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西郊外的的这场大战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徐济麾下士卒几近于不可阻挡的惊世骇俗的实力,黑山军在中原纵横不败的神话被轻而易举地戳穿了。(小说文学网)而徐济更是由此进入了顶级势力的范围之内,一时之间风头甚至盖过了董卓
经此一役,黑山军的主力部队被完全击溃,单轮直接伤亡就高达三万之巨,张燕麾下的主力几乎完全被击溃,更有无数的黑山军士兵被高顺的追击之下逃进了深山老林,终其一生再也不敢提战场二字,甚至后来听到高顺、徐济等字样皆是如避蛇蝎,掩耳不闻、浑身颤抖。跟随张燕逃走的黑山军士兵不足万人,张燕的得力助手悍将于毒被小将于禁割下了头颅,王白骑为了掩护张燕撤退,带领一万黑山军拼死断后,最后拒不投降的他们全军覆没。
高顺敬重他们乃是战场上的英雄,实在不忍心把他们丢弃在旷野之中风吹日晒,就按照陷阵营将士战死沙场的待遇为他们举行了厚葬。
张燕一经逃走,被困在金乡的刘岱当然是得脱苦海,不过刘岱的脸上并没有逃出生天的那种喜悦,因为金乡一战后,自己的实力大为受损,所谓的兖州刺史根本就是名存实亡,自己和张邈以及鲍信三方的兵力现在加一起不足四万人。可是看看高顺的麾下士卒,一场战争下来伤亡居然不到三百人,越想越气,难受得连当晚在金乡城内举行的宴会都没有参加,只派去伤病刚好一些的王肱心不甘情不愿的道谢一番。
在金乡周围自是留下了不少黑山军丢弃不要老幼病残,按照鲍信的意思当然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不过却被高顺驳了回去,他受徐济影响极深。心中的想法自然也是与徐济几无二致,他认为这些人都是无辜的百姓。要不是自家的壮丁铤而走险的话,这些老人、妇女、孩子又会干什么呢?所以高顺把这些人再一次遣回到任城郡,令他们在此处暂时安身,日后可以随高顺等人返回陈留,这群人数在二十万左右的黑山军家属闻言无不欢呼雀跃,长时间的战争已经令他们身心俱疲,他们美其名曰是黑山军的家属,其实他们的家人已经有很多早就战死沙场,他们跟随张燕不过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现在一听说可以重得安稳的生活,当然喜形于色,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家园,没有战乱,可以吃饱肚子。
鲍信虽然对高顺的决定十分的不满,但是却又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这场战争是高顺打赢的,更从这件事情中隐隐约约地明白了乱世之中实力最重要的道理。更加佩服起自己的好友曹操的远见卓识起来,不久后。鲍信就带着鲍勋率领自己的残余部队直奔广陵投奔曹操而去。
当然,鲍信当晚对高顺不去追击张燕的事情也提出了质疑,高顺只是高深莫测的一笑,并不答言。直到第二天,一直呆在金乡城内修整的鲍信才得到军报,昨天一战中向南逃窜的张燕居然去而复返。再一次经过金乡,不过这一次却是后有追兵。追赶他们的是高顺麾下的统领黄濬,而他率领的则是徐济最后一部能够调用的士卒。
却原来高顺在金乡西北大破黑山军埋伏之后。马上令黄濬轻装简行,自密林处绕道金乡东面急行军来至金乡南面,把想要经过昌邑进入济阴郡的张燕残部杀得望风而逃,无处可去的张燕在万般无奈下兵行险招,带领此时不到一万五千人的黑山余部仓皇北窜,张燕赌的就是金乡大捷后,没有进行追击的高顺并不想斩尽杀绝,而是已经把部队带进了金乡城。现在黄濬这一部步兵显然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想把他往北赶罢了。
