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九,大唐京师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



    作为李唐帝国第一殿,自从太宗皇帝为高祖修筑了这座恢弘的宫殿后,之后的历任李家帝王,当然那位自号武周的女神龙不在此列,他们都将这座宫殿作为起居生活中心。皇帝平日都在此殿朝见群臣、听政及举行朔望册拜等典礼活动,也是皇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央。



    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一丈高的台基上,整个殿高于地平四丈。远远望去,含元殿背倚蓝天,高大雄浑,慑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听政,可俯视脚下的长安城。殿前有三条“龙尾道”,是地面步入大殿的阶梯。龙尾道分为三层,两旁有青石扶栏,上层扶栏镂刻螭头图案,中下层扶栏镂刻莲花图案,莲花图案被阵法大师用术法神通牵引五行之材中的水象,分布各处,用于祛火,来确保整座大殿不受火侵。



    含元殿前有翔鸾、栖凤二阁,阁前有钟楼、鼓楼。每当朝会之时,上朝的百官在监察御史们的监审下,分别立于钟鼓楼下,等候晨钟敲响,便依次进入朝堂。朝会进行之际,监察御史和谏议大夫们立于龙尾道上层扶栏两侧。群臣依据品阶高低分列大殿两旁,上首中央就是那个人间第一的九五之尊。



    大明宫与其地基龙首山似乎构成一幅龙图,龙首山为头,含元殿座镇尾腹,驾驭着巨龙,殿前的龙尾道,阶梯麟麟,形似龙尾。当时太宗李世民修筑这座宫殿的时候不仅调动了整个太史局,就连全国上下稍有名望的道士高僧也请了不少,命他们起卦占卜,画符作法,不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守护阵法,都做到了极致完美。



    今夜的含元殿,一弯新月划过精致的角楼,给高墙深宫洒下一片朦胧清冷的月华,皇宫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远远望去,那一座座明黄的宫殿像扎在大地上一样。坐落在树丛中的宫殿,露出一个个琉璃瓦顶,恰似一座金黄的岛屿。浮萍满地,碧绿明净。飞檐上的两条盘龙,金鳞金须,活灵活现,内敛中渗透着狰狞的霸气,择人而噬之姿欲飞!



    当今天子李隆基在含元殿急召群臣,本来是十万火急的商议如何应对叛军来袭,到后来却因高适一言鬼使神差的变成了歌舞盛典,仿佛潼关那边雄踞的几十万大军,已经被人弹指间灰飞烟灭了,此刻的境况更像是在办庆功宴!



    此刻的大殿上,坐在距离天家五尺之位的高适可是万众瞩目,所有人的眼睛耳朵都朝着这边转动,密切留意着君臣二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问一答。



    皇帝问话,高适自然不敢有所隐瞒,当即就在心里揣摩措辞,如何回奏。与皇帝对答,错一个字都不行,伴君可比伴虎凶险多了,虎吃人只一个,君若吃人,可是会祸及九族。



    “回禀陛下,下臣这就将那一行中颇为神异离奇的境遇如实禀奏。若有失言妄语,还望陛下恕罪。”



    皇帝很随意,摆摆手:



    “爱卿但说无妨”!



    “多谢陛下天恩,下臣惶恐。但说那是天宝三载秋,下臣与李杜二兄已伴游两月有余,吾等于孟诸野泽狩猎,在吹台梁园赋诗,品味陈年佳酿,笑谈天下大势,李杜二兄才华实乃下臣毕生仅见,恣情纵意快意潇洒,吾愧不及二人万一!李兄当时已是名满天下,杜兄虽然声名不显,但依下臣看来,杜兄腹中之才华,绝不在李兄之下!”



    听了高适这般评语,皇帝对那个无名之辈的杜子美兴趣浓厚,李白那个混帐东西他李隆基是再清楚不过了。那个泼皮无赖即能让自己的贵妃为他欢心研墨,又敢提剑劈砍杨国忠,还曾叫高力士为他提靴,甚至喝醉了连他这个皇帝老大都不鸟,最后实在是没了体统神憎鬼厌,惹得整个朝堂怨声载道,明明连个县丞都未必能做的好,偏偏自命不凡非得说他是宰相之才,朕要让你当了宰相,估摸早都被气死了。可偏生这蠢货就是才情好,往前五百年往后五百年,朕敢断言,绝无一人能出其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听听写的这酸词,真是叫人咬牙切齿,真是叫人刻骨铭心。



    眼前这个高适皇帝不熟,但他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写的真好啊,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写出这等神句,绝绝是个大才!



