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向往长安。
祝缨将冷云的信又读了一遍, 冷云的字一向是漫不经心的,信的口吻也带着股随意。祝缨打开装信的匣子,将之前小吴和曹昌从京城带回来的诸多回信拿出来又看了一回。将这些信都收了起来, 召来信使询问。
冷云在大理寺里不怎么管事儿,也就从来不用公文给祝缨送信,信使是他家的仆人。祝缨在大理寺多年,与冷云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 与这信使也算点头之交。
祝缨先让信使:“坐下说话。”
信使不敢托大, 坐了半个屁股。
她直接问信使:“少卿还有什么嘱咐没有?”
信使道:“我家郎君说,请小祝大人写个回信捎回来。要是觉得写信不方便, 让小人捎句话回去就行。”
祝缨道:“好吧, 你再歇息两天, 我修书一封你给带回去。上覆少卿, 有劳少卿挂念。”
信使笑道:“郎君说了, 他同您是什么交情?大家谁跟谁呀?”
祝缨道:“他净好占口头便宜了。京里近来有什么新鲜事不?”
信使歪头想了一下, 道:“还是那个样子, 郎君说, 反正不会碍着咱们的事儿。啊!就是郑詹事, 总有点小麻烦, 不太好。不过也不太麻烦,大家都说, 郑大人顺风顺水一辈子,小小挫折也不算大事儿。又是东宫的人, 有的是远大前程。”
祝缨道:“没问这个, 有什么好玩儿的事吗?”
信使道:“啊!花街来了个唱得好听的, 教坊里又有一个舞得好看的……”他絮絮地说了许多京城的繁华趣闻, 听起来没有什么太过份的。
但是另有一件别人信里都没说的事儿——皇帝给几个年幼的皇子营建府邸了。
这事儿邸报上没写, 信使倒是说得头头是道:“一共三座府邸一块儿建的,鲁王依旧住在宫里。”
祝缨道:“陛下还真是疼爱鲁王啊。”
“可说呢,天下父亲疼小儿。”
两人闲扯半天,祝缨从他口中得到了许多别人不会写在信中的消息,又命人招待他吃饭。晚间,祝缨铺开了信纸给冷云回信。
她的回信并不长,开门见山地告诉冷云:我不回去。
没有人不向往长安,没本事的人没法在长安站得住脚。
长安米贵。
第二天,祝缨又与信使闲了半天,再问出一点别的消息,比如永平公主怀孕了之类。不过还没生,祝缨想起来骆晟,也不知道这位驸马在京城又过得如何。她随口一问,信使道:“驸马每伴公主左右。”
祝缨点点头,将写好的信交给信使:“上覆少卿,多谢惦记。我的话都在里面了,再带一句话给少卿,请少卿千万照顾好自己。”
信使道:“我们郎君最不会亏待自己的一个人,小祝大人只管放心。”
祝缨道:“你只管把这一句话带到!”
“是。”
祝缨对小吴做了个手势,小吴上前对信使道:“请随我来。”将准备好的盘费装一只锦袋里交给了信使。信使略一推让,也就收了走了。
信使走后,祝缨再次召来祁泰。祁泰到了福禄县之后,日子过得舒心极了,祝缨从不让他写说明,只要账目对了,别的什么事儿都不用他管。
祝缨有召,祁泰毫无防备地过来,祝缨也知道祁泰的个性,只要账目做对了,有时候祁泰忘了跟她行个礼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她用祁泰干活,也用得心安理得。
无论祁泰是个什么样子,祝缨看他都是那副温和的表情,说:“祁先生,有件事还需要你去做。”
祁泰道:“大人只管吩咐。”
“你把这两年的账重新拢一遍,尤其是与丁校尉那里的。”
“在下这就去办。”
“要快,最好五天之内,七天也行,不能超过半个月。”
祁泰被雷劈了:“啥?”让他查账他没二话,定了期限是不是太狠了?
