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烨虽然有着一身奇特的技能和跨时代的见识,不过用计斗智还真不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手,这就是他将庞统带在身边的原因。虽说庞统不一定斗得过诸葛亮和周瑜,但是防备二人下套不成问题。
这次周瑜来找南烨的根本目的就是想知道南烨可以在这场大战中提供什么好处,又想得到什么好处。多亏了有庞统在,南烨才没有付出太多,只是承诺适当给予一些物资帮助,便将周瑜打发了。至于战后利益分配更是只字未提,一切等打赢了曹操再说。
次日清晨,孙权升堂。左边是文官张昭、张纮等三十余人;右边是武将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众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片刻之后周瑜入见。孙权问慰一番之后便开始议事。
周瑜道:“我听闻曹操引兵而来连夜赶回,不知主公尊意如何?”
孙权闻言将曹操檄文取出令周瑜观看,而后又对周瑜道:“众文武连日商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我意未定,故请公瑾决断。”
周瑜见檄文写道:“本相近奉帝命,讨伐刘备。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周瑜看罢笑道:“老贼以为我江东无人,竟敢如此相欺!不知谁劝主公降曹?”
张昭闻言心中咯噔一下,果然孙权并未遮掩,直言道:“张子布等皆有此意。”
周瑜望向张昭问道:“愿闻先生因何主降?”
张昭倒也不惧周瑜,坦言道:“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辄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我江东可以拒曹操者,长江天险而已。曹操既得荆州,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以当之?不如且降,以图后计。”
周瑜闻言冷笑道:“此迂腐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历经三世,岂忍废弃?今日一降,光华国师与刘玄德皆弃我等而去,江东还有何后计可图?”
孙权问道:“不知公瑾之意如何?又有何定计?”
周瑜道:“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基业据有江东,已然休养数载。如今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除残去暴,岂可降贼?且曹操此来,多犯兵家大忌:北军不熟水战,曹操舍鞍马,仗舟楫,与我等争衡,一忌也。时值隆冬天气,马无藁草,二忌也。驱中原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三忌也。有国师、刘玄德相助,我等可知曹兵虚实,曹操不知我等兵马,四忌也。曹军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曹操正在今日。我请将军赐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愿为将军破曹!”
孙权闻言大喜,猛然起身道:“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国师与我而已。如今数雄已灭,唯有我与国师尚存。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公瑾所言甚合我意。此天令公瑾助我也!”
周瑜道:“臣愿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孙权闻言拔出佩剑斩断桌案一角道:“诸将官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佩剑赐与周瑜,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可以此剑诛之。
周瑜得了令剑,对众将言道:“我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来日俱到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军令斩首。”
众将官闻言悚然,遵令而退。周瑜回府之后便请南烨、诸葛亮议事。周瑜将孙权决策告知二人之后便问道:“破曹之事已定,国师可有破曹良策?”
南烨本是为了打酱油来的,却没想到周瑜和诸葛亮双双想把自己拉下水,此时他已然有些后悔陪着诸葛亮走这一趟了。于是掐指道:“我虽暂无良策,却知孔明先生早有良谋,公瑾可问孔明。”
周瑜闻言看向诸葛亮,诸葛亮则看了南烨一眼笑道:“国师说笑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一仗未战,不知曹军虚实,岂有良谋应对?不过虽不知彼却可知己,孙将军心尚未稳,我等不可轻易决策。”
周瑜奇怪道:“我家将军斩案为誓,心又如何不稳?”
庞统在侧眼睛一亮道:“孙将军心怯曹兵众多,担忧寡不敌众。公瑾当先开解孙将军,使其了然无疑,然后令行禁止大事可成。”
诸葛亮闻言笑道:“士元之言是也!”
周瑜闻言若有所悟道:“二位所言极是!我当复见主公。”言罢去见孙权。
孙权见周瑜深夜来访便问道:“公瑾夜至,有何要事?”
