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三月二十五日,在明、莫两国军队对峙的时候,位于印度河上游平原的一个城池响起了钟声。

    这座城池矗立在印度河上游平原之上,城池由两丈高的红色砖石城墙环绕,有十四座城门,城墙外是宽阔数十步的护城河,整个城池看上去十分崭新,似乎在不久前才经过了修葺。

    仅仅看外表就足以看出他的繁华,而城内许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以及街道两旁是摆满各种当地小吃的摊位更是说明了该城的繁华。

    这样的城池在南次亚大陆并不算多,而它恰好是最为繁华的一座。

    这座城池,便是莫卧儿王朝的首都,拉合尔……

    它在莫卧儿历任“帕的沙”的修葺下,竖立起了数十座清真寺,墓葬,神社等宗教设施,达到了南次亚大陆的城池文化顶峰。

    尽管对比北京城、南京城,甚至成都、扬州、苏州等城池,它显得并不是那么繁华,但对于莫卧儿的君民来说已经足够。

    作为王朝的中枢,事实也证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繁忙来说,它并不输北京城……

    “增兵?明国人不是远道而来吗?他们能有多少兵力?多少火炮?”

    “米尔扎手里已经有了十二万兵力,七百三十门火炮,难道他没有自信吃下明国人的军队?”

    “回信告诉他,各方的野狗对我们蠢蠢欲动,让他自己解决明国军队,不要错过这个攻下南部的好机会。”

    在城中最高建筑的拉哈尔城堡内,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蒙古特征,相反有些波斯化,衣着华贵的男人将手中的信纸丢到了桌上。

    这长相波斯化的男人,便是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沙贾汗。

    已经三十八岁的沙贾汗正值壮年,正是一个帝王对于开疆拓土痴迷的年纪,而明军的出现给了他占领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机会。

    无法融入南亚次大陆宗教氛围的大明,注定了会成为全民公敌。

    在他们剿灭南部几个信仰印度教的国家时,这个气氛尚不明显。

    但当他们对五大***苏丹国动手后,整个地区的气氛就发生了变化。

    曾经这些因为宗教“分歧”而对莫卧儿阳奉阴违的国家纷纷投来了橄榄枝,五大国更是臣子北逃,一边在明军后方制造叛乱,一边怂恿莫卧儿大军南下。

    对于这群人来说,宗教代表了立场,他们不想臣服莫卧儿,是因为两者对于教义有分歧。

    可当这种分歧面对什么都不信仰的外来份子时,瞬间便被人抛到了脑后。

    比起大明,他们更愿意投入莫卧儿的怀抱。

    也因此,自认为得到了民心的沙贾汗聚集大军九万南下,趁着明军内忧外患的时候发动突袭,夺取了戈达瓦里河北部的广袤疆域。

    曾经该地反抗王朝的贱民,此刻变得异常顺从,这让沙贾汗十分高兴,于是又增兵三万五千人。

    不过就眼下米尔扎的信件来看,获得火药的明军战斗力并不弱,他们依托戈达瓦里河对王朝的军队进行了反击,并且眼下双方陷入了对峙的氛围中。

    沙贾汗不是傻子,相反他有自己的战略眼光和政治眼光,他也非常想要支持米尔扎拿下南方。

    因为南方一旦拿下,王朝就能释放南边长期驻守的九万军队,将军队作用于孟加拉地区和阿富汗地区。

    只是他虽然明白,但却不能这么做,原因在于眼下外部势力的蠢蠢欲动……

    “坎大哈的波斯军队聚集多少了?”