祝缨诚恳地道:“又要到春耕的时候啦,又要开始耕牛的租借事宜,这些都不能耽搁。”
祁泰试图向祝缨多要点时间,祝缨道:“先生,去拢账吧。”
她说得太自然了,祁泰硬没想起来要怎么跟她讲道理,直到摆好了算盘才想起来这事儿的工程太大,干完了得累脱一层皮。祁泰哭丧着脸,心道:我就知道天下没那么多的好事儿。
一脸哭相地开始盘账。
祝缨笑笑,叫来小吴:“跟我去一趟丁家。”
小吴忙去找曹昌准备马,一起跟着祝缨去了丁宅。
丁娘子正在家里指挥着收拾屋子,大模样已然有了,还差洒扫。又要准备有客人来暖宅,丁娘子还筹划着要有个空屋子,暖宅的时候客人一般会送些礼物,得准备好了收礼。
见到祝缨,丁娘子十分高兴:“祝大人来啦!我们家那个口子不在,说是营里有事儿。”她说到最后,心里犯起了嘀咕,不对,县令是个大官儿,死鬼竟然不在家里等着县令来,难道又背着我养小的了?
祝缨道:“那我便去营里寻他。”
营地离县城不算太远,穿过一片田地就到了。兵营分得的荒地也在附近,因是荒地,须得有事没事就犁一犁、整一整,快春耕了,今天竟没有人在田里准备着。
到了营外,远远地就看到一根粗大的木桩上吊着个人,吊得很有手艺。先把人捆着,再从后背伸出根绳儿给他吊起来,并非像绞刑架一般吊死人。
这人穿一身灰衣,没着号服铠甲之数,灰色的衣服上透着一道一道的红色痕迹。
是血。
守营门的士卒见祝缨来了,如同见了救星一般:“祝大人!”他对内吆喝了一声,有人飞奔去禀报丁校尉。
丁校尉身上衣甲没有穿得很整齐,领子也拽开了,大步走过来:“祝大人!”他恨恨地指着那个被吊起来的人说:“闯祸的狗东西我已罚了!”祝缨瞥见四下的士卒个个都提心吊胆的,很多人看着她,欲言又止。
祝缨道:“南方本来就容易上火,你这儿当心嘴上长疮。”
“我都被架火上烤了,还顾得上这个?”丁校尉道,“为这狗东西一张嘴!弄得我还要被御史来问!再过两天,将军那里怕也要来人问我了!”
他亲自把祝缨请到自己的营房里,这里比流人营要好不少,墙壁也厚一点,冬天更暖而夏天更阴凉一点。
丁校尉再三向祝缨致歉:“大人不因为我们是粗人而瞧不起,反而多有照顾,又给钱。现在我的人闯出这么大的祸来,实在是没脸见大人了!”
祝缨道:“这些客套的话就不要说了,校尉,你的账,妥吗?”
“这……”
祝缨道:“外面的人有错,罪不致死,别闹出人命来。”
丁校尉道:“吊他三天,看他以后还乱放屁不!”
“是得管住嘴,”祝缨淡淡评论一句,又说,“将士们辛苦,又是垦荒薄田,该让人吃饱穿暖才能当差不是?这是正事,谁来问,我都要说拨给你的是应该的。如果为了这一条问责,这事儿我扛。”
丁校尉道:“大人仗义!我再不会忘记你的!我也不能不讲理,有事儿咱们一起担着。”
祝缨道:“不是大事儿,先别自己吃药。整肃一下军纪,该干嘛干嘛。二月的钱我还照发。”
丁校尉连连点头,祝缨又说:“别耽误了春耕。一旦误了收成,就算有我补贴、上头给你拨米饷,你还是要手头紧的。”
“那是那是。”
祝缨道:“不管有谁来问,咱们相处都不能算错。”
“那是那是。”
“你咬死了就是。我给的,你就收,也不是你索要的,是你该得的。”
“好。”
祝缨道:“咱们再对一下文书。”
“好。”
祝缨给丁校尉补贴时,就写的是因为是荒地,所以补贴到开荒出来为止。说词上也没什么毛病,祝缨又确认了一下当时的文书,再让丁校尉把营里的账也拿来对一下。丁校尉怎么花钱她不管,她拨过来的钱款得跟她在县里的账能对得上。
两下往来的文书、账目都合上了,大半天都过去了,两人连午饭都没有吃。丁校尉道:“留下来吃个便饭。伙食粗些,酒肉管够!”
