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百度直接搜索关键词 】

    清闲下来的时候,赵佶从梁师成口中得知,这一群道士们凑起来商议倒持许久,竟然凑起了三十余万贯的银钱,而且据说后续还会有追加。得知这情况后,赵佶不免略感诧异,想不到这些道士们一个个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原来囊中竟比自己这个空负虚名的富贵闲王还要充足的多。

    有了钱那自然一切都好办,赵佶也不再藏着躲着,偶尔也会出席道士们筹建大会。如今道士们已经自觉得看清楚了端王爷的本质,早先的亲切热络少了许多,不过倒也还没到掀桌子翻脸不认人的地步。毕竟钱财虽然有了,还有诸多的事情要借端王爷的势才能做成。比如将要建成的道观需要定品阶,道观建成后每年能够分到多少受戒道籍,这都需要端王爷出面回京跟主管僧道事务的祠部和鸿胪寺交涉。

    对于道士们而言,这即将兴建的云台观品阶自是越高越好,最好是直接定为一品。这品阶虽然不像朝中百官品级那样至关重要,但也绝非仅仅只是虚名那么简单,首先就是在特权方面,品阶越高能够享受到的特权自然也就越高,若真的能够定位一品,那么道观观主自然也就会受到朝廷正式册封,是实至名归的国师,而且在朝廷祭祀与朝会等大型正式场合,都能在御前拥有一个靠前的陪驾席位。

    而拥有的受戒道籍越多,能够招收的道士门徒自然也就越多,声势自然也就越浩大,换言之能够豁免赋税徭役的数额也就越大。比如那大相国寺,仗着地利之便大开庙会,每年在祠部购买的剃度度牒也是最多的,因此在禅门中声势一时无两,既得其名,又得其利。

    因此,虽然看清楚了端王爷一毛不拔的本质,可是道士们还是只能强颜欢笑,笑脸恭维,不敢在赵佶面前流露出丝毫不满。

    之前赵佶还以为所谓出家就是随便找个寺庙、道观,起个法号道号,换身衣服或是刮掉头发就算是出家了。不过出入道观佛堂多了,他也渐渐了解到事情不是那样简单,当中的门道、牵涉到的利益都相当多,最起码如果有道观佛寺胆敢大规模私下剃度僧道,可是要担罪过的,小则训斥罚款,大则抄观封寺。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山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满天神佛再牛叉,底下的小弟如果不听话,那也不必瞧他们老大的眼色,说办就办!

    明白了这些缘由后,赵佶不免恶趣味想起来后世许多电视剧里女角色往往情伤心灰意冷之下会削去三千烦恼丝,青灯古佛常伴。这画面是很凄美,如果突然冲出来一群衙役不由分说把那和尚尼姑统统锁拿起来,那画面也确是太凌乱了。

    道士们漫天要价,赵佶只是笑而不语。佛道之事他向来都不感冒,托名修道只是聊以谋身,除了大理国那些奇葩皇帝,大概哪个皇帝也不乐意瞧着自己子民全都遁入空门,佛道之事若太兴旺,对国力那是实实在在的侵害。赵佶虽然眼下还没当家作主,不过为以后计,也须得精打细算,不会给自己掘一道难堵上的口子。

    这姿态落在道士们眼中,意味自然又有不同,各自揣测端王爷这是在待价而沽呢。若能花些银钱就把事情给做好,这些道士们自然乐意至极,只是这种事情自然不好摆到台面上清清楚楚谈买卖,看来还须得私下多多接触一下那位梁管事,探探端王爷的底细。

    无论如何,这道观总算开始营建起来了。既然不需要自己掏钱,赵佶也乐得看这些道士们能在这山野之间兴建出怎样富丽堂皇的道观。这道观主体便由数座大殿组成,而其余的零碎建筑几乎遍布整个云台山。

    比如说要把一个山洞挖掘开拓出来,建一个宁封子登仙洞,老实说,赵佶也自诩通读道典,却委实瞧不出那山洞跟几千年前的宁封子有什么关联。不过大概是自己肉眼凡胎难辨仙踪,那登仙洞却甚得山野中的动物青睐,单单各种粪便就挖出了几大担,日积月累有的甚至已经结成石头一样坚硬的壳,单单清理出来就是一件极大工程。

    除此之外,诸如此类的还有所谓阮公岩,据说那是竹林七贤里那位阮籍躺在上面睡觉打鼾的地方。一汪山泉泉眼被开凿把泉水引出来,那是酒仙刘伶酩酊大醉后遗落的酒杯所化。总之,每天都有新发现,每每见证到道士们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深厚功力,赵佶都颇有一种自己有先见之明,慧眼识珠的沾沾自喜,随便选的一个地方竟然真是道根深厚的仙家庭院。同时也益发感慨,古人智慧不容小觑,那些穿越者到了古代上街卖彩票都能走上人生巅峰,哪来的底气?

