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陈小将军的习惯是,打了胜仗必要小酌一番。
燕王的原则是,行军在外须谨慎,如无必要,最好禁酒。
可陈小将军打了这么大的胜仗,燕王虽贵为王爷,也不好意思御下太严。
于是双方折中,庆功宴搞还是要搞的,但缩小规模,仍安排在陈余儿的闺房里。
安国公还在兢兢业业地演着戏,陈余儿的嫂嫂们也在认认真真地配合,自是不方便参加。
于是这酒宴又变成了燕王、陈余儿和老廖三人。
燕王倒是对老廖气气的,不仅尊之重之,还语带欣赏。
那是啊,虽这火烧云间的计策是陈余儿出的,也得有人有胆子有才干去执行啊。
这老廖不仅浑身是胆,在匈奴兵面前撒起谎来面不改色的,而且背后的眼线暗桩们提供的情报既详尽又准确。
要不是老廖觉得没必要且不关心,他那些兄弟们连乌维晚上起几趟夜,用的什么形状的夜壶都能给他打探来。
再加上老廖天赋异禀,说汉话还带着常德口音呢,说匈奴话反而字正腔圆,连匈奴老兵都无法分辨他是番将还是汉将,是自己这伙儿的还是北境那边的。
他这边结结实实骗过伊邪,点了粮仓又灭了营火,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肃州,掐算着时间又骗来了乌顿。
燕王想,这陈余儿和老廖加一起,怕不是就能顶十万军马。这等人才,举国又能找到几个?
老廖却喝得不太尽兴。
陈余儿自然无妨,两人是老酒友了。
可这燕王,自己总觉得他对四小姐古古怪怪的,上次告诉四小姐,四小姐还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
但你看看现在的燕王,看着四小姐的眼神简直旁若无人。
自己是对男女之事不甚了了,但坐在这二人之间喝酒亦是万分难受。
寻了个借口又溜了。
陈余儿遵从着自己的习惯,燕王也恪守着自己的原则。
也就是说,陈余儿慢慢悠悠喝了不少的酒,燕王在旁以茶相陪,滴酒未沾。
老廖退席,陈余儿又喝了一杯之后,突然问燕王:“你是几岁开始习武的?”
说完也觉得自己的问题突兀,他既然将自己谙熟武功之事瞒得这么彻底,自己又何必问,他又如何能说真话。
没想到燕王看了看她,淡淡道:“五岁。”
陈余儿吃惊地睁大眼睛:“你五岁即习武,皇城之内的人竟然都不知道?”
燕王道:“是我外祖重金聘来的武林高手,每日都选在夜半时分避人耳目偷偷教我,自然无人知道。”
陈余儿在心中感叹:如此神神秘秘,有必要吗?
燕王好似看出她心中所想,徐徐道:“在我记事之前我不知晓,在我记事之后我所知道的,我曾被人下毒、刺杀,或扮作意外欲置之死地的就不下几十次,算起来还不得每年一两次。
我母亲在宫中亦是如此。
要不是我外祖家有些银两,拿银子为我二人筑起防护,我和母妃都不知死过多少次了。”
说完嘴角弯了弯:“梁京一共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习武,这秘密我本来是留着最后保命用的,我这可是把一半身家性命都交给你了。”
陈余儿不服,如何问了一句话就得负担他燕王一半身家性命,自己有那本事负责吗?
但觉得他方才说得心酸,不禁问:“这个,如此明目张胆,皇上不管吗?”
燕王并未直接回答,接着方才的话继续说:“我十岁那年,被人掳去深山,要不是学了点儿皮毛功夫在身,那几十天还不就交代在那里了。
父皇还以为对方未想置我于死地,为我留了一条活路,给他亦留了三分面子。
他不知道,命是我自己给自己救回来的,对方巴不得我死在深山里呢。
他当时觉得新朝基业未稳,一些人他不敢也犯不上得罪。
此事自我跑回梁京就再无下文了,连母妃在父皇面前都不再提起此事。
我当时就想,哦,原来皇权这个东西,是要大于夫妻、大于父子、大于母子这一应世俗感情的。
当时觉得自己之前所活十年、一脉天真,还以为父皇和母妃是自己最大的依靠,这真是误会了。”
燕王停下不说话,陈余儿也不出声,心道:本以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句话只适用于权臣,原来也适用于君主,尤其适用于开国君王。
抬头饮尽自己面前这杯酒,又为自己续上一杯。
燕王喝了一口茶,望着窗外道:“后来我在你这么大的年龄,身边有一个很喜欢的书童,跟了我也有五六年了,我的心思他都猜得到。
一日查到他每天在我的茶中下毒,好在外祖发现的早,我中毒未深,尚能救治。
那书童原来也是皇后张氏派来的,我本以为他做这些有什么苦衷,或许欠下了张家什么人情,甚至或许,他亲人被张氏胁迫了。
没想到他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我们谭氏一门都等着太子登基,好以拥旌之功光耀门楣、坐取卿相,有你孙氏母子在,太子的皇位就危险一分。
你不应该怨我,你如是太子,亦要如此做。’
我才又明白,原来我又肤浅了,不仅帝王之家无父子,我只要当得这燕王一日,抛开这皇亲血脉之外,又有谁能对我有何真心?”
