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相邀孙绍前往江东,参与江东对曹操是战是和的决议,但孙权此时已经完全了解到孙绍的野心,双方只保留了最后脸面上的和平,这个时候孙绍并不想去江东。

    虽然目前情况下孙权未必敢杀害孙绍,因为杀了孙绍长沙很有可能转投曹操,但孙权只要将孙绍扣留为质,长沙诸将便只能束手就擒,孙绍没有自己送上去当人质的道理。

    只不过不去的话,如果不能给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又会显得孙绍胆怯,并且孙权手上还有大乔和三个妹妹为质,万一惹恼了孙权对她们下手,孙绍到时候又该如何自处?

    这些都不可不防,就在孙绍苦苦寻找借口的时候,一直闷声不响的荆南三郡及时送上了温暖,三郡在曹操抵达襄阳的时候也同时送上了降表,此时为了向曹操邀功,竟然主动对长沙宣战。

    当然荆南三郡的太守们三个脑袋和胆子加在一起也是不敢对长沙叫嚣的,毕竟身为邻居,他们就算是再昏聩也知道三年前三郡联手都不是长沙的对手,更何况是三年后的今天?

    只不过这一次有人出头啊,在三郡宣战之前江陵的蒯越率先对长沙宣战,有了蒯越的加入,三郡没有理由不趁火打劫。

    蒯越为何要讨伐长沙,孙绍与庞统等人讨论后大致可以推测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曹操下令荆州世族北迁,蒯氏也在其列。

    此时蒯氏也已经对曹操表示归顺,在其他荆州世族都在变卖家产被迫北迁的时候,蒯越若无动作,便会让曹操生疑。

    此时蒯越公开宣布讨伐不愿归降的长沙,便可暂时阻止曹操派人过来强行抢夺他的兵权,毕竟临阵换将,非明智之举;而且蒯越已经归降,又有邀功之举,如果强行夺权,有损曹操声誉,会让降者寒心。

    曹操并非不能看穿蒯越挟寇自重的私心,但世家大族哪个没有私心呢,就算荀氏也不能例外。

    何况蒯氏不像是荆州其他世族一样,空有财富名声而无兵权,蒯氏可是有直属兵马的,曹操不愿操之过急,以免他投向刘备、孙权,反正只要他能够扫灭孙权和刘备,蒯越便不敢再有异心。

    蒯越这一招不得不说极为冒险,但也不得不说极为高明,更重要的是,孙绍也有了不去江东的借口。

    借口是找到了,但江东还是不得不去,一是不能拂了孙权的面子,二来孙绍也需要在联军中有人,才能掌控战局的发展,相机而动,从中获取更多的好处。

    最后庞统毛遂自荐,愿往江东,孙绍考虑再三,江东如今错综复杂的局面,除了庞统,他帐下其他文臣都未必能能够应付。

    蒋琬、马良处理政务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但若论起勾心斗角起来,二人还是比不上庞统。

    而且只要孙绍在长沙,庞统在江东应该也是安全的,至少在与曹操决战胜利之前,孙权不会对庞统下手,庞统也是用这个说服了孙绍。

    于是庞统也在凌统的护送下,架着一条普通的战船,顺流而下,直抵京口。

    与此同时,周瑜也被孙权密令调回京口,参与决议。

    大战将起,孙绍都知道要到罗县,方便更快的得到前线信息,孙权自然也不会继续安坐吴城,他也早早的到了京口大营。

    如此一来,京口便汇集了鲁肃、周瑜、诸葛亮、庞统四个最顶级的战略家,四人都是心智超绝,也是心高气傲之辈,他们虽然有共同的目标打败曹操,但也同样不甘在其他人面前落了下乘。

    四个人首要目标就是坚定孙权抗曹之心,毫无疑问孙权是不甘心束手就擒,将江东拱手相让的,但鲁肃和周瑜同样清楚,孙权是极为理性并且极能隐忍之人,如果他当真认定难以对抗曹操,就算是违背心意俯首称臣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如果孙权抗曹之心不坚,一旦大战开启,战事稍有不顺,孙权就有可能抵挡不住降曹派的游说而动摇,届时君臣之心不齐,面对的更是强大无比的曹操,可以说是胜算全无。

    为了让孙权坚定的站在抗曹的立场上,四大顶级战略家各显神通。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诸葛亮用激将法,说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每每以弱抗强,不屈不挠是为英雄,言下之意便是孙权虽然坐拥江东,却没有与曹操对抗的勇气,大大的不如刘备。

    孙权年少继位,将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哪里受得了被之前看不起的刘备比下去?

