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想着自己这群人死后被清算,或者人亡政息,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驳斥反对派的理论根基。
谁让他们现在做的变法,动摇了太多人的利益了,真正享受到变法红利的人,又大都是底层百姓,压根发不出来自己的声音。
王安石变法不就是这么失败的吗?
别看王安石搞出了新学,但新学的地位一直都不算稳定,更不用说,没等王安石死呢,当初的守旧派就又全部卷土重来了。
唯一能让他们欣慰的是,如今的皇帝朱棣并非没有主见的人,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很是坚定,至少不用担心被皇帝抛弃。
想要在封建王朝搞变法,就绝对离不开皇权的支持。
但想要一路推行变法,就少不得有切实的理论依据,否则总是免不了人亡政息。
如今,何秋做到了这件事,这是多少朝中大臣们苦思冥想都做不到的,也真的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到变法上去了。
只要有这本小书在,那些士绅们就翻不了身!
士绅们自己不纳粮,不交税,还包庇隐户,掌握大量的佃农,他们手中的力量越多,国家中枢的力量就越少,进而导致国家的衰败,真真是至理名言啊!
如果说之前他们还会担心,等到朱棣死后,守旧派会卷土重来,打着孔孟旗号兴风作浪,针对他们的身后名。
现在,就真的什么都不怕了。
变法派的存在有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从此以后,变法派的士子们也可以拿着这套理论,和传统守旧的文人相互辩驳了。
而且数据全部都在那放着,也不怕他们去查,这样一来,那些守旧派怎么可能翻身?
毕竟何秋的这套东西,从逻辑上讲是相当严谨的,这也是他当年读书时候留下来的习惯。
层层递进,论点论据充足,不给别人反驳的机会。
只是他们之中也有些人早早拿到了何秋的另外一本书,那本《国富论》相较起来,就实在有些晦涩难懂了。
要不是他们有着这本小册子先打了底,直接去看那本《国富论》,可能真的就被里面的各种定义给迷惑了。
只能说,何秋弄出来的这套东西,不是才智出众的人,恐怕真的学不到精髓啊。
他们心中有更多的疑惑,想要询问何秋,比如究竟什么才是分工、货币等等。
虽然何秋在《国富论》里也下了定义,但纸面上的东西,终究可能会和何秋实际想说的意思有所偏差。
他们对这样的新体系的知识的渴求之心,也丝毫不亚于那些少壮派的变法人士。
很快,就到了上朝的时候了,朱棣稳稳当当的坐在龙椅上,看过了何秋的书,他对接下来的变法就更有自信了。
如今这个时候,要是还有人敢跳出来和他讲变法不好,朱棣可是真的敢杀人的!
朱棣没等下面这些大臣们主动汇报工作,就开口问道。
“诸位爱卿,应该都收到朕给你们的良乡候写的那篇文章了,大家都有什么意见啊?”
一时间,群臣议论纷纷,喊的最响的就是“此乃惊世文章!”
眼看朝堂里闹哄哄的,就跟个菜市场一样,朱棣也没有生气,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东西啊。
待到殿中的混乱渐渐平息之后,之间杨溥直直的站了出来大声说道。
“臣请令良乡候为百官开经筵,讲解书中的道理,让我等早些理解变法的精要。”
说完之后,杨溥就眼巴巴的看着朱棣。
朱棣哈哈一笑。
“准奏!”
不少官员都在暗自后悔,这样的事,怎么就让杨溥这小子抢了头筹呢?
散朝前,朱棣又把何秋的重磅著作《国富论》分发了下去,让之前没有看过的人,好好看看,再去听何秋的授课。
何秋在家里收到朝堂上的消息也不敢怠慢,讲学这样的大事,总是要提前准备好的。
而且,何秋也知道,这次来的人可不止是朱棣和百官,连朱元璋这个太上皇和如今的太子朱高炽都会前来。
不做好准备,说不定就真的被人驳倒了,到那个时候,对变法大业来说可是大大的不利啊!
