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菜鸟的角度谈谈怎样判断古典诗词的好坏

    虽然因为沒天分兼不努力,从学写诗到现在当了十几年的菜鸟,但多年菜鸟也有多年菜鸟的好处,,起码我还能比较清晰地地想起來,很多菜鸟经常存在的问題,

    菜鸟经常存在的问題之一就是:当一坨坨对仗工整,用词或者华丽或者深奥或者牛逼或者新奇的东西迎面砸过來,立马就眼冒金星不知所措,只能急忙大叫道:大大你好赞,活怕叫迟了一点大大把那坨东西砸他身上,如果更高级一点的菜鸟,则多半会在后面再跟上一堆儿意境啊韵味啊等等我到现在都搞得半懂不懂的词儿,把大大捧得五迷三道的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痛了,加吸点儿意境和韵味就能连夜车出一部武林外传,

    不客气地说,不少喜欢写点儿古典诗词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菜鸟,然后此菜鸟捧彼菜鸟曰意境深远,彼菜鸟捧此菜鸟曰韵味悠长,或者再找点儿有或者沒有的问題,提几句对或者不对的意见,外带一堆儿酱油众高呼曰佳作问好学习了,就又过了网络诗坛欢乐的一天,

    其实这样也沒啥不好,自从不能用來考科举当官以后,古典诗词这东西就纯粹是个乐子,在现代社会和玩网络游戏看yy小说沒啥区别,还不如职业玩家网络写手能混一碗饭吃,,除了大学教文学的,我见过纯靠这个吃饭的真可说混得不如狗,

    不过总有些人既然玩上了这个,就希望玩好一点,就好像撸啊撸当个人机狗毒奶粉刷下单机图也挺好玩的(我绝对不是说自己,),但也总有那么些闲得蛋疼的家伙琢磨排位啊pk啊攻略啊,,都是吃饱了撑的,

    那么,如果玩古典诗词玩到吃饱了撑的程度,试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者至少说欣赏水平,就有必要学会怎么分辨诗词的好坏了,以下是一个菜鸟的心得,仅供菜鸟阅读,高手请绕路,反对请拍砖,鼓励请顶贴,好人请打赏,

    一要搞清楚:诗和所有的文体一样,是写给读者看的,

    这是句大废话,但太多菜鸟会忽视这一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都是,无数菜鸟作者把一些通或者不通的词语堆成那么个模样就觉得是诗了,他们大约从來沒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然后想一想:你搞得明白每一句究竟在讲什么意思么,你看得出它究竟想表达什么情感么,换成读者也一样:你真读懂你在叫好或者批评的这玩意了么,是只看见一堆儿亮瞎人眼的词句就被吓倒了,还是你真搞明白了他每一字每一句在说啥意思,

    对作者來说,诗必然有一个读者,他或者沒有预想这首诗会给某某人或者某某群体看,但什么人能够看懂他这首诗,能够为他这首诗所感染,其实是在选择作品的題材情感语言的时候就决定了的,哪怕是只写给自己看呢,那不也决定了和他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接近的人就是这首诗的读者么,如果面对他设定的读者群都达不到他预想的效果,这诗就是失败的,

    对读者來说,只需要记住一点:只考虑你读得懂的诗词的好坏,读不懂的就承认读不懂,很多时候这只说明目前你不是它面对的读者,或者是你文化修养不够或者是你人生阅历不到或者是因为你今天出门沒刷牙,沒啥好奇怪的,要搞懂所有的诗好不好给它们排个一二三四五那是大教授们的事儿,能弄懂一部分可以自己开心就好了,反正我们是菜鸟嘛,

    二要去判断:作者的遣词造句是否通顺,内容是否协调一致,是否有凑字儿凑句子的内容,

    这是学写诗的第一关,也是读诗时候首先要判断的方面,古典诗词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词库和风格,其中一部分风格的确较为艰涩,这也使得菜鸟读诗的时候很容易被辞藻和格式吓倒,而如果缺乏欣赏能力,以为堆砌一些或者优雅或者艰涩或者新奇的词语,拼凑一堆或者宏大或者精致或者绮丽的意境,就等于是一首好诗,那么自己手里写出來的东西,水准也必然高不到哪儿去,

    举个例子,韩二《三重门》里的那首“诗”不少人应该看过:“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它用词是很雅的,意境是很慵懒带点早春气息的,但若因此觉得这是好诗,那就只好自认卧石答春绿了,三重门里猪脚对这诗乱扯一通,结果被女一号发现谐音,脸丢了个精光,但其实就算不考虑谐音,这也谈不上一首好诗,就按之前提出的标准简单说一下,