周瑜反问道:“来日我等便要调拨军马出征,不知主公心有疑虑否?”
孙权皱眉道:“我虽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却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
周瑜一听果然如此,便笑着劝道:“我特为此事来开解主公。主公见曹操檄文中言水陆大军百万,其实乃是诈言。主公有徐、扬之地,励精图治已有三世,兵马不过数万。曹操纵然有八州之地,不过八倍于我,岂能有百万之兵?依我看来,曹操麾下兵马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袁绍、刘表、马腾之众,亦不过十万之众,且多未驯服。曹操四处兴兵征战士卒疲惫,军中多是老弱残兵,其数虽多,不足畏也。我有五万精兵,足可破之。请主公勿以为虑。”
孙权闻言眉头舒展道:“有公瑾此言,我再无疑虑。子布无谋令我大失所望,公瑾、子敬与我同心。公瑾放心选军前进,我当再集人马,多载粮草,为公瑾后应。前军若不如意,便速回还,我当亲与曹贼决战。”
周瑜见孙权再无疑虑,便告辞而出。心中暗想:“卧龙、凤雏料定主公之心,谋划高我一筹。南烨令我向孔明问计,恐怕早知孔明心中所想,更加深不可测。这三人日后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如此一来荆州、交州尽归我主。”
虽说周瑜并非心狭量窄之人,但所谓各为其主,指的便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便会有不同的考量。站在南烨的立场当然是希望借孙权、刘备之手抗曹,刘备则是希望借南烨、孙权之手抗曹,孙权无疑希望借南烨、刘备之手抗曹。三方借来借去,孙权成了抗曹主力,南烨、刘备却已经得了荆州之地,这让周瑜十分不爽,自然想要得到更大利益。对于周瑜来讲,假如能一举消灭曹操、刘备、南烨让孙权一家独大,那才是最大的胜利。
心中杀心一起,周瑜便再也按捺不住,可是仔细思量,此事也有不少后患。于是便请鲁肃来商议。
鲁肃闻听周瑜要杀南烨和诸葛亮,急忙摇头道:“都督不可!曹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断臂膀。”
周瑜道:“便是无此二人相助,我也可胜曹操。何况南烨、刘备日后必为江东之患。”
鲁肃叹息道:“都督无国师、孔明相助或可胜得了曹操,但此二人一死,交州、江夏必然起兵复仇,那时江东四面受敌,我等危矣。何况国师名扬四海,都督无端杀之,恐失天下民望。”
周瑜为了除去曹操、刘备、南烨三个大敌倒是不在乎是否有失民心,可是他却不得不考虑来自交州的报复。若是曹操与交州南北合击,江东确实无力应付。不过周瑜也不愿轻易放弃,他虽害怕来自交州的报复,却不怕刘备报复,谁让刘备的实力太弱了呢。于是便对鲁肃道:“既然国师不可轻杀,那便先除诸葛亮如何?”
鲁肃虽不赞同周瑜,可是周瑜铁了心要杀人,而且已经退了一步,鲁肃便不好再劝,只能说道:“都督若行此事还是智取为上,强行杀之终归不义。”
周瑜闻言点头道:“此事我自有定计。”
次日天明周瑜赶赴行营升帐高坐,左右立刀斧手,文官武将皆来听其号令。周瑜见众将齐聚便道:“方今曹操弄权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许昌,屯暴兵于境上。我今奉命讨之,诸君皆应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皆按规章。军法无情,诸君各守其职。”
周瑜鼓舞士气重申军法之后便开始点将。命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即日起行,至三江口下寨。程普、祖茂为第二队。蒋钦、周泰为第三队。凌操、凌统为第四队。吕蒙、潘璋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周瑜领其余众将催督各路人马水陆并进。
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行。周瑜先去辞了孙权,而后便来邀南烨、诸葛亮同往。众人一同登舟,杨帆启程往夏口而行。距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只依次停靠岸边。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南烨、诸葛亮则被安排在一只楼船上以免泄露身份。
这次周瑜来找南烨的根本目的就是想知道南烨可以在这场大战中提供什么好处,又想得到什么好处。多亏了有庞统在,南烨才没有付出太多,只是承诺适当给予一些物资帮助,便将周瑜打发了。至于战后利益分配更是只字未提,一切等打赢了曹操再说。
次日清晨,孙权升堂。左边是文官张昭、张纮等三十余人;右边是武将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众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片刻之后周瑜入见。孙权问慰一番之后便开始议事。
周瑜道:“我听闻曹操引兵而来连夜赶回,不知主公尊意如何?”