结果张燕赌对了,北面没有围追堵截的官兵,得脱大难的张燕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为何高顺要躯赶自己向北,只是狼狈北窜。
得知此消息的高顺表面上当然是大为恼火,当着鲍信张邈和刘岱的面把黄濬一顿大骂,说他督战不利,居然会放走了张燕,骂得黄濬一脸畏惧,噤若寒蝉,更被高顺拖出去令军士一顿“好打”,其实就是一招和表面上惨叫连天其实屁股上连皮都未破的黄濬联袂上演的一出好戏罢了。实则高顺等人心里早就笑翻了天,如此一来,高顺所部就可已堂而皇之的向北移动,美其名曰是为了追击黑山军的残余,其实是要赶往北部,进而能够在徐州边界停驻,目的当然是为了徐济接下来的徐州攻略。
至于张燕,还有他的用处,毕竟徐济现在无力顾及更多,兖州现在的乱局还等着他收拾,张燕虽然实力损失殆尽,但兖州境内尚有黑山军的白绕等部,张燕可以去投奔,虽然他不再可能统领大军,可是还可以出谋划策,可以想见,在兖州这地方,黑山军和刘岱之间还有得争。但这却不是徐济愿意见到的结果,他必须逼张燕往徐州去,让兖州处于相对的安稳他才能得以放手施为。
就在高顺正准备移军追赶张燕的时候,金乡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从圉县赶来的荀攸。在看过荀攸带来的徐济写给他的书信后,高顺眼中精光连闪,这才知道冀州的局势如此的复杂难明,更加佩服郭嘉观人入微的本领,竟然可以看出麴义的不妥当处。明白了太史慈意图的高顺马上带领已经修整的龙精虎猛的麾下将士离开金乡,开向冀州清河郡,要在那里先行截杀冀州韩馥势力方面的内鬼——麴义。
当然此时的徐济已经赶往徐州,他必须在自己前往长安解决那边的麻烦之前让自己的后方处于尽量安稳的状态,当然徐济的实际意图只是为了从糜竺那里得到徐州的确切消息,无论之后糜竺究竟怎么打算徐济都必然是要对徐州有所动作的。如此一来糜竺这个“内应”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而就在这时,江东再次出事了。之前躲过一劫的孙坚在养伤数月之后兴兵复仇,然而却在和荆州刺史刘表的交战中。再一次犯了徐济多次警醒孙坚的错误:轻率进军,而结果不言而喻,他被刘表麾下大将黄祖以乱箭射死,只留下自己几个年幼的儿子在人世间,其中,自然有已然颇有些威名的孙策和此时还未曾显山露水的孙权,他们在走投无路下,唯有投向了父亲生前的名义上司——豫州刺史,袁术。
而此刻徐济也终于看到了乱世将临的局面了。但人们似乎只是关注袁术的动向,因为孙坚的战死,标志着袁术向江南发展的阴谋暂时受挫,不得不另外想办法,徐济当然也知道这另外的办法就是从扬州下手,而孙策恐怕正是执行这一命令的不二人选,不过,袁术手下将官极多,若不是孙策牺牲了传国玉玺。只怕是不会得到这个机会的。但这也标志着袁术和袁绍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渐渐尖锐起来。
令人觉得有趣的是似乎这一年是袁氏家族两兄弟很倒霉的一年,这两个关系紧张的兄弟大概是在秉承袁氏家族的意愿,很有默契、互不打扰地一南一北的发展,但是现在他们不约而同受阻了。而他们的受阻成就了两个原本就很有声望的人再一次成为了天下注目的中心,其一是射杀了孙坚的荆州刺史刘表,而另一位则是在金乡打出令世人震惊的大战的徐济。
而徐济当然不只是做了这些。他开始征募更多的军队,开始对军队进行改制。而这一次的大动作让原本麾下仅有近万士卒的徐济一下拥有了多达五万的军队,虽然这些新征募的士卒在战斗力上远远无法与之前的精锐相提并论但却也标志着徐济正式跻身诸侯的一员。只是对徐济而言这些士卒称不上精锐。但对比高顺和陈到的标准和要求,这些士卒的素质放在别家诸侯手中也至少是正规的部队了,而最大的变化是经此一战之后这些被徐济可以压制的士卒开始变得好战,得益于徐济设定的那优厚的待遇和战死后对其家人的抚恤令所有徐济麾下的将士无比渴望对外战争,这是他们从军的最大目标!
