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长得挺好,怎么满口胡言呢?
第172章 长得挺好,怎么满口胡言呢?-被糙汉猛掐腰,我在七零年代闪婚了!-一本书
被糙汉猛掐腰,我在七零年代闪婚了!
作者:米花花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同志眨眨眼睛笑笑,“对,反正都要学,到时候我让他们看。如果是真的,我们这边引进白猪,也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韩挚点头,“是的,经济效益相当高,目测我们村里今年能人均发五百到七百块钱,这是大约的估计,总之收益比以前高很多。”
“县里的几个企业,纺织厂用他们的纺织品跟我们换大白猪,鞋厂给我们用橡胶鞋换大白猪……我们乡下没工业票,这样以货换货,现在这些东西都用不完。”
听着韩挚滔滔不绝地说着村里的事情,张同志希望韩挚说的是真的。
那样,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张同志越听越感兴趣,恨不得现在就跟韩挚亲自去一趟宋家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韩挚说的,说不定是真的。
终于在下午两点,到了酸枣子沟。
入眼都是窑洞,门口的树上,树叶落了一地,风大,而且又干燥。
这里的人皮肤黝黑,人看着也比较显老。
韩挚心里激动,恨不得现在就去见大姐。
张同志拉着韩挚的胳膊,“反正都到了,你先来我家吃饭。毕竟知青的粮食都是有数的,而且在一起吃饭,也不好用大家的粮食,单独给你做。”
“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叔,你就来我家吃饭。吃过饭,我叫我大哥,这里的大队支书,我们送你一起过去。”
听到张同志这么说,韩挚也不好继续拒绝张同志的好意,“我来的时候,我媳妇给我换了饭票,我给你钱和饭票。”
张同志大手一挥,“要是给钱给票,那就是看不起我。你要是真的想感谢我,等我派去的人跟着你去你们村子,你帮忙照应一下。”
“一定要把相关的技术学到,就当是回报我了,小韩,你说这样行吗?”
这才是张同志的目的。
韩挚点头,也不跟张同志客气,“行,这是必须的。我韩挚也是说话算话的人,这事情包在我身上,保证让两位同志能够学成归来。”
张同志回到家,家人正准备吃饭,午饭吃得晚,晚饭就不吃了,一天两顿饭。
做的饭,都是正好的。
看到韩挚和张同志过来,张同志的大嫂,赶紧放下碗筷,去给小叔子做饭。
毕竟小叔子在县城当官,他们在村里也过得好,还得好好招待小叔子。
韩挚的碗里有大碗的面条,里面还有两个鸡蛋。虽然这是村支书家里,那也是很好的饭菜。
张同志的碗里,只有点鸡蛋碎,两个鸡蛋都在他的碗里。
老区的百姓热情好客,一点不假。
韩挚也记下了这份人情,等到了宋家村,他也盛情地招待张同志派去的人。
等吃完饭,张大伯笑呵呵,“小韩,你大姐叫什么名字呀?”
韩挚回答:“张支书,我大姐叫韩敏,今年已经二十五了!”
张大伯听到这话眼睛一亮,“原来是韩敏同志,她经常收到信,就是你写过来的吧?”
韩挚点了点头,“兄弟姐妹天南海北的,见一面太难了,所以我们就只能通信。”
“今年我跟大哥商量好,秋收结束之后就闲下来了,想把大姐二姐接过去,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见一面。”
张支书听到这话微微一愣,“这一来一回,得花不少钱吧?毕竟车票不便宜啊,你别说吃喝用的。”
韩挚点了点头,“是的,的确要花不少钱,但我们太长时间没聚了,心里想得紧。”
“今年我们村子里呀,发了很多粮食啊,发了很多钱,还有各种东西,我算了算能够支撑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相聚。”
一听这话,张支书来了兴趣,“小韩,你们村里到底发了多少粮食呀?”
粮食才是最直观的。
韩挚回答:“我们村里今年壮年发了八百斤玉米,一百五十斤的稻谷。老人和小孩六百斤的玉米和一百斤的稻谷。”
“我和我媳妇加起来就有一千六百斤的玉米和三百斤的稻谷,足够我们兄弟姐妹相聚吃的。”
张支书微微一愣摇了摇头,“小韩,你说谎了吧,怎么可能分这么多粮食呢?”