    沙贾汗紧皱眉头,将目光放在了自己面前的大臣身上,而大臣闻言也侃侃而谈道:

    “目前已经有六万人了,估计后续还会又增兵,他们估计是想让我们陷入被夹击的局面。”

    “一旦对南方撤军,那么西北就会增兵,让我们不得不增兵应对。”

    “一旦西北增兵,那南方空虚,明国人的军队会再度北上。”

    “目前的局势很困难,帕的沙……”

    大臣的话,基本解释了为什么沙贾汗不能对南边增兵的疑惑。

    自从明军和莫卧儿爆发战争开始,波斯的萨法维王朝就开始集结重兵在边境,一副蠢蠢欲动的态势。

    至于萨法维王朝之所以会这么激进,原因是当初接见徐霞客的那位阿巴斯大帝在去年染病逝世,他的长孙萨非继位,成为萨法维的“沙阿”。

    萨非即位后,立马就从国内调兵,将部分兵马陈于坎大哈,不仅为了防止北面的乌兹别克人入侵,也为了展露自己作为“沙阿”的权威。

    地方力量发生了变化,沙贾汗只能对西北边疆增兵,以求稳固。

    本来莫卧儿的军队数量就只有四十万整,而国内和边疆又需要稳定,因此在南边前后派出了合计十二万五千军队后,莫卧儿便没有了任何一支机动部队。

    现在要增兵便只能募兵,然而就算募兵,也最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沙贾汗早就派商人刺探过情报,从大明本土抵达印度需要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因此必须速战速决。

    当然,该练的兵却还是得练的。

    “命令各地总督各自再招募一万新兵,各地的火炮厂和火枪厂也大力生产,三个月后我要看到六万军队南下。”

    “另外告诉米尔扎,三个月内我要看到他将明国军队赶到巴拉尔河南岸!”

    沙贾汗对大臣下令,而他口中的巴拉尔河便是从德干高原从北向南的第三条河流。

    在戈达瓦里河与巴拉尔河之间的东部沿海平原足足有数千万亩平原耕地。

    丢掉这数千万亩耕地和一省之地的内陆地区,莫卧儿军队能在之后更好的向南推进。

    不得不说,沙贾汗的想法很好,但大臣也对当下的时局向他提醒道:

    “帕的沙,虽然我们在南方的军队更多,但明国军队的火炮并不差,数量也并不少。”

    “加上波斯人在坎大哈屯兵,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引起战火,我认为这种时候可以派出使者去拉拢奥斯曼的穆德拉苏丹,让奥斯曼出兵攻打波斯来缓解困境。”

    “如果奥斯曼愿意出兵,那波斯一定会调兵回援,而我们可以把西北的军队调往南方,将募集的新兵调往西北。”

    大臣给出了一个在时局上很不错的建议,沙贾汗听后也觉得十分满意,不过要拉拢奥斯曼,莫卧儿必须拿出诚意来。

    “取六十万卢比,派一些人为我们说情,就说我愿意和穆德拉苏丹结为同盟。”

    沙贾汗给出了诚意,六十万卢比虽然只折色为二十万两白银,但要知道奥斯曼帝国此时全年财政收入不过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

    此时的英国年收入也不过四百多万两,西班牙二千五百多万。

    对于除了莫卧儿和大明这种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来说二十万两很少,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二十万两并不少。

    在金银矿并不多的奥斯曼帝国和通货膨胀下的欧洲,二十万两银子已经足够训练一支六千人的新军,或者维持一个万人军团的军饷开支了。

    尽管在沙贾汗看来,这笔银子并不算多,但足以让奥斯曼帝国动心,毕竟打下来的土地是归他们的。

    沙贾汗的指令很快层层下达,装载六十万卢比银币的船只在消息传达下扬帆起航。

    莫卧儿王朝治下的各地总督也开始募集新兵,而南边战场上,黄龙也带着四营兵马抵达前线。

    明、莫两军在戈达瓦里河对峙,明军经过战斗减员,在三月末依旧保持着四万八千人的军队,持有三万五千燧发枪和三百门燕山十斤火炮,五百二十五门五斤炮。

    米尔扎麾下的莫卧儿军队虽然也遭遇了战斗减员,但总人数一直保持在十一万五千左右,持有两万火绳枪和二十门三十二磅加农炮,以及二十四磅,十八磅,十二磅,六磅等大小七百门火炮。