燕王说到此不说了。
陈余儿已经觉得很为难,喝的酒也已醒了大半。
刚才那番话燕王实在不应该对自己说,这字字句句也不是自己该听的。
而且今日燕王滴酒未沾,自己都有些怀疑他刚才不是有感而发,而是刻意为之。
看来她也感染上燕王万事疑心的毛病了。
匈奴这边。
云间和肃州的战报传来,单于乌维当场昏倒。
一半是气的,一半是心疼的。
他气的是——自己当然知道云间重要,不仅派了伊邪紧守,还派了乌顿策应。
无论如何不该输得如此之惨。
自己自从三年前兵败之后,秣马厉兵、卧薪尝胆,现在匈奴兵所着铁甲都比汉人厚上三分,所跨坐骑都比北境高上一头。
天知道自己这三年训练军队有多辛苦,怎么不到一夜就败得这么彻底呢?
那伊邪,自己选中他就因为他听话、忠诚,听闻还是乌孙的心腹,既然与单于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该靠得住吧。
结果不仅云间粮草被烧,他还带所率之部降了。
若他不降,乌顿就不会被擒,这笔账,他乌维不仅要与伊邪算,还要与乌孙算。
焉知不是他与伊邪勾结北境,坑害乌顿?
心疼的是——自己的宝贝乌顿啊。
乌顿他娘就深得我心,这乌顿被擒,我如何向他娘交代。
还有,最近两年,自己已因为乌顿母子渐渐与阏氏和乌孙撕破脸,本来就要宣布乌顿为继承人了,待自己百年之后继承自己的单于之位。
这乌顿如若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可就失了国本了。
自己一共就有两个儿子,他又向来不喜乌孙。如果乌顿死了,让他如何活。
待醒过来之后,立刻下令:集结人马,明日就攻林渚城。
既然传闻安国公已经死了,就算陈余儿已经回来了,反正匈奴的兵比北境多,失了粮草匈奴兵也无法长期坚守,莫不如背水一战,现在就攻城。
势要在北境对乌顿有所动作之前,夺回乌顿。
百忙之中还专门给乌孙送了一封信,严厉训斥他不应建议派伊邪守云间,含沙射影地数落他也许与北境有染,不然为何自己当初要发兵北境,他极力阻止?
最后总结一句,自己即刻要打林渚城了,派他等待消息及时策应自己。
至于害他宝贝弟弟乌顿被抓一事,等救出他弟弟,班师回去之后再跟他算账。
这封信还没到乌孙手里,就被老廖手下的探子截了。
燕王和安国公看了信,又原样不动封了回去,着人即刻送给乌孙。
乌维因为乌顿乱了分寸,又与乌孙父子不和,此时不经计划贸然出兵,可正中北境下怀。
乌维不是让乌孙明日策应吗,看了他这封无故迁怒、毫无人情道理的信,乌孙明日能来策应才怪。
乌维都在信中放出话要班师回朝后和乌孙算账了,这就等于把乌孙也推到了盼望他死的名单上。
燕王和安国公都认为,只要乌孙看了信,结合这几年他和母后阏氏与单于乌维之间的芥蒂,他乌孙不给北境助力就不错了。
万万不会再出兵策应他。
如此,北境之兵就可撒出包围圈了。
这乌维单于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只要乌孙应州营寨不动,应州城陈吉之、陈庆之就可以调出一半人马,肃州匈奴营寨已被端,陈有之可心无旁骛地统率两万人马随时等待调遣。
也就是说,明日之战并不似乌维所想。
他不仅在兵力上未占什么优势,围绕他所率匈奴大军的包围圈,已经成了。
安国公和陈余儿唯一担心的是,匈奴的铁甲确实比北境的厚,匈奴的箭簇确实比北境的利,匈奴的战马也确实比北境的快。
这没办法,他们匈奴一族本就射猎为生,这是天生的本事,何况这三年乌维就算境内子民饿着,也要把兵训好了。
而北境设置军屯为驻军赚点军资,还被人在朝廷弹劾呢,这和匈奴全民皆兵如何能比。
不过燕王从梁京为他们带来了一种非常好的礼物。
陈小将军的习惯是,打了胜仗必要小酌一番。
燕王的原则是,行军在外须谨慎,如无必要,最好禁酒。
可陈小将军打了这么大的胜仗,燕王虽贵为王爷,也不好意思御下太严。
于是双方折中,庆功宴搞还是要搞的,但缩小规模,仍安排在陈余儿的闺房里。
安国公还在兢兢业业地演着戏,陈余儿的嫂嫂们也在认认真真地配合,自是不方便参加。
于是这酒宴又变成了燕王、陈余儿和老廖三人。
燕王倒是对老廖气气的,不仅尊之重之,还语带欣赏。
那是啊,虽这火烧云间的计策是陈余儿出的,也得有人有胆子有才干去执行啊。
