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见来人是个女的,紧张度有所下降,他又咬了一口鱼,这下可把女子气着了。
她冲过来,一把抢下小黑手里的鱼说:“跟我去派出所。”
小黑把嘴里的鱼咽下,低声说:“对不起阿姨,我……”
“少套近乎,谁是你姨。”女人真的很生气,她把炉火上的另一条鱼捡起来,命令小黑说:“走。”
“你听我解释一下好吗。”小黑给女人深施一礼说:“对不起,我不该吃你家的鱼,多少钱,你说个数,我陪你钱还不行吗。”
女人听到这番话,火气有所下降,低头想了想说:“其实你吃两条鱼不算啥,可……也不能得惯瘾呀。”
小黑眼睛眨巴几下,慢慢分析得惯瘾是啥意思,忍不住问了一句:“啥叫得惯瘾。”
女人支吾几下,愣没把这句东北俗语解释出来。
“你别管啥叫得惯瘾,反正你不能白吃我的鱼。”女人怀里的孩子,伸出小手来抓烤鱼,被女人耸了一下说:“别吃,有刺,扎得慌。”
小黑手伸进兜里,摸到昨天与周老板分手时,周老板给他的钱。
他交付了五十元出租车费,又花十块钱吃了一碗面,还剩一百四十块钱。
他数出四十块钱,犹豫一下,再拽出二十块钱,递给女人说:“给你六十块钱,行吗。”
女人没接钱,余怒未消的样子说:“其实我真不是差你这几十块钱,我一个人带孩子,根本没有精力来看鱼。你馋了想吃鱼,就跟我说一声,总不能动不动就来偷呀。”
小黑没听懂啥叫得惯瘾,但他听懂了动不动这句东北口语。
先科普一下:
所谓的得惯瘾,就是养成习惯的意思,就这么简单。
小黑辩解说:“我这是头一次来。”
小黑不遮不瞒,说明自己是外乡人,来启铭镇想住店,结果旅店被查封了。他没地方住,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这里。
“你来这里是走亲戚呀,还是另有啥打算。”女人看在小黑要支付六十元钱的分上,对小黑的来历产生了兴趣。
“我想找个活干。”小黑把钱递给女人。
他看着女人手里的两条鱼,有心把鱼要回来。钱已经付过了,这两条鱼应该属于他。
“这么办吧,你跟我回家去,我把鱼炖一下,再给你做点饭吃。”女人说完,转身便走。
她走出窝棚,回头见小黑愣在那里,又说:“我家就在附近,看见这边有烟囱冒烟了,我才赶过来的。”
小黑微微一笑,暗自责怪自己太不小心了。
既然钱都花了,人家还主动要求他去家里吃饭,小黑也没必要推脱了。
女人家离养鱼池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后窗正对养鱼池。
这是一座只有一间半的土坯房。
进了大门是厨房,跨进房门,就看见屋里有南北两铺炕,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面积。
小黑跟女人走进家门,女人把孩子放在炕上,叮嘱说:“别乱动,妈做饭去。”
小黑跟在她身后,没听清女人是在叮嘱孩子,还是叮嘱他。
他坐在炕边,主动为女人看孩子。
女人回到厨房,先把小黑烤好的两条鱼,放在菜墩上,用刀刮下已经烤糊的鱼鳞,又掏出鱼的脏器,然后往大锅里倒油,用葱姜蒜爆锅,再把收拾好的鱼下进锅里。
随着“滋啦啦”一阵焦灼,一股香味蹿进屋里,小黑闻到香味,也咽起了口水。
女人干活很利落,不大的工夫,就端了一个炕桌进来。
她把炕桌放到火炕上,转身出去,端进烧好的两条鱼,还有一盘大葱炒鸡蛋,以及一盆大米饭。
“吃饭吧。”女人给小黑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又递上筷子。
小黑没接筷子,他又从兜里掏出二十块钱,放在饭桌上说:“这是饭钱。”
