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没人过多指责伏罗希洛夫,现实就是如此,没什么好纠结的,在质量与数量的选择面前,数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元帅在其他地方是切实拿出办法来的在t34/85与is1尚不能顺利量产,kv1skv13kv85等试验型号又先后失败、证明不是虎式对手后,他隆重推出了t43。

    t43与t34有75%的零件可以通用,而且进行了两处重大,一是加大了炮塔体积,将炮塔正面装甲厚度增加到了90mm,车体正面装甲则采用了75mm/55度倾角的布局;二是了传动与悬挂系统,即便全车重量增加到了1吨,其机动性依旧可达到t34的水平。由于没有改变太多结构,其稳定性比其他新的重型坦克强得多。

    伏罗希洛夫将节约下来的装甲钢都用于保障t43的生产上了。理论上说,如果t43与4号h型单独对阵,前者占有优势,因为75mm/55度倾角已远远强过4号坦克那80mm的垂直装甲,在4号那门75mm火炮能击破t43正面装甲前,t43那门坦克炮的炮弹就能先击穿4号装甲,在面对虎式时,t43也了更好的防御力,起码1500米以外虎式如果不用钨芯对付t43的正面装甲就存在较大困难。而且一线坦克兵通常还会在正面装甲之外再附加一些履带或从破损坦克上拆下来的钢板,这些不规则的防御措施既增大了跳弹系数又加强了防御能力。

    t43在外形上与t34非常类似,如果不仔细看很容易误认,这就让某些时候的战术策略具备可能。只是,实际上由于t43观瞄设备不够给力,这些优势要打一些折扣,但相比4号至少还是具有部分优势,比起粗制滥造的t34更强得多。因此,在坦克分配上,近卫坦克部队优先换用质量好、性能好的t43,而其他普通部队就装备t34。

    除t43外,伏罗希洛夫另一大贡献是加快推出了su122和su85两种反坦克歼击车,同时果断地停产了su76。面对虎式的切实威胁再加上新的重型坦克一时间不能奏效,病急乱投医的苏联军工部门仿效德军追猎者、突击者的思路拿出了新的坦克歼击车,其中su122和su85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虎式形成致命伤害,而生产难度又大大低于重型坦克,这种应急产品即便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只要能用、管用,斯大林同志总会投以赞赏的目光。

    更何况,没有炮塔的坦克歼击车显著降低了生产要求,油耗也比t34略小,似乎看起来让红军一线部队的坦克装甲车辆数量下降得没那么少,在内部估算时,通常是将坦克和歼击车一起估算进去的在德军这里,歼击车、反坦克炮算是炮兵火力,而在苏军这里,歼击车算是装甲力量。

    这不是自欺欺人,因为攻势作战与防御作战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同环境之下,相同技术兵器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最近3个月被摧毁的虎式坦克有70%以上是因为这些新型反坦克歼击车的战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御这个可能的里海登陆呢?”眼看众人有点哑火,斯大林不慌不忙地问道,“当然,类似增加25万人集团军这种办法就不要说了,有这么多兵力直接推上一线去进攻不是更好吗?”

    众人顿时哑然。

    “总参谋部考虑了三个办法降低出现这种问题的可能性:第一,抽调空降兵进行前线配属,进行针锋相对的战术对攻;第二,尽一切可能加强里海北岸一线防御,埋设地雷,建设半永久性工事、抽调更多的中小军舰炮艇加入沿岸巡逻;第三,增加航空兵力配属,利用空军削弱、迟滞对方攻势。不过,这些办法都比较消极,总参谋部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新想法。”

    华西列夫斯基的眼神炯炯发亮:“干脆就把这批敌人放上来打!在里海滩头,敌人具有优势,我们与其勉强应付,不如爽快把这批敌人放到斯大林格勒城下,争取集中56倍的力量集中消灭这10万敌军。不过,如果这么做,我们在其他方向就只能采取守势。”