时间很快就到了何秋要讲学的时候,讲学的地点就在国子监中。
毕竟要给百官讲课,地方小了人都坐不下。
如今的京师,比较适合用来讲学的地方,也只有这里了。
朱棣、朱元璋等皇室的大佬们穿着一身便装就来了,也是表示今天在场的没有君臣,只有师生,以示对何秋的尊重。
皇帝和太上皇都这么低调,百官们更不敢放肆,老老实实的船上一袭儒衫,就到国子监来听课了。
国子监虽大,可也被朝臣们挤得满满当当,那些原本在监中读书的学子们,都被安排到外围站着听讲。
何秋穿着一身黑袍,就站到讲台上了,没拿别的东西,只是拿了一沓讲义。
何秋的这身打扮还是朱玉颖专门为他搭配的,毕竟给百官和皇帝讲课这样的大事,怎么能不打扮的庄重点呢?
不过眼下下面准备听课的人,也没有几个会关注何秋到底穿的什么了,朱玉颖的这番心思,全都白费了。
何秋在讲台站定后,轻咳了一声,一边的侍从就敲响了云板,这堂课算是正式开始了。
“今日,我打算给大家讲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分工合作……”
何秋也没有说什么客套话,直接开门见山,抛出了自己所想说的东西。
下面的人群寂静无声,都在默默听着何秋将的这些东西。
原本的时候,何秋的讲课速度还比较慢,看着下面的这些人好像都能跟上自己的思路,何秋不自觉的就把速度提了上来。
今天何秋所讲的核心内容,其实就一点——分工能够提高效率。
为了方便这些官员们理解,何秋还专门举了个浅显易懂的例子。
如今遵化铁厂里的运作模式,在遵化的铁厂中,就是专门有人炼煤,有人烧炉子,有人鼓风,有人负责最后的打造。
但就是这样,何秋还是怕有些人不能理解,最后又提了句。
“若是大家还有疑惑,可以自己做个小实验,不用特别麻烦,劈柴的事就行。”
“试试看几人单独劈柴,和专门合作,细化劈柴的步骤,两相对比,看看究竟哪一种更快。”
何秋的话音一落,很多官员的眼睛就都亮了起来,这事简单啊!
劈柴嘛!大家每天烧柴都是要劈的,只是之前全部交给下人做,对里面的流程并不清楚。
谁让他们现在做的变法,动摇了太多人的利益了,真正享受到变法红利的人,又大都是底层百姓,压根发不出来自己的声音。
王安石变法不就是这么失败的吗?
别看王安石搞出了新学,但新学的地位一直都不算稳定,更不用说,没等王安石死呢,当初的守旧派就又全部卷土重来了。
唯一能让他们欣慰的是,如今的皇帝朱棣并非没有主见的人,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很是坚定,至少不用担心被皇帝抛弃。
想要在封建王朝搞变法,就绝对离不开皇权的支持。
但想要一路推行变法,就少不得有切实的理论依据,否则总是免不了人亡政息。
如今,何秋做到了这件事,这是多少朝中大臣们苦思冥想都做不到的,也真的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到变法上去了。
只要有这本小书在,那些士绅们就翻不了身!
士绅们自己不纳粮,不交税,还包庇隐户,掌握大量的佃农,他们手中的力量越多,国家中枢的力量就越少,进而导致国家的衰败,真真是至理名言啊!
如果说之前他们还会担心,等到朱棣死后,守旧派会卷土重来,打着孔孟旗号兴风作浪,针对他们的身后名。
现在,就真的什么都不怕了。
变法派的存在有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从此以后,变法派的士子们也可以拿着这套理论,和传统守旧的文人相互辩驳了。
而且数据全部都在那放着,也不怕他们去查,这样一来,那些守旧派怎么可能翻身?
毕竟何秋的这套东西,从逻辑上讲是相当严谨的,这也是他当年读书时候留下来的习惯。
层层递进,论点论据充足,不给别人反驳的机会。
只是他们之中也有些人早早拿到了何秋的另外一本书,那本《国富论》相较起来,就实在有些晦涩难懂了。
要不是他们有着这本小册子先打了底,直接去看那本《国富论》,可能真的就被里面的各种定义给迷惑了。
只能说,何秋弄出来的这套东西,不是才智出众的人,恐怕真的学不到精髓啊。
他们心中有更多的疑惑,想要询问何秋,比如究竟什么才是分工、货币等等。
虽然何秋在《国富论》里也下了定义,但纸面上的东西,终究可能会和何秋实际想说的意思有所偏差。
他们对这样的新体系的知识的渴求之心,也丝毫不亚于那些少壮派的变法人士。
很快,就到了上朝的时候了,朱棣稳稳当当的坐在龙椅上,看过了何秋的书,他对接下来的变法就更有自信了。
如今这个时候,要是还有人敢跳出来和他讲变法不好,朱棣可是真的敢杀人的!