而此时对徐济来说只剩下一件事情,他现在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也即是所谓的“大义”。但徐济却一点都不着急,他很清楚,这几个月来一直观望的公孙瓒绝对是耐不住性子了,而一旦公孙瓒有半点异动那么刘虞一定会给自己一个极为合理并且妥当的借口的。
很快,幽州刺史刘虞便给了一个令徐济十分满意的答复,如此一来,以幽州刺史刘虞和大汉驸马徐济为首的确立汉献帝地位的行动开始实行,其中更有不少人响应,比如说现在对徐济敬畏有加的冀州刺史韩馥,再比如在糜竺努力下意图与徐济建立友好关系的徐州刺史陶谦,还有到现在为止一直忠心于汉室的广陵太守曹操以及皇室宗亲、扬州刺史刘繇。
当然只有这些人还远远不够掀起风浪来,尽管徐济刚刚打赢了一场对他来说几乎是质变一般的大战,但他心中明白,自己的声望地位只是虚浮的,照比袁绍与袁术显然是不够看的,因此他当然是乐于见到更多更有分量的人加入进来。
刘虞见到声势如此自然便派人前往长安,而徐济却只是捎信给史阿叮嘱他注意董卓的动向,更派幽影精锐护送着大量的奇珍异玩赶赴长安,当然徐济的目的是要把史阿培养成自己手中最锋利也隐藏最深的一把刀,但目前徐济的目的是要令史阿成为新一代大汉帝师,在皇帝身边有人,自己在兖州的所作所为都可以找到名正言顺的借口,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徐济现在是还没有能力办到,但是“借天子之名打击诸侯”的事情徐济还是可以并且极为乐意做得到的,而这绝对是徐济扩张地盘的绝好借口。还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借口,自己这个驸马的身份为自己争得的好处也开始体现出来了。
而徐济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因为他深知刘虞救不了汉献帝。因为袁绍和袁术一定会阻止这件事情的,而且如今的情形之下又有哪个诸侯愿意看到大汉再次统一?他们已然尝到了雄踞一方的甜头了。所以必然都是敷衍了事,如此一来。可以预见的是刘虞的这次行动将会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正是徐济想要的向公孙瓒出兵的理由,即是讨伐欺君之臣。因为公孙瓒必然会想袁绍通报此事。
不过在徐济静观其变之时,兖州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刘岱和张邈继续讨伐黑山军的余党,但却并未找徐济当帮手,而张邈也将自己抛开,两人相反却去请此刻境况窘迫、仍然滞留在陈留延津一带的袁绍来帮忙讨伐黑山军,也许在刘岱看来,这位当初诱使他出兵攻杀桥瑁的本初公才是他的真正朋友。正在走投无路的袁绍哪还不知机马上答应。登时,袁绍在外的七万大军有了安身之地,没有过多时,胆小怕事的张邈就完全被袁绍所摆布,袁绍更是在陈留站稳了脚跟,甚至兵锋直逼徐济的本镇圉县。而且袁绍因为郭嘉的劫粮而一直头痛的粮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更因为袁绍四世三公的声望的原因,冀州和兖州的名士贤才纷纷向袁绍涌去,袁绍在短短几个月内大有渐渐恢复往日气相的架势。势力更从陈留扩张到了济阴郡、颍川郡、陈郡,大有占据整个兖州的架势。
徐济此时已然离开圉县前往徐州,听说这件事情后,恨不得大骂自己一顿。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兖州居然会起到如此的变化,张邈的愚蠢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如今是袁绍和自己争夺兖州。这让原本以为兖州已经是自己囊中之物的徐济现在却对袁绍无可奈何,毕竟袁绍乃是刘岱正大光明请去的。自己说什么都没有理由和袁绍开战吧?
