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听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起普通的落水事件。
但她不知道,也不会想到。村民在祠堂的族史记录里找到了解决办法,要在中元节这天进行人祭,将年轻貌美的少女送给水上享用,就能平息水上的怒火。
村民最先选择的祭祀对象是住在河对岸的一个盲女。冯听晴不清楚盲女的名字,年纪与她仿佛,只记得年幼的时候盲女和祖父生活,盲女的祖父是摆渡人。她曾听说过盲女是从上游飘下来的。后来盲女的祖父死了,河上也建了浮桥,盲女便靠着祖父攒下的渡资生活到现在。
为了祭祀顺利,村民在选定了祭祀对象后,安排了人手每日盯梢盲女,直到(公历)七月中旬的某天,负责盯梢的村民说盲女救了个男人回来,晚上和第二天去接班的村民都没能回来。
村里认为可能出了变故,派了四五个人去看情况,结果只有一个人跑了回来,说盲女救回来的男人有几分本事,把盯梢的人都放倒了。当村里再度纠结了是数个人赶去时,对方连同盲女早已人去屋空,只剩屋子外面的树上绑着被打得半死的村民。
村民不死心,除了盲女很难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打听了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盲女的消息,怀疑两人可能躲进了山里,于是又进对面的山林里搜索了一圈。没有找到人,反而在茅仙洞旁边发现了伏在地上的张玉言,她满身泥泞,右手努力的往茅仙洞的方向伸,离茅仙洞只有咫尺之遥。
村民把人扶起来后,发现人还是清醒的,但并不与人交流,好像有点痴傻。很快有人发现张玉言四肢除了右手都断了,双目无神可能是瞎子,还是样貌年轻的少女,村民认为这是上天补偿的“祭品”。
要不是时机不合适,张玉言很想吐槽自己并不是年轻的少女,她是这辈子加上辈子已到古稀之年的老奶奶。至于盲女救下的人,可能是张应宁,毕竟张应宁比她先中招,虽然有麻绳绑着,但他会缩骨功,从中脱身不难。张应宁或许还在这附近,等她解决了这里的事,要去河对岸找一找张应宁。
冯听晴是在盲女失踪的当天,从未婚夫的口误“如果你跟我没有婚约,你就得替补祭品”中发现了村子要把人当祭品的可怕事实。又在第二天看见被村民捡回来的张玉言,主动请缨照顾“捡回来的祭品”,承诺如果祭品丢失了自己就当祭品,可私下里找了大夫给张玉言接骨,最后放走了张玉言。
如此毅然决然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傻孩子。”张玉言叹了口气,她极少叹气的,“为什么不去警署揭发呢?或者白天跟我一起离开。”
“警署不会管的。如果我也走了,万一找别人当祭品呢?”冯听晴好像有些委屈,“我们不能决定别人的生命,但我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
张玉言摸了摸冯听晴的头发,“这是大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你还是个孩子。”
“祭祀流程是什么?河伯的新娘?”
“院子里的人来接祭品的。也负责夏汛期间的祭祀。一共十九个人代表十九户人家,村子里其他人在意外发生后不久都陆陆续续搬进县城暂住了,包括我的父母。我听人说是要举行一些仪式,把祭品和石块绑在一起沉进水里,然后拉回水面确认祭品死去,水上接受了祭品,最后剪断绳子,尸体要沉入淮水。”
“嘶。”张玉言吸了一口冷气,如果没有冯听晴,没人找村医给她看腿,这时候她铁定是个残废,面对残暴的村民也没有反抗能力,会被吊进水里,她水性不错,闭气也长,前几次村民可能把握不好时间,村民把她拉上来一看,没死,在继续吊,可能要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顺利被水上接受变成尸体沉水,这也太惨了。
“张老师,我们能解决这件事吗?”冯听晴问道。
这件事很难解决,人的想法是最难改变的,除非她把这些村民全杀了,但这不可能。如果不把这些人杀光的话,他们明年也有可能再因为某些意外选择其他的祭品,而她又不能年年来看着这个村子。
忽然,她想到一个主意,“我有个办法,或许治标不治本,但能让这十九个人永生难忘。”
她让冯听晴把未婚夫扶到书桌边上伪装在看书,给中年女人盖上被子背对着门装成睡觉,装作一脸痴呆坐在床边,等外面的人敲门要祭品。
过了半个多小时,一个中年男人推开门,看见她面无表情的坐在床边吓了一跳,然后问冯听晴,“人不是跑了吗?”
男人穿着类似于傩戏的服装,腰间挂着面具。
“她手脚都断了哪能跑,我把她藏在房顶上了。”冯听晴演技不大行,只能僵着脸解释,“我不想死,决定把她交出来。你们带走吧。”
中年男人有点怀疑,但是断手断脚的祭品不足以让他警惕,他反而对另外两个人产生了疑虑,“他俩在干什么?”
