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七月半的怪叫声
“妈,我去跟我爸平地了,你顺带看着簸箕里的黄精啊。”
摆弄好黄精以后,跟自家老妈说了一声以后,张安就出门了。
张建国一大早上起来就牵着大黑带着耙去新房那边,已经去平地去了。
张安来到后院,接过自家老爸手上的耙换了个气,才开始赶着大黑拉着耙平地。
这里铺上了昨天拉回来的黄土以后,这块被张安规划用来当菜地的地方,已经高出后院的地面二十多公的高度了。
这场景让张安想起了一篇小学的课文,叫做爸爸的菜园。
“爸,咱们待会还要捡些石头,把这地边上给砌一圈,不然这要是下雨了,泥水到处淌的都是。”
张安一只手牵着大黑的缰绳,一手掌着耙,来来回回的薅平着这些蓬松的黄土。
因为这块地是张安他们挖了松土拉过来铺的,地面太过蓬松,等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不过这样也是最适合种菜的。
“嗯嗯,前面还剩下不少石头,待会就能捡过来砌一圈,现在这泥巴已经跨下来了。”
一早上的时间,张安就把地平的差不多了。
要是张安的父亲张建国,可能要慢一些,因为他牵着大黑的话,大黑不敢放开了跑,因为张建国跟不上它。
但是换成张安掌耙以后,大黑就放开了跑,有时候还把耙给带飞起来,张安不得不在耙上放几块大石头压压重量。
平完地以后,张安还用耙套出了不少的草根和细石子。
最后张安父子两把菜地边上用石头垒了一圈,才算是完工。
这么多天以来,家具床铺也都尽数送过来了,新房里就等到张建国跟王芳找人看好了日子,就能搬过来入住。
本来张安是打算直接住进去就行了,但是村里对这些很忌讳,张建国跟王芳也特别重视,所以张安也由着他们俩去弄。
反正家里就等着看好日子,到时候就住进去就行,也不摆酒席。
到了那一天,让家里的亲戚们过来帮忙烧锅底,意思意思一下。
张安父子刚走出院子,就发现了有个拖拉机拖了一堆大家伙进村了。
正好打算回去吃饭的父子两,当场就被抓了壮丁。
原来这是张新民家里买来的打米机跟磨面机。
这么大的大家伙,买新的话两台要花上不少钱啊。
不过张新民家这是帮助长箐村里从水磨时代直接进入到电磨时代。
“大民哥这是准备要大干一场啊,也不担心到时候没人来大米磨面啊。”
张安瞅着这机器不像是新的,但是成色也还成,估计有个七八成新的样子。
“这个我一点都不担心,用水磨慢的要死,碾完回家还要筛米糠,哪里有用打米机方便啊,米打出来了,米糠也给分的好好的,肯定有人愿意用的。”
张新民说的倒是在理,村里估计也有许多人愿意来他家大米。
毕竟他们家打米一块钱一百斤,米糠不要的话可以卖给他。
但是张安觉得村里现在没几个人愿意卖糠的,因为大家都养了猪,米糠可是喂猪的好东西。
也就是现在电费降价了,要是原来的时候,这一块钱也就够电费。
现在收一块钱的话,也还有的赚。
很快,张新民家的老爷子找了好些个人过来。
大家一起把拖拉机上面的两台机子从路上抬到他家小卖部旁边的空房子里。
一台机器好几百斤重,但是一点都不好抬,主要是因为它太大了。
不过人多力量大,大家喊着号子,一二三,几下就给抬到里面去了。
剩下的安装工作,就交给那个跟着机器一起来的人了。
“新民,搬完了我们就回去了啊。”
没什么事情,张建国就跟张新民说了一声,准备走了。
“多坐一会嘛,建国叔,我茶都还没给你们倒。”
“别忙活了,我们准备回家去吃饭了。”
回到院子里,看到自家母亲还在做菜。
“妈,今天炒个豆豉辣椒来吃嘛,我们家豆豉不是已经晒好了嘛。”
张安刚才从张新民家回来的时候,就闻到有人家里炒了豆豉辣子,把张安肚子里的馋虫给勾出来了。
一回到家就跟还在做饭的王芳说了一嘴。
“行,你去园子里头摘几个青辣椒回来嘛,我一哈给伱炒。”
王芳听到儿子想吃了,肯定是一百个愿意给做。