这老廖不仅浑身是胆,在匈奴兵面前撒起谎来面不改色的,而且背后的眼线暗桩们提供的情报既详尽又准确。
要不是老廖觉得没必要且不关心,他那些兄弟们连乌维晚上起几趟夜,用的什么形状的夜壶都能给他打探来。
再加上老廖天赋异禀,说汉话还带着常德口音呢,说匈奴话反而字正腔圆,连匈奴老兵都无法分辨他是番将还是汉将,是自己这伙儿的还是北境那边的。
他这边结结实实骗过伊邪,点了粮仓又灭了营火,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肃州,掐算着时间又骗来了乌顿。
燕王想,这陈余儿和老廖加一起,怕不是就能顶十万军马。这等人才,举国又能找到几个?
老廖却喝得不太尽兴。
陈余儿自然无妨,两人是老酒友了。
可这燕王,自己总觉得他对四小姐古古怪怪的,上次告诉四小姐,四小姐还一副嗤之以鼻的样子。
但你看看现在的燕王,看着四小姐的眼神简直旁若无人。
自己是对男女之事不甚了了,但坐在这二人之间喝酒亦是万分难受。
寻了个借口又溜了。
陈余儿遵从着自己的习惯,燕王也恪守着自己的原则。
也就是说,陈余儿慢慢悠悠喝了不少的酒,燕王在旁以茶相陪,滴酒未沾。
老廖退席,陈余儿又喝了一杯之后,突然问燕王:“你是几岁开始习武的?”
说完也觉得自己的问题突兀,他既然将自己谙熟武功之事瞒得这么彻底,自己又何必问,他又如何能说真话。
没想到燕王看了看她,淡淡道:“五岁。”
陈余儿吃惊地睁大眼睛:“你五岁即习武,皇城之内的人竟然都不知道?”
燕王道:“是我外祖重金聘来的武林高手,每日都选在夜半时分避人耳目偷偷教我,自然无人知道。”
陈余儿在心中感叹:如此神神秘秘,有必要吗?
燕王好似看出她心中所想,徐徐道:“在我记事之前我不知晓,在我记事之后我所知道的,我曾被人下毒、刺杀,或扮作意外欲置之死地的就不下几十次,算起来还不得每年一两次。
我母亲在宫中亦是如此。
要不是我外祖家有些银两,拿银子为我二人筑起防护,我和母妃都不知死过多少次了。”
说完嘴角弯了弯:“梁京一共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习武,这秘密我本来是留着最后保命用的,我这可是把一半身家性命都交给你了。”
陈余儿不服,如何问了一句话就得负担他燕王一半身家性命,自己有那本事负责吗?
但觉得他方才说得心酸,不禁问:“这个,如此明目张胆,皇上不管吗?”
燕王并未直接回答,接着方才的话继续说:“我十岁那年,被人掳去深山,要不是学了点儿皮毛功夫在身,那几十天还不就交代在那里了。
父皇还以为对方未想置我于死地,为我留了一条活路,给他亦留了三分面子。
他不知道,命是我自己给自己救回来的,对方巴不得我死在深山里呢。
他当时觉得新朝基业未稳,一些人他不敢也犯不上得罪。
此事自我跑回梁京就再无下文了,连母妃在父皇面前都不再提起此事。
我当时就想,哦,原来皇权这个东西,是要大于夫妻、大于父子、大于母子这一应世俗感情的。
当时觉得自己之前所活十年、一脉天真,还以为父皇和母妃是自己最大的依靠,这真是误会了。”
燕王停下不说话,陈余儿也不出声,心道:本以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句话只适用于权臣,原来也适用于君主,尤其适用于开国君王。
抬头饮尽自己面前这杯酒,又为自己续上一杯。
燕王喝了一口茶,望着窗外道:“后来我在你这么大的年龄,身边有一个很喜欢的书童,跟了我也有五六年了,我的心思他都猜得到。
一日查到他每天在我的茶中下毒,好在外祖发现的早,我中毒未深,尚能救治。
那书童原来也是皇后张氏派来的,我本以为他做这些有什么苦衷,或许欠下了张家什么人情,甚至或许,他亲人被张氏胁迫了。
没想到他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我们谭氏一门都等着太子登基,好以拥旌之功光耀门楣、坐取卿相,有你孙氏母子在,太子的皇位就危险一分。
你不应该怨我,你如是太子,亦要如此做。’
我才又明白,原来我又肤浅了,不仅帝王之家无父子,我只要当得这燕王一日,抛开这皇亲血脉之外,又有谁能对我有何真心?”