这里的方言属于淮南官话,她听得懂也会说,趁着中年男人的视线在冯听晴那里,她模仿中年女人的声音,小声而快速的说道,“我说累了休息会,他陪小晴看书。”
这种临时的模仿并不能尽善尽美,仔细听很容易听得出来差别,但足以应付现在了。中年人以为是躺着的中年女人在说话,不疑有他,出去通知其他人找到祭品了,没多久就回来让冯听晴给张玉言换衣服。
冯听晴站在门口没动,张玉言比了个手势,示意她把门关上。张玉言一个手刀劈晕了中年人。
中年人身形比她宽大很多,她便没有脱衣服,直接把中年人的傩服扒下来穿在身上,戴上面具,冯听晴也换上了凤冠霞帔。
祭品的角色是没有面具的,为防止被人认出,张玉言背着冯听晴出去的时候,冯听晴靠在了张玉言肩上。
但她不知道,也不会想到。村民在祠堂的族史记录里找到了解决办法,要在中元节这天进行人祭,将年轻貌美的少女送给水上享用,就能平息水上的怒火。
村民最先选择的祭祀对象是住在河对岸的一个盲女。冯听晴不清楚盲女的名字,年纪与她仿佛,只记得年幼的时候盲女和祖父生活,盲女的祖父是摆渡人。她曾听说过盲女是从上游飘下来的。后来盲女的祖父死了,河上也建了浮桥,盲女便靠着祖父攒下的渡资生活到现在。
为了祭祀顺利,村民在选定了祭祀对象后,安排了人手每日盯梢盲女,直到(公历)七月中旬的某天,负责盯梢的村民说盲女救了个男人回来,晚上和第二天去接班的村民都没能回来。
村里认为可能出了变故,派了四五个人去看情况,结果只有一个人跑了回来,说盲女救回来的男人有几分本事,把盯梢的人都放倒了。当村里再度纠结了是数个人赶去时,对方连同盲女早已人去屋空,只剩屋子外面的树上绑着被打得半死的村民。
村民不死心,除了盲女很难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打听了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盲女的消息,怀疑两人可能躲进了山里,于是又进对面的山林里搜索了一圈。没有找到人,反而在茅仙洞旁边发现了伏在地上的张玉言,她满身泥泞,右手努力的往茅仙洞的方向伸,离茅仙洞只有咫尺之遥。
村民把人扶起来后,发现人还是清醒的,但并不与人交流,好像有点痴傻。很快有人发现张玉言四肢除了右手都断了,双目无神可能是瞎子,还是样貌年轻的少女,村民认为这是上天补偿的“祭品”。
要不是时机不合适,张玉言很想吐槽自己并不是年轻的少女,她是这辈子加上辈子已到古稀之年的老奶奶。至于盲女救下的人,可能是张应宁,毕竟张应宁比她先中招,虽然有麻绳绑着,但他会缩骨功,从中脱身不难。张应宁或许还在这附近,等她解决了这里的事,要去河对岸找一找张应宁。
冯听晴是在盲女失踪的当天,从未婚夫的口误“如果你跟我没有婚约,你就得替补祭品”中发现了村子要把人当祭品的可怕事实。又在第二天看见被村民捡回来的张玉言,主动请缨照顾“捡回来的祭品”,承诺如果祭品丢失了自己就当祭品,可私下里找了大夫给张玉言接骨,最后放走了张玉言。
如此毅然决然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傻孩子。”张玉言叹了口气,她极少叹气的,“为什么不去警署揭发呢?或者白天跟我一起离开。”
“警署不会管的。如果我也走了,万一找别人当祭品呢?”冯听晴好像有些委屈,“我们不能决定别人的生命,但我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
张玉言摸了摸冯听晴的头发,“这是大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你还是个孩子。”
“祭祀流程是什么?河伯的新娘?”
“院子里的人来接祭品的。也负责夏汛期间的祭祀。一共十九个人代表十九户人家,村子里其他人在意外发生后不久都陆陆续续搬进县城暂住了,包括我的父母。我听人说是要举行一些仪式,把祭品和石块绑在一起沉进水里,然后拉回水面确认祭品死去,水上接受了祭品,最后剪断绳子,尸体要沉入淮水。”
“嘶。”张玉言吸了一口冷气,如果没有冯听晴,没人找村医给她看腿,这时候她铁定是个残废,面对残暴的村民也没有反抗能力,会被吊进水里,她水性不错,闭气也长,前几次村民可能把握不好时间,村民把她拉上来一看,没死,在继续吊,可能要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顺利被水上接受变成尸体沉水,这也太惨了。
“张老师,我们能解决这件事吗?”冯听晴问道。
这件事很难解决,人的想法是最难改变的,除非她把这些村民全杀了,但这不可能。如果不把这些人杀光的话,他们明年也有可能再因为某些意外选择其他的祭品,而她又不能年年来看着这个村子。
忽然,她想到一个主意,“我有个办法,或许治标不治本,但能让这十九个人永生难忘。”
她让冯听晴把未婚夫扶到书桌边上伪装在看书,给中年女人盖上被子背对着门装成睡觉,装作一脸痴呆坐在床边,等外面的人敲门要祭品。
过了半个多小时,一个中年男人推开门,看见她面无表情的坐在床边吓了一跳,然后问冯听晴,“人不是跑了吗?”
男人穿着类似于傩戏的服装,腰间挂着面具。
“她手脚都断了哪能跑,我把她藏在房顶上了。”冯听晴演技不大行,只能僵着脸解释,“我不想死,决定把她交出来。你们带走吧。”
中年男人有点怀疑,但是断手断脚的祭品不足以让他警惕,他反而对另外两个人产生了疑虑,“他俩在干什么?”
这里的方言属于淮南官话,她听得懂也会说,趁着中年男人的视线在冯听晴那里,她模仿中年女人的声音,小声而快速的说道,“我说累了休息会,他陪小晴看书。”
这种临时的模仿并不能尽善尽美,仔细听很容易听得出来差别,但足以应付现在了。中年人以为是躺着的中年女人在说话,不疑有他,出去通知其他人找到祭品了,没多久就回来让冯听晴给张玉言换衣服。
冯听晴站在门口没动,张玉言比了个手势,示意她把门关上。张玉言一个手刀劈晕了中年人。
中年人身形比她宽大很多,她便没有脱衣服,直接把中年人的傩服扒下来穿在身上,戴上面具,冯听晴也换上了凤冠霞帔。
祭品的角色是没有面具的,为防止被人认出,张玉言背着冯听晴出去的时候,冯听晴靠在了张玉言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