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应对波斯萨姗王朝跟拜占庭之间的战争方面,内阁经过近一个月的蹉商,形成了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一时不能统一,最终还是报到了刘子秋面前,请他定夺,
当初设立内阁,刘子秋就是考虑到皇帝的权力太大,什么事情都必须由皇帝來决定,但皇帝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会出现错误,而皇帝的决定一旦错了,甚至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刘子秋毕竟來自后世,知道历史上许多朝代反复更迭的情况,所以他才能克制住那种绝对权力所带來的诱惑,想要把自己的权力分出去一大部分,甚至,他还想学习西方早期的君主立宪制,只他的这些观念一时难以为群臣所接受,
事实上,刘子秋一直在为了把权力移交给内阁而努力,这里面他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一直想当个甩手掌柜,皇帝虽然一言九鼎,但也很辛苦,尤其做个勤勉的皇帝就更加辛苦,每天需要批阅的奏章都是堆积如山,当然,身为一名特种兵,刘子秋的字典里从來就沒有“怕苦”这个词,他只是不愿意长期被困在皇宫这方小天地而已,
当然,愿意虽好,实现起來却有很多困难,刘子秋还必须继续面对每天雪片般送到案头的各种奏章,还必须处理内阁难以决断的那些事情,
看着坐在面前的诸位内阁大学士,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朕在听诸卿意见之前,只强调一点,不这如何应对,都要以大汉王朝的利益为重,”
刚才,刘子秋已经阐明了波斯和拜占庭之间的战争可能对大汉带來的影响,现在他就是要给大学士们一次重新判断的机会,内阁处理事务能力的提高,对于他实现自己的愿望却是至关重要的,
李靖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波斯与拜占庭二虎相争,却是我大汉的一次良机,可趁其两败俱伤之际,出重兵将其一举拿下,”
对于武将來说,开疆拓土,留名千古,是永远抵挡不了的诱惑,
虞世南摇头道:“李将军此言差矣,我大汉素以仁义立国,又岂可行此不义之事,”
魏征却捋须笑道:“依微臣所见,李将军之言甚善,不过,波斯、拜占庭离中原都太过遥远,所谓鞭长莫及,纵使能够夺其地,亦难以久治,不如分而化之,”
李靖和魏征所提议的就是两种不同的意见,李靖的意思是直接出兵攻占波斯的拜占庭,将其纳入大汉的版图,而魏征也同意出兵,但是在击败这两国军队之后,并不占有其土地,只是将这两个昔日强大的帝国分裂成若干个小国,在听了刘子秋阐明的影响之后,两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当然,内阁中像虞世南这样坚持仁义为怀的,却仅有他一人,算不得主流,
刘子秋却笑了起來:“诸卿所言各有道理,不过,朕以为,穷兵黩武,未为良策,我大汉虽然从來沒有放松过武备,但朕却不希望随意对外用兵,所以,大哥的意见,朕不敢苟同,魏先生的意见甚善,只是却不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么,虽然现在可以趁机将它们分成数个小国,但总有一国会变得强大起來,进而吞并其他小国,久而久之,战乱频呈,终究会影响我大汉的商路,”
虞世南不由得意起來:“陛下所言甚是,微臣以为,咱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刘子秋摇头道:“朕不欲出兵,只是不想我大汉的好男儿血溅沙场,但不代表可以无所作为,朕以为,对于这两国的战事,当以调停为主,只要让两国停战,百姓生活自可慢慢趋于安宁,边境的安宁,于我大汉有利无害,又可免我劳师远征,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子秋沒有说,这场仗再打下去,很快就会分出胜负,胜利的一方往往会处于极度亢奋之中,会被冲昏头脑,极有可能会移师向东,毕竟人总免不了会有贪欲,如果沒有贪欲,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贪念一起,往往就会丧失理智,而大汉富饶,自然会引來胜利一方眼红,虽然大汉军力强大,并不惧怕敌人來犯,但战火烧到家门口总不是一件好事,只有让这两国都保持足够的强大,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大汉才更安全,
至于把这两个国家分成若干小国,看似更加安全,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国家并不是西域,也不是漠北,他们民族内部并沒有太多的矛盾,被大汉强行分裂之后,难免会心生怨恨,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说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比如袭击大汉的商队,比如刺杀朝廷的要员,这些躲在黑暗里的运行往往会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刘子秋并不想树敌太多,除非他能够狠下心來,把这些异族人全部杀光,然后再把汉人迁徙过去,
