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前贤后生(六)

    起初,卓思衡思路仅能保持在混乱中握紧稀缺的冷静,可当曾大人谈及钓鱼,敏锐的直觉和强识的记忆立刻给他架起通往真相的桥梁。

    呼延老爷子盛年时曾在江上渔猎谋生,老来酒后每每讲起与哲罗鲑斗智斗勇的英勇事迹都无比感怀往昔,卓思衡第一次听时觉得血脉贲张动魄惊心,如今曾大人的只言片语撞开记忆洪闸,顷刻之间倾泻之水将迷惑的困谷通达成奔腾的河流。

    他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想到政治也可以来源于生活。

    大鱼诱出前,水面平静无波。

    高永清关在典狱三四日,皇帝日日差人去问话,问他是何人指使又有何目的,他均是不辩解也不愤怒,盘坐腐席之上从容作答:

    “无人。”

    他并不喊忠君爱国的口号,也不多说一句其他,只安静坐着,倒让来人觉得是自己咄咄逼人。

    卓思衡已在和曾大人的对话中理清思路,虽不担忧高永清的安危,却仍是牵挂他的健康。再住几日,他就算能出来也是要一身的病,典狱可不是能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地方。

    申饬了几天,皇帝气消了不少,那几个被弹劾的人也都上了自辩的折子,但都没要求严惩高永清,尤其是曾玄度,甚至还让皇帝从宽处理,他高风亮节的表示诤臣难得,自己挨两句不符实的骂就当给晚辈交学费了,高永清年轻急躁,处事不够体量皇上的辛苦和难处确实不太好,该让他多多历练,只要皇上肯好好对他归正调心,这般骨气他日成为栋梁也未可知。皇帝看罢奏章,多有慨叹,沉思良久后以问询真相为名又召一批均州与邻近几州的地方官入京,打算另行盘问。

    皇上亲自在崇政殿小朝会上向重臣们倾诉:毕竟事情牵扯到的人越来越多,利害关系越来越大,草率论断于两方和全体臣吏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此举得到众官吏的一致好评,让本就极受官员爱戴的皇帝陛下收获更多赞誉。

    只有曾大人和卓思衡交换过心照不宣的眼神。

    鱼肉已经挂上第二个钩。

    次日,两朝老臣,在任吏部尚书、枢密直学士、领参知政事郑镜堂上书,表示唐家既已认错,而高永清也拿不出更多的证据,希望皇上能分别治罪,但务必权宜从轻。卓思衡是在中书省看到这份奏折的,他惊讶于这鱼是挺大个,但却不认识是什么品种的。

    曾大人如今几乎是把他视作门生,自然要耐心解释。原来这位郑大人三年前患了重病,直接晕倒在朝会上,太医说是风患心疾,已很难治愈,需要调理休息。郑大人向皇上表示自己要致仕退休,然而皇帝却不舍得他离开,觉得这是当年拥立自己的重臣,只让他放心,尽管挂着职衔好好将养,如自己有何过错不端,还需他作为先帝遗命托孤的股肱老臣出面指点。

    卓思衡听完很想笑,但还是忍住了。

    旁人一定觉得皇帝多高风亮节啊!可佟师沛讲过,三年前那段时间刚巧是好些景宗的心腹老臣都换的换撤的撤,高永清状元及第深受器重朝野十分动荡的时期,要是给这位重量级选手也同样旧臣处理,皇上必然怕落下他面热心冷酷待旧臣的口实——并不为面子,而是担心此等非议掣肘,办不成他最想办得事情。不如养起来就当给自己买一份“君臣之道,融洽雍睦”的保险,反正现在管事的吏部侍郎于堪于大人是皇上自己拔擢的心腹。

    因为有共同的洞悉和秘密,曾大人在卓思衡面前说话松弛许多,仿佛无意间回忆起来缓缓道:“当时陛下为挽留郑相所写的手谕里还用了《韩非子》中‘一手独拍,虽疾无声’的典故。”

    曾大人这话听着就够阴阳怪气,文科生说话真是最会拐着弯损人。

    不对,卓思衡想,我眼下也是文科生了,我也可以。

    “陛下学有所用,三年间学问大有进益,不只会写,已经会用了。”

    他语气真诚的就好像真的在盛赞一般,曾大人都被卓思衡表情态度语气和言辞本身内容的南辕北辙所震撼,盯着他眼珠都不转了。

    卓思衡赶紧补充:“可见大人您的经筵没有白教。”

    曾玄度没料到自己混迹官场如此多年还能露出这种油然而生的笑容,也不知是得意自己眼光好发现如此大巧不工的明珠璞玉,还是真的会心一笑。然后他就又板起脸,用手里厚厚的硬封叠折敲在卓思衡脑壳上。

    “御前侍诏,切勿言语不慎。”