韩挚连忙解释,“张支书,我没有骗你。因为我们村里有平菇大棚,卖了平菇之后,社员能分到不少钱。”
“因此我们老支书就决定交公粮只交国家规定的那一种,派购粮没有交,所以才能分这么多的粮食,我没有说谎。”
“刚刚我塞给张大娘的两块肥皂,也不是我花钱买的,是我们当地的日化用品厂,拉了一卡车的肥皂和涂脸的面霜,来我们村换大白猪。”
张支书又是一愣,韩挚这个小伙子给他带来太多的震惊,“一卡车的日化用品,得换多少头猪啊?”
韩挚回答:“四十二头,我们村里养了七百零二头猪,需要上交给县里二百一十头,剩下的,村里自行处理,我们就用来换布,换鞋……”
张支书一听这话,黑着脸,“小韩,你这孩子长得挺好,人看上去也正派,怎么满口胡言呢?”
韩挚一听这话,就知道张支书不信,“张支书,您现在不信不要紧,张同志稍后会派人去我们村子里学习,到时候他们亲眼看到,就会相信了。”
张支书半信半疑地看向二弟。
张支书点了点头,“大哥,我准备稍后就派人过去。”
“到时候给我仔细看清楚,如果可行,咱们跟着学习。谁不想多分粮食,多吃肉啊!”
“就是,大哥我心中有数,记着呢。”张同志笑道,跟着大哥,带着韩挚一起朝着知青点所在的窑洞走去。
男知青住在一起,女知青主动另外三个窑洞。
张支书在外面大声喊:“韩敏同志,有人找。”
西北汉子的声音比较粗犷,也很响亮。
不一会儿,就有一个穿着薄棉袄的年轻女子打开门,“张支书,谁找我啊?”
韩挚看着黑不溜秋的大姐,心疼坏了。
以前大姐是他们那一片最娇俏的姑娘,可现在又黑又瘦,好在精神状态不错。
“大姐!”韩挚此时也顾不得那么多,朝着韩敏跑了过去,“我是小挚啊!”
韩挚点头,“是的,经济效益相当高,目测我们村里今年能人均发五百到七百块钱,这是大约的估计,总之收益比以前高很多。”
“县里的几个企业,纺织厂用他们的纺织品跟我们换大白猪,鞋厂给我们用橡胶鞋换大白猪……我们乡下没工业票,这样以货换货,现在这些东西都用不完。”
听着韩挚滔滔不绝地说着村里的事情,张同志希望韩挚说的是真的。
那样,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张同志越听越感兴趣,恨不得现在就跟韩挚亲自去一趟宋家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韩挚说的,说不定是真的。
终于在下午两点,到了酸枣子沟。
入眼都是窑洞,门口的树上,树叶落了一地,风大,而且又干燥。
这里的人皮肤黝黑,人看着也比较显老。
韩挚心里激动,恨不得现在就去见大姐。
张同志拉着韩挚的胳膊,“反正都到了,你先来我家吃饭。毕竟知青的粮食都是有数的,而且在一起吃饭,也不好用大家的粮食,单独给你做。”
“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叔,你就来我家吃饭。吃过饭,我叫我大哥,这里的大队支书,我们送你一起过去。”
听到张同志这么说,韩挚也不好继续拒绝张同志的好意,“我来的时候,我媳妇给我换了饭票,我给你钱和饭票。”
张同志大手一挥,“要是给钱给票,那就是看不起我。你要是真的想感谢我,等我派去的人跟着你去你们村子,你帮忙照应一下。”
“一定要把相关的技术学到,就当是回报我了,小韩,你说这样行吗?”
