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回过神时,四周已然改天换地。
林木环顾四周,发现他们三人正站在一片悬崖之上,他往前小心翼翼地走了几步,试图鸟瞰周围的地势。
他看到的景象与现实中学院所处的环境相当类似——溪流穿插丛林,高山连接峡谷,地势复杂,环境原始。
除了所见的原始,林木还听见脚下的丛林中隐隐传来声声兽吼,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他抬起手腕看了看那块表,除开代表自己的黄点和代表队友的绿点,只看见表盘的右上角,也就是他的东北方向有红色的波纹稍稍漾来,却不见红色的光点。这意味着他们离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峡谷上空万里无云,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林木很快就感觉额出微汗。
于是他扭头招呼了一声第五明和宁俟清,待两人靠近后对他们说道:
“我的建议是先从这儿下去,然后找一条溪流,尽量沿着溪水走,你们怎么说?”
第五明手握长枪还在左顾右盼,闻言无所谓地点了点头:“成。”
宁俟清倒是问了一句:“为什么?”
“我们每个人只带了一壶水和一天的口粮,”林木对她解释道,“如果可以的话,这些还是留着备用比较好。溪流意味着水源,而且旁边野生动物也会较常出没。”
宁俟清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
于是第五明在前开道,林木居中,宁俟清殿后,三人从悬崖边的山坡一路向下行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林木之前在悬崖顶上时目测很快就能到达谷底,但没想到走了十五分钟,才行至半程。
林木唤出黑书,将其打开,距离他上一次读它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他要第一时间检查“语句”的更换,以免遭遇突袭时毫无准备。
第一行:
“你脚边的那丛杂草”
前两天他粗略地试验了他的能力,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能力的发动以他画上句号为标志,也就是说,他其实可以先写好一句,然后待到需要发动时再画上句号。
由此就带出一个问题,像“你脚边的那丛杂草”这种性质的语句,会不会失效呢?
例如,既然黑书上写着的是“脚边的杂草”,那么当林木走出很远时,那丛杂草不再存在于他的脚边,此时补完的语句能否指向正确的目标呢?
答案是可以。林木猜测,当语句的开头形成时,其指向目标就在那一瞬间固定,也就是说,即使林木走出很远,语句所指向的仍然是当初的“那”丛杂草,林木之前测试过的最大距离是一千多米,仍然可以起作用。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林木的能力目前战斗力堪忧的事实,因为林木在目前有限的尝试中发现,他所补充的内容存在相当大的限制。
首先,篇幅不能过长,以平常的字体大小写满书上的一行已经是极限。
另外,林木补充的内容不能过于不符合逻辑或者过于不可能发生,林木概括为比例性逻辑原则与比例性可能原则。
前者从逻辑上论证,物品的某种属性与他所写的内容是契合的,而后者则限制他所写的内容不得是相当不可能的。
举例说明,林木此时可以将第一句补充为“你脚边的那丛杂草此刻伸长绊倒最近的敌人。”这是有效的语句,因为杂草本身具有杂乱的属性,并且虽然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杂草不可能突然伸长,但是杂草绊倒敌人是存在一定可能的。
但他不可以写“杂草此刻开始喷洒致命的毒雾”,或者甚至“杂草突然具备自我意识”。原因在于违背了上面的两条原则,理性现实与杂草突然具备神智的现实之间的鸿沟将会犹如天堑,他目前的能力远远不足以填补。
林木用现实鸿沟来解释自己的能力。即当他所写下的内容与观理性现实存在差异时,他希望发生的现实和原本应然的现实之间便产生了一道鸿沟,而如果他能够填补上那道鸿沟,就能到达“彼岸”,语句有效,开始影响理性现实。
若他不足以填补现实鸿沟,那一行也会自动消失,他只有一次机会。
第二行:
“你的上衣”
这条倒是不错,林木挑了挑眉。他不可能一直待在杂草旁边,但是衣服可是一直穿在身上的。
就像刚才说的,林木提笔将其补充为:“你的上衣如盔甲般坚固”,但是没有画上句号。
衣服本身就具有保护的属性;衣服阻挡敌人的攻击也并不是相当不可能的事情,符合两条原则。
而且由于他所描述的方向较为单一,他的“石块”得以全部用来填补上衣变得坚固的现实鸿沟,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并不是他不想让上衣多出别的功能。当他没有说明限度,例如他并没有指明上衣会变得多么坚固,现实鸿沟就根据他能够投入的“石块”的大小产生,他这种写法相当于通过限缩宽度而追求深度。
与紧迫的时间相比,他的能力实在过于奇异,难以诠释、运用,不像第五明的雁翎长枪和宁俟清的白发人,简单粗暴,很容易就能找到使用的方向。
但是这同时也说明林木的能力可塑性之强,运用范围之广。只能说这就是硬币的正反两面罢。
林木目光下移,看向第三行:
“你旁边那双红色的鞋”
红色的鞋子?