    只是听他说了半天,那与他同行的第三人单以才学竟还在李高二人之上,天下怎么可能还有高过李白的山,皇帝是实在不信!



    “高爱卿,不知这位如此惊才绝艳的杜子美出身何处?可有佳作?为何如此大才朕竟是从未曾听闻?难道乡野遗贤到了今日依然如此之多?”



    “回禀陛下”



    高适听了皇帝的问询,立马正襟危坐,前几句好答,后一句可就凶险多了。杜甫出身清白,可算的是名家之后,作品更是精彩,光他认为冠绝当代的就有很多。只是皇帝最后那句“乡野遗贤”可就非比寻常了。



    一代奸相李林甫害怕新近学子功名加身之后进入朝堂,阻断稀释了自己的权利,害怕这些人对自己构成威胁,便欺上瞒下,将天下贤才一言蔽之。此一举使得多少明珠暗投,大唐多少栋梁因此埋没。好友杜甫刚好就在此列,



    虽然皇帝陛下最后拨乱反正,处置了李林甫一脉,可青春易逝岁月不回,那十数年间耽误的人才已是百不存一。罪虽在李林甫,可皇帝也有纵容之过,就跟眼跟前的安禄山一样,罪在杨国忠,皇帝却也不能免责。杨国忠刚才赌博式的拉皇帝下水来自保,他可不比杨国忠,那个蠢人只会说蠢话办蠢事,他高适可是姓高,高明的高。



    “乡野之间或有遗贤,不过风波过后,据臣所知,才华出众者皆受陛下感召,大概都是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大唐运势依旧蒸腾之上!”



    看高适这回答的,轻描淡写,即化解了皇帝的尴尬,又拍了陛下的龙屁,不愧是姓高,实在是高。



    听了高适的回答,皇帝果然心下舒畅,只觉得杯中的葡萄美酒更加醇香甘甜。



    “至于杜兄其人,祖上虽非名门望族,却也以读书立世,先祖从南北朝时便已为官,家学渊源,门风甚佳。其祖便是那略有名声的杜审言,其祖之才就连则天顺圣皇后也是颇为肯定!”



    高适将杜甫的家学来历如实禀报,皇帝听了也是有些印象。静默思索了一会,才想起来杜审言这个人。



    “不曾想此人竟是杜审言的孙辈,只是不知这位小小杜会不会如他祖父一般,才气为人所喜,狂傲为人所厌!”



    原来杜甫的这位祖父也确实是个名气响亮的角色,一来他才华确是了得,二来品性实在狂傲。杜审言进士出身,家学深厚,当时和宋之问齐名,工于五律,擅长文章。他的诗写得如何?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尊为唐初五律之首,甚至可以算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能开创一个体裁,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他的那句“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也算是神来之笔了。



    只是这杜审言自恃才大,目中无人,如此脾性在官场上自然不受欢迎,甚至到了让人讨厌的程度。



    杜审言能狂到什么程度?他曾经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你看看,屈原、宋玉的文章他都瞧不上,王羲之的书法他也是嗤之以鼻。古人自然不会跳出来和他计较,可他对同代的人也毫不客气。



    杜审言在京城任修文馆直学士一职时,有一次喝醉了后对同桌众人口出狂言,他说:“苏味道必死”。要知道当时的苏味道可是杜审言的顶头上司,也是当时的一位名仕。别人不解这是何意,就问他苏味道因何而死?杜审言竟然回答说苏味道如果看到我写的文章,肯定会羞愧而死。这话说得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这样的人不被人把嘴打烂都算老天不开眼!