朱棣没等下面这些大臣们主动汇报工作,就开口问道。
“诸位爱卿,应该都收到朕给你们的良乡候写的那篇文章了,大家都有什么意见啊?”
一时间,群臣议论纷纷,喊的最响的就是“此乃惊世文章!”
眼看朝堂里闹哄哄的,就跟个菜市场一样,朱棣也没有生气,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东西啊。
待到殿中的混乱渐渐平息之后,之间杨溥直直的站了出来大声说道。
“臣请令良乡候为百官开经筵,讲解书中的道理,让我等早些理解变法的精要。”
说完之后,杨溥就眼巴巴的看着朱棣。
朱棣哈哈一笑。
“准奏!”
不少官员都在暗自后悔,这样的事,怎么就让杨溥这小子抢了头筹呢?
散朝前,朱棣又把何秋的重磅著作《国富论》分发了下去,让之前没有看过的人,好好看看,再去听何秋的授课。
何秋在家里收到朝堂上的消息也不敢怠慢,讲学这样的大事,总是要提前准备好的。
而且,何秋也知道,这次来的人可不止是朱棣和百官,连朱元璋这个太上皇和如今的太子朱高炽都会前来。
不做好准备,说不定就真的被人驳倒了,到那个时候,对变法大业来说可是大大的不利啊!
时间很快就到了何秋要讲学的时候,讲学的地点就在国子监中。
毕竟要给百官讲课,地方小了人都坐不下。
如今的京师,比较适合用来讲学的地方,也只有这里了。
朱棣、朱元璋等皇室的大佬们穿着一身便装就来了,也是表示今天在场的没有君臣,只有师生,以示对何秋的尊重。
皇帝和太上皇都这么低调,百官们更不敢放肆,老老实实的船上一袭儒衫,就到国子监来听课了。
国子监虽大,可也被朝臣们挤得满满当当,那些原本在监中读书的学子们,都被安排到外围站着听讲。
何秋穿着一身黑袍,就站到讲台上了,没拿别的东西,只是拿了一沓讲义。
何秋的这身打扮还是朱玉颖专门为他搭配的,毕竟给百官和皇帝讲课这样的大事,怎么能不打扮的庄重点呢?
不过眼下下面准备听课的人,也没有几个会关注何秋到底穿的什么了,朱玉颖的这番心思,全都白费了。
何秋在讲台站定后,轻咳了一声,一边的侍从就敲响了云板,这堂课算是正式开始了。
“今日,我打算给大家讲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分工合作……”
何秋也没有说什么客套话,直接开门见山,抛出了自己所想说的东西。
下面的人群寂静无声,都在默默听着何秋将的这些东西。
原本的时候,何秋的讲课速度还比较慢,看着下面的这些人好像都能跟上自己的思路,何秋不自觉的就把速度提了上来。
今天何秋所讲的核心内容,其实就一点——分工能够提高效率。
为了方便这些官员们理解,何秋还专门举了个浅显易懂的例子。
如今遵化铁厂里的运作模式,在遵化的铁厂中,就是专门有人炼煤,有人烧炉子,有人鼓风,有人负责最后的打造。
但就是这样,何秋还是怕有些人不能理解,最后又提了句。
“若是大家还有疑惑,可以自己做个小实验,不用特别麻烦,劈柴的事就行。”
“试试看几人单独劈柴,和专门合作,细化劈柴的步骤,两相对比,看看究竟哪一种更快。”
何秋的话音一落,很多官员的眼睛就都亮了起来,这事简单啊!
劈柴嘛!大家每天烧柴都是要劈的,只是之前全部交给下人做,对里面的流程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