小黑开始吃饭,女人抱起孩子站在地上,不管孩子怎样闹着要吃饭,她执意不肯放下孩子。
“一起吃吧。”小黑话音未落,女人便放下孩子,拿来碗筷,一边给孩子喂饭,一边跟小黑拉家常。
小黑实话实说。
他家住小镇,姐姐在启明矿开饭店。他也撒了个谎,说跟姐姐闹矛盾了,不想留在饭店里,又没找到旅店,所以才住进了鱼塘的窝棚里。
“我当你是偷鱼贼了。”女人轻信了小黑的话,同时也放松了对小黑的戒备心。
小黑吃着饭,听女人介绍她家的情况。
女人的老家在黑龙江,几年前和丈夫一起来到这里居住。
丈夫在镇上一个私人包工队打工当瓦匠,去年开春,干活时不小心扭伤了腰,经过跟包工头协商,拿到五千块钱抚恤金。他们就在这里,以每年一千五百块钱的价格,租下这片鱼塘和这户房子。
小黑吃得正香,听说女人仅用了一千五百块钱,就能租下鱼塘和房子,他很感兴趣。
“你家大……”小黑在窝棚里,跟女人叫声姨,遭到女人的拒绝,这会儿他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女人的丈夫了。
“你就叫我姐吧。”女人很善解人意。
“你家姐夫咋没在家呀。”小黑只当跟女人闲聊天。
“别提了。”女人打开了话匣子,根本就收不住。
她告诉小黑,眼看就要过年了,丈夫说进城去寻找大买家,要把辛苦养了一年的鱼,卖出个好价钱,结果,一去就没了踪影,到现在还没回来。
她抱怨说:“这里的人欺生,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经常有人半夜来偷鱼。”
小黑愣愣地看着女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揣摩女人说话的真实度,还是为女人的处境,平添一份同情心。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开始吃饭。
女人着意打量一番小黑,问道:“兄弟,你下一步是咋想的。”
“下一步。”小黑反问一句,不知道女人的话从何而来。
“就不是要找一份工作吗。”女人倒很直率。
她从小黑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了一份诚实。
她急于寻找一个帮手,来帮她照顾鱼塘,又苦于举目无亲,不能尽快找到一个肯帮她的人,她选中了小黑。
“我还没想好。”这是小黑的真心话,他的注意力,没在跟女人聊天上。
女人听了他的话,会心地笑了。她说:“那你就留在我这吧,工钱好商量。”
小黑没有反应。受这个话题影响,他正在考虑自己的下一步。
小镇肯定回不去了,红楼饭店也容不下他。
小黑现在唯一的牵挂,就是徐英怀里的孩子。
不管董兴采用什么手段,要达到什么目的,也不管徐英出于怎样的考量,成了董兴的玩偶,他必须要把这件事弄清楚,然后再决定是否有必要,跟徐英和董兴以死相拼。
“其实这活一点也不累。”女人以为小黑不愿意留下来,她说:“你每天去鱼塘转转,透透冰眼就行。到了晚上,你不愿意住在窝棚里,回我这来睡觉也行。”
女人说到这,居然涨红了脸。
她毕竟是个妇道人家,丈夫又不在家,主动邀请一个陌生男人住进家里,尽管这个人还是个孩子,不会发生什么,她还是感觉有些羞涩。
“我先试试吧。”小黑捋清了思路,他需要一个落脚点。
“太好了。”女人喜出望外,说话也很直白。她说:“我家的条件,你也看见了,先开个价吧。”
小黑笑了。
女人被小黑的笑容迷惑了。
物以稀为贵,她现在急需帮手,小黑在饭店干过,可能要狮子大开口,跟她要一个高价位。
转念又想,反正就是几天的事,不管他要多少工钱,先答应下来。等丈夫回来,再跟他讨价还价也不迟。
“我不要你工钱。”小黑只提出一个要求,每天能让他吃饱饭就行。
这怎么可能呢?