李靖皱眉道:“只怕他们已经杀红了眼,不肯听从陛下的调停,”
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无妨,谁要是不肯听从调停,我大汉便师出有名,到时候,我大汉便派出远征军,协助另一方彻底剿灭他,”
弱国无外交,以大汉如今的国力之盛,便是一举吞并这两个国家都不是难事,只是在吞并之后要想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却有些困难罢了,相信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恐怕都不愿意现在就直面一个如此强大的敌人,
…
这一次,刘子秋想让内阁來解决一个重大难題的计划又破产了,最终还是由他來做出了决断,倒不是说李靖、魏征等人智慧不够,事实上,论起揣摩人心,运用权谋,内阁中的任何一个大学士都要比刘子秋强得多,只是刘子秋比他们多了上千年的见识,看问題更深远一些而已,
当然,事情果然如刘子秋所料的那样,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起初都不肯轻易罢兵,毕竟双方激战多年,仇恨越积越大,但是,在大汉使者摆出一副将要进行武力干涉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都选择了服软,同意接受大汉的调停,
一个月后,三国使臣在大汉东都洛阳举行会谈,签订了停战条约,史称洛阳条约,条约规定,两国边界恢复到战争初起时的状态,双方各从边界后撤百里,留下一个长条形的空间地带,当然,大汉使臣也沒有忘记为自己的王朝争取利益,从此以后,大汉商队在两国通行,关税享受与这两国百姓同等的待遇,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直到五年以后,大汉的商队几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刘子秋才特旨,允许这两国的商队在大汉境内也享受与大汉国民同等的关税待遇,不过到那时候,大汉的商队已经控制了这两国的经济命脉,甚至连钱币都委托给了大汉的商人铸造,这条平等待遇的实施已经沒有太大的意义了,
…
经过这次的事件之后,刘子秋彻底下定了决心,要仿照后世西方国家早期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这时候,大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刘子秋的一些新思想已经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社团,行业协会也已经广泛存在,而且随着郡县学堂的发展,在后來的几次科举考试中,世家子弟通过考试的人数也越來越少,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削弱,这为刘子秋推行新制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到了大兴十五年,两个代表大会终于得以设立,一个是以开国元勋和世家组成的贵族代表大会,一个是以各行各业普通民众代表组成的百姓代表大会,内阁首相便由这两个代表大会在内阁大学士中选举产生,再由刘子秋直接任命,
而这一年,刘子秋也彻底交权,宣布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所有权力都归两个代表大会和内阁所有,
然而,在这一年的内阁首相选举中,却出现了意外,当选者居然是李世民,这是一个谁都沒有想到的结果,
自从在第二次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二名之后,李世民便进入太学院读书,数年之后,他也如愿进入内阁,时间可以磨灭人们的记忆,近十年当中,李世民为人谦恭、处事勤勉,渐渐博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而这其间,他对刘子秋也是恭敬有加,好像真的已经放弃了野心,愿意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臣子,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他渐渐为代表们所接受,在内阁诸臣中脱颖而出,以高票当选首相,只等刘子秋的任命,
虽然刘子秋的任命只是象征性的,但他在大汉朝野上下的心目中,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沒有他的任命书,任何结果都不能为天下人所接受,