    杜审言后来果然因为他的破嘴惹事被贬,被下放到地方州府以后仍然不知悔改,对待同僚或上司,还是一律不放在眼里,经常的冷言讥讽。同僚和上司实在是受够了这鸟人的鸟气,便罗织了一些罪名把他下狱并判处死刑。



    杜审言有个十六岁的儿子叫杜并。杜并听闻生父被人冤枉后便决定为父报仇,杜并从小文武兼修,枪棒功夫了得,加之少年血性,听闻父亲含冤入狱,便潜入长官府,刺杀了那位冤枉自己父亲的周季重,杜并也因为双拳难敌四手,被衙府侍卫当场杀死。此事一出便震惊朝野,众人皆称杜并刚烈以为孝子,许国公苏颋更是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武则天也是闻知此事,便召杜审言入京师亲自提审此案,了然内情后一来感慨杜并的一腔热血,二来欣赏杜审言的诗文才华,不仅免了罪,还授著作佐郎,再迁膳部员外郎。



    杜审言为人除了狂傲无边外,更有不齿之处。他曾为了私利去攀附武则天的宠男张易之兄弟,还和宋之问一道借机打击李氏宗亲。杜甫出生那一年,刚好唐玄宗继位,四年前杜审言便因病去世了。杜审言幸亏死得早,要是再多活几年,肯定会和宋之问一样的下场,免不了被这位铁血帝皇秋后算账。李隆基对于那些攀附张易之兄弟,打击李氏宗亲的人可绝对算不上仁慈。



    心里了然了这位小小杜的来历后,玄宗皇帝不由得从心里对这位素未蒙面的小小杜兴致索然。什么藤上结什么瓜,祖父如此,孙辈依然,当下也不再问询,由着高适继续汇报。



    高适多玲珑一人,察言观色已是炉火纯青,本不想继续纠缠杜甫的问题,可实在是爱惜这位好友的才学,不忍心好友碌碌一生,忍着皇帝的不开心,小心翼翼的试探问道:



    “不知陛下可曾听闻《三大礼赋》?”



    玄宗停了杯中酒,思索了良久,才试探性的问道:



    “可是《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三篇?”



    高适闻言当下喜不自胜,手脚都有些激动的发颤,情真意切的赶忙答道:



    “陛下真乃千古名君!文韬武略不输太宗,正是这三篇,能劳陛下费神强记,杜兄得享皇恩浩荡啊!”



    玄宗听了这般恭维的话,心里非常受用,他一生都是以太宗为目标,势要比肩太宗功勋,现下能被臣子认可,而且这番认可的话语可不同于那些无病呻吟的吹捧拍马,言辞恳切神态激动,没看到高适兴奋的都快手舞足蹈了么,要不是顾及君臣体统,真恨不得给自己磕头行礼了!



    “难道这三篇竟是此人所为?”



    “回禀陛下,此三篇正是杜甫所书。闻字识君,杜兄之才学品性,想来陛下定会明察秋毫!”



    “若当真如此,此人真乃不出世之大才!朕犹记得,初读此三篇时也甚是欢喜。”



    顿了顿,皇帝接着说道:



    “朕记得那是天宝十年正月,依照旧礼,要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预献祭赋里有这三大礼赋,朕审阅时就对此三篇大为赞赏,也命李林甫传唤其作者,在集贤院亲自验试,留待大用。莫非他验试不过?不然以如此才情怎会为朕所不知?”



    高适闻听此言,心下冷笑,一个二十三岁刚入世就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天才,怎么可能连那小儿科的验试都通不过呢?验试一番仅得个“参列选序”的资格,只是等候朝堂分配,最终石沉大海不了了之!要不是主试者仍为李林甫,今日的杜甫怕早已是身着红袍的朝堂重臣了!



    “回禀陛下,杜兄为人不仅才情高绝出众,品性更是极佳。此君心怀天下,志向宏伟,悲天悯人,所习所作皆是有感而发,一字不曾矫揉,一行不曾龌龊,举手投足隐隐有圣人风范。下臣是极佩服的!只是曲折种种,一直未能照耀!”



    李白与杜甫,高适明显更推崇的是后者。李白是个跳脱潇洒的人,浪漫不羁,隐隐有出尘之势。他们一行三人寻了几个月的仙人,在高适看来,仙人其实就在咫尺,李白一言一行可不就是个仙人么。李白不仅才华天下共知,而且道学也是深厚,就连一身剑法也是了得,每到名山大川处,他总能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几个好友。别人是接触越久了解越深,李白洽洽相反,相处越久了解越浅,放佛他有无数的秘密等着你发掘,今天见识了一个,明天蹦出来两个,琴棋书画,弓马骑射,烹煮酿蒸,渔农采摘,好似就没有李白不会的,你说这样的人算不算神,算不算妖。



