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罗公开篇明义,把自周至三国归纳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尾处又把三国归晋归结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并把致乱之由推究于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把天下一统之基归功于晋帝司马炎。其实,致乱之因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秀战败王莽,于公元二十五年建立政权,迁都洛阳,为汉光武帝,史称东汉,又称后汉。又经十一年平叛戡乱,于公元三十六年恢复统一后,树立“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治国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十年连下九次诏命解放奴婢,释放囚犯。对于拘留奴婢不释放者,按“掠卖人口”严厉治罪。光武帝时,减少郡级地方行政单位十个、县级地方行政单位四百个,中央也裁减了许多机构和官员。在地方官吏中出现了像洛阳县令董宣那样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硬脖子县令,使“光武中兴”统治时期呈现出经济好转,社会安定之局面。引《史歌》为证:

    “天地之性人为贵”,减少苛政免民怨。

    废除繁琐酷刑法,促使社会逐渐安。

    十年连下九次诏,解放奴婢释囚犯。

    拘留奴婢不释放,“掠卖人口”治罪严。

    炙灼奴婢法治罪,杀害奴婢罪不减。

    湖阳公主刘秀姐,杀人奴才藏府间。

    董宣洛阳一县令,抓获处死执法严。

    公主哭诉光武帝,命宣叩头缓局面。

    董宣不肯把头低,不畏权贵腰不弯。

    光武赞他“强项令”,三十万钱赏董宣。

    被炙奴婢为庶人,奴婢伤人死刑免。

    恢复三十税一制,赋税减轻矛盾缓。

    精简吏职十置一,精兵简政并郡县。

    惩处贪官和污吏,任用清廉执法官。

    “光武中兴”统治期,经济好转社会安。

    公元八十八年汉章帝死后,十岁和帝即位。不懂事的小孩执政,不是靠大臣辅佐,就是靠太后专权,傀儡皇帝终归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成为相互倾轧,争权夺利之筹码。自汉和帝至汉灵帝东汉中后期一百零一年间,傀儡皇帝像走马灯似地不断变换,最大不过十五岁,最小才有百十天。这些小皇帝先是由太后依靠其父兄外戚揽权临朝执政,年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当傀儡,乃依靠宦官夺回权力。外戚、宦官相互争斗,整个朝廷混乱不堪。引《史歌》为证:

    一零五年和帝死,殇帝才生百十天。

    殇帝二岁夭折死,又立安帝才十三。

    邓骘辅政邓太后,并用外戚与宦官。

    太后一死逐邓氏,外戚宦官同掌权。

    巡游途中安帝死,秘不发丧都城还。

    扶立顽小北乡侯,阎氏太后用阎显。

    阎显得势权独揽,诛杀安帝宠信宦。

    宦官孙裎十九人,杀死阎显封侯官。

    顺帝即位十一岁,宦官势力又发展。

    顺帝死后立冲帝,二岁冲帝活两年。

    梁冀主谋立质帝,八岁皇帝股掌玩。

    “跋扈将军”一句话,毒杀质帝命黄泉。

    外戚失败有教训,梁氏太后多谋算,

    外戚官僚与宦官,“三个集团”均衡权。

    先后主过仨皇帝,保持统治二十年。

    桓帝即位十五岁,太后临朝梁冀专。

    亲朋党羽满全国,送礼谢恩可升官。

    皇帝侍从他挑选,一举一动均受监。

    因罪桓帝杀梁冀,没收财产便卖钱。

    变卖得钱三十亿,骇人听闻大贪官。

    一六七年桓帝死,灵帝十二继皇权。

    临朝执政窦太后,窦武图谋诛宦官。

    尚未行动机泄露,阙下对阵混乱战。

    挟持灵帝杀窦武,宦官权力达。

    东汉末年,宫廷外戚宦官相互争斗,轮番掌权;朝野上下鸡犬不宁,苛捐杂税日益加重;贪官污吏层出不穷,仅梁冀一人贪财三十亿,相当于全国一年租税收入的一半。汉灵帝时,搜刮民财仍不满足,竟然在西园设立官职交易市场,公开标价售官鬻爵,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达到了极点,引《史歌》为证:

    “父亲张让母赵忠”,傀儡灵帝不顾脸。

    宦官仗权施残暴,侯览霸宅侵占田。

    霸占民宅三百八,一千一百八顷田。

    楼池堂阁互相望,雕梁画栋皇宫般。

    搜刮民财不满足,售官鬻爵多贪官。

    标出官价公开卖,地方朝官价差半。

    肥缺瘦缺价不等,估价投标任挑选。

    身份财产不相同,根据情况加或减。

    崔烈半价买司徒,曹嵩花钱一万万。

    扩充营业许赊欠,到任限期加倍还。

    新官上任不多久,又派新官快周转。

    用钱得官怕折本,肆意搜刮刻不缓。

    一来二去苦百姓,生路全绝逼造反。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斗争。生路全绝之民,不反而何?东汉后期先后爆发农民起义一百多次。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不少农

    民起义领袖自称“皇帝”、“黑帝”、“无上将军”、“真人”等,或建年号,或置百官,可谓是“摁下葫芦浮起瓢”,起义烽火,遍地生烟,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灵帝熹平元年(一七二年),扬州会稽(今江苏绍兴)人许昌率领诸县数万人起义造反,自称阳明皇帝,封父越王。起义军攻关夺县,所向披靡,不几日便向会稽进军。会稽郡守恐难抵挡,闻知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孙坚有万夫不当之勇,便派人前往吴郡求援。孙坚,字文台,孙武子之后,力量过人,武艺超群。十七岁时曾因力敌十余名海盗,手刃一名盗首而闻名附近郡县,由县一小吏提为校尉。郡守闻报,即着郡司马与孙坚招募勇士千余人前往会稽,会合州郡四面合围义军。许昌所率义军,多为飘零饥民,既没有受过训练,缺少战斗经验;又没有多少准备,随着许昌振臂一呼,凑然而起,怎禁得州郡官兵四面围剿,多数被刀劈枪挑,死于人踩马踏之下,余者四散而逃。许昌奋力拼搏,却难敌孙坚骁勇,被孙坚刀劈而死,其子许韶策马上前与父报仇,也被孙坚斩于马下。刺史上表申奏孙坚功劳,孙坚靠着义军的鲜血,官阶得以步步提升。许昌义军虽然失败,但却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为以后的农民起义提供了经验教训。

    时有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张角,能读书识字,秉承祖传医道,自幼云游四方,以采药治病为业,饱尝战乱之苦,历经灾祸之难,倾听百姓呼声,素有天下太平之盼,逐渐产生了济世救民之抱负。一天,他入北山采药,看天色已晚,正想寻路下山,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竟然迷失方向,找不到下山路径。正在这时,忽见一碧眼童颜、白发白眉白须道翁手执藜杖,飘然而至。张角甚感诧异。道翁对他说道:“风乃雨头,顷刻大雨将至,快随吾洞中避之。”张角迟疑不决,道翁不由分说,拉他进入洞中。果如其言,二人刚刚进洞,大雨便倾盆而下。道翁说:“此雨一夜不休,翌日卯时方住。”张角甚感奇怪,问他怎知大雨下停时间,老人拄杖捋须,笑而不答。张角叩问来历,道翁说:“因寻传经布道之人而来”。张角不解,叩问其详。道翁暗访多日,对张角的行为多有了解,便把其确定为所寻传经布道之人,这才说出自己的来由。

    原来这道翁乃南华道士,自幼熟读李聃的《道德经》、庄周的《庄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实行通经致仕制度,致使许多士子为获爵禄,皓首穷经。后来,儒学和谶纬相结合,变得越来越烦琐,甚至达到了荒诞的程度,“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对于这些烦琐、荒诞儒学欺骗、虚伪之说,他深恶痛绝,便游历于山川市井之间,访师结友,学些“神仙”施法之术,方士炼丹之技。他听说张陵张天师先在西川鹤鸣山制作道书,创立道教,尊称黄帝、老子为教主,又称黄老道,后在青城山一带广设道场、道观,收徒讲道,人皆敬之。

    说起这张天师,因是我国道教创始人而名垂青史,况又与张角创建太平道有关,不妨插入一笔。据史料记载,张天师名张陵,又名张道陵,字辅汉,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第十世孙,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而却叹息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他二十五岁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

    学道。汉永元初年(公元八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都被他婉拒。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

    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便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他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云锦山。见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便结庐而居,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时有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当他六十岁时,又移居四川鹤鸣山,感受石鹤长鸣之景。据传,后汉景帝汉安元年(公元一四二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其《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他便广收弟子创建了正一道教,成为我国本土宗教即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在正一道的基础上创建了“五斗米”道。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又不断发扬壮大,势力强盛,雄踞汉中,官府也敬畏三分,命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后归属曹操。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史歌》单赞张陵创建道教说:

    道教中国本土教,东汉兴起于民间。

    佛教传入受启示,借助老子道教建。

    道教首位创始人,张陵讲道青城山。

    尊奉老子为教主,“太上老君”名李聃。

    职业道徒称“道士”,仪式场所称“道观”。

    消极态度对人生,修生养性炼药丹。

    寻求长生不老术,欲望得道成神仙。

    利用道教搞统治,道教影响较深远。

    且说这道翁慕张天师之名,便赶往青城山拜张天师为师。张天师仙逝,其子张衡承继教主。作为道兄,不便久留,他告别张衡,隐居于南华山,潜心研究神仙之法和炼丹之术,并把《道德经》、《庄子》中含有平等思想的一些神秘语句与之结合,又参悟张天师所讲《太平洞极经》的要义。编著出《太平经》(也有人说是《太平清领》或《太平要术》)一书。当他携书下山路经青城山,道观境况已非昔比。沿途所听多是赞“五斗米”教之言,他拜见张衡后知道,张天师所创道教在此一带深入人心,流传甚广,张衡继任后,对愿意学道者给予五斗米,故被称为“五斗米”教,势力渐渐扩大。受此启发,他产生了创建太平道的想法。张衡也很赞同,说是若在北方再创建一支道教,可与南方的“五斗米”教形成南北相呼应之势,更能扩大道教的影响。于是他便携带道家经书《道德经》、《老子》以及自己所作《太平经》来到北方寻找传经布道之人,创建“太平道教”,一了心愿。

    张角听了道翁此番言论,觉得与百姓盼望太平愿望吻合,颇有兴趣,便叩问创建之法。道翁先是介绍了西方佛教传入情况,说是,东汉明帝夜梦一金人,

    从西方飞来。天明聚集大臣圆梦。一个大臣说“金人就是西方之佛”,明帝便派人前往西方取经。等到取经之人用白马驮着经文并带着两个僧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和尚”归来,朝廷先是把他们安排在洛阳住下,后来在洛阳建造白马寺,作

    为供佛教诵经传教的场所。道翁接着又介绍了他师傅张天师受到佛教启发创建道教的情况,说是,佛教乃引入外来教会,场所寺院由官方扶持所建;道教乃本土教会,场所道观则是民间筹资所建。张天师之子张衡又用五斗米资助教徒之法创建了“五斗米”教,成为道教在南方的一个分支。

    张角听了,很受启发,表示愿意做传经布道之人,为了适应民众期盼太平的愿望,创建太平道教,作为道教的一个分支。道翁甚感欣慰说:“如此甚好。”于是将三卷经书交给张角,要他学张天师,也尊奉黄帝、老子为教主,精心研读《道德经》、《庄子》、《太平经》三卷经书,以此为道义,设立道观,广收道徒。接着,道翁便一字一句讲解经书要义。张角虽然悟性较高,但首次听讲,如听天书一般,天花乱坠的“有既无,无既有”,使他似懂非懂,昏昏欲睡起来。忽听一声鹤鸣,见一老人乘鹤从天而降,猛地推他一把:“已经得道成仙,还不快去济世救民?”张角猛然惊醒。这时,天已微明,正当卯时,风停雨住。张角看身旁放着三卷经书,上面有一信笺,只是不见了道翁。他拿起信笺,只见上面写道:“吾徒于吉,居于南山。汝拜之为师,以解经文之疑惑,兼学‘呼风唤雨、书符念咒’神仙之术;‘炼丹制药、修生养性’方士之技。”

    张角下山,召来张梁、张宝两个兄弟,把自己雨阻北山,道翁洞中传授经书以及决定创建太平道教的意见说了,二人非常赞同。三人商议良久,议定,把已经招收的五十名治病制药的徒弟,分为三拨,一拨挑选十个聪明伶俐之徒,隐居北山。张角前往南山拜于吉为师,研读经书,学习神仙之术、方士之技。然后往返于南山、北山之间,边学边卖,督促徒弟日夜演练,为以后教授众徒打下基础。一拨挑选二十个能说会道之徒随张梁四处散布,太平道主张角获南华老仙所赠天书三卷,乃太上老君所封济世救民的“大贤良师”,以此作为号召,吸纳道徒。剩余一拨由张宝率领,筹募资金,建造道观,设立道场,并布以肉食、粥饭,凡入道者均可自取而食。从此,张角创建的太平道作为我国道教始创时期的一个分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为东汉末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正可谓:借助神灵创道教,宣扬太平合民愿。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实话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高木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一 道翁传授三卷书 张角创建太平道,实话三国,一本书并收藏实话三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