    这个设想朱可夫是赞同的,假如来的真是隆美尔那10万人和1000辆坦克,他觉得需要集中至少一个方面军才能予以围歼,而围歼这部分德军比围歼其他战场的德军有利的一点是,他们的补给必须要通过漫长的里海一线,一旦有效掐断,光靠德军空中力量根本无法支持,而失去后勤补给的德军重装备部队很快就会不堪一击这是两人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反向”方案。

    与“反向”方案相对的是“正向”方案,这其实是当初很不成功的天王星行动延续:让德军重兵集团把攻击力量消耗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用人命、街垒工事、城市巷战逐步削弱德军进攻力量,支撑到秋季泥泞期到来,然后投入大量预备队进行反击,与反向方案相比,正向方案的力度要大得多,可能要考虑围歼德军3050万部队,即34个集团军,红军为此需动用的兵力可能要超过200万,不但要调集斯大林格勒战区的全部机动力量,还必须抽调莫斯科战区的全部机动兵力,甚至更关键时候,连远东军区的主力也要抽过来。

    相比较而言,正向方案更中规中矩,整体也在莫斯科保卫战里演练过一遍,而且朱可夫相信,即便德军猜测到正向方案也不可能放弃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如此重要与显著,他不认为轴心会害怕损失而予以放弃。双方比拼的就是速度,到底是德军先攻克斯大林格勒还是红军重兵集团先包围德军进攻部队。

    在他的设想里,正向方案涉及的场面会非常宏大,除了后期需要200万部队进行围歼外,前期他至少也要准备150200万部队进行防御,考虑到陆续损失与增补,整个战役流程需要400万以上红军才能应付,完全是打一场决战的态势,而且是弱势情况下的战略决战。

    担任过基辅军区司令员的朱可夫和大部分人想法不同,他不认为德军会通过进攻莫斯科而最终打一场总决战,理由很简单,德军在南线战区比中央战区更有优势:这里地域广袤、地势平坦,有利于德军装甲力量发挥最大效能;在德军完全控制黑海后,轴心可通过海路、铁路两条通道维持补给,远比中央战区方便;在气候上,南线比中央热得早、冷得晚,而且极端低温更少,这都是有利于大兵团作战和补给的要素;在南线战区作战还能得到罗马尼亚、乌克兰、高加索民族主义者、伊朗、土耳其等配合与协助,这同样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如果他是曼施坦因,他更愿意在南线打一次总决战,而不是去啃莫斯科这根硬骨头。

    至于决战这件事,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甚至还有些期待。倒不是他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他在心里反复盘算过很多次,现在进行苏德战略决战,红军的胜率不会超过20%,但他认为现在这种不痛不痒的维持局面不能再拖延下去了,拖下去会是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毁灭。

    深处中枢的他远比一般人能看到更多东西:苏联粮食产量掉到了战前三分之一,石油产量只有40%,其他工业能力综合计算起来,大约也只有三分之一出头,如果任由德军高比的战术再推进下去,他认为最终的下场只能是窒息。

    他虽然看不到后方民政部分的报告,当他知道情况非常不好,那些新开垦的荒地到秋季前都无法粮食,现在后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已拒绝进食,要把粮食留给家中的年轻人,新生婴儿夭折率据说超过了四分之一主要就是饥饿导致的营养**,工厂里充斥着12岁左右的童工,甚至有些只有10岁出头这年纪本应该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征集纯粹女兵师的行为他也是坚决反对的,但抵挡不住已走火入魔的斯大林同志,最后只能违心地表示同意!

    为了粮食,斯大林同志不但出动布琼尼去中国抢粮、抢牲畜,还与日本进行了交易,即便这样,弄到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将名声搞得很臭!朱可夫清楚地明白,这些不择手段弄来的粮食是绝不会留给后方平民的,他们只有一个用途军粮!

    德国有关高比战术的说法现在已不再是推测或虚幻,情报系统传递过来的消息显示,敌人已将这种想法灌输到每个军官脑袋里,并得到了坚决执行。(未完待续。)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雲\来\阁,或手机访问m.》

章节目录

铁十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百三十一章 城堡(8)-输入法德国铁十字符号,铁十字,一本书并收藏铁十字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