    杜甫则就不同了,跟他一样诗书出身,除了学问好之外就是普通人。李白是云,杜甫是山。所以相比而言,高适更喜欢那个摸得着抓得住的血肉之躯。今天好不容易能有面圣的机会了,他心里明白,从今夜开始,大唐朝堂必定会有他高适一席之地,所以趁此良机,能为好友多说几句好话自然是老天开恩。至于李白,不是他不想求皇帝的恩情,实在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皇帝给李白的恩宠,随便洒点出来都比给他高适的多几层楼。



    此刻的玄宗皇帝通过高适也算是重新认识了杜甫这个人,心里暗暗记下了,如果有机会,此人还是要打捞上来,试着用用,说不得就是个国之栋梁。理清了这一行三人的底细,君臣就开始闲话,高适也汇报起来他们一行遇到的奇闻怪事!



    “回禀陛下,下臣记得那是在王屋山地界。此山被陛下敕封为“道教第一洞天”,风光秀丽自不言表,单就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传闻就值得一游。李兄一如既往,言说有旧友仙人就在此山,当得一游。此仙长法号道隐名唤司马承祯,想来陛下是知晓的!”



    高适口中的这位司马仙人,玄宗皇帝何止知晓,他太知晓了。自从高适说到王屋山开始,李隆基的心立刻就十二分警觉起来,那可是此生最大的机密,莫非那李白也知道了,若果是真,李白立时就得去死。



    心思电转的李隆基稳住性子,先将杀意完美掩饰,且听这高适继续往下说。



    心高气傲的李隆基对当世贤才真心敬佩的没有几人,可对这位司马承祯却是深加礼待,呼为“道兄”。



    作为老子李耳的后辈,玄宗皇帝继位以后,特意下了诏书,言说为了皇道气运巩固,特意举行大典加封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后又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进封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在全国范围内增建老子庙,两京改称太清官、太微宫,亳州老子庙亦称太清官,天下诸州的改称紫极宫。诸宫皆拟宫阙之制,祭献太清官的礼仪与祭献太庙同。玄宗又命各地铸造老子像,或绘祀老子像。老子不仅是唐王朝的“圣祖”,而且也成了护国、护教神。



    至于如此大费周章的背后,天下间仅有寥寥数人知晓。



    司马承祯乃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据说乃是曹魏太常司马馗后代。他少时笃学好道,却无心做官,后来受天人感召,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开始学习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此人博学多才,善长文学,修养极深,道家神通境界更是莫测,又喜好钻研篆书,他写的篆书自成一体,叫作“金剪刀书”,平日多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



    早在玄宗祖母武则天时就听闻其名声巨大,下旨将他召至京都洛阳,女神龙先是赞美他道行高操,之后见识了他的仙法神通后更是亲降手敕。后来唐睿宗景云二年又召他入宫,皇帝李旦亲自询问其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并以此本引经据典,提出不少天家真言。他的那番回答不卑不亢深入浅出很合帝意,被赐以法器宝琴及霞纹帔。



    到了玄宗自己这,不甘人后,他也于开元九年亲派其弟司马承祎迎其兄司马承祯仙长入宫,亲受法篆,奉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又因密事,召其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当时的宰相张说、张九龄等都以此仙长为师。开元二十三年,司马承祯羽化升仙,时年九十六岁,玄宗亲自下诏,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称“正一先生”。诏以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命其弟子薛季昌主持其道观。又特别下命让衡州府铸法器铜钟一口赐于观中,此钟造型严密,符箓高深,重四千斤,又得了“正一先生”遗留仙气滋养,震慑山川,降妖伏魔,是一件难得的道家至宝。



    听闻李白带着好友要去王屋山寻这位真人,玄宗心生杀机,但嘴上不禁出言嘲笑。看来果然在朕身边没白晃悠,真仙假妖倒是还知道了几个,只是你若真知道些不该知道之事,那可就是你自寻死路,怨不得我心狠。以前“白云子”就对那李白极为赞赏,欣赏其才华,更爱其不羁,常言李白道法天生自然,是个修仙的好根骨。李白自己对于这位老神仙也是佩服爱戴,刚被皇帝打发走了就直奔“白云子”那去了,只是你李十二也不做做功课,这趟王屋山求仙之旅注定是白跑一趟喽!



    哈哈,有趣有趣!



    哼哼,该杀该杀!

章节目录

枕刀黄粱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山下岭头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十二章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枕刀黄粱记,一本书并收藏枕刀黄粱记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