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完一见穆顺所持是女儿亲笔所书,信上还用了刘协印信,当时便心中一惊。伏完希望刘协掌权不假,可也认得清形势。如今朝中心向刘协的正直忠义之士比董承讨衣带诏时更少。伏完怎敢轻举妄动?
穆顺见伏完禁皱眉头沉默不语,心中很是不屑,说道:“某一宦臣尚知忠义报君,国丈何故迟疑?”
伏完被穆顺一激,心中有了定计道:“曹贼心腹甚众,不可急图。除非蜀王南烨、吴王孙权、关中王刘备,三处起兵于外,曹丕必亲往应对。此时结连朝中忠义之臣,一同谋之。内外夹攻,事或可成。”
穆顺虽勇于任事,可并非擅长谋划之人,也不知伏完此计有几分把握,便道:“国丈可作书答复帝后求取密诏,而后暗中遣人往交州、扬州、豫州三处,令三家起兵讨贼救主。”
伏完并不指望此计可以成功,他出这计谋只是因为此计风险最小,用不着他亲自出马去对抗曹丕。具体三家人马是否会来,来了之后曹丕又是否亲征,伏完并无半点把握,但至少此计可以对穆顺、刘协和女儿有个交代。
穆顺将伏完写好的回书藏于发髻之中告辞回宫。却没想到早有人将他与帝后密语而后出宫之事报知曹丕。
曹丕闻报便在宫门外等候。穆顺回宫正遇曹丕。曹丕问道:“你出宫何事?从何处归来?”
穆顺没想到会被曹丕堵个正着,编了个瞎话道:“皇后有疾,命求医去。”
曹丕不信,问道:“召得医人何在?”
穆顺答道:“还未召至。”
曹丕喝令左右搜身,两名亲卫遍搜穆顺身上,并未发现夹带。曹丕虽然心疑,可苦无证据只得放行。
穆顺被两个士卒搜出一身冷汗,心脏差点从嗓子眼跳出来。此时听曹丕放行,穆顺总算将心放回了肚子里。可是他刚抬脚要走,忽然一阵大风吹落其帽。原来刚才两个士卒检查完他的衣帽,并未给他戴好,这才被风吹落。
帽子这一掉,穆顺便是一慌。书信就在他的发髻之内,帽子也是一道掩护。穆顺见帽子掉了,便慌里慌张的去捡,差点扑倒在地上。
曹丕见穆顺如此在意帽子,顿生蹊跷之感,大喝道:“等等!”
这一声喊可把穆顺吓了一跳,呆立当场不敢再动。曹丕命人将帽子取来左右翻看,却并未发现一物,这才将帽子还给穆顺。
穆顺的心理素质本就一般,经过连番惊吓之后只想快点离开曹丕面前。于是双手接过帽子看也不看,往头上一戴便走。
“嘿嘿~”刚才给穆顺搜身的士卒突然笑出声来,原来穆顺情急之下将帽子戴反了,看上去十分滑稽。
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倒是很好的遗传了曹操疑心重的毛病。他见穆顺倒戴帽子而不察,便知他心中不安。曹丕没有发笑,而是再次将穆顺唤回,令左右摘下他的帽子用佩刀割破查看,以防衣带诏之事重演。
穆顺见曹丕如此小心谨慎就更加紧张,脸上变颜变色,汗珠子“啪嗒~啪嗒~”直往下掉,低着头也不敢正视曹丕。
帽子在两个侍卫的摧残下已然成了碎片,曹丕依然毫无所获。可是穆顺的表现分明是心中有鬼,曹丕便仔细打量起穆顺来。刚才穆顺戴着帽子还不显发髻如何,可是他帽子一没,曹丕当时便发现他的发髻形状有些臃肿怪异,当时令左右搜其头发。
穆顺见曹丕要搜头发,脑中当时一片空白,在恐惧本能的驱使下抹头就跑,这下更坐实了他心中有鬼。
曹丕岂能放过穆顺?很快便命侍卫将他抓了回来,搜出伏完书信。当曹丕看到信中说要勾连南烨、孙权、刘备为外援,顿时怒不可遏。命人将穆顺囚于密室问其事情经过。
穆顺自知难逃一死,无论如何不肯招供。不过就算他不说,曹丕也知书信是伏完所写。连夜点起士卒三千,围住伏完宅邸,将满门老幼尽皆拿下。待士卒搜出伏皇后亲笔之书,曹丕便将伏氏三族尽皆下狱。
次日天明,曹丕遣御林将军郗虑持节入宫,去收皇后玺绶。献帝刘协见郗虑引三百甲士直入内廷,惊问道:“爱卿引兵而入所为何事?”