现在最让徐济担忧的是自己的后方时刻被袁绍威胁,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徐济极为清楚。照着自己和这个家伙的恩怨来看袁绍绝对不会客气,届时自己恐怕什么谋划都来不及实施就必须回头面对袁绍的威胁。
当然徐济其实并非没有对付袁绍的借口,但却那要公孙瓒向袁术和袁绍通风报信之后,自己才可以动手,但那时袁绍肯定已经势力大张了。而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如今的实力与袁绍之间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自己绝对等不到公孙瓒给自己借口的时间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削弱袁绍。
想要把袁绍挡在陈留之外已经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了,袁谭已经撤兵到了颍川驻守,时刻威胁着自己,如今自己的军队出征未归,难说袁绍会不会突然发动进攻,而且自己如今并没有坐镇圉县,后方的威胁让他不由得开始着急起来。
不能再耽搁;了,徐济立刻就取消了自己前往徐州的计划立刻选择了转头回到自己的本镇,徐济当然不是不信任留守圉县和襄邑的梁习,只是袁绍这个对手的棘手程度让徐济不得不万分谨慎。
只是这样一来,中原的战事戛然而止,各个诸侯陷入到了互相僵持的阶段,一时间,在这战乱的时代居然出现了极其短暂的和平时期。但这对徐济来说却是个极度糟糕的消息,这一段时间是他发展自己势力的黄金时期,如今却不得不暂停,而且还必须时刻担心自己的后方,这着实是一件令徐济大感不悦的事情。
而到了这一步徐济不得不考虑起自己的后路来,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若是想要征服天下的话,那么他脚下的绊脚石很多,即便是在如今自己可纵横驰骋的中原,自己也是麻烦多多。比如说现在正和自己处于合作关系的冀州刺史韩馥,在休战期间,如何谋夺冀州就被放在徐济的桌面上来了。一旦陈留难以保住自己必然只能夺取另一块安身之地,如今冀州显然是一个极为妥当的选择。
高顺已经陈兵在平原,不过徐济还保留了他的底线:对冀州用兵那是非到万不得已时用的下策,若可兵不血刃谋夺下冀州,才是最大的胜利,而这一切,就要看现在还留在冀州甄氏家族“作客”作了一年多的郭嘉的本领了。
即便是到了如今这样的地步,徐济仍旧没有想要将冀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的打算,冀州这个四战之地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一个跳板,一旦有更好的选择徐济绝对不会舍不得冀州,当然冀州的条件的确令人垂涎欲滴,但拿得下守不住对徐济来说也只是一件凭白浪费自己兵力的事情。(未完待续。。)
经此一役,黑山军的主力部队被完全击溃,单轮直接伤亡就高达三万之巨,张燕麾下的主力几乎完全被击溃,更有无数的黑山军士兵被高顺的追击之下逃进了深山老林,终其一生再也不敢提战场二字,甚至后来听到高顺、徐济等字样皆是如避蛇蝎,掩耳不闻、浑身颤抖。跟随张燕逃走的黑山军士兵不足万人,张燕的得力助手悍将于毒被小将于禁割下了头颅,王白骑为了掩护张燕撤退,带领一万黑山军拼死断后,最后拒不投降的他们全军覆没。
高顺敬重他们乃是战场上的英雄,实在不忍心把他们丢弃在旷野之中风吹日晒,就按照陷阵营将士战死沙场的待遇为他们举行了厚葬。
张燕一经逃走,被困在金乡的刘岱当然是得脱苦海,不过刘岱的脸上并没有逃出生天的那种喜悦,因为金乡一战后,自己的实力大为受损,所谓的兖州刺史根本就是名存实亡,自己和张邈以及鲍信三方的兵力现在加一起不足四万人。可是看看高顺的麾下士卒,一场战争下来伤亡居然不到三百人,越想越气,难受得连当晚在金乡城内举行的宴会都没有参加,只派去伤病刚好一些的王肱心不甘情不愿的道谢一番。