林木瞬间瞳孔微缩,快速地扭头看了看三人的脚下。
林木穿着灰色的运动鞋,宁俟清踏着黑色的靴子,第五明则是白色——红色的鞋属于谁?
林木果断地甩手将笔尖移到第二行,他的动作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他画出的句号都稍稍变形。
进行手上动作的同时,他开口大声喊道:“敌袭!小心!”
好险!就在他发动第二条语句,感到上衣瞬间变得坚硬而充满安全感的下一秒,一记有力的刺击便瞄准他的后心而去!
可是那看似柔顺的上衣却并没有如袭击者所料连同林木的肉身被刺穿,而是竟然像铁质的盔甲般将他的突刺拒之门外,甚至发出金铁相击之声!
那位阴险的刺费尽心思从侧面摸到林木的身后,满心以为自己就要得手,谁知林木突然大声警告队友,大惊之下选择悍然动手,不曾想一击未果,眼看着自己已经露出身形,心急如焚,抽身欲退。
“休走!”
一杆莹白的长枪反射着耀眼的阳光穿风而来,是第五明!
第五明原本走在最前,乍听林木的喊叫,他第一时间掉头支援队友,因为他也知道,林木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作战能力几乎为零,所以他在还没有看到敌人身影时便选择大步直奔林木的身旁,此刻他横跨一步,双手持枪直指刺而去!
刺措手不及之下,只能强行扭动身体试图躲过这一击,他成功了,但是动作太大失了重心,险些跌倒在地。
第五明又紧上一步,双手合力瞄准刺的肩膀将长枪送出。
那人眼看要踉跄而倒,竟顺势单手撑地,杂耍一样在草地上横翻一个跟斗,再次闪过了这一击。
下一瞬间,只听一声枪响!
几乎在枪响的一瞬间,刺的腹部就像遭到卡车撞击一样,整个身子都向内弓起,同时因那股沛然巨力向后飞去。但是却不见有血液溅出,甚至看不到出现一点伤口。
宁俟清本以为这一枪能直接使敌人失去行动能力,却没想到丝毫不见其效,正当她疑惑之时,刺的腹部缓缓飘出一张白纸,定睛一看,上面用红色的墨水写着“无效”两字,右下角还有一个奇怪的黑色章印。
刺顺着子弹的势在地上快速翻滚了两圈,直起身子竟然就要逃出生天。
可是他刚没跑出两步,突然感到脚下一滑。
怎么回事?他心中疑惑不解,我是踩到什么东西了吗?