祝缨道:“县里还有些事,我得去处置一下。对了,丰堡哗变因为苛待士卒,校尉你这儿?”
丁校尉道:“没事儿,贱皮子就得试着疼才能改!”
他亲自把祝缨送出营门,祝缨站在营门口又说:“嫂夫人还惦记你呢,把营里的事儿安顿好就回家吧。接下来春耕,你恐怕得多上上心,不得总在家里住了。”
“这婆娘!”
祝缨又指了指被吊起来的人:“那是洪幺吧?也不是他叫丰堡的人闹事的。”
“放心,我有数。”
祝缨道:“告辞。”
祝缨一番行动,自觉应当无碍,回程的时候又去公廨田看了一回。单八等人正准备收工回流人营,见到祝缨,单八忙迎了上来:“大人,就快能收割了!先别铲!”
他看到周围已零星有人开始犁地了。春耕的时间还没到,不过有些人会提前松松土,此时耕牛还不太紧张,先松个土,等到播种的时候即便没有牛使,播种起来也更容易些。
祝缨道:“我又没说要铲了它,你怕什么?你估摸着一亩能产多少麦子?”
“这地好,您看这穗子,照小人看,一石半也是行的。脱壳之后只吃粗麦饭,能吃上一石半,要是去皮、磨粉,精粉也能有一石……”单八急切地说着。
祝缨道:“好。伺弄好了它们,我有赏。”
“是!”
祝缨将账拢完,又看宿麦将有收获,气定神闲地回到县城开始准备春耕事宜了。她还打算照着去年租借耕牛的模式来,因为与阿苏家交易,从他们手上买回了一些牛马,今年就不用再向阿苏家再租借了,就由县里出租些耕牛给普通乡人。
祝缨今年办得熟了,春耕前几天就提前将乡绅们聚了来,向他们提出了租借耕牛的事。
顾翁等人去年是主动提出来配合的,收租金时又十分省心,不用再派人下乡对账。县衙信誉不错,他们都说:“听大人的。”
祁泰连合了七天的账,才喘了一口气又被祝缨叫了来,他的眼皮耷拉得更长了。说话愈发有气无力:“在下这就去取去年的旧表来。”
他去年做了个表格,今年打算拿这个当模板,照着去年的样子往里填。各乡村有多少户,租多少、租多久,算几个租金。再有各乡绅家有多少牛马,各用多少天。
两下合上就是全无问题了。
如果祝缨敢让他重新做,他就要咬县令了!
祝缨看他这半死不活的样子也知道他累得狠了,她也不打算折腾,去年办得下来就证明表格好用,她说:“可以。”
各乡绅也都回家去找自己的账,有添了牛马的,也有生病宰杀的,约了三日后再回来报账,一同协调。
——————————
士绅们来县衙协调耕牛的前一天,甘泽带着两个人先来了!
曹昌见到表哥又惊又喜:“你怎么来了?”
甘泽一脸灰土色:“三郎呢?”
“在里面。”
“快!”
祝缨听说甘泽来了也小吃了一惊,问道:“难道有什么事?快请。”
她没有在县衙里见甘泽,而是让他们到后衙家里去。进了后衙就让杜大姐准备吃的,又让曹昌准备住处,甘泽与曹昌一处住,侯五还没回来,另两个跟着的人就住侯五的屋子。这两个也都是郑侯府上的人,与祝缨也是面熟的。
甘泽先跟祝缨进书房里回话,道:“三郎,我长话短说。侯五到京城了,他有点年纪了,七郎说,筋骨虽然强健,返程慢慢走也行,要再赶路怕要累死在路上了。就派我来。苏匡的事,七郎已然知道了。”
“怎么说?”
郑熹只让甘泽带来一句话:“苏匡是咱们什么人?”