孙权闻言将曹操檄文取出令周瑜观看,而后又对周瑜道:“众文武连日商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我意未定,故请公瑾决断。”
周瑜见檄文写道:“本相近奉帝命,讨伐刘备。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周瑜看罢笑道:“老贼以为我江东无人,竟敢如此相欺!不知谁劝主公降曹?”
张昭闻言心中咯噔一下,果然孙权并未遮掩,直言道:“张子布等皆有此意。”
周瑜望向张昭问道:“愿闻先生因何主降?”
张昭倒也不惧周瑜,坦言道:“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辄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我江东可以拒曹操者,长江天险而已。曹操既得荆州,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以当之?不如且降,以图后计。”
周瑜闻言冷笑道:“此迂腐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历经三世,岂忍废弃?今日一降,光华国师与刘玄德皆弃我等而去,江东还有何后计可图?”
孙权问道:“不知公瑾之意如何?又有何定计?”
周瑜道:“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基业据有江东,已然休养数载。如今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除残去暴,岂可降贼?且曹操此来,多犯兵家大忌:北军不熟水战,曹操舍鞍马,仗舟楫,与我等争衡,一忌也。时值隆冬天气,马无藁草,二忌也。驱中原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三忌也。有国师、刘玄德相助,我等可知曹兵虚实,曹操不知我等兵马,四忌也。曹军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曹操正在今日。我请将军赐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愿为将军破曹!”
孙权闻言大喜,猛然起身道:“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国师与我而已。如今数雄已灭,唯有我与国师尚存。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公瑾所言甚合我意。此天令公瑾助我也!”
周瑜道:“臣愿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孙权闻言拔出佩剑斩断桌案一角道:“诸将官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佩剑赐与周瑜,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可以此剑诛之。
周瑜得了令剑,对众将言道:“我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来日俱到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军令斩首。”
众将官闻言悚然,遵令而退。周瑜回府之后便请南烨、诸葛亮议事。周瑜将孙权决策告知二人之后便问道:“破曹之事已定,国师可有破曹良策?”
南烨本是为了打酱油来的,却没想到周瑜和诸葛亮双双想把自己拉下水,此时他已然有些后悔陪着诸葛亮走这一趟了。于是掐指道:“我虽暂无良策,却知孔明先生早有良谋,公瑾可问孔明。”
周瑜闻言看向诸葛亮,诸葛亮则看了南烨一眼笑道:“国师说笑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一仗未战,不知曹军虚实,岂有良谋应对?不过虽不知彼却可知己,孙将军心尚未稳,我等不可轻易决策。”
周瑜奇怪道:“我家将军斩案为誓,心又如何不稳?”
庞统在侧眼睛一亮道:“孙将军心怯曹兵众多,担忧寡不敌众。公瑾当先开解孙将军,使其了然无疑,然后令行禁止大事可成。”
诸葛亮闻言笑道:“士元之言是也!”
周瑜闻言若有所悟道:“二位所言极是!我当复见主公。”言罢去见孙权。
孙权见周瑜深夜来访便问道:“公瑾夜至,有何要事?”
周瑜反问道:“来日我等便要调拨军马出征,不知主公心有疑虑否?”