而且豆豉炒青椒不用花费多少时间,就是洗几个青辣椒切好。
跟着豆豉一起炒就行就行了,根本就用不了几分钟。
转眼间,八月份快要结束了。
后天就是七月半,也就是大家说的中元节或者鬼节。
据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一的时候,阎王爷大开鬼门关,把全部的鬼魂都放出来游走人间。
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去看看自己的家乡与后代,而生者则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祭拜,让他们享用到家中的后辈给奉上的香火。
但其实这附近的大多数汉族人家都是七月初一就把家里的牌位拿出来供起,等到七月十四的时候便少送袱包把已故的老人们送出门去,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过的七月十五。
而家里有新丧的老人的话,是不能封这种袱包的,只能封没有封面的白包。
只有已故超过三年的老人,才能奉上有封面的袱包。
在村里张家没有祠堂,都是各家供各家的,每家都有一张大大的牌位,上面全都是自家的祖先。
有的人家很夸张,从一世祖就开始记录,排位上写的满满的。
从前几天开始,王芳把家里上周赶集的时候买回来的纸钱跟封纸拿出来开始晒太阳。
所以今天张安一家要开始把晒好的封纸跟纸钱拿过来封包。
封的数量还不少,因为只要是生前是亲属关系的先人都要送,只是直系的烧送的比较多,远一点的就烧的少一些。
每一年到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封几大箩筐。
很小的时候,张安就被家里的张二爷教着封袱包和写包。
而封在里面的纸钱就代表自家烧给先人们的钱财,所以很多人担心自家老人在下面没钱花受气,这个时候就使劲封一堆袱包烧下去。
等到用封纸把纸钱封好以后,还在正面写上封文。
光是写这个,当年的张安可是脑子都差点转不过来。
因为光是这个称呼的问题,就已经够学习半天了。
但是多写两次以后,张安就熟悉了,往后的每一年都是让他来写。
也正是这个原因,张安的一手毛笔字写的还算可以。
吃完饭以后,王芳跟张建国负责封包,张安这在旁边摆着桌子开始写。
今年张安家封了有一两百个,张安写了一下午才写完。
写完的袱包需用粽叶撕成的草绳把两个两个的背对背绑在一起。
而这两个绑在一起的袱包之间,需要放上一张马夫,还有付给马夫的两张纸钱。
这样才算是一驮袱包,夹进去的马夫主要是起到这一驮袱包烧下去以后,拜托它们把这些纸钱根据袱包上的名号,送到对应人的手里。
演变到后世以后,开始有人印刷冥币出来,专门在这一段时间或者清明节的时候卖给大家,天地银行出产的冥币,大家买来给封到袱包之中。
“安子正在写包啊,写好了没有。”
张安马上就要把自家的写完了,二叔就抬着一大筐子袱包过来了。
“马上就写完了,还剩下几个。”
等把自家的写完以后,还要给二叔家写。
这还没完,写完二叔家的,还要给三叔家里写。
有时候还要帮忙附近的一些邻居也一起写,张安一年少说要写上千个袱包,手还是挺累的。
“张斌,你过来看着你哥写,你是时候开始学了,你哥以前还没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一个人写了。”
张安写的时候,张二叔把自家儿子喊过来学习,这个事情还真是需要家里有一个人会,不然要麻爪的。
他们这一辈的大人都担心,找外人写的话,万一别人不太会,写错到时候就送不到老人的手上,那到时候别家的老人在下面都有钱花,自家的老人没有,那可是大不孝。
写这样的袱包,单单写自家的倒是还好,但是刚写完自家的,还要替别人家写的话,就要注意称呼跟阳上孝落款留名了。