    从火器来看,莫卧儿军队口径大,但数量不如明军火炮,至于火枪上,明军更是稳稳占据上风。

    只是,在短兵和骑兵上,明军明显处于弱势。

    莫卧儿尚有两万短兵和三万骑兵,而明军只有一万燧发枪骑兵。

    兵力上米尔扎占据优势,而地理上双方差不多。

    米扎尔虽然居高临下,但明军有戈达瓦里河作为盾牌,并且在土木工程上,明军的建设能力首屈一指。

    先前的阻击战中,米扎尔麾下的莫卧儿军队就在明军的各种土木防御上吃了苦头,折损了五千人马。

    因此总的来说,戈达瓦里河前线战事的情况,大概是七三分,莫卧儿军队占据七成优势,明军占据三成。

    至于后勤辎重这一块,明军主要是走海运,随后转河运来给前线运送各种物资。

    由于本土战船的不行,莫卧儿的军舰几乎都躲在自家港口内,不敢跨出港口,生怕被海上那总吨位高达近百万吨的大明海军和皇店武装商船击沉。

    无法通过海上补给,米尔扎只能依托陆地上的民夫。

    为了维持前线的十一万军队,米尔扎招募了二十六万民夫,而比较他们,北方明军的民夫数量只有不到六万人。

    这六万人都是已经被平定的坦焦尔土人民夫,他们信仰印度教,在宗教的“大是大非”上,他们选择帮助明军对抗清真。

    当然,仇视明军而阳奉阴违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往往被发现后都会成为一具尸体。

    因此在北方战线的后勤问题里,莫卧儿军队的后勤压力远远大于明军。

    这样的局势下,想要强攻不是不可以,但莫卧儿军队会损失惨重,而米扎尔手下有五大苏丹国北逃的臣子,他们带来了许多南边的情报。

    他清楚明军在南方还有五万负责围剿叛军的军队,而海上更是还有四万多精锐水兵。

    一旦双方开打,或者各地抽调兵力,重兵集结戈达瓦里河战线而导致后方空虚,米尔扎毫不怀疑明军海上的这四万精锐会对莫卧儿漫长的沿海线发动袭击。

    事实也如他预料一样,黄龙在抵达前线后,立马指挥海军对莫卧儿的德干地区沿海进行试探性的袭击。

    这样的袭击让米尔扎不得不分兵在沿海城池,到四月初时,戈达瓦里河前线的莫卧儿军队人数下降到了九万人。

    在后勤问题、沿海防御压力问题等各种问题的压迫下,戈达瓦里河的战争天秤在发生倾斜,黄龙利用海军的优势,将陆军的劣势拉回。

    正面战场上,莫卧儿军队和明军达到了五五开的态势。

    这样的态势,加上国内的态势,米尔扎迟迟不敢下令进攻,两军持续僵持……

    “班加罗尔的军队被明军的平叛军消灭,南方军队的人数下降到九万了……”

    四月初十,当一名苏丹国大臣开口,位于戈达瓦里河北岸的尼扎马巴德城临时总督府里,莫卧儿南征大军的各级军官都紧皱眉头的看着沙盘。

    沙盘上,明军的防线如铁桶一般,尤其是各种拒马、壕沟组成的土木工事更是让指挥骑兵的军官们头痛不已。

    开口的人是北逃的一个苏丹国大臣,而他口中的军队便是盘踞在高原之上的各国残余军队。

    这些军队的数量从二月的二十余万,骤降到了眼下的九万人,被围歼的人数超过十万。

    这则消息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妙,他们都很清楚,一旦南方叛军被全歼,那南方的五万平叛军完全可以抽调三万人来支援戈达瓦里河防线。

    届时战线上的明军数量会达到八万人,与他们基本持平。

    因此,在听到这些消息后,所有军官都下意识看向了米尔扎。

    面对他们充满询问的目光,米尔扎没有惊慌,而是很平淡的说道:

    “后方已经在募兵六万,最多六个月就能运抵前线。”

    “可是“帕的沙”让我们三个内将战线推进到巴拉尔河……”

    一名突厥军官忍不住开口,并提醒道:“现在只有两个月了。”

