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不久,陈忠孝和颜悦色地对肖兰说:“我想请几天假,咱们一家三口人去强儿的姑奶家看看。”肖兰没说话,陈忠孝这么和她同床异梦打打闹闹地过日子,又是这么冷酷无情没有亲情地对待自己的娘家,她怎么能愿意去陈忠孝的亲属家呢?
陈忠孝又说:“他姑奶家里就有老俩口子,挺孤单的,咱们去安慰安慰,况且还有强儿,去了,他们一定喜欢。再说,他们和我说过好几次了,特意说让你去。”强儿他的姑奶肖兰见过一次,那是在陈家,那老太太给肖兰的印象很好,陈家人也都说那老太太好。肖兰想了想,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看在那老太太给我的印象不错,我就去看看吧。肖兰点点头说:“好吧。”
陈忠孝很高兴,是啊,这是看他家的亲属,他的亲姑姑,他当然高兴了。
强儿他姑奶,是陈父的唯一的妹妹,一辈子没生育过,不知道是谁有毛病不能生育,他们可能也没去医院看过。他们没有儿女,年轻的时候,还不在意,可是,年纪大了些,对儿女的问题就在乎了,也可能是家里的活计干起来费劲,也可能是老了倍感孤寂。
总而言之,他们想要个孩子,因为血缘关系,这老俩口子自然地就想要哥哥家的孩子,哥哥家的儿女一共是七个,有男有女,都不是一个,要过来不影响大局。陈父和陈母也没有反对,他们说:“行,你们要谁,自己决定吧。”
可是,要谁呢?要老大,可是,老大却不干。要老三,可是,老三也不干。
要最小的女孩,陈秀梅是答应了,也去了她的姑姑家,也呆了好些日子,但还是想家,最后,竟然跑回家来。所以,老俩口子想要谁,都没有成功,只好作罢。
老俩口子本来在清原镇里住,老头还有工作,那就是打棉社的工人。五十年代兴起了城里人下放去农村,这老头就被下放到和胜公社和义大队,那时,老俩口子还年纪比较轻,更何况到了农村后,老头并没有下地干庄稼活,却当了大队的会计,不但不挨累,还很吃香得烟儿抽,有功夫和老伴在房前屋后种点儿菜,还有分的大地,能种点儿庄稼,有些收入,生活很充裕。
老俩口子很满足,即使是下放的人家都返城了,这老俩口子竟然不回城了!
他们没有什么文化——老太太不识字,老头有点儿文化不多,所以,不能看透时局,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们这一不返城,没有工作,到老了没有退休金,什么也干不动了,生活就没有着落了,不过,几十年来,他们多多少少也有点儿积蓄,可是,他们一个平民百姓,能有多少积蓄呢?
年老体衰的时候,手头没钱了,靠生产队救济。老太太死了,老头就上了敬老院,最后,是孤苦无依,贫苦交加,了无生趣,绝食而亡。
回头再说陈忠孝带着老婆孩子去了姑姑家。肖兰很是善良,从心里很同情这对孤单无依的老夫妻。临去之前,肖兰上街买了很多东西,好吃的、好用的。到了乡下,那老俩口子真是喜出望外,高兴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尤其是他们见到了侄外孙,更是乐得合不上嘴儿。
那时的农村,更是贫穷落后,没有电灯。况且和胜公社的和义大队又是个贫困的大队,就更不用提了。强儿的姑奶家,房子也不太大,也就是他们老俩口子,没别人,不会大,再说他们也没多少钱。
老太太的确很好,她的个子不太高,眉眼长得像她的哥哥,她给人的感觉很慈祥,不像陈父和陈母,一见就给人不良善的感觉。至于那个老头,高高的个子,面目和善,性格平和,比老太太的脾气还好,老太太的脾气有点儿急躁,但也比她的哥哥强了许多。
肖兰叫强儿给姑奶姑爷行个礼,问好,强儿一一地照办,老俩口子笑眯眯地看着强儿,老太太把强儿拉到身边,细细地打量。强儿都六虚岁了,他长得个子很高,但是一点儿也不胖,家里总是紧紧巴巴的,孩子吃不到好东西,他就胖不起来。他越来越懂事儿,小脑袋也很聪明,能背不少诗歌。
老太太端详了半天,说:“这孩子,太像他爸了,眼睛就是他奶奶的小眼睛,不像他爷的大眼睛,不知道咋弄的。忠孝,你们哥几个的眼睛,都像你妈,要是像你爸的眼睛就好啰。”
老头笑笑,慢声拉语地说:“你说的对,都是小眼睛,连孙子都是。”陈忠孝对他的姑姑、姑父可是和蔼可亲了,他说:“姑,姑父,这就没法了,爹妈给的,改不了,这小犊子也是这眼睛。”肖兰笑笑,没有说话。
老太太又看看强儿,握着孩子的小手,问:“强儿,你几岁了?谁看着你?”