甘泽又拿出郑熹的信来,郑熹信里说:京城的事儿他还应付得来,就算应付不来,祝缨这里也不要半途而废,让她好好在福禄县里干,别总担心京里。真有什么事儿,他会派人来通知祝缨的。此外也提到了东宫,说近来鲁王颇得圣宠,但是东宫还好,听到什么流言也别信。三千里地,什么消息传到福禄县都得传变了形。
等等。
最后提到了苏匡一句,让祝缨:依法。
祝缨心道:懂了,该卖的时候就卖了他。
祝缨向甘泽打听:“听说他娶了房好妻?”
甘泽撇撇嘴:“呸!养不熟的白眼儿狼!败家子!”
苏匡投郑熹,本就不是什么“君臣相得”,他给郑熹办事,郑熹也提拨了他。郑熹一走,苏匡在大理寺就得另找门路了。他不像左丞,经祝缨引路投了郑熹甘心留守。苏匡又年轻又有野心,此人不能帮他,他就要换个庙来烧香。
他投的又不是裴清,裴清代掌大理,让他分左丞之责是因为左丞办事效率不如祝缨,裴清是为公务计。为私心计,裴清也宁愿用祝缨那位鲍同年而非苏匡。
苏匡一手又握着大理寺的部分公产,一面又有自己的上进心思。理所当然要从中揩油,先是从中贪墨,求娶了一位休致官员的女儿。经岳父家,又搭上了宦官罗元的线,花钱更多。渐渐入不敷出,就动起了用公款放高利贷的心思。
高利贷的利高,折本的风险也大。裴清是被祝缨惯坏了,大理寺的上官们在祝缨的时代从来不用关心任何一点庶务上的麻烦,所以裴清一般不问账。窦朋手下没有过祝缨这样的“大管事”,到了之后他查账。
苏匡这亏空填不上,就开始变卖官产。窦朋是个精明的人,起初还怀疑是裴清搞鬼,为此还拜访了郑熹,大理寺的账本紧接着就被人烧了。接着就有了查账这一出。
不过现在窦朋和裴清似乎达成了一点点共识,但是苏匡的岳父家也没不管他,罗元似乎也不想马上放弃苏匡。
甘泽道:“这群阉人,看钱比别人更重。”
祝缨又问左丞,甘泽道:“他有数着呢,悄悄见过了七郎,如今正猫着。”
祝缨又与他说了一会儿话,杜大姐那儿饭好了,祝缨道:“吃饭吧,再歇两天再往回赶,侯五不禁这样赶路法,你就经得住了?”
甘泽笑笑:“好。”正好,他也想看看表弟曹昌都干了什么狗事!他妈的!一刻不看着一刻不行!
————————————
曹昌还什么都不知道呢,他只知道快春耕了,大人又得忙起来了,他得好好伺候着。
他把自己的衣服鞋袜都准备了两套,绑腿准备了三副。先招待表哥吃饭,再让表哥休息。与甘泽同来的两人看这孩子老实得可怜,都劝甘泽:“咱们还有两天才走,一路也累了,先睡一晚,这孩子又不会跑。”
曹昌摸不着头脑:“哥,你睡我床上,我找小吴挤一晚。”
“你去他那儿干嘛?”
“我夜里得起来,别把你吵醒了。”
曹昌说完抱着枕头被子走了,留下甘泽生着气睡着了。
第二天想找表弟时,曹昌又到祝缨跟前伺候——今天要开始统计耕牛了。
甘泽就先到后面见张仙姑和祝大,二人看到甘泽惊喜万分:“甘大郎怎么来了?!!!杜大姐啊,快!拿好酒好肉来!”
甘泽道:“我昨天就到了,说完话太晩了,就不敢来打扰。”
“生份了不是?什么敢不敢的?快!”张仙姑乐呵呵地。
甘泽看她身上的衣服已然是本地土布,打扮也有点蛮夷风气,心道:好好的人,跑到三千里外受苦。都怪姓段的!
他这边跟张仙姑叙旧,又说了京城里如金大娘子等人的事。前面祝缨与士绅们核算耕牛,很快填完,士绅们也都放心地离开。在县衙门口,他们遇到了一骑驿马飞驰而来!