这才是张同志的目的。
韩挚点头,也不跟张同志客气,“行,这是必须的。我韩挚也是说话算话的人,这事情包在我身上,保证让两位同志能够学成归来。”
张同志回到家,家人正准备吃饭,午饭吃得晚,晚饭就不吃了,一天两顿饭。
做的饭,都是正好的。
看到韩挚和张同志过来,张同志的大嫂,赶紧放下碗筷,去给小叔子做饭。
毕竟小叔子在县城当官,他们在村里也过得好,还得好好招待小叔子。
韩挚的碗里有大碗的面条,里面还有两个鸡蛋。虽然这是村支书家里,那也是很好的饭菜。
张同志的碗里,只有点鸡蛋碎,两个鸡蛋都在他的碗里。
老区的百姓热情好客,一点不假。
韩挚也记下了这份人情,等到了宋家村,他也盛情地招待张同志派去的人。
等吃完饭,张大伯笑呵呵,“小韩,你大姐叫什么名字呀?”
韩挚回答:“张支书,我大姐叫韩敏,今年已经二十五了!”
张大伯听到这话眼睛一亮,“原来是韩敏同志,她经常收到信,就是你写过来的吧?”
韩挚点了点头,“兄弟姐妹天南海北的,见一面太难了,所以我们就只能通信。”
“今年我跟大哥商量好,秋收结束之后就闲下来了,想把大姐二姐接过去,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见一面。”
张支书听到这话微微一愣,“这一来一回,得花不少钱吧?毕竟车票不便宜啊,你别说吃喝用的。”
韩挚点了点头,“是的,的确要花不少钱,但我们太长时间没聚了,心里想得紧。”
“今年我们村子里呀,发了很多粮食啊,发了很多钱,还有各种东西,我算了算能够支撑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相聚。”
一听这话,张支书来了兴趣,“小韩,你们村里到底发了多少粮食呀?”
粮食才是最直观的。
韩挚回答:“我们村里今年壮年发了八百斤玉米,一百五十斤的稻谷。老人和小孩六百斤的玉米和一百斤的稻谷。”
“我和我媳妇加起来就有一千六百斤的玉米和三百斤的稻谷,足够我们兄弟姐妹相聚吃的。”
张支书微微一愣摇了摇头,“小韩,你说谎了吧,怎么可能分这么多粮食呢?”
韩挚连忙解释,“张支书,我没有骗你。因为我们村里有平菇大棚,卖了平菇之后,社员能分到不少钱。”
“因此我们老支书就决定交公粮只交国家规定的那一种,派购粮没有交,所以才能分这么多的粮食,我没有说谎。”
“刚刚我塞给张大娘的两块肥皂,也不是我花钱买的,是我们当地的日化用品厂,拉了一卡车的肥皂和涂脸的面霜,来我们村换大白猪。”
张支书又是一愣,韩挚这个小伙子给他带来太多的震惊,“一卡车的日化用品,得换多少头猪啊?”
韩挚回答:“四十二头,我们村里养了七百零二头猪,需要上交给县里二百一十头,剩下的,村里自行处理,我们就用来换布,换鞋……”
张支书一听这话,黑着脸,“小韩,你这孩子长得挺好,人看上去也正派,怎么满口胡言呢?”
韩挚一听这话,就知道张支书不信,“张支书,您现在不信不要紧,张同志稍后会派人去我们村子里学习,到时候他们亲眼看到,就会相信了。”
张支书半信半疑地看向二弟。
张支书点了点头,“大哥,我准备稍后就派人过去。”
“到时候给我仔细看清楚,如果可行,咱们跟着学习。谁不想多分粮食,多吃肉啊!”
“就是,大哥我心中有数,记着呢。”张同志笑道,跟着大哥,带着韩挚一起朝着知青点所在的窑洞走去。
男知青住在一起,女知青主动另外三个窑洞。
张支书在外面大声喊:“韩敏同志,有人找。”
西北汉子的声音比较粗犷,也很响亮。
不一会儿,就有一个穿着薄棉袄的年轻女子打开门,“张支书,谁找我啊?”
韩挚看着黑不溜秋的大姐,心疼坏了。
以前大姐是他们那一片最娇俏的姑娘,可现在又黑又瘦,好在精神状态不错。
“大姐!”韩挚此时也顾不得那么多,朝着韩敏跑了过去,“我是小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