这不,张安刚才写自家的写习惯了,差点就把二叔的名字写成自家老爸的了。
像是张安家跟两个叔叔家的还是比较好写的,只是最后他们两家的外家需要单独写,那个时候就要看他们家自己抄过来的牌位了。
张安一路写,一路教着张斌。
自家老爸这三兄弟都是拐的,他们几个都不太会写。
也还好当年张二爷一直教着张安,不然这下只能去找张二爷或者张四爷帮着写了。
还没写完二叔家的,三叔家也抬着过来了。
张安从早上吃完饭,一直写到了晚上吃完饭的时候,都还剩下一部分。
这个活多了还真的挺累人的,主要是手太酸了。
张斌看着张安写了一部分,也尝试写了几个,最后觉得自己的字写的太难看了,就没有继续了。
后面这些弟弟妹妹们,现在一个个都没怎么注重写字,平时用铅笔的时候就写的有些潦草,老师也没怎么管。
张斌的硬笔写的还行,但是软笔就不能看了。
以前的张安他们,老师是逼着他们把字写好,写的端端正正的,必须是要正楷书。
而张安放学回家,还要被张二爷拉着练毛笔字。
所以张安这一手端正的字,可是练了很多年才练出来的。
村里面的人也就到张安他们这一代,不管读书读的怎么样,但是一手字体写的还是很工整的。
“先吃饭吧,吃完饭再写。”
王芳做好晚饭的时候,箩筐里还剩下几十个没写好。
“妈,先不急,这里还剩下几十个,我写完就收起来了。”
只剩下不多的几十个,张安咬咬牙就坚持写完了。
晚上的时候,手都是酸的。
七月十四这天晚上,供奉完祖宗排位,晚饭吃完,就要开始烧送袱包。
张安家的院门口,张建国已经用几块石头垒成一个火坑,张建国开始拿着自家封好的袱包垒了起来。
同样的事情,村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在做。
垒好了以后,就开始从下面点火,开始烧送。
大人会拿出家里的玉米棒子、土豆、红薯在袱包堆里面一起烧。
据说在烧袱包的火堆烧熟的东西,吃了能够健健康康、百病尽去。
家里正烧着袱包呢,突然旁边传了一阵惊悚的叫声出来。
把附近正在烧包的大家都给吓了一大跳。
把斜对门那李老太婆直接给吓跳脚了,嘴里一直说着她都是好饭好菜的供奉着家里的祖宗先人,祈求他们不要来吓她。
这老太婆平时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呢。
不过不得不说那一阵突然冒出来的声音,还真吓到了不少人,尤其是今天的这个日子,大家正在烧包。
村里都是一股子烟雾弥漫,阴风阵阵,很难让人不联想到那些事情。
叫了没几声以后,就没有再听到了。
就当张安以为没了的时候,突然又叫起来了。
声音有些凄惨,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张安皱了皱眉,提着手电筒顺着声音找了上去,而后面的张建国还有张安家前面二舅爷家的王新荣也跟了上来。
顺着门口的水沟往上走,张安找了好大一会,在水沟里发现了长长的一大团东西,看起来肉乎乎的。
张安拿了根树枝轻轻的动了动这一大团东西,一开始还以为是太岁呢。
结果发现这家伙会动,被张安用树枝戳了戳以后,露出了扁平的脑袋、长长的尾巴还有四只短小的脚出来,打算想跑路。
“热烈的马,黑我一大跳,原来是个大四脚蛇。”
看到是这玩意儿,好事的邻居大骂了一句,他还以为祖宗显灵了呢。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这四脚蛇以前再怎么说也不会进村,怎么这回跑到这里来了,还这么大一个。”
张建国想了半天没想通,这玩意很怕人的,一般都不会爬到村里来。
也就是涨水的时候,河沟里面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不然它们一般都是在山上的溪水边或者洞穴里。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