强儿也不眼生,说:“我六岁,上幼儿园了。”肖兰心里想,哼,谁看他?我妈看,我妈看不了了,就上托儿所,这大点儿了,就上幼儿园了,他奶奶才不看呢,还看她外孙子呢。
老太太把强儿拉到自己身边坐下,看着肖兰和陈忠孝说:“我和你姑父可盼你们来了,家里就我们老公母俩,挺寂寞的,你们来了,不就热闹多了吗?可你们就是不来。”肖兰觉得老人说的是真心话,人老了,最怕孤独啊。肖兰说:“姑,我们这不是来了吗?以后我们多来点儿就是了。我们是很想来,可就是上班忙,没功夫。”
陈忠孝也说:“我在局里,更忙,要是出了案子,几天都回不了家。我真是想多来,看看你和我姑父,可就是拔不出腿。以后,尽量吧。”老头说:“可不是咋地,他们都有工作,由不得自己呀。”大家唠了一阵,陈忠孝就去做饭,这是他的亲属,当然他积极主动,甩开膀子大干了。
肖兰看陈忠孝这幅样子,自然地想起了陈忠孝和自己过日子,或者在自己母亲面前,他是什么也不干!肖兰想起这些,心里顿生对陈忠孝的反感,太不一视同仁了!
天渐渐地黑了,屋里点上了煤油灯,火光并不是很大,可是,烟却还浓很黑,煤油的味道很呛人,没办法,挨着吧。村子里的人听说李家来了城里的亲属,还有个小孩,有些人就来看看,他们觉得很新鲜。不长时间,屋里满是人,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强儿背诗词。强儿就在炕上站着,一点儿也不害怕,他那时也不懂得害怕,他大声地背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还有什么“鲲鹏展翅九万里”等等,都背得滚瓜烂熟。屋子里的人一阵阵地鼓掌。
肖兰在这里孤零零的老夫妻家里,呆了两天,觉得这一对老人呢,真的不错,肖兰也就不再计较陈忠孝的不是了,她就亲亲热热地和老两口子相处,没事的时候,就和老两口子唠嗑,天南海北的,什么都唠。老太太说:“侄儿媳妇,你也不是外人,这两天,我看你挺好的,没有脾气,人又心眼儿好,我就高兴极了。”
肖兰笑了一笑,说:“姑姑,你也挺好的,我姑父也好,你们都很善良,又不多事儿,我也很高兴,到你们家里来,好随便的,我是个老实的人,也不会说什么好听的,咱们就实实在在的,这就好。”
老太太说:“这可说实在的,我看你挺实在的,我和你说,我那哥哥,可不像我,我可不是讲究他,他脾气不好,还挺抠门的,都是站上人那一套,你别在乎他这个就行了。”老头听老太太这么说,笑了笑,说:“肖兰可是个老实人,还是个老师,她不会计较的。”陈忠孝听了姑姑说父亲,他没有说什么,其实,父亲是怎么样,他心里不是不清楚,但他觉得那是爹,能怎么样呢,况且,他的骨子里都是父亲传授给他的那一套,这也不能和肖兰说的。
肖兰看看强儿,那强儿也很快活,没有什么拘束,他在这里,比去他的亲生爷爷家随便多了,那老两口子,也越来越喜欢强儿,强儿淘来淘去的,他们都不烦,还很高兴,看着强儿一个劲儿地笑。
肖兰觉得老俩口子很可怜,要不是陈忠孝那样,可以把这老俩口子接家养活,让他们过上儿孙满堂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可是,陈家的劣迹,陈忠孝的鄙陋,尤其是对刘志斌的无情,肖兰怎么能赡养他的亲属呢?肖兰,想,我不是完人,我也不想做完人,也许所谓的完人能海量无疆,能抛开一切恶行,可我还不能,虽然我很宽容大度,善良仁爱,可我做不到!
第二天,肖兰领着强儿去外面走走,农村的世界是广阔的天地,环境清幽,空气清新,真是与城里不一样啊!这时候,天气还是比较冷,肖兰和强儿走着,路上碰见好些村里人,他们见是陌生人,都指手画脚,议论纷纷。有的人走上前来,和肖兰搭话,问长问短,热情亲切,就像家里人一样。肖兰深切地感到:人民,是多么可亲可爱呀!