    首先是遣词造句,三重门猪脚生造了个卧梅出來,可能是怕作“卧倒”解不通,其实这里这么解倒是通的,躺平在梅里/边嘛,这梅做啥解可以再商量,如杜甫《武侯庙》:“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就是这个用法,后面鱼吻石石答春也都沒啥问題,真有问題的是第二句:卧知就已经生硬了,绘中天更是不知所云,韩二勉强把这句的语法结构凑齐了,但中间的逻辑关系是凑不齐的,至于卧字重复四次,反而是个小毛病,

    其次是内容协调,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卧石的那一“答”是既沒有问題,也沒有对象的,而若还原到作者视角,他躺平之后注意力怎么转到鱼和石头上的,也颇有些说不过去,梅和春绿是否协调,这就更不用说了,

    读者要鉴别词句和内容,其实也蛮简单的,第一看语法结构是不是都全了,不全的根据语境是不是能省掉,别扭的是不是倒装互文等等古典诗词的特定修辞手法;第二看逻辑通不通,事实逻辑不通的能否按情感逻辑理解,空间逻辑不通的能否按时间逻辑理解;第三看情感是否一致,前面和和气气后面金刚怒目的是否有合理转换;第四看意境是否协调,前面小后面大前面宽后面窄的是否有合理过渡能否形成对比效果;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读不懂的就不管了,等读得懂的时候再读,

    对作者就稍微麻烦些,写景言情说理,倘使心头话语积累已久,只差从嘴里喷出來了也罢,只要稍微有个磕碰,下一句不知该写啥上一句不知该接啥,然后琢磨琢磨随便拉郎配实在是常事,回头检查多半未必协调,这里沒啥捷径可走,只能每次写完之后从读者视角再检查,有问題再改,,很遗憾,我卡在这一关上,至今沒完全过去,

    三要去体会:作者究竟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他有什么样的见解,有什么样的感受,

    诗必然是要传达一个信息的,当然这信息可能不是那么具体那么直白那么容易说出來,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感受,一种隐约的意象,比如那个令人痛恨千年的李商隐就喜欢玩这个,但它究竟不可能什么也不传达,王国维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但无我究竟不是真沒有自我,“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宁静悠然,能够平和欣赏外物的心态,而作者有沒有有效地传达出这种信息,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诗的高下,

    在这里,读者和作者的技巧其实是一样的:把自己放到作者的位置上去,二者都要去体会,作者在说什么,他说这些的时候在想什么,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为读者,不把自己放到作者的位置,是很难体会到那种悠然的心境的,而作为作者,如果不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下,只是斤斤计较于字句,其笔下的作品也难以浑然一体,

    就传达的信息而言,我个人的体会,有四层评价标准:真、美、善、味,

    一是“真”,这个是接着上一条字句通顺内容协调來的,倒不是说非得写实事实景,诗家信口开河是常事,但你所写的东西不能有内在冲突,起码看上去不能是假的,钱钟书论阮大铖诗“息机入空翠,梦觉了不分,一禽响山窗,亦复嗤为纷”就说得妙:“自诩息机泯分别相,却心嗔发为口嗤,如欲弹去乌臼鸟,打起黄莺儿者,大异乎鸟鸣山更幽之与物俱适,相赏莫违矣”,真有闲适之情的,哪里会嫌空山鸟语聒噪呢,

    但其实做到“真”也不那么难,汪兆铭跑去南京当汉奸路上就还有首爱国诗:“卧听钟声报夜深,海天残梦杳难寻,桅楼欹侧风正恶,灯塔微茫月半阴,良友渐随千劫逝,神州又见百年沉,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平生未尽心”,读來依旧一片忧国情怀,悱恻动人,说白了求真的要点是自己相信自己要说的话,我个人认为汪是真相信自己在曲线救国的,只是他骨头太软兼误判时势,所以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诗如人,却又未必如人,诗只是如诗人心目中的自己,和潜意识中无意暴露出來的自己罢了,,这二者加起來,也未必是诗人的全部,

    二是“美”,什么叫美各人定义不同,我个人觉得美就是能打动人,能够引起人心共鸣,能够使人感情或者思想跟着作品转动的东西,所以这一层的评价其实蛮主观的,有很多作品的共鸣需要情境和经历,有些以议论为主的诗,欣赏其美感甚至要有相应的眼光和背景知识,因此我一直强调只考虑读得懂的诗词的好坏,比如前一段我就觉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算啥好诗,就占个浅近,但好几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在独自一人奔波忙碌的时候读到这诗的时候如何泪流满面……这大概就是经历和情境的差异了吧囧,

章节目录

我的女友是蝶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橙子柠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45. 古典诗词好坏(待修改)-我的女友是蝶祈,我的女友是蝶仙,一本书并收藏我的女友是蝶仙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