士绅们心里嘀咕:这又是怎么了?!
有识得的,低声道:“看着像是州城里来的。”
虽然都是走驿路,不同地方来的人还是有点区别的。总是越远的地方看着越风尘仆仆,气势越足。看来人,得是州城的。
乡绅里的王翁拽住童波:“那是哪儿来的?”
童波的外婆家姓王,与王翁血缘稍远,小声说:“我去打听一下。”
去了回来就说:“京城公文。写的什么就别打听了。”
——————————
福禄县并不经常有京城来客。
以前的时候,几年、十几年也不来一个。公文倒是有,多是从州、府转过来的。自打祝缨来了之后,福禄县与京城的联系就变得频繁了。但是因为路途遥远,一季能有一个来回就算多的了,如果是物品的递送,路上更耗时,拢共也没几次。
今年过年之后,先是小吴、曹昌从京城回来,然后是京城的御史过来,再然后是祝缨派了侯五离开,现在又是京城来了信使。还是两拨京城信使!不对!这是第三拨了!
县城内人人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县衙里稍稍知道些内情的人就更多了,尤其关丞等人,关丞更是陪同康桦接待过阮芝、樊路的。整个县衙都不安了起来,县城里更是人心惶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情。
凭经验,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士绅们有点门路还想打听,寻常百姓一点门路也没有,不知道怎么的,康桦前脚拂袖而去,后脚就有人说:“大人得罪了上官,他们要调他老人家走!”“是有人眼红咱们大人!”“听说是鲁刺史看咱们县令不过眼,要给他小鞋穿!”“我三姑家的二小子亲眼看到的,州城来的一个官儿,骂咱们大人的。”“必是瞧着咱们这儿收成好了,要多收租税!”“是大人不肯给他们多交租,他们就要挤他走。”“那群当兵的,拿了县里的好处还要害咱们大人!”
过了两天,又陆续有京城信使过来,百姓们越发的恐慌。人们一旦遇到了变化,最先想的就是自己最怕的事儿。福禄县百姓最怕的,眼下就是祝缨被调走。女人们传得尤其得凶。
不出三天,流言越传越离谱,传到本来不太相信的乡绅大户都心底发毛了起来。
——这流言,它不能是真的吧?
福禄县的大户们被祝缨强迁到县城的时候,背后没少骂她,现在却又都觉出其中的方便来了——方便他们碰面通气。
还是在顾翁家,他们凑到了一起。顾翁也失了往日的冷静,一个老头儿在屋里打转,杖都不扶了。难得的,他下帖子连赵苏都给请了来,还让孙子顾同也一同从县学里回来作陪。
等人聚得差不多了,互相看一眼,也有如顾翁一样不再镇定的,也有无所谓的。
顾翁道:“近来县里有些谣言。”
张翁与他是亲戚,跟着接话:“难道传言竟是真的吗?祝大人真的要高升走了?”
雷保笑道:“顾翁这是怎么了?担心县令大人走了你也不能再这么将大家伙儿召过来说话了?他走了,你老还是顾家老翁,饭照吃、觉照睡,倒还少了谁要你上报田亩再纳税呢!”
此言一出便有几个乡绅点头,他们也觉得顾翁这人实在是可笑,是在担心以后不能狐假虎威了。
他们是乡绅,没有祝缨,他们依旧是地主,还收着佃户的租子、住着自己的大宅,不用必得有人住在县城,天天看县令的眼色。只有顾翁,因为县令大人将大家迁到了县城,所以占据了地利之便,竟然隐隐成了本地所有乡绅的头脑人物一般。
服他吗?有些人那是不太愿意服的。
现在看顾翁这生怕失了势的没头苍蝇样子,不少人心里不由生出些鄙薄的意思来。
顾翁道:“你无知!”