    庞统用的方法与诸葛亮大同小异,他没有说半句孙权不好的话,但是每每在江东武将面前提及孙绍年少有为,面对曹操也没有丝毫恐惧之心,很有其父孙策的风采。

    江东武将大多是跟着孙策起兵打下江东基业的,他们一来景仰孙策的风采,同时也是抗曹之心最坚定的人,孙权如果露出怯意,那在江东老将的眼中不要说是孙策了,即便是跟孙绍比也显得胆识不足。

    如果说比不过刘备,孙权虽然心中不快,但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刘备是与孙坚一个时代的人物,也是曹操心中除了自己之外唯一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孙权一个小辈被刘备比下去也不丢人,但孙绍也是他的子侄辈,比他年纪更小,要被孙绍比下去,孙权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诸葛亮和庞统作为客将,将孙权从感情层面上逼到极致,让孙权除了抗曹,没有办法选择其它选项。

    周瑜和鲁肃作为内臣,则从利害关系,让孙权主动做出选择。

    周瑜作为江东兵马大都督,掌握了江东六成以上的兵权,他的态度至关重要,而周瑜回到京口之后却态度暧昧。

    江东世家在与诸葛亮对线磨嘴皮子的时候没占到便宜,为了让周瑜站在自己一边,江东世家和武将集团如同走马观花一般轮流上阵游说周瑜,希望他站在自己一边的立场上。

    周瑜见完了所有访客之后便深夜密会孙权,一来让孙权知道江东武将均愿死战,增强孙权抗曹的底气。

    周瑜知道孙权所惧怕的,便是曹军人多势众,于是详细为孙权分析道:“曹军号称百万,不过欺人之言。曹军之兵力,我已成竹在胸,今禀明主公。曹操以中原之兵起家,不过十五六万,并且连年征战,军心疲惫;曹操攻破袁氏,所得精兵最多七八万人,这些士兵新降,疑虑之心甚重,军心浮动;最近新得荆州之兵,也不过七八万,其军心未附,且荆州兵与江东屡战屡败,对江东心存畏惧,曹军军心或疲或疑或恐惧,其战力必然大打折扣。曹军多为北人,不擅舟船,以北攻南,一来水土不服,易生疫病,二来以彼之短,攻我所长,此自取败亡之道也。故曹操以疲惫之师,御狐疑之众,于瘟疫之地,攻吾之所长,其势虽众,何足惧也。”

    周瑜一番话将曹军的弱点以及不利因素和盘托出,句句直指曹军要害,有理有据,让孙权惧战之心顿消。

    孙权本就不愿投降,之所以摇摆不定就是惧怕曹军势大,如今看到了获胜的希望,自然不愿投降。

    至于鲁肃,他劝说孙权只用一句话:“江东人人皆可降曹,唯独将军不可。他人降曹,仍不失州郡之位。将军如今南面称孤,一旦降曹,则受制于人矣,且将军不见刘琮之事乎?”

    话已至此,无论是于情于理,或是为名为利,孙权都没有降曹之理,自此孙权抗曹之心坚定,决定起兵抗曹。

    孙权虽然在杀伐决断上并不出色,但他最擅长的却是权衡各方,稳定人心。

    此番孙权决意死战,周瑜和鲁肃都建议不可重用有降曹意愿的江东世家,但孙权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江东必为一体,否则人心不齐,难以破曹。

    孙权先令人请来老夫人吴国太,然后让人去请张昭、张纮过府议事。

    张昭、张纮、陆绩、朱治来到孙权府上,才发现孙权说是议事,实际上却是设宴宴请诸人,并且坐在主位上的也不是孙权,而是吴国太。

    张昭、张纮见到吴国太面露异色,急忙见礼。

    吴国太却是让二人不必多礼,说今晚不过是家宴,要跟二张说些陈年旧事,张昭、张纮虽然不明就里,也只是陪笑着与吴国太说着些陈年旧事。

    吴国太动容道:“子布啊,当年你避居彭城,我儿孙策亲自上门请你出山,自此以后,无论何时,你均为江东文官之首,与公瑾同为我儿臂膀。一路上筚路蓝缕,几经生死,能够打下江东基业殊为不易。江东的基业,是孙氏的基业,又何尝不是子布你的心血浇筑啊!”

    吴国太说完这些,又絮絮叨叨说起当初张昭与孙策君臣相得的点点滴滴,张昭回忆往昔,也是动情不已。

    吴国太说完这些,又感慨道:“想当年伯符初平江东,世族多有掣肘,伯符以雷霆手段镇压各家,其余文臣皆惶然失措,劝伯符向世家服软,与世家合作。唯有子布认为江东初定,百废待兴,时不我待,支持伯符扫清一切障碍。子布之刚烈,世所罕见也!”

    张昭回忆起往日峥嵘岁月,抚须长叹,这时候吴国太却忽然厉声道:“彼时刚胆不屈的张子布,如今安在?”