只是一些当年追随刘子秋打天下的老人对一些陈年旧事仍记忆犹新,纷纷进宫拜见刘子秋,劝谕道:“陛下,知人知面不知心,切不可将朝政委于李世民,”
当初设立内阁,刘子秋就是考虑到皇帝的权力太大,什么事情都必须由皇帝來决定,但皇帝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难免会出现错误,而皇帝的决定一旦错了,甚至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刘子秋毕竟來自后世,知道历史上许多朝代反复更迭的情况,所以他才能克制住那种绝对权力所带來的诱惑,想要把自己的权力分出去一大部分,甚至,他还想学习西方早期的君主立宪制,只他的这些观念一时难以为群臣所接受,
事实上,刘子秋一直在为了把权力移交给内阁而努力,这里面他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一直想当个甩手掌柜,皇帝虽然一言九鼎,但也很辛苦,尤其做个勤勉的皇帝就更加辛苦,每天需要批阅的奏章都是堆积如山,当然,身为一名特种兵,刘子秋的字典里从來就沒有“怕苦”这个词,他只是不愿意长期被困在皇宫这方小天地而已,
当然,愿意虽好,实现起來却有很多困难,刘子秋还必须继续面对每天雪片般送到案头的各种奏章,还必须处理内阁难以决断的那些事情,
看着坐在面前的诸位内阁大学士,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朕在听诸卿意见之前,只强调一点,不这如何应对,都要以大汉王朝的利益为重,”
刚才,刘子秋已经阐明了波斯和拜占庭之间的战争可能对大汉带來的影响,现在他就是要给大学士们一次重新判断的机会,内阁处理事务能力的提高,对于他实现自己的愿望却是至关重要的,
李靖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波斯与拜占庭二虎相争,却是我大汉的一次良机,可趁其两败俱伤之际,出重兵将其一举拿下,”
对于武将來说,开疆拓土,留名千古,是永远抵挡不了的诱惑,
虞世南摇头道:“李将军此言差矣,我大汉素以仁义立国,又岂可行此不义之事,”
魏征却捋须笑道:“依微臣所见,李将军之言甚善,不过,波斯、拜占庭离中原都太过遥远,所谓鞭长莫及,纵使能够夺其地,亦难以久治,不如分而化之,”
李靖和魏征所提议的就是两种不同的意见,李靖的意思是直接出兵攻占波斯的拜占庭,将其纳入大汉的版图,而魏征也同意出兵,但是在击败这两国军队之后,并不占有其土地,只是将这两个昔日强大的帝国分裂成若干个小国,在听了刘子秋阐明的影响之后,两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当然,内阁中像虞世南这样坚持仁义为怀的,却仅有他一人,算不得主流,
刘子秋却笑了起來:“诸卿所言各有道理,不过,朕以为,穷兵黩武,未为良策,我大汉虽然从來沒有放松过武备,但朕却不希望随意对外用兵,所以,大哥的意见,朕不敢苟同,魏先生的意见甚善,只是却不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么,虽然现在可以趁机将它们分成数个小国,但总有一国会变得强大起來,进而吞并其他小国,久而久之,战乱频呈,终究会影响我大汉的商路,”
虞世南不由得意起來:“陛下所言甚是,微臣以为,咱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刘子秋摇头道:“朕不欲出兵,只是不想我大汉的好男儿血溅沙场,但不代表可以无所作为,朕以为,对于这两国的战事,当以调停为主,只要让两国停战,百姓生活自可慢慢趋于安宁,边境的安宁,于我大汉有利无害,又可免我劳师远征,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子秋沒有说,这场仗再打下去,很快就会分出胜负,胜利的一方往往会处于极度亢奋之中,会被冲昏头脑,极有可能会移师向东,毕竟人总免不了会有贪欲,如果沒有贪欲,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贪念一起,往往就会丧失理智,而大汉富饶,自然会引來胜利一方眼红,虽然大汉军力强大,并不惧怕敌人來犯,但战火烧到家门口总不是一件好事,只有让这两国都保持足够的强大,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大汉才更安全,
至于把这两个国家分成若干小国,看似更加安全,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国家并不是西域,也不是漠北,他们民族内部并沒有太多的矛盾,被大汉强行分裂之后,难免会心生怨恨,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说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比如袭击大汉的商队,比如刺杀朝廷的要员,这些躲在黑暗里的运行往往会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刘子秋并不想树敌太多,除非他能够狠下心來,把这些异族人全部杀光,然后再把汉人迁徙过去,