陈忠孝又说:“他姑奶家里就有老俩口子,挺孤单的,咱们去安慰安慰,况且还有强儿,去了,他们一定喜欢。再说,他们和我说过好几次了,特意说让你去。”强儿他的姑奶肖兰见过一次,那是在陈家,那老太太给肖兰的印象很好,陈家人也都说那老太太好。肖兰想了想,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看在那老太太给我的印象不错,我就去看看吧。肖兰点点头说:“好吧。”
陈忠孝很高兴,是啊,这是看他家的亲属,他的亲姑姑,他当然高兴了。
强儿他姑奶,是陈父的唯一的妹妹,一辈子没生育过,不知道是谁有毛病不能生育,他们可能也没去医院看过。他们没有儿女,年轻的时候,还不在意,可是,年纪大了些,对儿女的问题就在乎了,也可能是家里的活计干起来费劲,也可能是老了倍感孤寂。
总而言之,他们想要个孩子,因为血缘关系,这老俩口子自然地就想要哥哥家的孩子,哥哥家的儿女一共是七个,有男有女,都不是一个,要过来不影响大局。陈父和陈母也没有反对,他们说:“行,你们要谁,自己决定吧。”
可是,要谁呢?要老大,可是,老大却不干。要老三,可是,老三也不干。
要最小的女孩,陈秀梅是答应了,也去了她的姑姑家,也呆了好些日子,但还是想家,最后,竟然跑回家来。所以,老俩口子想要谁,都没有成功,只好作罢。
老俩口子本来在清原镇里住,老头还有工作,那就是打棉社的工人。五十年代兴起了城里人下放去农村,这老头就被下放到和胜公社和义大队,那时,老俩口子还年纪比较轻,更何况到了农村后,老头并没有下地干庄稼活,却当了大队的会计,不但不挨累,还很吃香得烟儿抽,有功夫和老伴在房前屋后种点儿菜,还有分的大地,能种点儿庄稼,有些收入,生活很充裕。
老俩口子很满足,即使是下放的人家都返城了,这老俩口子竟然不回城了!
他们没有什么文化——老太太不识字,老头有点儿文化不多,所以,不能看透时局,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们这一不返城,没有工作,到老了没有退休金,什么也干不动了,生活就没有着落了,不过,几十年来,他们多多少少也有点儿积蓄,可是,他们一个平民百姓,能有多少积蓄呢?
年老体衰的时候,手头没钱了,靠生产队救济。老太太死了,老头就上了敬老院,最后,是孤苦无依,贫苦交加,了无生趣,绝食而亡。
回头再说陈忠孝带着老婆孩子去了姑姑家。肖兰很是善良,从心里很同情这对孤单无依的老夫妻。临去之前,肖兰上街买了很多东西,好吃的、好用的。到了乡下,那老俩口子真是喜出望外,高兴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尤其是他们见到了侄外孙,更是乐得合不上嘴儿。
那时的农村,更是贫穷落后,没有电灯。况且和胜公社的和义大队又是个贫困的大队,就更不用提了。强儿的姑奶家,房子也不太大,也就是他们老俩口子,没别人,不会大,再说他们也没多少钱。
老太太的确很好,她的个子不太高,眉眼长得像她的哥哥,她给人的感觉很慈祥,不像陈父和陈母,一见就给人不良善的感觉。至于那个老头,高高的个子,面目和善,性格平和,比老太太的脾气还好,老太太的脾气有点儿急躁,但也比她的哥哥强了许多。
肖兰叫强儿给姑奶姑爷行个礼,问好,强儿一一地照办,老俩口子笑眯眯地看着强儿,老太太把强儿拉到身边,细细地打量。强儿都六虚岁了,他长得个子很高,但是一点儿也不胖,家里总是紧紧巴巴的,孩子吃不到好东西,他就胖不起来。他越来越懂事儿,小脑袋也很聪明,能背不少诗歌。
老太太端详了半天,说:“这孩子,太像他爸了,眼睛就是他奶奶的小眼睛,不像他爷的大眼睛,不知道咋弄的。忠孝,你们哥几个的眼睛,都像你妈,要是像你爸的眼睛就好啰。”
老头笑笑,慢声拉语地说:“你说的对,都是小眼睛,连孙子都是。”陈忠孝对他的姑姑、姑父可是和蔼可亲了,他说:“姑,姑父,这就没法了,爹妈给的,改不了,这小犊子也是这眼睛。”肖兰笑笑,没有说话。
老太太又看看强儿,握着孩子的小手,问:“强儿,你几岁了?谁看着你?”
