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好啊,你们这些当叔叔的都这么信不过自己的大侄子,好,那我就让你们信得过,想不信都不行!”
“来人!”
朱元璋身边的大太监走了过来。
“皇上。”
“立刻给分封各地的藩王写信,叫他们把妻子孩子都送回京中居住,就说咱这个当爷爷的想孙子孙女们了!”
“是!”
就在那大太监要下去安排人给分封各地的藩王写信之时,忽然只听到外面悲嚎一声。
“不好了,不好了,皇上,晋王世子进城报丧,已经行至宫门口了!”
“你说什么?”朱元璋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瞪着一双眼睛。
“你说什么?咱的儿子怎么了?咱的儿子怎么了?”
那报信的太监哆哆嗦嗦的又重复了一遍:“皇上,晋王世子进京报丧,晋王病逝了!”
“咱的儿子……咱的儿子……”
朱元璋晃晃悠悠的走向大殿门口,那大太监急忙过来搀扶朱元璋。
正在这时,朱元璋忽然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
“不要让咱的儿子们骨肉分离了,不要让咱的儿子们骨肉分离了,让咱的孙子孙女儿们就好好的在家呆着,朕的儿子……朕的儿子……”
朱元璋前脚刚踏出大殿门口,后脚就晕倒在地。
晋王病逝的消息和皇上晕倒的消息,一起到了韩王府。
朱松听了之后心里咯噔一下,糟糕!糟糕!怎么就把自己这个早逝的三哥给忘了?
如今老爷子已经古稀高龄,先前承受了丧妻之痛,又接连承受了两次丧子之痛,现在又来了一次,如果老爷子这次挺不过去的话,不用等到过了年,自己这辈子回不到辽东就已经成了事实。
朱松带着王妃赶紧进了宫里。
此刻京师之中只有韩王一位藩王,除了韩王以外,还有燕王的三个儿子以及燕王妃在。
朱松进宫的途中一直忧心忡忡,若是老爷子真的挺不过这一关,那自己恐怕真的要永远待在朱允炆的眼皮子底下了,这辈子都别想回到辽东了。
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哪怕是做最后的挣扎,朱松也要尝试一下,不能就这么老老实实的留在京师,辽东还等着自己回去,那儿还等着自己打造成为大明朝的天下粮仓。
但是朱松一时心乱如麻,也想不出一个具体的计划,没办法只能先暂时看望父皇。
到了朱元璋的寝殿,燕王妃已经带着三个儿子先到了,除了燕王妃一家以外,皇太孙朱允炆,也在一旁候着。
朱允炆看到朱松来了轻声叫道:“二十叔。”
朱松此刻也顾不上行礼了,一把抓住朱允炆的手。
“殿下,父皇怎么样了?怎么样了?”
朱允炆眉头紧锁,忧心忡忡的说道:“太医们刚才来看过了,皇祖父一时挺不住悲痛,血气上涌,皇祖父的身子已经经不起这么折腾了,所以便晕倒了,现在太医们还说不好能否救治得了。”
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
难道自己真的要重蹈覆辙?
燕王妃看着朱松脸一下子白了,脚步不稳,差点瘫坐在地上,便上前劝道。
“二十弟,此时当务之急,你要保证好自己的身体,你我还有弟妹,轮流侍候父皇。”
“孤也要,孤也要……”
皇太孙在一旁说着,燕王妃回答道:“太孙殿下,父皇病倒了,这正事还是要做的,皇太孙有批阅奏折之权,不管怎么说,这也是父皇希望的!”
“都这个时候了,孤哪还有心思去批阅奏折?”
朱松也劝道:“太孙殿下,越是这个时候,太孙越要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国事不能耽搁,如今我大明朝万象更新,正是关键之时万万不能耽误!”
朱允炆听了之后看了一眼床榻上仍旧昏迷的皇祖父,不得已,只能点了点头。
朱允炆离开了皇祖父的寝殿,出门之时正好看到太医院的其他太医们围在一起又是摇头又是叹息的,朱允炆一时气极便上前对这些太医们说道。
“皇祖父若是有任何不测,孤一定要你们整个太医院陪葬!”