“妈,我去跟我爸平地了,你顺带看着簸箕里的黄精啊。”
摆弄好黄精以后,跟自家老妈说了一声以后,张安就出门了。
张建国一大早上起来就牵着大黑带着耙去新房那边,已经去平地去了。
张安来到后院,接过自家老爸手上的耙换了个气,才开始赶着大黑拉着耙平地。
这里铺上了昨天拉回来的黄土以后,这块被张安规划用来当菜地的地方,已经高出后院的地面二十多公的高度了。
这场景让张安想起了一篇小学的课文,叫做爸爸的菜园。
“爸,咱们待会还要捡些石头,把这地边上给砌一圈,不然这要是下雨了,泥水到处淌的都是。”
张安一只手牵着大黑的缰绳,一手掌着耙,来来回回的薅平着这些蓬松的黄土。
因为这块地是张安他们挖了松土拉过来铺的,地面太过蓬松,等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不过这样也是最适合种菜的。
“嗯嗯,前面还剩下不少石头,待会就能捡过来砌一圈,现在这泥巴已经跨下来了。”
一早上的时间,张安就把地平的差不多了。
要是张安的父亲张建国,可能要慢一些,因为他牵着大黑的话,大黑不敢放开了跑,因为张建国跟不上它。
但是换成张安掌耙以后,大黑就放开了跑,有时候还把耙给带飞起来,张安不得不在耙上放几块大石头压压重量。
平完地以后,张安还用耙套出了不少的草根和细石子。
最后张安父子两把菜地边上用石头垒了一圈,才算是完工。
这么多天以来,家具床铺也都尽数送过来了,新房里就等到张建国跟王芳找人看好了日子,就能搬过来入住。
本来张安是打算直接住进去就行了,但是村里对这些很忌讳,张建国跟王芳也特别重视,所以张安也由着他们俩去弄。
反正家里就等着看好日子,到时候就住进去就行,也不摆酒席。
到了那一天,让家里的亲戚们过来帮忙烧锅底,意思意思一下。
张安父子刚走出院子,就发现了有个拖拉机拖了一堆大家伙进村了。
正好打算回去吃饭的父子两,当场就被抓了壮丁。
原来这是张新民家里买来的打米机跟磨面机。
这么大的大家伙,买新的话两台要花上不少钱啊。
不过张新民家这是帮助长箐村里从水磨时代直接进入到电磨时代。
“大民哥这是准备要大干一场啊,也不担心到时候没人来大米磨面啊。”
张安瞅着这机器不像是新的,但是成色也还成,估计有个七八成新的样子。
“这个我一点都不担心,用水磨慢的要死,碾完回家还要筛米糠,哪里有用打米机方便啊,米打出来了,米糠也给分的好好的,肯定有人愿意用的。”
张新民说的倒是在理,村里估计也有许多人愿意来他家大米。
毕竟他们家打米一块钱一百斤,米糠不要的话可以卖给他。
但是张安觉得村里现在没几个人愿意卖糠的,因为大家都养了猪,米糠可是喂猪的好东西。
也就是现在电费降价了,要是原来的时候,这一块钱也就够电费。
现在收一块钱的话,也还有的赚。
很快,张新民家的老爷子找了好些个人过来。
大家一起把拖拉机上面的两台机子从路上抬到他家小卖部旁边的空房子里。
一台机器好几百斤重,但是一点都不好抬,主要是因为它太大了。
不过人多力量大,大家喊着号子,一二三,几下就给抬到里面去了。
剩下的安装工作,就交给那个跟着机器一起来的人了。
“新民,搬完了我们就回去了啊。”
没什么事情,张建国就跟张新民说了一声,准备走了。
“多坐一会嘛,建国叔,我茶都还没给你们倒。”
“别忙活了,我们准备回家去吃饭了。”
回到院子里,看到自家母亲还在做菜。
“妈,今天炒个豆豉辣椒来吃嘛,我们家豆豉不是已经晒好了嘛。”
张安刚才从张新民家回来的时候,就闻到有人家里炒了豆豉辣子,把张安肚子里的馋虫给勾出来了。
一回到家就跟还在做饭的王芳说了一嘴。
“行,你去园子里头摘几个青辣椒回来嘛,我一哈给伱炒。”
王芳听到儿子想吃了,肯定是一百个愿意给做。