郗虑直言道:“奉魏王之命来收皇后玺。”
刘协闻言便知事泄,不由心胆皆碎。郗虑直入后宫,向看管玺绶的女官索取皇后玉玺。伏皇后情知事发,惊恐不已,慌忙逃到殿后椒房内夹壁之中躲藏。
稍后董昭又引五百甲士入后殿搜捕,问宫人道:“伏后何在?”
宫人无人敢言,皆推说不知。董昭搜遍朱户寻觅不见,便料到伏皇后躲藏于夹壁、暗道之中,便喝令甲士破壁、挖地搜寻。
曹丕给刘协建的寝宫能有多大地方?很快士卒便发现了伏皇后藏身的夹壁。说是夹壁其实只是一个木屏风而已,刘协、伏寿凭自己力量布置的藏身处也不可能十分隐秘。
众士卒见伏皇后浑身颤抖缩在屏风与墙壁的缝隙之中,谁也不敢伸手去拉,毕竟刘协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寻常士卒当然不敢去拉扯皇后。于是一名士卒提议道:“不如我等拆了屏风!”
“何必如此麻烦?”得到消息的董昭一边说着一边踏入椒房中,亲自动手揪住伏皇后发髻拖了出来。
伏皇后疼的眼泪直流,哀求道:“还望将军免我一死!”
董昭怒叱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自去见魏王诉苦。”说罢命两个武士将披发跣足的伏皇后推搡出屋。
献帝刘协见一众军士将伏皇后拥至外殿,不由上前抱住伏寿痛哭。有董贵妃之事在前,刘协断定皇后伏寿此行必死,哭声之哀伤令周围士卒也不禁动容。
董昭可没有那个耐心看二人生离死别,催促道:“魏王有命,可速行!”
伏皇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刘协道:“此去尚可活否?”
刘协实在不知如何回答,若说不可实在无情,若说可活难免自欺欺人。悲痛交加的刘协最后憋出一句道:“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说罢泪如雨下。
伏皇后闻言花容失色,被甲士簇拥而出。刘协望着伏皇后背影捶胸大恸,哭了一阵之后抬眼望见四周无人,只有郗虑在侧,便道:“郗公!天下之大可有此等事乎?”说罢哭倒在地。
郗虑见帝后如此凄惨心中也是黯然,命人将刘协扶入宫中,自己拿了皇后玺印去向曹丕复命。
曹丕见了伏皇后和玺绶怒骂道:“我以诚心待你等,你等反欲害我!今日我不杀你,来日你必杀我!”说罢喝令左右将伏皇后乱棒打死。而后又命人入宫,将伏皇后所生二子皆鸩杀。
当天晚间曹丕又下令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
刘协自从失了伏皇后心情低落,连日无心饮食。曹丕有意令刘协主动禅让,便想缓和二人关系,入见刘协道:“陛下无需忧虑皇后之事,臣妹已嫁与陛下为贵人,我素知此妹大贤大孝,此时正宜为正宫皇后。”
献帝闻言岂敢不从?只好按曹丕授意,册立曹操之女曹丕之妹曹节为正宫皇后。群臣皆来祝贺,并无一人敢言曹丕错处。
曹丕原以为妹妹做了皇后,定会帮自己说话,劝刘协禅让皇位,没想到一连半月毫无动静。期间曹丕也数次暗示妹妹禅让之事,可每次曹节皆不应声,要么干脆拂袖不理。这让曹丕感觉很没面子,干脆暗示众文武去逼宫。
李伏、许芝早有准备,会同一班文武官僚四十余人来见献帝刘协,请他禅位于魏王曹丕。众人之中除了司马懿征讨辽东未归,李儒镇守许昌不在,荀彧不赞同此事没来,其余曹丕麾下文武几乎全到。
董昭奏道:“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尧、虞舜不过如此。群臣会议,以为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让与魏王。此举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刘协虽知曹丕早有此心,却没想到事情来的如此之快。当时大吃一惊,半晌无言。呆了良久才目视百官而哭道:“朕思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代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并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之?你等百官且再从公计议。”
董昭引李伏、许芝到近前言道:“我等所言皆从天意,陛下不信可问此二人。”
李伏奏道:“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乃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也。”
许芝又奏道:“臣等职掌司天,夜观天象,见炎汉气数已终,陛下帝星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云: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愿陛下察之。”
穆顺见伏完禁皱眉头沉默不语,心中很是不屑,说道:“某一宦臣尚知忠义报君,国丈何故迟疑?”