脚下的动作比脑海中的想法更快,他又迈出一步,这下竟然像踩在光滑的冰面上,他的鞋子没有提供一丝一毫的摩擦力,一个跐溜,他面朝地面摔倒。他的手本能地向前伸去,看着不无滑稽。
林木合上黑书。
刺正想直起身,后脑已被一个冰冷的枪口抵住,传来同样冰冷的声音:“别动。”
林木环顾四周,发现他们三人正站在一片悬崖之上,他往前小心翼翼地走了几步,试图鸟瞰周围的地势。
他看到的景象与现实中学院所处的环境相当类似——溪流穿插丛林,高山连接峡谷,地势复杂,环境原始。
除了所见的原始,林木还听见脚下的丛林中隐隐传来声声兽吼,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他抬起手腕看了看那块表,除开代表自己的黄点和代表队友的绿点,只看见表盘的右上角,也就是他的东北方向有红色的波纹稍稍漾来,却不见红色的光点。这意味着他们离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峡谷上空万里无云,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林木很快就感觉额出微汗。
于是他扭头招呼了一声第五明和宁俟清,待两人靠近后对他们说道:
“我的建议是先从这儿下去,然后找一条溪流,尽量沿着溪水走,你们怎么说?”
第五明手握长枪还在左顾右盼,闻言无所谓地点了点头:“成。”
宁俟清倒是问了一句:“为什么?”
“我们每个人只带了一壶水和一天的口粮,”林木对她解释道,“如果可以的话,这些还是留着备用比较好。溪流意味着水源,而且旁边野生动物也会较常出没。”
宁俟清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
于是第五明在前开道,林木居中,宁俟清殿后,三人从悬崖边的山坡一路向下行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林木之前在悬崖顶上时目测很快就能到达谷底,但没想到走了十五分钟,才行至半程。
林木唤出黑书,将其打开,距离他上一次读它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他要第一时间检查“语句”的更换,以免遭遇突袭时毫无准备。
第一行:
“你脚边的那丛杂草”
前两天他粗略地试验了他的能力,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能力的发动以他画上句号为标志,也就是说,他其实可以先写好一句,然后待到需要发动时再画上句号。
由此就带出一个问题,像“你脚边的那丛杂草”这种性质的语句,会不会失效呢?
例如,既然黑书上写着的是“脚边的杂草”,那么当林木走出很远时,那丛杂草不再存在于他的脚边,此时补完的语句能否指向正确的目标呢?
答案是可以。林木猜测,当语句的开头形成时,其指向目标就在那一瞬间固定,也就是说,即使林木走出很远,语句所指向的仍然是当初的“那”丛杂草,林木之前测试过的最大距离是一千多米,仍然可以起作用。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林木的能力目前战斗力堪忧的事实,因为林木在目前有限的尝试中发现,他所补充的内容存在相当大的限制。
首先,篇幅不能过长,以平常的字体大小写满书上的一行已经是极限。
另外,林木补充的内容不能过于不符合逻辑或者过于不可能发生,林木概括为比例性逻辑原则与比例性可能原则。
前者从逻辑上论证,物品的某种属性与他所写的内容是契合的,而后者则限制他所写的内容不得是相当不可能的。
举例说明,林木此时可以将第一句补充为“你脚边的那丛杂草此刻伸长绊倒最近的敌人。”这是有效的语句,因为杂草本身具有杂乱的属性,并且虽然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杂草不可能突然伸长,但是杂草绊倒敌人是存在一定可能的。
但他不可以写“杂草此刻开始喷洒致命的毒雾”,或者甚至“杂草突然具备自我意识”。原因在于违背了上面的两条原则,理性现实与杂草突然具备神智的现实之间的鸿沟将会犹如天堑,他目前的能力远远不足以填补。
林木用现实鸿沟来解释自己的能力。即当他所写下的内容与观理性现实存在差异时,他希望发生的现实和原本应然的现实之间便产生了一道鸿沟,而如果他能够填补上那道鸿沟,就能到达“彼岸”,语句有效,开始影响理性现实。
若他不足以填补现实鸿沟,那一行也会自动消失,他只有一次机会。
第二行:
“你的上衣”
这条倒是不错,林木挑了挑眉。他不可能一直待在杂草旁边,但是衣服可是一直穿在身上的。
就像刚才说的,林木提笔将其补充为:“你的上衣如盔甲般坚固”,但是没有画上句号。
衣服本身就具有保护的属性;衣服阻挡敌人的攻击也并不是相当不可能的事情,符合两条原则。
而且由于他所描述的方向较为单一,他的“石块”得以全部用来填补上衣变得坚固的现实鸿沟,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并不是他不想让上衣多出别的功能。当他没有说明限度,例如他并没有指明上衣会变得多么坚固,现实鸿沟就根据他能够投入的“石块”的大小产生,他这种写法相当于通过限缩宽度而追求深度。
与紧迫的时间相比,他的能力实在过于奇异,难以诠释、运用,不像第五明的雁翎长枪和宁俟清的白发人,简单粗暴,很容易就能找到使用的方向。
但是这同时也说明林木的能力可塑性之强,运用范围之广。只能说这就是硬币的正反两面罢。
林木目光下移,看向第三行:
“你旁边那双红色的鞋”
红色的鞋子?