    “战线的事情,我已经回复过“帕的沙”了,我们明面面对的是不足五万的明军,但实际上他们是海陆九万多人,而我们只有不到十四万。”

    “更别提海军那两万人……”

    米尔扎围着沙盘闲庭散步,讲述着战场的局势,但说到海军的时候他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不得不说,他被黄龙的海上游击战术给弄得灰头土脸,导致他没有成功的在夏季发动全面进攻。

    “明军的海上力量不弱,这半个月来我们已经被他们攻陷了两座城池和十七处集镇,虽然都收复了,但被掠夺的财物……”

    米尔扎的一名心腹犹豫着开口,而这则消息也让军官们有些压抑。

    莫卧儿的海军,主要是四十几年前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征服孟加拉后建立的。

    海军分为东、西两支舰队,东舰队保卫通往东亚的航路,西舰队负责红海印度洋。

    听上去虽然十分威武雄壮,但其实水平堪忧,即便是对孟加拉湾的海盗都无能为力。

    整支军队的军舰基本上都是用民船、渔船改装而来的,而主力战舰和特种战舰,基本都是地中海式、中东式或者卡拉维尔式的船只。

    由于印度工匠不喜欢用铁钉,又掌握不了明朝的榫卯技术,因此他们自己建造的船只结构和刚性不足,吃不住舰炮的后坐力。

    加上整个贵族群体又是以突厥人、蒙古人和波斯人构成,因此想要寻找一些海军军官都十分困难。

    在这一点上,莫卧儿人发挥了自己财大气粗狗大户的特性,直接选择雇佣欧洲经验丰富的水手作为他们的海军顾问和技师。

    不过即便如此,欧洲的水手依旧挽救不了莫卧儿的海军。

    如果这样都难以形容明莫双方的海军差距,那眼下十分安全的孟加拉湾航线足以解释。

    在明军拿下锡兰岛,建立小西洋监察使司以前,整个孟加拉湾海域都是走私船和私掠船,以及大量的海盗。

    不止是莫卧儿对他们毫无办法,便是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南洋的时代,都拿他们基本没辙。

    结果大明冲出马六甲,建立小西洋监察使司后,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孟加拉海域的大小海盗纷纷沉入海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眼下的孟加拉湾就是大明朝家门口的池塘。

    因此,米尔扎身后的那两万废物海军,着实对战局没有什么帮助。

    相反倒是明军的海军将他们弄得灰头土脸,四处救火。

    黄龙的单纯陆战虽然不如孙传庭、孙应元、满桂、熊廷弼等一众齐王府将领,但论海陆战术,目前的他还是头一等,这也是朱由检派他指挥小西洋远征军的原因。

    南次亚大陆的地形决定了,只要海军用得好,以弱胜强并不困难。

    黄龙能用海军把战争态势扳平,这倒是米尔扎没想到的。

    不过这也提醒了米尔扎,如果黄龙坚持这样的战术,那一旦等到明军平叛结束,北上增援,那莫卧儿很有可能会被反推。

    “明军的火枪装备率在八成左右,比我们的高出三成。”

    米尔扎看着明军的防线,心里有了想法:

    “仿照他们的防线,我们也在北岸建立防线,同时要远离河道一千五百步。”

    “是!”

    米尔扎在为明军的反推未雨绸缪,如果他们后方的六万援军率先抵达前线,那他会毫不犹豫的发动总攻。

    如果南方明军平叛结束,北上增援,那他构建的防线则是可以阻挡明军一段时间,等待后方六万援军支援。

    总之未谋胜,先谋败,只有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有机会寻找敌军漏洞来进而反击。

    米尔扎的想法很不错,实施起来也确实并不困难。

    明莫两军虽然都没有发动全面总攻,但地方性的拉锯战并没有停止,他们也见识过了明军土木工程的厉害,因此早就铭记于心了。

    在米尔扎下令后,各地方的莫卧儿军队纷纷开始构建防御阵地,而他们选择的地方基本都远远高出戈达瓦里河的海拔,选择建立在土丘和半山腰上。

    他们在构建工事的时候,明军就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劲。

    “距离大概一千五百步,看来是为了防御我军军舰进入河道炮击防线而选择的距离。”