而且豆豉炒青椒不用花费多少时间,就是洗几个青辣椒切好。
跟着豆豉一起炒就行就行了,根本就用不了几分钟。
转眼间,八月份快要结束了。
后天就是七月半,也就是大家说的中元节或者鬼节。
据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一的时候,阎王爷大开鬼门关,把全部的鬼魂都放出来游走人间。
让他们在这个时候去看看自己的家乡与后代,而生者则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祭拜,让他们享用到家中的后辈给奉上的香火。
但其实这附近的大多数汉族人家都是七月初一就把家里的牌位拿出来供起,等到七月十四的时候便少送袱包把已故的老人们送出门去,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过的七月十五。
而家里有新丧的老人的话,是不能封这种袱包的,只能封没有封面的白包。
只有已故超过三年的老人,才能奉上有封面的袱包。
在村里张家没有祠堂,都是各家供各家的,每家都有一张大大的牌位,上面全都是自家的祖先。
有的人家很夸张,从一世祖就开始记录,排位上写的满满的。
从前几天开始,王芳把家里上周赶集的时候买回来的纸钱跟封纸拿出来开始晒太阳。
所以今天张安一家要开始把晒好的封纸跟纸钱拿过来封包。
封的数量还不少,因为只要是生前是亲属关系的先人都要送,只是直系的烧送的比较多,远一点的就烧的少一些。
每一年到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封几大箩筐。
很小的时候,张安就被家里的张二爷教着封袱包和写包。
而封在里面的纸钱就代表自家烧给先人们的钱财,所以很多人担心自家老人在下面没钱花受气,这个时候就使劲封一堆袱包烧下去。
等到用封纸把纸钱封好以后,还在正面写上封文。
光是写这个,当年的张安可是脑子都差点转不过来。
因为光是这个称呼的问题,就已经够学习半天了。
但是多写两次以后,张安就熟悉了,往后的每一年都是让他来写。
也正是这个原因,张安的一手毛笔字写的还算可以。
吃完饭以后,王芳跟张建国负责封包,张安这在旁边摆着桌子开始写。
今年张安家封了有一两百个,张安写了一下午才写完。
写完的袱包需用粽叶撕成的草绳把两个两个的背对背绑在一起。
而这两个绑在一起的袱包之间,需要放上一张马夫,还有付给马夫的两张纸钱。
这样才算是一驮袱包,夹进去的马夫主要是起到这一驮袱包烧下去以后,拜托它们把这些纸钱根据袱包上的名号,送到对应人的手里。
演变到后世以后,开始有人印刷冥币出来,专门在这一段时间或者清明节的时候卖给大家,天地银行出产的冥币,大家买来给封到袱包之中。
“安子正在写包啊,写好了没有。”
张安马上就要把自家的写完了,二叔就抬着一大筐子袱包过来了。
“马上就写完了,还剩下几个。”
等把自家的写完以后,还要给二叔家写。
这还没完,写完二叔家的,还要给三叔家里写。
有时候还要帮忙附近的一些邻居也一起写,张安一年少说要写上千个袱包,手还是挺累的。
“张斌,你过来看着你哥写,你是时候开始学了,你哥以前还没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一个人写了。”
张安写的时候,张二叔把自家儿子喊过来学习,这个事情还真是需要家里有一个人会,不然要麻爪的。
他们这一辈的大人都担心,找外人写的话,万一别人不太会,写错到时候就送不到老人的手上,那到时候别家的老人在下面都有钱花,自家的老人没有,那可是大不孝。
写这样的袱包,单单写自家的倒是还好,但是刚写完自家的,还要替别人家写的话,就要注意称呼跟阳上孝落款留名了。
这不,张安刚才写自家的写习惯了,差点就把二叔的名字写成自家老爸的了。