在金乡周围自是留下了不少黑山军丢弃不要老幼病残,按照鲍信的意思当然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不过却被高顺驳了回去,他受徐济影响极深。心中的想法自然也是与徐济几无二致,他认为这些人都是无辜的百姓。要不是自家的壮丁铤而走险的话,这些老人、妇女、孩子又会干什么呢?所以高顺把这些人再一次遣回到任城郡,令他们在此处暂时安身,日后可以随高顺等人返回陈留,这群人数在二十万左右的黑山军家属闻言无不欢呼雀跃,长时间的战争已经令他们身心俱疲,他们美其名曰是黑山军的家属,其实他们的家人已经有很多早就战死沙场,他们跟随张燕不过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现在一听说可以重得安稳的生活,当然喜形于色,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家园,没有战乱,可以吃饱肚子。
鲍信虽然对高顺的决定十分的不满,但是却又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这场战争是高顺打赢的,更从这件事情中隐隐约约地明白了乱世之中实力最重要的道理。更加佩服起自己的好友曹操的远见卓识起来,不久后。鲍信就带着鲍勋率领自己的残余部队直奔广陵投奔曹操而去。
当然,鲍信当晚对高顺不去追击张燕的事情也提出了质疑,高顺只是高深莫测的一笑,并不答言。直到第二天,一直呆在金乡城内修整的鲍信才得到军报,昨天一战中向南逃窜的张燕居然去而复返。再一次经过金乡,不过这一次却是后有追兵。追赶他们的是高顺麾下的统领黄濬,而他率领的则是徐济最后一部能够调用的士卒。
却原来高顺在金乡西北大破黑山军埋伏之后。马上令黄濬轻装简行,自密林处绕道金乡东面急行军来至金乡南面,把想要经过昌邑进入济阴郡的张燕残部杀得望风而逃,无处可去的张燕在万般无奈下兵行险招,带领此时不到一万五千人的黑山余部仓皇北窜,张燕赌的就是金乡大捷后,没有进行追击的高顺并不想斩尽杀绝,而是已经把部队带进了金乡城。现在黄濬这一部步兵显然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想把他往北赶罢了。
结果张燕赌对了,北面没有围追堵截的官兵,得脱大难的张燕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为何高顺要躯赶自己向北,只是狼狈北窜。
得知此消息的高顺表面上当然是大为恼火,当着鲍信张邈和刘岱的面把黄濬一顿大骂,说他督战不利,居然会放走了张燕,骂得黄濬一脸畏惧,噤若寒蝉,更被高顺拖出去令军士一顿“好打”,其实就是一招和表面上惨叫连天其实屁股上连皮都未破的黄濬联袂上演的一出好戏罢了。实则高顺等人心里早就笑翻了天,如此一来,高顺所部就可已堂而皇之的向北移动,美其名曰是为了追击黑山军的残余,其实是要赶往北部,进而能够在徐州边界停驻,目的当然是为了徐济接下来的徐州攻略。
至于张燕,还有他的用处,毕竟徐济现在无力顾及更多,兖州现在的乱局还等着他收拾,张燕虽然实力损失殆尽,但兖州境内尚有黑山军的白绕等部,张燕可以去投奔,虽然他不再可能统领大军,可是还可以出谋划策,可以想见,在兖州这地方,黑山军和刘岱之间还有得争。但这却不是徐济愿意见到的结果,他必须逼张燕往徐州去,让兖州处于相对的安稳他才能得以放手施为。
就在高顺正准备移军追赶张燕的时候,金乡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从圉县赶来的荀攸。在看过荀攸带来的徐济写给他的书信后,高顺眼中精光连闪,这才知道冀州的局势如此的复杂难明,更加佩服郭嘉观人入微的本领,竟然可以看出麴义的不妥当处。明白了太史慈意图的高顺马上带领已经修整的龙精虎猛的麾下将士离开金乡,开向冀州清河郡,要在那里先行截杀冀州韩馥势力方面的内鬼——麴义。
当然此时的徐济已经赶往徐州,他必须在自己前往长安解决那边的麻烦之前让自己的后方处于尽量安稳的状态,当然徐济的实际意图只是为了从糜竺那里得到徐州的确切消息,无论之后糜竺究竟怎么打算徐济都必然是要对徐州有所动作的。如此一来糜竺这个“内应”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而就在这时,江东再次出事了。之前躲过一劫的孙坚在养伤数月之后兴兵复仇,然而却在和荆州刺史刘表的交战中。再一次犯了徐济多次警醒孙坚的错误:轻率进军,而结果不言而喻,他被刘表麾下大将黄祖以乱箭射死,只留下自己几个年幼的儿子在人世间,其中,自然有已然颇有些威名的孙策和此时还未曾显山露水的孙权,他们在走投无路下,唯有投向了父亲生前的名义上司——豫州刺史,袁术。