    吴国太忽然变脸,张昭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抚须的手一下未能控制力道,拔下几根白须,吴国太却又继续厉声问道:“张子布,伯符临终嘱托,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伯符将江东基业托付你与周瑜,子布也曾立下誓言,为保江东不惜粉身碎骨。如今子布何出降曹之言,莫非忘了昔日之誓言乎?”

    张昭闻言直接冷汗岑岑而下,起身避席掩面道:“张昭惭愧!”

    张纮与张昭向来共同进退,吴国太之言虽然直指张昭,又何尝不是在说张纮,张纮此时也坐不住,起身离席满面羞愧。

    吴国太疾言厉色一番呵斥,自己一口气没续上来,发出一阵咳嗽,咳嗽完也没了刚才的愤怒,掩面抽泣道:“可惜伯符早去,伯符若在,安敢有人妄议降曹?”

    此前一言不发的孙权这才慌忙一边轻轻拍着吴国太背为她顺气,一边劝道:“母亲勿恼。我知二老亦非决议降曹,二老为文官首脑,那些世族群情汹涌,裹挟民意,二老为了稳定江东局势,自然难拂众意。”

    张昭与张纮虽然都姓张,却不是江东四大家族之首张氏的人,他们都是徐州人,虽然贵为文官之首,对四大家族掣肘之力却往往无可奈何,只能想方设法将江东利益与世家利益捆绑起来,如此政令方能畅通无阻。

    多年以来平衡妥协委曲求全,二张使得孙氏和江东世家利益方向大致相同,这才有了江东数年来的平稳发展,但二人妥协求全的次数多了,也没有了当初正面硬撼世家的勇气,这才被江东世家裹挟,成了降曹派的旗帜。

    二张被吴国太一番话说得无地自容,孙权恰到好处的为其说话,让吴国太面色好转许多,将信将疑的问道:“果真如此?”

    张昭拱手道:“确实如此!”

    孙权插口道:“我就知道二老必不负江东!此番对抗曹军,江东必须众志成城,方能克敌制胜,如今诸将皆愿死战。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筹集物资,转运粮草,兹事体大,非德高望重,能力非凡者不能胜任,我遍观江东,唯有二老能够担此重任,不知二老可愿为我分忧?”

    张昭、张纮对视一眼,张昭感慨道:“主公不计前嫌,昭岂敢再负主公信任?我二人必竭尽全力,保障前线将军钱粮不缺。若有闪失,甘受军法!”

    搞定了二张,孙权起身送走吴国太往后堂休息,并令人去请朱治和陆绩。

    朱治和陆绩分别是朱氏和陆氏的族长,朱治是跟随孙坚一起的三朝老臣,虽然也是江东世家,但与孙氏的关系无疑比其他三家深厚许多。

    朱治为江东老将,其外甥朱然如今更是孙权最为看重的青年才俊之一,是以朱氏虽然目前不如张氏和顾氏,但等年轻一辈成长起来,只要江东还是孙氏天下,朱氏必定水涨船高,超过张氏、顾氏也非不可能。

    陆氏则与朱氏相反,陆氏与孙氏曾有血仇,如今陆氏人才不兴,为四大世家之末,其本身就是靠着孙氏不计前嫌方能立足,离开了张氏和顾氏的,单独的陆氏根本不敢对孙权的决议说半个不字。

    孙权先是与朱然一起说服了朱治改弦更张,然后与二张、朱治一起询问陆绩主张,陆绩自然不敢再言降曹,随之表示支持抗曹。

    孙权同样好言安抚,承诺此战若胜,陆氏亦必定受益匪浅,恩威并施之下,陆绩再无二心。

    至此江东降曹派首脑,张昭、张纮、四大世家已经有四方改弦更张,孙权在拜周瑜为将,统兵破曹之前,首先当众任命张昭、张纮总督江东粮草,二张欣然领命。

    朱治与陆绩随后表态愿意全力协助二张,同心协力共保江东,一时间群情激昂,士气高涨。

    张氏和顾氏面对这样的局面措手不及,只好随着众意表示支持抗曹,至此江东再无降曹之声。

    孙权又命令人搬来一大箱书信,坦言这些都是前线诸将截获的江东暗中与曹操的信件,他一封未拆,然后当众将信件浇上火油,付之一炬,以示既往不咎之意。

    孙权此举过后,江东文武都对孙权的手段佩服不已,之前因为降曹抗曹争议造成的裂隙被孙权完美缝合,江东前所未有的凝聚在一起,通力抗曹。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称霸三国从出走江东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弦外知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百四十二章 江东齐心共抗曹,称霸三国从出走江东开始,一本书并收藏称霸三国从出走江东开始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