女人再次打量小黑,不禁对小黑的来历产生质疑。
这年头哪有不要工钱,白给人家干活的。
莫非……
还没等女人胡思乱想,小黑先给出答案说:“反正我在这也干不长,就当帮你一个忙了。”
女人的现实处境,让她只能相信小黑的话。
能有一个男人整天围着她家鱼塘转上几圈,晚上窝棚里再有灯光,那些偷鱼贼就不敢再来了。
女人把刚收下的六十块钱,连同小黑又拿出的二十块钱,一起塞进小黑的手里说:“你把这钱收回去吧。”
小黑也不推辞,他收好钱,吃下整碗的饭,问女人说:“我现在干点啥呀。”
女人笑了。
“你先去镇上剪个头,洗个澡吧。”女人的话,提醒了小黑。
他三个多月没理发了,昨晚又在窝棚里委了一宿,这会儿的头发,乱得像鸡窝。
女人拿过毛巾和香皂,装在一个兜子里,又叮嘱小黑说:“你顺便再买一套衬衣,留着替换洗的。”
小黑去了启铭镇,先理发后洗澡,又去商店买了一套衬衣,还特意给女人的孩子,买了一堆小食品。他几乎花光了手里的钱,才赶在吃中午饭之前,返回女人家。
女人正在做午饭。
她把早晨吃剩下的鱼,加上一块大豆腐,还添了几片五花肉和粉条,这就是东北式乱炖。
小黑走进院子,闻到了香味。
“我回来了。”小黑推开房门,见女人一副陌生的目光在看他。
小黑理了发,又洗了澡,女人乍看上去,有些陌生了。
女人叫郑娟,今年整三十岁。
当时的男女婚姻,特别在偏远农村,有一整套的模式。
适龄男女,首先需要一个媒人,介绍双方的自然条件,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便选日子相看,一旦看顺眼了,就可以互相领回家见父母。
一般情况下,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就要选日子结婚了。最长不会超过半年,像田秀与侯德旺的婚姻,认识到结婚不过才两三个月。
可能读者要问了,这边正聊小黑,被郑娟当偷鱼贼抓了,怎么又聊起婚俗了。
郑娟就是在这种标准的模式化婚姻中,走出家乡,来到这里的。
她丈夫初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
到了适婚年龄,家里托媒人选中了郑娟。
两家相距三十里地,第一次相亲看的是照片。双方认可后,丈夫特意从外地回来,去郑娟家见面。
吃罢中午饭,他就把郑娟带回自己家,留郑娟在家住了一宿。
不管是霸王硬上弓,还是半推半就,反正郑娟见红了,丈夫就心满意足了。
家里人找先生掐算八字,选定结婚拜堂日期,不出半年,两人就正式举办了婚礼。
婚后第三天,新媳妇回娘家,到了第五天,两人就背井离乡,来到了启铭镇。
教科书上讲,男女婚姻的基础是感情。
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里,感情二字往往总被现实环境所替代。
男人找媳妇,一看长相,二看身体。
女人找丈夫,首选考虑的,是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
要真正达到两情相依,基本上都是在孩子长大以后,彼此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磨合,没把结婚证一分为二,才算达到所谓的包容与信任。
真正以感情为基础的恋爱婚姻,成功率那是相当的低。
相爱之人最终分手,说的就是现实的婚姻。为啥,只有统一结果,没有标准答案。
小黑吃罢午饭,郑娟给他一个冰锥,就是一个比铁锹把略粗一点,一米多长,一头打着四棱钢尖,另一头横穿一个把柄的破冰工具。
郑娟抱着孩子,引导小黑来到养鱼池冰面上。
老远就能看见冰面上竖起两捆高粱秸,一头插进冰里,另一头露在外面。
“这就是冰眼。”郑娟告诉小黑,他每天只需要在高粱秸的位置,用冰锥破开封冻高粱秸的冰,让池塘里的鱼,能呼吸到的氧气即可。
他们又到了窝棚里,里面布满了灰尘。
小黑刚洗过澡,他要打扫一下这里。