而此刻徐济也终于看到了乱世将临的局面了。但人们似乎只是关注袁术的动向,因为孙坚的战死,标志着袁术向江南发展的阴谋暂时受挫,不得不另外想办法,徐济当然也知道这另外的办法就是从扬州下手,而孙策恐怕正是执行这一命令的不二人选,不过,袁术手下将官极多,若不是孙策牺牲了传国玉玺。只怕是不会得到这个机会的。但这也标志着袁术和袁绍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渐渐尖锐起来。
令人觉得有趣的是似乎这一年是袁氏家族两兄弟很倒霉的一年,这两个关系紧张的兄弟大概是在秉承袁氏家族的意愿,很有默契、互不打扰地一南一北的发展,但是现在他们不约而同受阻了。而他们的受阻成就了两个原本就很有声望的人再一次成为了天下注目的中心,其一是射杀了孙坚的荆州刺史刘表,而另一位则是在金乡打出令世人震惊的大战的徐济。
而徐济当然不只是做了这些。他开始征募更多的军队,开始对军队进行改制。而这一次的大动作让原本麾下仅有近万士卒的徐济一下拥有了多达五万的军队,虽然这些新征募的士卒在战斗力上远远无法与之前的精锐相提并论但却也标志着徐济正式跻身诸侯的一员。只是对徐济而言这些士卒称不上精锐。但对比高顺和陈到的标准和要求,这些士卒的素质放在别家诸侯手中也至少是正规的部队了,而最大的变化是经此一战之后这些被徐济可以压制的士卒开始变得好战,得益于徐济设定的那优厚的待遇和战死后对其家人的抚恤令所有徐济麾下的将士无比渴望对外战争,这是他们从军的最大目标!
而此时对徐济来说只剩下一件事情,他现在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也即是所谓的“大义”。但徐济却一点都不着急,他很清楚,这几个月来一直观望的公孙瓒绝对是耐不住性子了,而一旦公孙瓒有半点异动那么刘虞一定会给自己一个极为合理并且妥当的借口的。
很快,幽州刺史刘虞便给了一个令徐济十分满意的答复,如此一来,以幽州刺史刘虞和大汉驸马徐济为首的确立汉献帝地位的行动开始实行,其中更有不少人响应,比如说现在对徐济敬畏有加的冀州刺史韩馥,再比如在糜竺努力下意图与徐济建立友好关系的徐州刺史陶谦,还有到现在为止一直忠心于汉室的广陵太守曹操以及皇室宗亲、扬州刺史刘繇。
当然只有这些人还远远不够掀起风浪来,尽管徐济刚刚打赢了一场对他来说几乎是质变一般的大战,但他心中明白,自己的声望地位只是虚浮的,照比袁绍与袁术显然是不够看的,因此他当然是乐于见到更多更有分量的人加入进来。
刘虞见到声势如此自然便派人前往长安,而徐济却只是捎信给史阿叮嘱他注意董卓的动向,更派幽影精锐护送着大量的奇珍异玩赶赴长安,当然徐济的目的是要把史阿培养成自己手中最锋利也隐藏最深的一把刀,但目前徐济的目的是要令史阿成为新一代大汉帝师,在皇帝身边有人,自己在兖州的所作所为都可以找到名正言顺的借口,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徐济现在是还没有能力办到,但是“借天子之名打击诸侯”的事情徐济还是可以并且极为乐意做得到的,而这绝对是徐济扩张地盘的绝好借口。还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借口,自己这个驸马的身份为自己争得的好处也开始体现出来了。
而徐济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因为他深知刘虞救不了汉献帝。因为袁绍和袁术一定会阻止这件事情的,而且如今的情形之下又有哪个诸侯愿意看到大汉再次统一?他们已然尝到了雄踞一方的甜头了。所以必然都是敷衍了事,如此一来。可以预见的是刘虞的这次行动将会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正是徐济想要的向公孙瓒出兵的理由,即是讨伐欺君之臣。因为公孙瓒必然会想袁绍通报此事。