那些太医们吓得连连跪在地上求饶,朱允炆却听不得他们的解释,一甩袖袍走了。
这话都被朱松和燕王妃听见了。
此时此刻朱松和燕王妃心中想的是一样的。父皇无论如何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有事,若是父皇这个时候真的出了事,不光朱松一家,只怕是燕王妃和三个世子也都要留在应天了。
朱元璋一直昏迷着,昏迷了整整三天,这期间一直是朱松、韩王妃还有燕王妃在一旁侍候。
第三日,还是夜半子时,朱元璋悠悠的睁开了眼睛。
鬼门关走了一遭,朱元璋睁开眼睛喊的第一个词是。
“儿啊……我的儿啊……”
此刻燕王妃就伏在榻上,韩王和韩王妃则在一旁倚着寝殿的椅子和柱子睡着了。
听到朱元璋的声音,燕王妃抬起头来瞧见,父皇醒了过来心中一喜,又听得父皇嘴里面一直念叨着儿子,此刻距离父皇最近的儿子就是二十弟。
燕王妃赶紧起身,拖着酸麻肿胀的腿将朱松唤醒。
“二十弟,二十弟你快醒醒,父皇醒过来了一直念叨着儿子,你快去!”
朱松睁开眼睛听到四嫂的话之后,立即连滚带爬的来到父皇的窗边,握住父皇的手轻声的叫道。
“父皇,孩儿在这儿,孩儿在这儿!”
朱元璋听到儿子的声音,转过头来,再看到自己的老二十之后,松开朱松的手,轻轻的摸了摸朱松的脸颊。
“儿啊,好儿子……”
朱元璋刚刚醒过来,看到老二十的第一眼就想问为什么和儿媳妇分床睡,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罢了罢了,儿子们长大了,自己当初封了九大塞王,从东到西打头的第一个就是老二十,这是自己的尊王攘夷,自己必须要帮儿子们贯彻下去。
纵然自己有再多的不舍,可是自己的老二十有远见,有抱负,更有能力,他若能让大明全天下的百姓吃饱饭,这是朱家的大功一件,大明、朱家将无愧于天地。
“来人!”
朱元璋身边的大太监走了过来。
“皇上。”
“立刻给分封各地的藩王写信,叫他们把妻子孩子都送回京中居住,就说咱这个当爷爷的想孙子孙女们了!”
“是!”
就在那大太监要下去安排人给分封各地的藩王写信之时,忽然只听到外面悲嚎一声。
“不好了,不好了,皇上,晋王世子进城报丧,已经行至宫门口了!”
“你说什么?”朱元璋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瞪着一双眼睛。
“你说什么?咱的儿子怎么了?咱的儿子怎么了?”
那报信的太监哆哆嗦嗦的又重复了一遍:“皇上,晋王世子进京报丧,晋王病逝了!”
“咱的儿子……咱的儿子……”
朱元璋晃晃悠悠的走向大殿门口,那大太监急忙过来搀扶朱元璋。
正在这时,朱元璋忽然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
“不要让咱的儿子们骨肉分离了,不要让咱的儿子们骨肉分离了,让咱的孙子孙女儿们就好好的在家呆着,朕的儿子……朕的儿子……”
朱元璋前脚刚踏出大殿门口,后脚就晕倒在地。
晋王病逝的消息和皇上晕倒的消息,一起到了韩王府。
朱松听了之后心里咯噔一下,糟糕!糟糕!怎么就把自己这个早逝的三哥给忘了?
如今老爷子已经古稀高龄,先前承受了丧妻之痛,又接连承受了两次丧子之痛,现在又来了一次,如果老爷子这次挺不过去的话,不用等到过了年,自己这辈子回不到辽东就已经成了事实。
朱松带着王妃赶紧进了宫里。
此刻京师之中只有韩王一位藩王,除了韩王以外,还有燕王的三个儿子以及燕王妃在。
朱松进宫的途中一直忧心忡忡,若是老爷子真的挺不过这一关,那自己恐怕真的要永远待在朱允炆的眼皮子底下了,这辈子都别想回到辽东了。
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哪怕是做最后的挣扎,朱松也要尝试一下,不能就这么老老实实的留在京师,辽东还等着自己回去,那儿还等着自己打造成为大明朝的天下粮仓。
但是朱松一时心乱如麻,也想不出一个具体的计划,没办法只能先暂时看望父皇。
到了朱元璋的寝殿,燕王妃已经带着三个儿子先到了,除了燕王妃一家以外,皇太孙朱允炆,也在一旁候着。
朱允炆看到朱松来了轻声叫道:“二十叔。”
朱松此刻也顾不上行礼了,一把抓住朱允炆的手。
“殿下,父皇怎么样了?怎么样了?”