郑娟提醒他,每天晚上,能让外人看见里面有灯光,证明有人在看守鱼塘就行,小黑不需要住在这里受罪。
小黑不能告诉郑娟,耐冻是他的天性。
他们从鱼塘返往家走,老远地看见,院门口停了一辆警用面包车。
“公安来咱家干啥。”郑娟好生纳闷。
小黑看见警车,不觉中停下了脚步,他昨晚在旅店门口,见过这辆警车。
郑娟脚步加快,来到院门口,从警车上下来两名公安。
其中一名公安,得知郑娟是这家的女主人,先替另一个公安作介绍说:“这位是我们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郭队长。”
郭军未曾开口,先越过郑娟,把视线投向不远处的小黑。
问道:“那人是谁。”
她冲过来,一把抢下小黑手里的鱼说:“跟我去派出所。”
小黑把嘴里的鱼咽下,低声说:“对不起阿姨,我……”
“少套近乎,谁是你姨。”女人真的很生气,她把炉火上的另一条鱼捡起来,命令小黑说:“走。”
“你听我解释一下好吗。”小黑给女人深施一礼说:“对不起,我不该吃你家的鱼,多少钱,你说个数,我陪你钱还不行吗。”
女人听到这番话,火气有所下降,低头想了想说:“其实你吃两条鱼不算啥,可……也不能得惯瘾呀。”
小黑眼睛眨巴几下,慢慢分析得惯瘾是啥意思,忍不住问了一句:“啥叫得惯瘾。”
女人支吾几下,愣没把这句东北俗语解释出来。
“你别管啥叫得惯瘾,反正你不能白吃我的鱼。”女人怀里的孩子,伸出小手来抓烤鱼,被女人耸了一下说:“别吃,有刺,扎得慌。”
小黑手伸进兜里,摸到昨天与周老板分手时,周老板给他的钱。
他交付了五十元出租车费,又花十块钱吃了一碗面,还剩一百四十块钱。
他数出四十块钱,犹豫一下,再拽出二十块钱,递给女人说:“给你六十块钱,行吗。”
女人没接钱,余怒未消的样子说:“其实我真不是差你这几十块钱,我一个人带孩子,根本没有精力来看鱼。你馋了想吃鱼,就跟我说一声,总不能动不动就来偷呀。”
小黑没听懂啥叫得惯瘾,但他听懂了动不动这句东北口语。
先科普一下:
所谓的得惯瘾,就是养成习惯的意思,就这么简单。
小黑辩解说:“我这是头一次来。”
小黑不遮不瞒,说明自己是外乡人,来启铭镇想住店,结果旅店被查封了。他没地方住,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这里。
“你来这里是走亲戚呀,还是另有啥打算。”女人看在小黑要支付六十元钱的分上,对小黑的来历产生了兴趣。
“我想找个活干。”小黑把钱递给女人。
他看着女人手里的两条鱼,有心把鱼要回来。钱已经付过了,这两条鱼应该属于他。
“这么办吧,你跟我回家去,我把鱼炖一下,再给你做点饭吃。”女人说完,转身便走。
她走出窝棚,回头见小黑愣在那里,又说:“我家就在附近,看见这边有烟囱冒烟了,我才赶过来的。”
小黑微微一笑,暗自责怪自己太不小心了。
既然钱都花了,人家还主动要求他去家里吃饭,小黑也没必要推脱了。
女人家离养鱼池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后窗正对养鱼池。
这是一座只有一间半的土坯房。
进了大门是厨房,跨进房门,就看见屋里有南北两铺炕,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面积。
小黑跟女人走进家门,女人把孩子放在炕上,叮嘱说:“别乱动,妈做饭去。”
小黑跟在她身后,没听清女人是在叮嘱孩子,还是叮嘱他。
他坐在炕边,主动为女人看孩子。
女人回到厨房,先把小黑烤好的两条鱼,放在菜墩上,用刀刮下已经烤糊的鱼鳞,又掏出鱼的脏器,然后往大锅里倒油,用葱姜蒜爆锅,再把收拾好的鱼下进锅里。
随着“滋啦啦”一阵焦灼,一股香味蹿进屋里,小黑闻到香味,也咽起了口水。
女人干活很利落,不大的工夫,就端了一个炕桌进来。
她把炕桌放到火炕上,转身出去,端进烧好的两条鱼,还有一盘大葱炒鸡蛋,以及一盆大米饭。