不过在徐济静观其变之时,兖州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刘岱和张邈继续讨伐黑山军的余党,但却并未找徐济当帮手,而张邈也将自己抛开,两人相反却去请此刻境况窘迫、仍然滞留在陈留延津一带的袁绍来帮忙讨伐黑山军,也许在刘岱看来,这位当初诱使他出兵攻杀桥瑁的本初公才是他的真正朋友。正在走投无路的袁绍哪还不知机马上答应。登时,袁绍在外的七万大军有了安身之地,没有过多时,胆小怕事的张邈就完全被袁绍所摆布,袁绍更是在陈留站稳了脚跟,甚至兵锋直逼徐济的本镇圉县。而且袁绍因为郭嘉的劫粮而一直头痛的粮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更因为袁绍四世三公的声望的原因,冀州和兖州的名士贤才纷纷向袁绍涌去,袁绍在短短几个月内大有渐渐恢复往日气相的架势。势力更从陈留扩张到了济阴郡、颍川郡、陈郡,大有占据整个兖州的架势。
徐济此时已然离开圉县前往徐州,听说这件事情后,恨不得大骂自己一顿。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兖州居然会起到如此的变化,张邈的愚蠢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如今是袁绍和自己争夺兖州。这让原本以为兖州已经是自己囊中之物的徐济现在却对袁绍无可奈何,毕竟袁绍乃是刘岱正大光明请去的。自己说什么都没有理由和袁绍开战吧?
现在最让徐济担忧的是自己的后方时刻被袁绍威胁,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徐济极为清楚。照着自己和这个家伙的恩怨来看袁绍绝对不会客气,届时自己恐怕什么谋划都来不及实施就必须回头面对袁绍的威胁。
当然徐济其实并非没有对付袁绍的借口,但却那要公孙瓒向袁术和袁绍通风报信之后,自己才可以动手,但那时袁绍肯定已经势力大张了。而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如今的实力与袁绍之间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自己绝对等不到公孙瓒给自己借口的时间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削弱袁绍。
想要把袁绍挡在陈留之外已经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了,袁谭已经撤兵到了颍川驻守,时刻威胁着自己,如今自己的军队出征未归,难说袁绍会不会突然发动进攻,而且自己如今并没有坐镇圉县,后方的威胁让他不由得开始着急起来。
不能再耽搁;了,徐济立刻就取消了自己前往徐州的计划立刻选择了转头回到自己的本镇,徐济当然不是不信任留守圉县和襄邑的梁习,只是袁绍这个对手的棘手程度让徐济不得不万分谨慎。
只是这样一来,中原的战事戛然而止,各个诸侯陷入到了互相僵持的阶段,一时间,在这战乱的时代居然出现了极其短暂的和平时期。但这对徐济来说却是个极度糟糕的消息,这一段时间是他发展自己势力的黄金时期,如今却不得不暂停,而且还必须时刻担心自己的后方,这着实是一件令徐济大感不悦的事情。
而到了这一步徐济不得不考虑起自己的后路来,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若是想要征服天下的话,那么他脚下的绊脚石很多,即便是在如今自己可纵横驰骋的中原,自己也是麻烦多多。比如说现在正和自己处于合作关系的冀州刺史韩馥,在休战期间,如何谋夺冀州就被放在徐济的桌面上来了。一旦陈留难以保住自己必然只能夺取另一块安身之地,如今冀州显然是一个极为妥当的选择。
高顺已经陈兵在平原,不过徐济还保留了他的底线:对冀州用兵那是非到万不得已时用的下策,若可兵不血刃谋夺下冀州,才是最大的胜利,而这一切,就要看现在还留在冀州甄氏家族“作客”作了一年多的郭嘉的本领了。
即便是到了如今这样的地步,徐济仍旧没有想要将冀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的打算,冀州这个四战之地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一个跳板,一旦有更好的选择徐济绝对不会舍不得冀州,当然冀州的条件的确令人垂涎欲滴,但拿得下守不住对徐济来说也只是一件凭白浪费自己兵力的事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