林木瞬间瞳孔微缩,快速地扭头看了看三人的脚下。
林木穿着灰色的运动鞋,宁俟清踏着黑色的靴子,第五明则是白色——红色的鞋属于谁?
林木果断地甩手将笔尖移到第二行,他的动作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他画出的句号都稍稍变形。
进行手上动作的同时,他开口大声喊道:“敌袭!小心!”
好险!就在他发动第二条语句,感到上衣瞬间变得坚硬而充满安全感的下一秒,一记有力的刺击便瞄准他的后心而去!
可是那看似柔顺的上衣却并没有如袭击者所料连同林木的肉身被刺穿,而是竟然像铁质的盔甲般将他的突刺拒之门外,甚至发出金铁相击之声!
那位阴险的刺费尽心思从侧面摸到林木的身后,满心以为自己就要得手,谁知林木突然大声警告队友,大惊之下选择悍然动手,不曾想一击未果,眼看着自己已经露出身形,心急如焚,抽身欲退。
“休走!”
一杆莹白的长枪反射着耀眼的阳光穿风而来,是第五明!
第五明原本走在最前,乍听林木的喊叫,他第一时间掉头支援队友,因为他也知道,林木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作战能力几乎为零,所以他在还没有看到敌人身影时便选择大步直奔林木的身旁,此刻他横跨一步,双手持枪直指刺而去!
刺措手不及之下,只能强行扭动身体试图躲过这一击,他成功了,但是动作太大失了重心,险些跌倒在地。
第五明又紧上一步,双手合力瞄准刺的肩膀将长枪送出。
那人眼看要踉跄而倒,竟顺势单手撑地,杂耍一样在草地上横翻一个跟斗,再次闪过了这一击。
下一瞬间,只听一声枪响!
几乎在枪响的一瞬间,刺的腹部就像遭到卡车撞击一样,整个身子都向内弓起,同时因那股沛然巨力向后飞去。但是却不见有血液溅出,甚至看不到出现一点伤口。
宁俟清本以为这一枪能直接使敌人失去行动能力,却没想到丝毫不见其效,正当她疑惑之时,刺的腹部缓缓飘出一张白纸,定睛一看,上面用红色的墨水写着“无效”两字,右下角还有一个奇怪的黑色章印。
刺顺着子弹的势在地上快速翻滚了两圈,直起身子竟然就要逃出生天。
可是他刚没跑出两步,突然感到脚下一滑。
怎么回事?他心中疑惑不解,我是踩到什么东西了吗?
脚下的动作比脑海中的想法更快,他又迈出一步,这下竟然像踩在光滑的冰面上,他的鞋子没有提供一丝一毫的摩擦力,一个跐溜,他面朝地面摔倒。他的手本能地向前伸去,看着不无滑稽。
林木合上黑书。
刺正想直起身,后脑已被一个冰冷的枪口抵住,传来同样冰冷的声音:“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