强儿也不眼生,说:“我六岁,上幼儿园了。”肖兰心里想,哼,谁看他?我妈看,我妈看不了了,就上托儿所,这大点儿了,就上幼儿园了,他奶奶才不看呢,还看她外孙子呢。
老太太把强儿拉到自己身边坐下,看着肖兰和陈忠孝说:“我和你姑父可盼你们来了,家里就我们老公母俩,挺寂寞的,你们来了,不就热闹多了吗?可你们就是不来。”肖兰觉得老人说的是真心话,人老了,最怕孤独啊。肖兰说:“姑,我们这不是来了吗?以后我们多来点儿就是了。我们是很想来,可就是上班忙,没功夫。”
陈忠孝也说:“我在局里,更忙,要是出了案子,几天都回不了家。我真是想多来,看看你和我姑父,可就是拔不出腿。以后,尽量吧。”老头说:“可不是咋地,他们都有工作,由不得自己呀。”大家唠了一阵,陈忠孝就去做饭,这是他的亲属,当然他积极主动,甩开膀子大干了。
肖兰看陈忠孝这幅样子,自然地想起了陈忠孝和自己过日子,或者在自己母亲面前,他是什么也不干!肖兰想起这些,心里顿生对陈忠孝的反感,太不一视同仁了!
天渐渐地黑了,屋里点上了煤油灯,火光并不是很大,可是,烟却还浓很黑,煤油的味道很呛人,没办法,挨着吧。村子里的人听说李家来了城里的亲属,还有个小孩,有些人就来看看,他们觉得很新鲜。不长时间,屋里满是人,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强儿背诗词。强儿就在炕上站着,一点儿也不害怕,他那时也不懂得害怕,他大声地背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还有什么“鲲鹏展翅九万里”等等,都背得滚瓜烂熟。屋子里的人一阵阵地鼓掌。
肖兰在这里孤零零的老夫妻家里,呆了两天,觉得这一对老人呢,真的不错,肖兰也就不再计较陈忠孝的不是了,她就亲亲热热地和老两口子相处,没事的时候,就和老两口子唠嗑,天南海北的,什么都唠。老太太说:“侄儿媳妇,你也不是外人,这两天,我看你挺好的,没有脾气,人又心眼儿好,我就高兴极了。”
肖兰笑了一笑,说:“姑姑,你也挺好的,我姑父也好,你们都很善良,又不多事儿,我也很高兴,到你们家里来,好随便的,我是个老实的人,也不会说什么好听的,咱们就实实在在的,这就好。”
老太太说:“这可说实在的,我看你挺实在的,我和你说,我那哥哥,可不像我,我可不是讲究他,他脾气不好,还挺抠门的,都是站上人那一套,你别在乎他这个就行了。”老头听老太太这么说,笑了笑,说:“肖兰可是个老实人,还是个老师,她不会计较的。”陈忠孝听了姑姑说父亲,他没有说什么,其实,父亲是怎么样,他心里不是不清楚,但他觉得那是爹,能怎么样呢,况且,他的骨子里都是父亲传授给他的那一套,这也不能和肖兰说的。
肖兰看看强儿,那强儿也很快活,没有什么拘束,他在这里,比去他的亲生爷爷家随便多了,那老两口子,也越来越喜欢强儿,强儿淘来淘去的,他们都不烦,还很高兴,看着强儿一个劲儿地笑。
肖兰觉得老俩口子很可怜,要不是陈忠孝那样,可以把这老俩口子接家养活,让他们过上儿孙满堂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可是,陈家的劣迹,陈忠孝的鄙陋,尤其是对刘志斌的无情,肖兰怎么能赡养他的亲属呢?肖兰,想,我不是完人,我也不想做完人,也许所谓的完人能海量无疆,能抛开一切恶行,可我还不能,虽然我很宽容大度,善良仁爱,可我做不到!
第二天,肖兰领着强儿去外面走走,农村的世界是广阔的天地,环境清幽,空气清新,真是与城里不一样啊!这时候,天气还是比较冷,肖兰和强儿走着,路上碰见好些村里人,他们见是陌生人,都指手画脚,议论纷纷。有的人走上前来,和肖兰搭话,问长问短,热情亲切,就像家里人一样。肖兰深切地感到:人民,是多么可亲可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