几个乡绅开始劝解,也有担心的,说雷保:“好容易与这个大人熟了,知道脾性了,再来一个谁知道是什么样儿?像汪县令倒好,要是像个别的,整日里勒索,如何是好?”福禄县跟别的地方还不太一样,它穷,百姓成穷鬼了,榨油水得费很大的劲,不如榨小地主,油厚点。
也有觉得雷保说得对的,劝顾翁:“您老有年纪的人了,别这么着急上火的。不耽误咱们吃饭。”
常寡妇见这一群老男人、小男人这个熊样只觉得可笑,她大声说:“吵什么?!祝大人好不好,难道你们自己心里没个数?还是想着他走了,你们就能白得他带来的好处还没人管?
三岁孩子嫌他爹娘打他了,想着要是爹娘都不在就好了,想吃就去锅里盛饭、想花就去罐里拿钱?脑子没长好的小畜牲也不想想,饭哪儿来的、钱哪儿来的!
雷保,你不就是不干人事挨了打记恨么?同乡会馆的好事儿你也占着了,不亏了,就想仇人走了是不是?做你娘的梦!没有大人的文书,看你能全须全尾在外乡活几天!”
被个娘们儿骂,这是男人不愿意忍的,雷保被说中心事,跳起来要打她。被更多乡绅拦住了,他们中原有漫不经心的,此时又正经了起来,很认真地劝雷保:“她妇道人家不会说话,道理还是有的。”
祝缨来这里两年多,一切都还在刚刚开始,还没到大丰收的时候,福禄县仿佛从她手里得到的并不多。可是常寡妇说得也对。
赵翁道:“有他,好处还没尽显,没他,坏处可是多多呀!”
祝缨是个爱惜民力的人,她看乡绅和农夫都是“百姓”,要求乡绅老实交税吐隐田的时候是把他们当“百姓”一样的要求,照顾的时候也是当“百姓”一样的照顾。
顾翁道:“他不折腾啊!不会为了政绩就不管别人死活,不会拿大家伙儿填坑,你们想想,有几个官儿能这样的?你们还不知道着急?再有,同乡会馆、就算是他自己要卖的橘子这两件事儿,没了他,咱们这些人虽然都在,谁能牵头将大家伙儿拢起来?谁有这个威望信誉,叫大家信他能兜底儿?拢不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大的好处谁也别想有!没有个规矩,就得内斗。”
赵翁终于想起来赵苏了,问道:“你有什么消息不?”赵苏应该是最急的吧?
赵苏什么消息也没有,他说:“义父看起来与平日无二。”
顾翁道:“不如去打探一二。”
赵苏心说,你这是支使我呢?他说:“然后呢?无论义父是走是留,顾翁能干预得了?”
顾翁一脸苦相,所有人都得承认赵苏说得对,顾翁道:“知道了,心里也好有个数儿。不如去请教一下。”他指着自己的孙子顾同说,“叫他与你同去!”
顾同正在走神。
乡绅们争执的时候,一旁顾同看着这群人的样子,心道:平日里个个稳操胜券、指点江山,还要背后说些祝大人的小话,如今看来却是个个都要依靠大人的,这些人可真是没意思。
顾翁叫了他两声,顾同收起心情,装成个乖模样:“阿翁。”
“你与赵贤侄同去衙里,你们是县学生嘛!”
顾同不情愿极了,赵苏也不是什么好人,顾同敢打赌,这人此时心里正在嘲笑所有人。
他叹了口气:“是。”
——————————————
二人到了县衙,祝缨没有拒绝见他们,把他们叫到了签押房。
顾同进了签押房一看,祝缨一派淡然,看着桌上的一份文书。两人行了礼,祝缨道:“有什么事儿?”
赵苏道:“士绅们有些担忧。”
“嗯?”
赵苏不客气地说:“近来使者频繁,又有御史查问案件,士绅们担心您要被问罪调开。”
祝缨道:“我怎么不知道?”
赵苏老老实实地不说话了。
顾问道:“大人,这不是该百姓与学生管的事,可是县里人人都在传,心里很不安。是真是假,还请大人能出面安抚一下,快春耕了。”
祝缨道:“唔,确实不是你们能管得了的,但也不该不关心。总闷着头读书、干活,不太好。”
顾问道:“那——”
祝缨道:“能有什么事?我过一阵儿会去京城一趟,了结一些事情,省得你们瞎操心。”
赵苏心头一紧,问道:“义父,您还会回来的,对吧?”
