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日,卫溱身上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她提出想要去外面走走,问林嫂进城的路怎么去。林嫂说从村口到城门口,脚程快的话大约半个多时辰便能到。不过她身体刚复原,不适宜走那么远的路,遂告诉她隔了两户对门的荣伯家有一辆牛车,她和荣婶子走得近,等荣伯进城的时候可以拜托他捎上一程。
次日她们便上荣婶夫妇家拜访了,林嫂只说卫溱是自己的一个远房表妹,刚来此地寄宿在自己家里,想要进城一趟,问能不能借他们的牛车捎一程。荣婶和林嫂关系好,一听便爽快的答应了,正好荣伯明日要拉柴进城,便让卫溱跟着一块儿。
翌日卯时,卫溱准时来到村子口,荣伯已经在那儿候着了,牛车板子上摞了一捆捆的柴火。
“荣伯早!”卫溱打了个招呼。
“早,卫姑娘坐好咱就可以出发了。”
卫溱点点头,径直走向车板后头空出来的一小块地方。这还是她第一次坐牛车,感觉颇有些新奇。
“路上有些颠簸,可要扶稳坐好啰!”
说完鞭子一甩,车轱辘便载着两人摇摇晃晃地向前行进了。
荣伯是个热心的人,得知卫溱是外乡人,见到她对周边事物极感兴趣的样子,便一路上充当向导,给她介绍周围的景物。
车子行了大约半个时辰就到达了城门下,仰头望见那高耸威严的灰色城楼、城墙上下站岗的士兵、以及来来往往进出城的人群,卫溱终于有了一种真实身处古代的感觉。
进了城,和荣伯约好午时在城门外见,两人就分开了,荣伯去送柴,卫溱一个人在城内走街探巷。
因为是西北边城,加上气候环境因素,戎城看上去不若都城那般繁花似锦、崭新明亮,偶尔走过巡逻的士兵更是给城内增添了一份肃穆,但是三三两两林立的酒楼店铺,也让它比起岙溪村这些村落来说显得热闹许多。
卫溱看向铺子上的牌匾,谢天谢地,是她认识的字体,虽然有一点点出入,但还是趋近于现代的繁体字。她向人打听城里书肆的位置,卖糖人的大爷告诉她永福坊里有一家书肆,从这儿走到延祀巷后左转就能看到了。
卫溱不识路,兜兜转转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抬首望向头顶“广书斋”三个字,木头牌匾上已经积满了灰尘,斋字下面的“而”垂了半边下来,像根被霜打蔫的黄瓜,摇摇欲坠。
她收回视线,抬脚踏进室内。半人高的柜台后面,一个头发半白,蓄着两道浓黑八字髭的中年男人正半躺半坐在竹椅里,手里捧了一卷书在读。看到有人来,他身形未动,只懒洋洋地从书里抬起一双眼,随口问道:“找什么?”
“请问此处有没有地理历史之类的书籍?”
“地理历史?你是指《大郢纪年》跟《山河注》吧。”
“嗯……对。”
“第三排架子那儿,自己找。”
他朝身后一个方向随意努了努嘴,不负责任地让卫溱自行找书后,又埋头进了他的书里。
书肆面积不大,拢共五六排架子,歪歪扭扭挤在一块儿,仿佛一棵棵歪头松。每一层板子上都落满了厚厚的灰尘,经年未动的感觉,走动间还能在窗棂透进来的光线里看到衣袖带起的灰尘颗粒。
卫溱拂了拂面,按他说的来到第三排书架处,上下翻找了好一会儿,才在最底层找到标着《山河注》的一卷书,书角已经破烂不堪,书页泛黄,显然存放已久。又在第四层架子上找到《大郢纪年》,还有其他几卷讲山川地貌的书。
翻了几页,发现除了阅读方向不同,用语有些古言外,基本都能看懂。万幸,不用当文盲了,也多了一个了解这个地方的途径。
不过……
她咬了咬唇,拿起书走向柜台,温声道:“老板,这些书多少钱?”
他瞥了几眼:“每本二十文。”
“租借呢?”
“每十五日两文,签字画押,一月归还。”
好吧,她如今连一文钱都没有,看来只有想办法弄到钱再说了。
无奈地把书放回原处,她抬脚离去,却听到身后店老板不大清晰的声音:“这破地方,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谁还有心思读书。”语气带着嘲讽的意味,也不知是在嘲讽谁。
卫溱皱了皱眉,回过头去,却只看到人被书挡住的身影。
走出书肆,她去了一趟东市,询问了一些日常吃食用物的价格,又到其他地方转悠了一圈,心里对这个地方的物价大概有了个数。略赏一圈街景风貌,看日头到了午时,便往城门外走去与荣伯汇合。
回到家的时候,林嫂夫妇的房间里传来谈话声,她经过时只隐约听到“盐快没了…”“…价也涨了”之类的话。
难道家里没钱买粮了吗?