伏完被穆顺一激,心中有了定计道:“曹贼心腹甚众,不可急图。除非蜀王南烨、吴王孙权、关中王刘备,三处起兵于外,曹丕必亲往应对。此时结连朝中忠义之臣,一同谋之。内外夹攻,事或可成。”
穆顺虽勇于任事,可并非擅长谋划之人,也不知伏完此计有几分把握,便道:“国丈可作书答复帝后求取密诏,而后暗中遣人往交州、扬州、豫州三处,令三家起兵讨贼救主。”
伏完并不指望此计可以成功,他出这计谋只是因为此计风险最小,用不着他亲自出马去对抗曹丕。具体三家人马是否会来,来了之后曹丕又是否亲征,伏完并无半点把握,但至少此计可以对穆顺、刘协和女儿有个交代。
穆顺将伏完写好的回书藏于发髻之中告辞回宫。却没想到早有人将他与帝后密语而后出宫之事报知曹丕。
曹丕闻报便在宫门外等候。穆顺回宫正遇曹丕。曹丕问道:“你出宫何事?从何处归来?”
穆顺没想到会被曹丕堵个正着,编了个瞎话道:“皇后有疾,命求医去。”
曹丕不信,问道:“召得医人何在?”
穆顺答道:“还未召至。”
曹丕喝令左右搜身,两名亲卫遍搜穆顺身上,并未发现夹带。曹丕虽然心疑,可苦无证据只得放行。
穆顺被两个士卒搜出一身冷汗,心脏差点从嗓子眼跳出来。此时听曹丕放行,穆顺总算将心放回了肚子里。可是他刚抬脚要走,忽然一阵大风吹落其帽。原来刚才两个士卒检查完他的衣帽,并未给他戴好,这才被风吹落。
帽子这一掉,穆顺便是一慌。书信就在他的发髻之内,帽子也是一道掩护。穆顺见帽子掉了,便慌里慌张的去捡,差点扑倒在地上。
曹丕见穆顺如此在意帽子,顿生蹊跷之感,大喝道:“等等!”
这一声喊可把穆顺吓了一跳,呆立当场不敢再动。曹丕命人将帽子取来左右翻看,却并未发现一物,这才将帽子还给穆顺。
穆顺的心理素质本就一般,经过连番惊吓之后只想快点离开曹丕面前。于是双手接过帽子看也不看,往头上一戴便走。
“嘿嘿~”刚才给穆顺搜身的士卒突然笑出声来,原来穆顺情急之下将帽子戴反了,看上去十分滑稽。
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倒是很好的遗传了曹操疑心重的毛病。他见穆顺倒戴帽子而不察,便知他心中不安。曹丕没有发笑,而是再次将穆顺唤回,令左右摘下他的帽子用佩刀割破查看,以防衣带诏之事重演。
穆顺见曹丕如此小心谨慎就更加紧张,脸上变颜变色,汗珠子“啪嗒~啪嗒~”直往下掉,低着头也不敢正视曹丕。
帽子在两个侍卫的摧残下已然成了碎片,曹丕依然毫无所获。可是穆顺的表现分明是心中有鬼,曹丕便仔细打量起穆顺来。刚才穆顺戴着帽子还不显发髻如何,可是他帽子一没,曹丕当时便发现他的发髻形状有些臃肿怪异,当时令左右搜其头发。
穆顺见曹丕要搜头发,脑中当时一片空白,在恐惧本能的驱使下抹头就跑,这下更坐实了他心中有鬼。
曹丕岂能放过穆顺?很快便命侍卫将他抓了回来,搜出伏完书信。当曹丕看到信中说要勾连南烨、孙权、刘备为外援,顿时怒不可遏。命人将穆顺囚于密室问其事情经过。
穆顺自知难逃一死,无论如何不肯招供。不过就算他不说,曹丕也知书信是伏完所写。连夜点起士卒三千,围住伏完宅邸,将满门老幼尽皆拿下。待士卒搜出伏皇后亲笔之书,曹丕便将伏氏三族尽皆下狱。
次日天明,曹丕遣御林将军郗虑持节入宫,去收皇后玺绶。献帝刘协见郗虑引三百甲士直入内廷,惊问道:“爱卿引兵而入所为何事?”