孙权皱眉道:“我虽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却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
周瑜一听果然如此,便笑着劝道:“我特为此事来开解主公。主公见曹操檄文中言水陆大军百万,其实乃是诈言。主公有徐、扬之地,励精图治已有三世,兵马不过数万。曹操纵然有八州之地,不过八倍于我,岂能有百万之兵?依我看来,曹操麾下兵马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袁绍、刘表、马腾之众,亦不过十万之众,且多未驯服。曹操四处兴兵征战士卒疲惫,军中多是老弱残兵,其数虽多,不足畏也。我有五万精兵,足可破之。请主公勿以为虑。”
孙权闻言眉头舒展道:“有公瑾此言,我再无疑虑。子布无谋令我大失所望,公瑾、子敬与我同心。公瑾放心选军前进,我当再集人马,多载粮草,为公瑾后应。前军若不如意,便速回还,我当亲与曹贼决战。”
周瑜见孙权再无疑虑,便告辞而出。心中暗想:“卧龙、凤雏料定主公之心,谋划高我一筹。南烨令我向孔明问计,恐怕早知孔明心中所想,更加深不可测。这三人日后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如此一来荆州、交州尽归我主。”
虽说周瑜并非心狭量窄之人,但所谓各为其主,指的便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便会有不同的考量。站在南烨的立场当然是希望借孙权、刘备之手抗曹,刘备则是希望借南烨、孙权之手抗曹,孙权无疑希望借南烨、刘备之手抗曹。三方借来借去,孙权成了抗曹主力,南烨、刘备却已经得了荆州之地,这让周瑜十分不爽,自然想要得到更大利益。对于周瑜来讲,假如能一举消灭曹操、刘备、南烨让孙权一家独大,那才是最大的胜利。
心中杀心一起,周瑜便再也按捺不住,可是仔细思量,此事也有不少后患。于是便请鲁肃来商议。
鲁肃闻听周瑜要杀南烨和诸葛亮,急忙摇头道:“都督不可!曹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断臂膀。”
周瑜道:“便是无此二人相助,我也可胜曹操。何况南烨、刘备日后必为江东之患。”
鲁肃叹息道:“都督无国师、孔明相助或可胜得了曹操,但此二人一死,交州、江夏必然起兵复仇,那时江东四面受敌,我等危矣。何况国师名扬四海,都督无端杀之,恐失天下民望。”
周瑜为了除去曹操、刘备、南烨三个大敌倒是不在乎是否有失民心,可是他却不得不考虑来自交州的报复。若是曹操与交州南北合击,江东确实无力应付。不过周瑜也不愿轻易放弃,他虽害怕来自交州的报复,却不怕刘备报复,谁让刘备的实力太弱了呢。于是便对鲁肃道:“既然国师不可轻杀,那便先除诸葛亮如何?”
鲁肃虽不赞同周瑜,可是周瑜铁了心要杀人,而且已经退了一步,鲁肃便不好再劝,只能说道:“都督若行此事还是智取为上,强行杀之终归不义。”
周瑜闻言点头道:“此事我自有定计。”
次日天明周瑜赶赴行营升帐高坐,左右立刀斧手,文官武将皆来听其号令。周瑜见众将齐聚便道:“方今曹操弄权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许昌,屯暴兵于境上。我今奉命讨之,诸君皆应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皆按规章。军法无情,诸君各守其职。”
周瑜鼓舞士气重申军法之后便开始点将。命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即日起行,至三江口下寨。程普、祖茂为第二队。蒋钦、周泰为第三队。凌操、凌统为第四队。吕蒙、潘璋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周瑜领其余众将催督各路人马水陆并进。
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行。周瑜先去辞了孙权,而后便来邀南烨、诸葛亮同往。众人一同登舟,杨帆启程往夏口而行。距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只依次停靠岸边。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南烨、诸葛亮则被安排在一只楼船上以免泄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