燕王说到此不说了。
陈余儿已经觉得很为难,喝的酒也已醒了大半。
刚才那番话燕王实在不应该对自己说,这字字句句也不是自己该听的。
而且今日燕王滴酒未沾,自己都有些怀疑他刚才不是有感而发,而是刻意为之。
看来她也感染上燕王万事疑心的毛病了。
匈奴这边。
云间和肃州的战报传来,单于乌维当场昏倒。
一半是气的,一半是心疼的。
他气的是——自己当然知道云间重要,不仅派了伊邪紧守,还派了乌顿策应。
无论如何不该输得如此之惨。
自己自从三年前兵败之后,秣马厉兵、卧薪尝胆,现在匈奴兵所着铁甲都比汉人厚上三分,所跨坐骑都比北境高上一头。
天知道自己这三年训练军队有多辛苦,怎么不到一夜就败得这么彻底呢?
那伊邪,自己选中他就因为他听话、忠诚,听闻还是乌孙的心腹,既然与单于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该靠得住吧。
结果不仅云间粮草被烧,他还带所率之部降了。
若他不降,乌顿就不会被擒,这笔账,他乌维不仅要与伊邪算,还要与乌孙算。
焉知不是他与伊邪勾结北境,坑害乌顿?
心疼的是——自己的宝贝乌顿啊。
乌顿他娘就深得我心,这乌顿被擒,我如何向他娘交代。
还有,最近两年,自己已因为乌顿母子渐渐与阏氏和乌孙撕破脸,本来就要宣布乌顿为继承人了,待自己百年之后继承自己的单于之位。
这乌顿如若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可就失了国本了。
自己一共就有两个儿子,他又向来不喜乌孙。如果乌顿死了,让他如何活。
待醒过来之后,立刻下令:集结人马,明日就攻林渚城。
既然传闻安国公已经死了,就算陈余儿已经回来了,反正匈奴的兵比北境多,失了粮草匈奴兵也无法长期坚守,莫不如背水一战,现在就攻城。
势要在北境对乌顿有所动作之前,夺回乌顿。
百忙之中还专门给乌孙送了一封信,严厉训斥他不应建议派伊邪守云间,含沙射影地数落他也许与北境有染,不然为何自己当初要发兵北境,他极力阻止?
最后总结一句,自己即刻要打林渚城了,派他等待消息及时策应自己。
至于害他宝贝弟弟乌顿被抓一事,等救出他弟弟,班师回去之后再跟他算账。
这封信还没到乌孙手里,就被老廖手下的探子截了。
燕王和安国公看了信,又原样不动封了回去,着人即刻送给乌孙。
乌维因为乌顿乱了分寸,又与乌孙父子不和,此时不经计划贸然出兵,可正中北境下怀。
乌维不是让乌孙明日策应吗,看了他这封无故迁怒、毫无人情道理的信,乌孙明日能来策应才怪。
乌维都在信中放出话要班师回朝后和乌孙算账了,这就等于把乌孙也推到了盼望他死的名单上。
燕王和安国公都认为,只要乌孙看了信,结合这几年他和母后阏氏与单于乌维之间的芥蒂,他乌孙不给北境助力就不错了。
万万不会再出兵策应他。
如此,北境之兵就可撒出包围圈了。
这乌维单于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只要乌孙应州营寨不动,应州城陈吉之、陈庆之就可以调出一半人马,肃州匈奴营寨已被端,陈有之可心无旁骛地统率两万人马随时等待调遣。
也就是说,明日之战并不似乌维所想。
他不仅在兵力上未占什么优势,围绕他所率匈奴大军的包围圈,已经成了。
安国公和陈余儿唯一担心的是,匈奴的铁甲确实比北境的厚,匈奴的箭簇确实比北境的利,匈奴的战马也确实比北境的快。
这没办法,他们匈奴一族本就射猎为生,这是天生的本事,何况这三年乌维就算境内子民饿着,也要把兵训好了。
而北境设置军屯为驻军赚点军资,还被人在朝廷弹劾呢,这和匈奴全民皆兵如何能比。
不过燕王从梁京为他们带来了一种非常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