郗虑直言道:“奉魏王之命来收皇后玺。”
刘协闻言便知事泄,不由心胆皆碎。郗虑直入后宫,向看管玺绶的女官索取皇后玉玺。伏皇后情知事发,惊恐不已,慌忙逃到殿后椒房内夹壁之中躲藏。
稍后董昭又引五百甲士入后殿搜捕,问宫人道:“伏后何在?”
宫人无人敢言,皆推说不知。董昭搜遍朱户寻觅不见,便料到伏皇后躲藏于夹壁、暗道之中,便喝令甲士破壁、挖地搜寻。
曹丕给刘协建的寝宫能有多大地方?很快士卒便发现了伏皇后藏身的夹壁。说是夹壁其实只是一个木屏风而已,刘协、伏寿凭自己力量布置的藏身处也不可能十分隐秘。
众士卒见伏皇后浑身颤抖缩在屏风与墙壁的缝隙之中,谁也不敢伸手去拉,毕竟刘协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寻常士卒当然不敢去拉扯皇后。于是一名士卒提议道:“不如我等拆了屏风!”
“何必如此麻烦?”得到消息的董昭一边说着一边踏入椒房中,亲自动手揪住伏皇后发髻拖了出来。
伏皇后疼的眼泪直流,哀求道:“还望将军免我一死!”
董昭怒叱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自去见魏王诉苦。”说罢命两个武士将披发跣足的伏皇后推搡出屋。
献帝刘协见一众军士将伏皇后拥至外殿,不由上前抱住伏寿痛哭。有董贵妃之事在前,刘协断定皇后伏寿此行必死,哭声之哀伤令周围士卒也不禁动容。
董昭可没有那个耐心看二人生离死别,催促道:“魏王有命,可速行!”
伏皇后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刘协道:“此去尚可活否?”
刘协实在不知如何回答,若说不可实在无情,若说可活难免自欺欺人。悲痛交加的刘协最后憋出一句道:“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说罢泪如雨下。
伏皇后闻言花容失色,被甲士簇拥而出。刘协望着伏皇后背影捶胸大恸,哭了一阵之后抬眼望见四周无人,只有郗虑在侧,便道:“郗公!天下之大可有此等事乎?”说罢哭倒在地。
郗虑见帝后如此凄惨心中也是黯然,命人将刘协扶入宫中,自己拿了皇后玺印去向曹丕复命。
曹丕见了伏皇后和玺绶怒骂道:“我以诚心待你等,你等反欲害我!今日我不杀你,来日你必杀我!”说罢喝令左右将伏皇后乱棒打死。而后又命人入宫,将伏皇后所生二子皆鸩杀。
当天晚间曹丕又下令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
刘协自从失了伏皇后心情低落,连日无心饮食。曹丕有意令刘协主动禅让,便想缓和二人关系,入见刘协道:“陛下无需忧虑皇后之事,臣妹已嫁与陛下为贵人,我素知此妹大贤大孝,此时正宜为正宫皇后。”
献帝闻言岂敢不从?只好按曹丕授意,册立曹操之女曹丕之妹曹节为正宫皇后。群臣皆来祝贺,并无一人敢言曹丕错处。
曹丕原以为妹妹做了皇后,定会帮自己说话,劝刘协禅让皇位,没想到一连半月毫无动静。期间曹丕也数次暗示妹妹禅让之事,可每次曹节皆不应声,要么干脆拂袖不理。这让曹丕感觉很没面子,干脆暗示众文武去逼宫。
李伏、许芝早有准备,会同一班文武官僚四十余人来见献帝刘协,请他禅位于魏王曹丕。众人之中除了司马懿征讨辽东未归,李儒镇守许昌不在,荀彧不赞同此事没来,其余曹丕麾下文武几乎全到。
董昭奏道:“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尧、虞舜不过如此。群臣会议,以为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让与魏王。此举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刘协虽知曹丕早有此心,却没想到事情来的如此之快。当时大吃一惊,半晌无言。呆了良久才目视百官而哭道:“朕思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代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并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之?你等百官且再从公计议。”
董昭引李伏、许芝到近前言道:“我等所言皆从天意,陛下不信可问此二人。”
李伏奏道:“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乃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也。”
许芝又奏道:“臣等职掌司天,夜观天象,见炎汉气数已终,陛下帝星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云: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愿陛下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