朱允炆眉头紧锁,忧心忡忡的说道:“太医们刚才来看过了,皇祖父一时挺不住悲痛,血气上涌,皇祖父的身子已经经不起这么折腾了,所以便晕倒了,现在太医们还说不好能否救治得了。”
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
难道自己真的要重蹈覆辙?
燕王妃看着朱松脸一下子白了,脚步不稳,差点瘫坐在地上,便上前劝道。
“二十弟,此时当务之急,你要保证好自己的身体,你我还有弟妹,轮流侍候父皇。”
“孤也要,孤也要……”
皇太孙在一旁说着,燕王妃回答道:“太孙殿下,父皇病倒了,这正事还是要做的,皇太孙有批阅奏折之权,不管怎么说,这也是父皇希望的!”
“都这个时候了,孤哪还有心思去批阅奏折?”
朱松也劝道:“太孙殿下,越是这个时候,太孙越要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国事不能耽搁,如今我大明朝万象更新,正是关键之时万万不能耽误!”
朱允炆听了之后看了一眼床榻上仍旧昏迷的皇祖父,不得已,只能点了点头。
朱允炆离开了皇祖父的寝殿,出门之时正好看到太医院的其他太医们围在一起又是摇头又是叹息的,朱允炆一时气极便上前对这些太医们说道。
“皇祖父若是有任何不测,孤一定要你们整个太医院陪葬!”
那些太医们吓得连连跪在地上求饶,朱允炆却听不得他们的解释,一甩袖袍走了。
这话都被朱松和燕王妃听见了。
此时此刻朱松和燕王妃心中想的是一样的。父皇无论如何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有事,若是父皇这个时候真的出了事,不光朱松一家,只怕是燕王妃和三个世子也都要留在应天了。
朱元璋一直昏迷着,昏迷了整整三天,这期间一直是朱松、韩王妃还有燕王妃在一旁侍候。
第三日,还是夜半子时,朱元璋悠悠的睁开了眼睛。
鬼门关走了一遭,朱元璋睁开眼睛喊的第一个词是。
“儿啊……我的儿啊……”
此刻燕王妃就伏在榻上,韩王和韩王妃则在一旁倚着寝殿的椅子和柱子睡着了。
听到朱元璋的声音,燕王妃抬起头来瞧见,父皇醒了过来心中一喜,又听得父皇嘴里面一直念叨着儿子,此刻距离父皇最近的儿子就是二十弟。
燕王妃赶紧起身,拖着酸麻肿胀的腿将朱松唤醒。
“二十弟,二十弟你快醒醒,父皇醒过来了一直念叨着儿子,你快去!”
朱松睁开眼睛听到四嫂的话之后,立即连滚带爬的来到父皇的窗边,握住父皇的手轻声的叫道。
“父皇,孩儿在这儿,孩儿在这儿!”
朱元璋听到儿子的声音,转过头来,再看到自己的老二十之后,松开朱松的手,轻轻的摸了摸朱松的脸颊。
“儿啊,好儿子……”
朱元璋刚刚醒过来,看到老二十的第一眼就想问为什么和儿媳妇分床睡,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罢了罢了,儿子们长大了,自己当初封了九大塞王,从东到西打头的第一个就是老二十,这是自己的尊王攘夷,自己必须要帮儿子们贯彻下去。
纵然自己有再多的不舍,可是自己的老二十有远见,有抱负,更有能力,他若能让大明全天下的百姓吃饱饭,这是朱家的大功一件,大明、朱家将无愧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