李靖皱眉道:“只怕他们已经杀红了眼,不肯听从陛下的调停,”
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无妨,谁要是不肯听从调停,我大汉便师出有名,到时候,我大汉便派出远征军,协助另一方彻底剿灭他,”
弱国无外交,以大汉如今的国力之盛,便是一举吞并这两个国家都不是难事,只是在吞并之后要想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却有些困难罢了,相信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恐怕都不愿意现在就直面一个如此强大的敌人,
…
这一次,刘子秋想让内阁來解决一个重大难題的计划又破产了,最终还是由他來做出了决断,倒不是说李靖、魏征等人智慧不够,事实上,论起揣摩人心,运用权谋,内阁中的任何一个大学士都要比刘子秋强得多,只是刘子秋比他们多了上千年的见识,看问題更深远一些而已,
当然,事情果然如刘子秋所料的那样,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起初都不肯轻易罢兵,毕竟双方激战多年,仇恨越积越大,但是,在大汉使者摆出一副将要进行武力干涉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都选择了服软,同意接受大汉的调停,
一个月后,三国使臣在大汉东都洛阳举行会谈,签订了停战条约,史称洛阳条约,条约规定,两国边界恢复到战争初起时的状态,双方各从边界后撤百里,留下一个长条形的空间地带,当然,大汉使臣也沒有忘记为自己的王朝争取利益,从此以后,大汉商队在两国通行,关税享受与这两国百姓同等的待遇,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直到五年以后,大汉的商队几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刘子秋才特旨,允许这两国的商队在大汉境内也享受与大汉国民同等的关税待遇,不过到那时候,大汉的商队已经控制了这两国的经济命脉,甚至连钱币都委托给了大汉的商人铸造,这条平等待遇的实施已经沒有太大的意义了,
…
经过这次的事件之后,刘子秋彻底下定了决心,要仿照后世西方国家早期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这时候,大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刘子秋的一些新思想已经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社团,行业协会也已经广泛存在,而且随着郡县学堂的发展,在后來的几次科举考试中,世家子弟通过考试的人数也越來越少,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削弱,这为刘子秋推行新制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到了大兴十五年,两个代表大会终于得以设立,一个是以开国元勋和世家组成的贵族代表大会,一个是以各行各业普通民众代表组成的百姓代表大会,内阁首相便由这两个代表大会在内阁大学士中选举产生,再由刘子秋直接任命,
而这一年,刘子秋也彻底交权,宣布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所有权力都归两个代表大会和内阁所有,
然而,在这一年的内阁首相选举中,却出现了意外,当选者居然是李世民,这是一个谁都沒有想到的结果,
自从在第二次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二名之后,李世民便进入太学院读书,数年之后,他也如愿进入内阁,时间可以磨灭人们的记忆,近十年当中,李世民为人谦恭、处事勤勉,渐渐博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而这其间,他对刘子秋也是恭敬有加,好像真的已经放弃了野心,愿意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臣子,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他渐渐为代表们所接受,在内阁诸臣中脱颖而出,以高票当选首相,只等刘子秋的任命,
虽然刘子秋的任命只是象征性的,但他在大汉朝野上下的心目中,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沒有他的任命书,任何结果都不能为天下人所接受,
只是一些当年追随刘子秋打天下的老人对一些陈年旧事仍记忆犹新,纷纷进宫拜见刘子秋,劝谕道:“陛下,知人知面不知心,切不可将朝政委于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