“吃饭吧。”女人给小黑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又递上筷子。
小黑没接筷子,他又从兜里掏出二十块钱,放在饭桌上说:“这是饭钱。”
小黑开始吃饭,女人抱起孩子站在地上,不管孩子怎样闹着要吃饭,她执意不肯放下孩子。
“一起吃吧。”小黑话音未落,女人便放下孩子,拿来碗筷,一边给孩子喂饭,一边跟小黑拉家常。
小黑实话实说。
他家住小镇,姐姐在启明矿开饭店。他也撒了个谎,说跟姐姐闹矛盾了,不想留在饭店里,又没找到旅店,所以才住进了鱼塘的窝棚里。
“我当你是偷鱼贼了。”女人轻信了小黑的话,同时也放松了对小黑的戒备心。
小黑吃着饭,听女人介绍她家的情况。
女人的老家在黑龙江,几年前和丈夫一起来到这里居住。
丈夫在镇上一个私人包工队打工当瓦匠,去年开春,干活时不小心扭伤了腰,经过跟包工头协商,拿到五千块钱抚恤金。他们就在这里,以每年一千五百块钱的价格,租下这片鱼塘和这户房子。
小黑吃得正香,听说女人仅用了一千五百块钱,就能租下鱼塘和房子,他很感兴趣。
“你家大……”小黑在窝棚里,跟女人叫声姨,遭到女人的拒绝,这会儿他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女人的丈夫了。
“你就叫我姐吧。”女人很善解人意。
“你家姐夫咋没在家呀。”小黑只当跟女人闲聊天。
“别提了。”女人打开了话匣子,根本就收不住。
她告诉小黑,眼看就要过年了,丈夫说进城去寻找大买家,要把辛苦养了一年的鱼,卖出个好价钱,结果,一去就没了踪影,到现在还没回来。
她抱怨说:“这里的人欺生,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经常有人半夜来偷鱼。”
小黑愣愣地看着女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揣摩女人说话的真实度,还是为女人的处境,平添一份同情心。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开始吃饭。
女人着意打量一番小黑,问道:“兄弟,你下一步是咋想的。”
“下一步。”小黑反问一句,不知道女人的话从何而来。
“就不是要找一份工作吗。”女人倒很直率。
她从小黑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了一份诚实。
她急于寻找一个帮手,来帮她照顾鱼塘,又苦于举目无亲,不能尽快找到一个肯帮她的人,她选中了小黑。
“我还没想好。”这是小黑的真心话,他的注意力,没在跟女人聊天上。
女人听了他的话,会心地笑了。她说:“那你就留在我这吧,工钱好商量。”
小黑没有反应。受这个话题影响,他正在考虑自己的下一步。
小镇肯定回不去了,红楼饭店也容不下他。
小黑现在唯一的牵挂,就是徐英怀里的孩子。
不管董兴采用什么手段,要达到什么目的,也不管徐英出于怎样的考量,成了董兴的玩偶,他必须要把这件事弄清楚,然后再决定是否有必要,跟徐英和董兴以死相拼。
“其实这活一点也不累。”女人以为小黑不愿意留下来,她说:“你每天去鱼塘转转,透透冰眼就行。到了晚上,你不愿意住在窝棚里,回我这来睡觉也行。”
女人说到这,居然涨红了脸。
她毕竟是个妇道人家,丈夫又不在家,主动邀请一个陌生男人住进家里,尽管这个人还是个孩子,不会发生什么,她还是感觉有些羞涩。
“我先试试吧。”小黑捋清了思路,他需要一个落脚点。
“太好了。”女人喜出望外,说话也很直白。她说:“我家的条件,你也看见了,先开个价吧。”
小黑笑了。
女人被小黑的笑容迷惑了。
物以稀为贵,她现在急需帮手,小黑在饭店干过,可能要狮子大开口,跟她要一个高价位。
转念又想,反正就是几天的事,不管他要多少工钱,先答应下来。等丈夫回来,再跟他讨价还价也不迟。
“我不要你工钱。”小黑只提出一个要求,每天能让他吃饱饭就行。
这怎么可能呢?