祝缨道:“当然。不把福禄县治好,我是不会走的。读书去吧。哦,要春耕了,你们也该放假了,那就在这个时候催你们读书啦。收拾收拾,回家里帮忙吧。我在与不在,你们的日子都是要过的。”
“是。”
二人将消息带出去,又是惹得乡绅们一阵的猜测。他们的心并没有完全的安下来,这么说,祝缨是遇到了一些事情了?说是要回京平事儿,可是,能平得了么?
顾翁当机立断:“咱们去衙里,向大人请愿,有什么事儿是咱们能出得上力的,咱们也得干呀。”
他们一齐找到衙门,路上想好的借口是——春耕。
到了衙门里,祝缨却不在前衙,她又去看麦田了。
公廨田里种麦子这事儿不少人知道,人们讨论一回也就罢了。本地不常种麦,有些人甚至以为是在随便种点什么当青肥或者饲料之类。
单八依旧精神紧张,祝缨来问他:“还没好么?”
单八道:“大人,再等五天、再等五天,一准儿成的!”
祝缨道:“好,给你十天。”
单八放松了下来:“那就成了。”
祝缨骑马回到县衙,远远就看到门口一群仆人等在外面。
祝缨回到县衙,被顾翁等人从门口一路拥簇进内,祝缨边走边问:“怎么?怕我跑了,过来看着我?”
顾翁道:“哪里哪里?是来请示大人耕牛的事儿……”
祝缨道:“正好,我也要与你们安排这件事儿。”上次都已经谈妥了,再说耕牛就有点扯了。
祝缨还是将他们请到了花厅坐下,说:“担心我要走?”
顾翁等人都陪笑,现在连雷保都不想她走了。她是不照着大家的意思当傀儡,给某一家死命谋利,从传说起,本县再没遇到过另一个人这么能干且兼顾各方了。
祝缨道:“安排好春耕,我就上京,我自己去!我的父母家人,就要托付给诸位了。家父家母年纪大了,你们多照应。”
顾翁等人又惊又喜,都说:“我们一定侍奉好二老。”
“不要耽误了农时,他们时常会出去转转,路上遇到了跟他们聊聊天儿就成。”
“是!”
祝缨又问了他们现在生活是否艰难之类,他们都说:“只要大人您还在咱们这儿!”
祝缨点点头道:“我一任未满,怎么会走呢?”
赵苏问道:“义父何时动身?”
祝缨又说:“回去对他们说,我要安排完春耕,看着你们播下第一粒种子再动身。”
众人一阵欢呼。
顾翁道:“小人告退,这就回去安排!算算日子也差不多啦!”
“慢走。”
祝缨没有送他们出去,她自己是真的有事儿要干——她得进京!
与士绅们擦身而过进了县衙的驿马信使送来的公文,就是召她进京解释的。御史台直接下令,既然苏匡案、丰堡案都与祝缨有关,往来书信奏本太麻烦,就让她跑这一趟。限期入京,当面解释清楚。
祝缨心里没个底,因为两件事她都解释完了!
她问了还没回去的甘泽,甘泽也不知道有这件事,听了祝缨这般说,低声道:“要不,咱们一同进京,或者我先回去同七郎讲,也好有个照应。”
祝缨道:“我现在还不能走。春耕还没安排好。”
甘泽急道:“都什么时候了?!”
祝缨道:“春耕的时候,甘大,你先走,代我向郑大人问好,我自有准备。”
甘泽气得直跺脚:“行!”
————————————
甘泽走后,祝缨就让父母收拾行李。
张仙姑道:“怎么你要走?这个时候?”
祝缨道:“朝廷的事儿,哪说得准呢?叫走就得走,快着些。”接着,她又找到了花姐。花姐道:“你……怎么?”
祝缨道:“会有点麻烦,这样,如果我在京城出了事儿,你别管别的,带着爹娘去苏媛家。”
“啊?”