    总之,这段时间来赵佶跟在道士们身后看着他们一个个火眼金睛,将这云台山里一草一木都能跟那列仙传里故事攀扯上关系,若是得了官方的承认,再请上一群文人来诗词歌赋渲染一番,百十年后,这云台山俨然已成道家新洞天,只怕要比那远在西陲、鸟不生蛋的昆仑山还要有仙气的多。

    当然赵佶跟在这些道士们身后观赏他们的工作,也并非一直都是吐槽的心境,应该说是着实学到了一些营造声势的手段。而且道士们做这些工作也是有底线的,并不是任意而为,一定要在经籍上找到理论的依据,才肯将之搬运到现实中来,态度相当严谨。比起后世网络上多数哗众取宠的炒作,自是充满了专业的学术论据,节操未失,令赵佶很受启发。

    赵佶自己这里跟着道士们漫山遍野游荡,虚心学习,他的行辕里却发生了一桩意外。

    那位云台派掌门满怀悲壮准备孤注一掷,遣散了门派弟子,打算自己与山门共存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活一张脸,早先云台派自己把声势搞得太热闹,只觉得自己占了地利大便宜,加上来访宾客的吹捧,自是飘飘然俨然已经将自己当作正道中流砥柱来看待。可是如今事到临头,才蓦地傻了眼。若就这么灰溜溜的撤出山门,自是成了一个莫大笑柄,日后门人弟子再行走江湖,自无脸面可言。

    乖乖交出山门那是行不通了,但若要拒不撤走,那是在自己作死,胆气脸面是有了,命却没了。冥思苦想,那云台派掌门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他首先派门人弟子跟官府敲定换置山门土地的事情,且先把山外产业地契拿在手里,留作云台派日后东山再起的资本,保全脸面的问题自然要交给自己。

    这位掌门人想出来的妙计是,自己冲到王爷行辕前,大喊三声“祖业难保,愧对先师”,然后横刀自刎。如此一来,勇气有之,悲壮有之,同时也能不真惹恼官府去追究。唯一不美,自然就是自己这条小命不保了。但舍此一命,云台派既得了名气,实惠又落入囊中,日后门人弟子行走江湖,江湖朋友们提起此事来自是高看一眼,如此也算死得其所了。

    于是,安排好诸多后事后,这位掌门人便慷慨赴死。赵佶这次出京,携带的侍卫本就不多,加上他还在外面,因此行辕附近侍卫不多,倒也被这位掌门冲到了行辕大门前。或许是壮怀激烈的脑补太多,抽出刀来的时候竟然忘记了事先想好的台词,只低头想了片刻的时候,便被行辕里冲出来的侍卫当场擒下。

    回到行辕后,赵佶从梁师成口中得知这件事的始末因由,不免忍俊不禁,同时心里也有几分恼意。那位云台派掌门当真别出心裁,竟想出这招借自己搭桥扬名的妙招。想了想,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懒得理会,让梁师成将人转送州府,直接以行刺入罪,同时将安排给云台派置换山门的土地产业给封锁起来。既得里子又有面子的好事,他还想要呢。

    于是,那位掌门人求死不成,自己锒铛入狱,同时州府衙门也四处缉拿云台派的门人弟子。一时间,这件事在北地武林传得沸沸扬扬,这云台派果真胆大包天,竟然胆敢行刺当朝亲王!当然也有一些论调在说官府这事做得委实不大地道,将人家经营了几十年的山门给一纸征收,是个人也要狗急跳墙。

    不过,在赵佶的授意下,这云台派筹划的细节渐渐流传出去,原来他们先拿了官府给的好处,事后不忿,才又动念行刺。于是,舆论风向渐渐转变。在这过程中,丐帮中人的消息传播自是功不可没。

    这件事轰轰烈烈传了大半个月,赵佶才向官府表态,只究首恶,余者莫论。而且又从云台派那些被抓捕的弟子中挑选出几个身家清白,有亲族担保的,将他们被查封的山门产业发还回去,让他们继续传承下去。

    有了丐帮数量庞大的水军,这件事自是被渲染的**迭起,渐渐在江湖上宣扬开来。这当中云台派自然是担任了不知进退的角色,而端王爷却深明大义,虽然云台派行刺不容于王法,但其对门派忠义的情怀却可嘉可悯,所以赦免了一些被牵连之人的罪过,甚至就连首恶也没有被砍头,而是发配沧州,且还让云台派继续传承下去。这种宽宏大量,以德报怨的做法,当真仁义至极。

    ————————————————————————

    热情拜求凌晨之后推荐票,谢谢大家支持。。。

章节目录

君临天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低调椰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098 偷鸡不成-凤舞君临渊小说一本书,君临天龙,一本书并收藏君临天龙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