员相比,又是一个巨大的优点。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是国家领导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哪怕是决断错了,也得做出决断。
而且从辩证法角度,世界上从来没有完全错误的决断。只有能执行的决断与执行不下去的决断。
此时,托洛茨基委员才答道:“列宁同志,我认为前线报告的预期可信度很高。”
听了托洛茨基同志的反应,列宁同志已经做出了决定,“那么就让部队尽快解决高尔察克。”
等会议结束,列宁同志把斯大林委员叫到他办公室,“斯大林同志,我想向何锐购买一批炮弹,供应红军前线所需。”
斯大林委员的目光中露出了一些疑惑,却果断答道:“何锐肯卖么?”
列宁同志笑道:“如果他不肯卖,正好可以询问他的理由。”
斯大林委员问道:“列宁同志,您认为何锐需要苏维埃的善意?”
“是的。何锐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需要动用上百万的军队,他没有太多兵力留守满蒙地区。”
“那么何锐能提供什么样的善意?”斯大林委员神色坚毅的问道。
列宁同志微笑着问道:“斯大林同志,你希望看到一个分裂的中国么?”
斯大林同志迟疑片刻,便果断点头。
列宁同志并不意外,如果从确保安全区的角度,一个分裂的中国对于俄国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中国最强大的军阀何锐与苏俄有着漫长的边境线的当下。
列宁同志深谙国际政治,对于帝国主义那套更是无比了解。正因为如此,经过很深刻的思考后,列宁同志认为如此对付何锐只会引发敌视。
现在的何锐看上去还很弱小,但是何锐并不软弱。最重要的是,何锐是一个现代的政治家,而不是中国境内其他的政治势力那般,还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政治理念支配下。
到现在为止,何锐只是不肯出卖中国的利益。如果苏俄把何锐逼急了,何锐为了统一中国,很可能对帝国主义做出巨大的让步。更极端一些,如果何锐被民族主义控制,转而变身为帝国主义的打手,与苏俄开战,其威胁绝不会比现在的波兰更小。
眼前的波兰已经够麻烦了。
想到这里,列宁同志问道:“斯大林同志,与波兰的谈判进行的如何了?”
如果是托洛茨基委员承担着战败的责任,面对这个问题,一定会坐立难安。甚至会勃然大怒。但是列宁同志看到斯大林委员的脸上只是划过痛苦的表情,巨大的痛苦只是对斯大林同志造成了这么一点程度的影响而已。
人如其名,斯大林委员简直是钢打铁铸的革命者。
在很短时间内已经整理好心情的斯大林委员答道:“报告列宁同志,我并不认同图哈切夫斯基同志对于军队的指责,这绝非是单纯的军事失败……”
苏俄与波兰战争的失败在苏俄领导人中间产生很大震动,1920年9月22-25日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会议上激烈讨论战争失败原因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前景。
图哈切夫斯基就西南方面军在战争中表现提出批评,而该方面军政委斯大林在1920年9月23日专门做了声明,阐述他对战争失败的看法以及解释他的责任。
列宁同志的确是有些左右为难的。面对战败的事实,列宁同志不得不承认,战争失败可能是犯了战略错误,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失败主要还是主观原因。
与会的大多数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捷尔任斯基、布哈林、加米涅夫、斯大林等都持上述观点。
即便会议结束,列宁同志还是有些意难平,这种和稀泥般的解释并没有触及事情的本质。
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何锐对俄波战争的‘三必胜,三必败’,已经从军事上解释了战争的进程。
到现在为止,只有方才会议上斯大林同志对于‘彻底干掉波兰旧社会精英才能真正改造波兰’的评述,才令列宁同志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一针见血。
而斯大林同志此时正把两者给结合起来,他认为,如果战争前期快速胜利后,红军如果稳固后勤线,并且彻底肉体消灭占领地区的波兰旧精英分子,并且快速组建起新的波兰地方民众政府,就能够避免战争的失败。
正因为专注于军事胜利,苏俄红军才遭到了彻底失败。红军解放的波兰地区民众虽然没有公开反抗红军,但是依旧受到当地的波兰旧精英们的巨大影响。这才导致了红军失败后立刻处于四面皆敌的局面,最终彻底战败。
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没有能够全面结合,把政治胜利寄予在波兰人民的自发支持上,与军事胜利的威慑之上,是战败的真正原因。
斯大林同志讲述完毕,列宁同志正在整理思路。不等列宁同志开口,斯大林同志却继续开口了,这让列宁同志决定继续听下去。
斯大林委员声音沉稳,“列宁同志,我有些理解您对于何锐的态度了。”
列宁同志很满意。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都无法解决何锐,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既然如此,苏俄就没有理由与何锐采取对立。
某种程度上,甚至有必要与何锐合作。至少在越飞委员与何锐的接触中已经能确定,何锐非常清楚,中国的解放的主要敌人之一就是英法。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