祝缨点点头:“放心,还应付得来。只要你们没事儿,别处有天大的事我也不怕。”
花姐担心得要命,仍然点头:“好。你什么时候走?”
“限期我两个月内到。”
“三千里,六十天,一天要跑五十里,中间还不能遇到天气不好、路坏了停歇。”
“五十天。”祝缨说。
“什么?”
“我得等到麦收,晾晒好。带着麦子上路!”
花姐惊讶地问:“为什么?”
祝缨笑笑:“上京可不能空着手啊。收完麦子,还要看着他们春耕好好开了头。”
花姐道:“家里不用你担心,我会好好照顾好干爹干娘等你回来的!你会好好的回来的!”
祝缨道:“当然!我还要再干一任呢?”
“咦?”
祝缨道:“三年哪够?要干,就得干好,我不走。”
“嗯!”
祝缨对花姐说得坚定,事情其实不少。等麦收的这几天,她不但将与两案相关的证据准备好,又将福禄县这两年的情况写了足有三万字。再寻了两只很结实的口袋。等待的时间里,苏鸣鸾又到了县城来,山上还没有开始春耕,现在也不是她下山的日子。
她是来协商买些农具的。
祝缨又让她再写一封向皇帝问好的奏疏,苏鸣鸾写什么她也不干预,但是她会代为转达。
苏鸣鸾惊讶地说:“阿叔要亲自去京城?”
祝缨道:“你想不想与我一同去?”
苏鸣鸾有些意动,缓缓地摇了摇头:“寨子里事还多,我现在还走不开。以后……可以么?”
祝缨道:“当然。先去写奏本,我来安排。”
苏鸣鸾笑道:“好。”
她去宅子里写奏疏,祝缨继续收拾行李。她亲自到了田头监督单八等人收割麦子,收麦子花了一天半,又晒了四天。福禄县此前无人这样种麦子,看到单八等人收完了麦子摊开晾晒,围观的老农激动极了,他们也有耕完了地的,也有现在还没有牛的,凡有空的都来看晒麦子。
也有悄悄伸手攥一把走的,议论着:“咱们也种这个?不知道种子哪里有?”
有大胆的就求祝缨:“大人,咱们也能种么?”
“多一季粮啊!”
还有问产量的。
祝缨道:“你们将春耕做好,等我回来安排。信不信我?”
农夫们一齐说:“信!”
祝缨命人将麦子称重,算出来亩产与单八估计得差不多,只是肥料得跟上。祝缨得到这个结果终于放心,将麦子装了两大袋,余下的都收入库中。
当天,她带着极简单的行李,也不用车、只骑马,与曹昌两个人往京城飞驰而去。
她将奏疏一类都打包好自己背在身上,另备一匹马不驮人,驮着两口袋的麦子,两人又另有换乘的马匹,一路上换马不换人。
第三天,两人到了一处驿站,曹昌进门便喊驿丞准备房间,说这是准备赴京的祝大人。驿丞尚未回话,一个熟悉的声音找了过来:“大人?!!”
侯五!
祝缨道:“你休息好了?”
侯五道:“大人!幸亏没错过!小人有事要禀!”
祝缨让驿丞准备好房间,才让侯五到房里回话。
侯五进门便说:“是王大人要您回京的!我、我对不起您!”
“起来,慢慢说。”
“郑大人体恤,说我太累,另派了小曹的表哥来送信。小人就想,在京城逛逛,不合路上被王相公看到了。小人上回到京里,曾往他家送过信……”
王云鹤记性极佳,祝缨派侯五进京都是前年的事儿了,王云鹤竟然还记得他。想来一个独眼龙,也确实挺好记的。王云鹤命人叫住了侯五,略一问,侯五还没反应过来,王云鹤已问出底。
想到段婴已经回京,王云鹤虽不想让祝缨回来,但她现在总被各种官司刮到,不如叫她过来解释一下。一直不在京城,许多事情是极不方便的,两年了,该来露个脸。出现一次,能省很多麻烦。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