    “基本都是照抄我军,这群南虏倒是挺聪明的……”

    河岸边,黄龙和戚元辅、李旦三人在士兵的拱卫下亲临前线,用千里眼侦查着莫卧儿军队的一切行动。

    实际上,眼下的明军并不好受,五万三千多人,有近八千人水土不服被送往了亚南修养,阵地上只有不到四万五千人。

    这也是黄龙抵达前线后,提前使用海上侵扰战术的原因。

    因为如果不牵制莫卧儿南侵军队,那在持续减员中,一旦莫卧儿全军总攻,明军的防守将十分困难。

    不过,即便眼下莫卧儿选择分兵来保护沿海城池,但戈达瓦里河战线上,明军和莫卧儿军队的比例依旧是一比二。

    两方都占据着地利,谁要是越过戈达瓦里河的河谷,就要面对河谷对岸半山腰的军事反击。

    整个防线呈“凹”状,谁进攻谁吃亏,谁防守谁有利。

    黄龙虽然迫切的想夺回讷尔默达河防线,但他也清楚眼下的态势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想要等,等六个月后方平叛结束,等六个月后大明再支援五万军队。

    届时,在后方留守四万陆军的情况下,明军在戈达瓦里河防线可以达到十六万兵马,海上还有四万兵马负责佯攻。

    二十万大军齐聚南次亚大陆,一旦明军打赢了这一战,那就不是简单反推到讷尔默达河防线这么简单了。

    莫卧儿将丢失整个德干高原和沿海城池,彻底被明军堵在内地,变成一个内陆国。

    只要背靠大海,凭借大明的船运体量,黄龙可以一点点的反推。

    不过对于他来说,倒也没有必要打到那种程度,因为这块地方是留给诸藩的,而不是打下归大明治理的。

    “这鬼地方留给诸藩也好,要是留下我们来治理,恐怕要牵扯朝廷大量精力……”

    黄龙放下千里眼,对着左右的李旦和戚元辅感叹,而二人也纷纷点头认可。

    说白了,眼下的南次亚大陆就和养蛊一样。

    印度人、波斯人、突厥人,还有一百多个民族……

    各种民族的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尤其是在宗教这块,大明注定无法融入他们。

    大规模的搞赶苗拓业对于明军来说又不是很现实,因为“赶苗拓业”的周期太长。

    例如眼下的旧港,为什么还要保持六到十营的兵力?主要原因就是和当地的文化起了冲突,当地一直有人躲进山里和明军进行游击战。

    明军对旧港每个岛屿的府道都是沿海建设,这就足以说明明军对各岛内地的掌控实际上是不足的。

    面对人口不足千万的旧港,明军尚且需要保持六到十营兵马,那面对南次亚大陆就更别谈了。

    把人屠空?大明需要的是人口市场,把人屠空了,等于是把蛋糕缩小。

    从莫卧儿的税收就能看出南次亚大陆的经济潜力,如果大明占据这个市场,用诸藩来统治控制,持续移民和对当地土人消减,那大明可以长期保持一亿五千万两以上的税收。

    这还是当地税收归诸藩,大明只借助市场来正常商贸的结果。

    一亿五千万两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而没饷的明军和有饷的明军,与饷银丰富的明军,更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存在。

    黄龙能干的,顶多就是把顽固宗教份子解决,然后把宗教问题十足的印度丢给诸藩。

    只要诸藩地都打下来,到时候他就会立马上疏京城,请求和莫卧儿和谈,然后让诸藩就藩,替他们训练新兵,将小西洋的二十几万军队撤回大明本土,或者参与其他战争。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必须得到朱由检的二次增兵,然后才能打下所有就藩地……

    

    20847_20847296/725540027.html

    

    。wap.idzs.cc.co

章节目录

家兄朱由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四百零二章 明莫战争,家兄朱由校,一本书并收藏家兄朱由校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