    他板着脸说着教训的话,可语气里没有丝毫责备。

    卓思衡乖巧站立一旁,好像什么都没说过。

    当天皇上就亲自拜访郑相府邸,好一番君臣叙旧,内容旁人无从得知,只是皇上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此事依照郑相上书去办,唐令熙确有为臣不密之失,着调令回京,暂去知州之职,而后再议何任。高永清虽是直言敢谏,却无法自证没有挟私报复的可能性,加之刻意把奏章写得耸人听闻,此非御史秉正之道,革去督查院职务,降为八品县尉,贬至威州。

    有些事,皇帝想较真就是大事,不想较真便可以大事化小。

    只要人人乐得这样结果,没人再闹。

    更何况皇帝也不是没有收获,找到唐家这一窝虾兵背后真正的蟹将,皇帝稳赚不赔。

    只是可惜了高永清。

    卓思衡又一次亲眼见证并领教了皇帝的手腕。

    此番朝中大议虽也是极大风波,但对皇上而言有三利而无一弊:

    第一,引蛇出洞,倒易表里。想当年唐家凭借襄助景宗逐渐壮大势力站稳脚跟,如今已是盘根错节固居朝堂,皇上不可能未有察觉,他与高永清联手,将朝野内最大的士族和背后真正的结党魁首引出,改变了“敌”明我暗的弱势倾向,完善了心中的猜疑链和证据链,确定了景宗旧臣之间真的有非一般的庇连。

    第二,验证了高永清的忠诚和可堪一用。要知道皇上把他派去均州是一年前的事情,可见此事布局之早用意之深,如果高永清有心却无能,必然办不好此等机要差事,那也只好弃子不做他用;若他有能却不肯不敢,便是不弃也得被以人工方式弃掉。经受住如此考验,皇上更能确定,此位与唐家和整个景宗旧臣有仇怨的状元是他的忠实盟友。

    第三,打造出坚不易摧的金身。十年如一日的隐忍以此事漂亮收尾,朝野内外已好些人上表嘉奖皇帝“道合乾坤,德协人神”,想必好多对他的身世命运有过防备的大臣经此一事都会放下心来,天底下竟有如此仁和为上的君主,又带着点摇摆和好说话,简直是所有臣下最爱的那种皇帝。

    卓思衡在此事中学到的重要一课则是:要懂得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得失之间找到最微妙的平衡点。

    入仕之道,果然学问很多。

    但他全然感觉不到得意或是欣慰,只因为高永清是切切实实的要以贬谪的形式到大西南去了。

    自己想替他准备些什么也送不去他手里。

    曾大人仿佛知道他的想法,也出言宽慰道:“他拒你于千里之外,必然是已知孤臣之道有多凶险,你该体量他的心意,且去成全他全然为你考量的心情。”

    “下官明白。”卓思衡心中晓得,却仍有不舍之惦念。

    曾大人似乎还有什么想说,但最终却只是要他早些回家。

    卓思衡总觉得曾大人像有话说但又不知如何开口,可他这样的人,只要不想说,自己怎么发问催逼都是没有用的。

    回到家中,尘埃落定后的松弛并未翩然而至,反而是更多的忧心忡忡盘踞心头。这些天好多信件他都没读没回,其中有表弟报平安的书信、朱五叔拖军营里人写得问候书信、小勇哥自建业发来的日常絮语以及几个平常还算熟识同僚的赴宴邀请。

    有两个是要成亲,有两个是孩子满月,还有一个自己过生日的。卓思衡先回了前三个重要的信函,略歇一歇时,突然发现有一封来自洗石寺的书信夹杂其间。

    却尘方丈的字迹沧桑有力但不失圆润合度,他问候卓思衡安好,又说听闻他的妹妹慈衡在京郊行医采药多有善举,卓家佛光盈门,定能人人福泽平安。问候完毕,他说近日有人在洗石寺添了四盏福灯,其中有两盏说是为卓思衡的父母所添,名字也对得上,那人不是卓家之人,与卓思衡年纪相仿,似乎也在朝为官,每每初一十五前来拜谒时都是同拜四盏福灯,极其虔诚。作为方丈,他本不该多管俗世,可他觉得自己与卓思衡之间是文殊菩萨指点过的佛友,合该告知。

    卓思衡心头猛颤,略一计算,明天竟然就是四月十五,他连忙吩咐安排,当天夜里根本无法入睡,第二日一大早就动身前往洗石寺。

    抵达山间旧寺之时日出方过,透淡云天仍存留初生朝阳最末一尾绒绒淡金柔光,古刹几重森碧树木都被这光晕抹去肃穆,只留春日和畅的轻快余韵。

    却尘方丈见卓思衡前来,也是略有诧异,但转瞬似已知晓缘由,施礼后道:“卓施主,那人今日来得比你还早,如今正在佛堂参拜。”

    卓思衡谢毕方丈,健步穿行,他这里住过小半年自是无比熟悉,径直行至供奉佛堂前,毫无迟疑地推门而入。

    跪于蒲团之上的人听到门声开合,缓缓起身调头转望来人。

    其实根本不用转身。卓思衡不需要看清他的面目也能认出此人正是他苦苦求而不见的少时一面之友高永清。:,,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乌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43章 第43章,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一本书并收藏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