晚间吃饭的时候林嫂问起卫溱今日进城去了哪儿,得知她想买书时,她讶然:“卫溱妹子识得字?”说罢不知想起什么,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也是我糊涂了,刚见你时看你衣着相貌便不似乡下女子,想必是读过书的大家闺秀吧?”
“……家父以前是镇上的教书先生,从小把我带在身边教导,因此才识得几个字,算不得什么大家闺秀。”她诌了个理由解释道。
“原来如此,”林嫂点了点头,随即偏头望向身旁的女儿,感叹一句,“若我家柚子有妹子一半聪明就好了。”
“柚子很聪明的,以后上了学堂一定比其他孩子都学得好。”
“哎,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哪儿有钱上学堂呢,何况还是女娃儿。只要好好把她养大,以后找个好人家嫁了就知足了。”
卫溱动了动唇想说什么,可是想到自己现下还自身难保的情况,又把话咽下去了,看向柚子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心下划过一阵惋惜。
翌日早晨吃早饭时,瞅了瞅碗里比往日更稀薄的粥,卫溱陷入一阵沉思。
饭后她帮忙打扫卫生收拾屋子,将制好的豆皮筛选封存好放入储食柜,忙完后看到林嫂在晾衣服,又走过去帮忙。
她抖着拧干的布料,顺口问道:“村里人平时都靠什么维持生计啊?”
林嫂回答:“有田的等庄稼成熟了便把作物收下来拿到城里卖,会织布的可以卖些织好的布匹,家里有男人的还可上山打猎,拿猎物换钱,回报不小的哩!”说着想到自家,她叹了口气,“以往都是她爹进山打猎换取钱财添补家用,自他腿伤了后,家里已经很久没见过肉了,城里肉贵,家里没进项也买不起。”
“如果把田里的作物拿去卖呢?”卫溱问道。
“我们这几日正有此意,可我二人都不懂这贩卖的活儿,往日得到的猎物都是交给村头王二,他进城卖掉后再把银钱分给我们。”
“你们不怕他把钱贪了?”
“这……这倒没想过,反正每次都能拿到钱。”
卫溱明白了,村里人本分实在,只知道有钱回来够用就行,不会去计算多一分少一厘,若是王二起贪念,中饱私囊,他们也不会知道,更无从追究。
“而且近来王二收的佣钱越来越高,咱家这些东西本就没啥利可图,如此长期下去怕是吃不消。”
果然,中介费这东西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坑。
想了想,卫溱道:“要不我替你们去卖吧,若是得了钱全归你们。”
她见过林家豆田种出来的豆子,成色非常好,况且大豆可以做出非常多豆制品,豆浆、豆腐、豆皮、豆油……包括大豆本身,总有一样是人们需要或者喜欢的。
“妹子通买卖?”林嫂惊奇道。
“唔,以前家里有亲戚卖东西,和他见识过一两回,我姑且试试吧,能不能行再说,总归是条路子。”
说干就干,待林大哥从田里回来,卫溱便和他们说了自己的计划。如今正是大豆丰收的季节,若是能做成豆制品卖出去,想必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林大哥二话不说便答应了,询问卫溱先做什么。
“先从豆皮和豆浆开始吧。”她想了想说。
前些日子他们才做成许多豆皮,除去家里吃的还有很多剩余,正好可以拿去卖。豆浆得提前磨好早起来熬,林大哥说他来负责。
古时人普遍起得早,人们早起上街总要吃些早食填肚子,卫溱便打算早上卖些新鲜的豆浆,凉凉的清晨喝一碗温热的豆浆,想必身心都会感到舒畅。然后午时前主要卖豆子豆皮,许多人家这个时候都会出来采买食材,准备中午的饭食,豆子豆皮这种能做百道菜的材料,若卖力推销一下,回响应该不会差。
搞定了这些,接下来便是运输的问题。这几样东西一道儿卖,少说也得装三四个桶,她一个人是不可能扛到城里的,只有问荣伯家借牛车了。
她再次登门拜访荣伯荣婶,这次还带了几株甜菜和一袋大豆。向他们说明了来意,表示不会每天都借,只要荣伯有计划进城时顺带捎上她一把就行,并承诺卖得了钱后会付给他们应得的车费和辛劳费。
荣婶与林嫂本就亲近,加上两家做了十几年的近邻,听闻林家有困难,他们没多想便答应了卫溱的请求,还说车费什么的不必给,不过是举手之劳,林家过去也帮过他们不少忙。于是卫溱再三向他们谢过。
解决了一件大事,她心情愉悦地回家了。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