女人再次打量小黑,不禁对小黑的来历产生质疑。
这年头哪有不要工钱,白给人家干活的。
莫非……
还没等女人胡思乱想,小黑先给出答案说:“反正我在这也干不长,就当帮你一个忙了。”
女人的现实处境,让她只能相信小黑的话。
能有一个男人整天围着她家鱼塘转上几圈,晚上窝棚里再有灯光,那些偷鱼贼就不敢再来了。
女人把刚收下的六十块钱,连同小黑又拿出的二十块钱,一起塞进小黑的手里说:“你把这钱收回去吧。”
小黑也不推辞,他收好钱,吃下整碗的饭,问女人说:“我现在干点啥呀。”
女人笑了。
“你先去镇上剪个头,洗个澡吧。”女人的话,提醒了小黑。
他三个多月没理发了,昨晚又在窝棚里委了一宿,这会儿的头发,乱得像鸡窝。
女人拿过毛巾和香皂,装在一个兜子里,又叮嘱小黑说:“你顺便再买一套衬衣,留着替换洗的。”
小黑去了启铭镇,先理发后洗澡,又去商店买了一套衬衣,还特意给女人的孩子,买了一堆小食品。他几乎花光了手里的钱,才赶在吃中午饭之前,返回女人家。
女人正在做午饭。
她把早晨吃剩下的鱼,加上一块大豆腐,还添了几片五花肉和粉条,这就是东北式乱炖。
小黑走进院子,闻到了香味。
“我回来了。”小黑推开房门,见女人一副陌生的目光在看他。
小黑理了发,又洗了澡,女人乍看上去,有些陌生了。
女人叫郑娟,今年整三十岁。
当时的男女婚姻,特别在偏远农村,有一整套的模式。
适龄男女,首先需要一个媒人,介绍双方的自然条件,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便选日子相看,一旦看顺眼了,就可以互相领回家见父母。
一般情况下,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就要选日子结婚了。最长不会超过半年,像田秀与侯德旺的婚姻,认识到结婚不过才两三个月。
可能读者要问了,这边正聊小黑,被郑娟当偷鱼贼抓了,怎么又聊起婚俗了。
郑娟就是在这种标准的模式化婚姻中,走出家乡,来到这里的。
她丈夫初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
到了适婚年龄,家里托媒人选中了郑娟。
两家相距三十里地,第一次相亲看的是照片。双方认可后,丈夫特意从外地回来,去郑娟家见面。
吃罢中午饭,他就把郑娟带回自己家,留郑娟在家住了一宿。
不管是霸王硬上弓,还是半推半就,反正郑娟见红了,丈夫就心满意足了。
家里人找先生掐算八字,选定结婚拜堂日期,不出半年,两人就正式举办了婚礼。
婚后第三天,新媳妇回娘家,到了第五天,两人就背井离乡,来到了启铭镇。
教科书上讲,男女婚姻的基础是感情。
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里,感情二字往往总被现实环境所替代。
男人找媳妇,一看长相,二看身体。
女人找丈夫,首选考虑的,是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
要真正达到两情相依,基本上都是在孩子长大以后,彼此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磨合,没把结婚证一分为二,才算达到所谓的包容与信任。
真正以感情为基础的恋爱婚姻,成功率那是相当的低。
相爱之人最终分手,说的就是现实的婚姻。为啥,只有统一结果,没有标准答案。
小黑吃罢午饭,郑娟给他一个冰锥,就是一个比铁锹把略粗一点,一米多长,一头打着四棱钢尖,另一头横穿一个把柄的破冰工具。
郑娟抱着孩子,引导小黑来到养鱼池冰面上。
老远就能看见冰面上竖起两捆高粱秸,一头插进冰里,另一头露在外面。
“这就是冰眼。”郑娟告诉小黑,他每天只需要在高粱秸的位置,用冰锥破开封冻高粱秸的冰,让池塘里的鱼,能呼吸到的氧气即可。
他们又到了窝棚里,里面布满了灰尘。
小黑刚洗过澡,他要打扫一下这里。
郑娟提醒他,每天晚上,能让外人看见里面有灯光,证明有人在看守鱼塘就行,小黑不需要住在这里受罪。
小黑不能告诉郑娟,耐冻是他的天性。
他们从鱼塘返往家走,老远地看见,院门口停了一辆警用面包车。
“公安来咱家干啥。”郑娟好生纳闷。
小黑看见警车,不觉中停下了脚步,他昨晚在旅店门口,见过这辆警车。
郑娟脚步加快,来到院门口,从警车上下来两名公安。
其中一名公安,得知郑娟是这家的女主人,先替另一个公安作介绍说:“这位是我们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郭队长。”
郭军未曾开口,先越过郑娟,把视线投向不远处的小黑。
问道:“那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