像是张安家跟两个叔叔家的还是比较好写的,只是最后他们两家的外家需要单独写,那个时候就要看他们家自己抄过来的牌位了。
张安一路写,一路教着张斌。
自家老爸这三兄弟都是拐的,他们几个都不太会写。
也还好当年张二爷一直教着张安,不然这下只能去找张二爷或者张四爷帮着写了。
还没写完二叔家的,三叔家也抬着过来了。
张安从早上吃完饭,一直写到了晚上吃完饭的时候,都还剩下一部分。
这个活多了还真的挺累人的,主要是手太酸了。
张斌看着张安写了一部分,也尝试写了几个,最后觉得自己的字写的太难看了,就没有继续了。
后面这些弟弟妹妹们,现在一个个都没怎么注重写字,平时用铅笔的时候就写的有些潦草,老师也没怎么管。
张斌的硬笔写的还行,但是软笔就不能看了。
以前的张安他们,老师是逼着他们把字写好,写的端端正正的,必须是要正楷书。
而张安放学回家,还要被张二爷拉着练毛笔字。
所以张安这一手端正的字,可是练了很多年才练出来的。
村里面的人也就到张安他们这一代,不管读书读的怎么样,但是一手字体写的还是很工整的。
“先吃饭吧,吃完饭再写。”
王芳做好晚饭的时候,箩筐里还剩下几十个没写好。
“妈,先不急,这里还剩下几十个,我写完就收起来了。”
只剩下不多的几十个,张安咬咬牙就坚持写完了。
晚上的时候,手都是酸的。
七月十四这天晚上,供奉完祖宗排位,晚饭吃完,就要开始烧送袱包。
张安家的院门口,张建国已经用几块石头垒成一个火坑,张建国开始拿着自家封好的袱包垒了起来。
同样的事情,村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在做。
垒好了以后,就开始从下面点火,开始烧送。
大人会拿出家里的玉米棒子、土豆、红薯在袱包堆里面一起烧。
据说在烧袱包的火堆烧熟的东西,吃了能够健健康康、百病尽去。
家里正烧着袱包呢,突然旁边传了一阵惊悚的叫声出来。
把附近正在烧包的大家都给吓了一大跳。
把斜对门那李老太婆直接给吓跳脚了,嘴里一直说着她都是好饭好菜的供奉着家里的祖宗先人,祈求他们不要来吓她。
这老太婆平时亏心事做多了,心里有鬼呢。
不过不得不说那一阵突然冒出来的声音,还真吓到了不少人,尤其是今天的这个日子,大家正在烧包。
村里都是一股子烟雾弥漫,阴风阵阵,很难让人不联想到那些事情。
叫了没几声以后,就没有再听到了。
就当张安以为没了的时候,突然又叫起来了。
声音有些凄惨,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张安皱了皱眉,提着手电筒顺着声音找了上去,而后面的张建国还有张安家前面二舅爷家的王新荣也跟了上来。
顺着门口的水沟往上走,张安找了好大一会,在水沟里发现了长长的一大团东西,看起来肉乎乎的。
张安拿了根树枝轻轻的动了动这一大团东西,一开始还以为是太岁呢。
结果发现这家伙会动,被张安用树枝戳了戳以后,露出了扁平的脑袋、长长的尾巴还有四只短小的脚出来,打算想跑路。
“热烈的马,黑我一大跳,原来是个大四脚蛇。”
看到是这玩意儿,好事的邻居大骂了一句,他还以为祖宗显灵了呢。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这四脚蛇以前再怎么说也不会进村,怎么这回跑到这里来了,还这么大一个。”
张建国想了半天没想通,这玩意很怕人的,一般都不会爬到村里来。
也就是涨水的时候,河沟里面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不然它们一般都是在山上的溪水边或者洞穴里。
请收藏本站:https://xn--vhq3mx5ihyek0khm6c62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