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柯带着潘翠莲和春妮儿在市里披荆斩棘的时候,赵萍萍的火车也即将到达首都。
组织培训的大学担心从全国各地来参加养猪培训的学员们找不到地方,在偌大的首都迷路,特地安排了一位孙同志来火车站接人,安排住宿。
有两个南边儿省的学员们先到站,孙同志接到他们,道:“还要三位黑省同志的火车到站时间很近,咱们等他们一起回招待所。”
大概二十来分钟后,喇叭声响起,提示火车到站。孙同志道:“到了。”
然后他到出站口,向里张望时,举起一个报纸大小的纸,上面写着【首都××大学养猪培训欢迎各省学员】。
另外两个省的学员们也都向里望。
乘客不断地涌出,几人视线在乘客中搜寻,一直没有看到符合的人。
这时,有两男一女出现在出站口,四处张望,女同志率先看到什么,指向他们这个方向。两个省的六个学员都是男同志,注意到后,下意识地否定,应该不是。
然而下一秒,孙同志对上他们的视线,又低头看了一眼名单,挥了挥手,问:“是黑省的金海疆同志、徐孟山同志、赵萍萍同志吗?"
赵萍萍三人拎着行李走过来。
竟然有女同志?!另外两个省的男学员都惊讶地看着赵萍萍。
他们省三个参加培训的学员在省城汇合,一起进京,赵萍萍是唯一的女同志。
本省,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工厂里女工很多,金海疆和徐孟山虽然也惊讶赵村儿大队的养猪场来的是个女同志,但也没那么大反应。
现下,三个省的学员一会面,只有赵萍萍一个女同志,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起来。孙同志给他们互相作介绍,等大家互相打完招呼,道:“走吧,先带你们去招待所住下。”
他带他们坐上公交车,随着公交车的行驶,不乏骄傲地介绍着路过的各种地标建筑、老街、老字号..
一行人目不暇接地看着车外后退的一切。赵萍萍感触很深。
这个时代,很多人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去首都看看。
曾经的赵萍萍做梦都不敢想,她有一天会通过参加一个培训来到首都。以前,赵萍萍觉得公社好大,后来她觉得县城更大,等到了省城,省城的大再一次震惊了她。
而现在,赵萍萍来到了首都。
首都大的惊人,她震撼于首都完全不同于省城的底蕴和繁华。
同时,赵萍萍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为什么赵柯总是让他们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困在小小的赵村儿里。
世界真的太大了..
如果看不见赵村儿以外的世界,还能够安于在村子里过一辈子,身边即世界。可看见了,眼界就变了,再回头去看村子里的所有,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培训将在大学的教室进行。
招待所就在校区内,这段时间的住客基本都是来参加养猪培训的。
孙同志带着一行人进到招待所,打从办入住,招待所的接待员看赵萍萍的眼神就很稀奇,拿着她的证明和介绍信反复地看。
赵萍萍有些忐忑,"同志,有啥问题吗?"接待员好奇地打听:"你是前段时间报纸上那个赵村儿大队的吗?"
赵萍萍一听,即便心里还满是拘谨,表面上也表现出一副落落大方的模样,微笑着点头,“是的。"
接待员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这所大学里经常有了不起的人物进出,上过报纸的人也很常见,并没有特别失礼,得到答案便随口透露道:“这次培训,来参加的女同志只有三个,你们住一间屋子,已经来了一个川省的。"
招待所提前拿到了培训人员名单,安排房间。
赵萍萍接过她的证明和介绍信,道谢,跟同省两位男同志说一声,准备先去房间放东西。两位男同志住一个两人间,对她道:“都是同省,有事儿来找我们。”赵萍萍向他们道谢,"你们也是。"
女同志的房间里没有人,靠窗的床铺上整齐地放着一件折好的衣服。
赵萍萍一个人无措地站了片刻,才选择靠墙的另一张床,小心翼翼地坐在干净的被褥上。直到十几分钟后,赵萍萍坐姿才放松了些。
门突然打开,赵萍萍倏地站起来,紧张地看着门口。
进来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同志,皮肤很白,一条粗黑的麻花辫垂在胸前,一照面就对赵萍萍露出个和善的笑容,出口的声音却很沙哑,“你是刚来的吧?我叫李芳,川省的。”
赵萍萍赶紧自报家门。
李芳很热情道:“你吃饭了吗?孙同志说,咱们吃饭就去学校食堂,给你培训证了吧?有那个就可以进食堂打饭菜。"
赵萍萍老实地点头,"给了。"
"这快到时间了,咱们早点儿去,跟学生错开。"李芳放下东西,自来熟地拉着她的手臂,"别见外,走走走。"
赵萍萍被迫跟着她,两人边走边说了会儿话,更加熟稔。她指指自己的嗓子,问李芳:“李姐,你不舒服吗?”
李芳道:“一到这儿就干得很,昨天一晚上就这样儿了,你多喝点儿水。”
赵萍萍乖巧地应声,"好的。"
她们提前去食堂打饭,赵萍萍舍不得,但还是大方地打了一荤一素,坐下后邀请李芳一起吃。李芳来得早,外向胆大,四处逛过,毫不保留地告诉赵萍萍。
赵萍萍听得很认真,主要问了图书馆以及一些院系教室的位置。
前些年,很多图书馆被砸了,但还是有所保留,大学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他们赵村儿大队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
受赵柯不厌其烦地灌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上进心的赵村儿人但凡有机会到外面,从来不放过一张纸。
赵萍萍想要去听课,也想去图书馆看书。
李芳摇头,"教室应该能进,但是图书馆,没有学生证明,你进不去。"
这时候,这所大学的学子们三三两两走进食堂,浑身的朝气蓬勃和书卷气,教人羡慕。赵柯总说:机会难得,一定要主动争取。
赵萍萍咬唇,不甘心。
她不是特别放得开的外向性格,此时却执着道:“回头我问问孙同志,不行我再想想办法。”李芳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向你学习。”
培训正式开始在后天,第二天,另一个内蒙的女同志拎着大包小包出现在她们共同的房间。女同志短发,皮肤黝黑,很爽朗地招呼:“你们好。”三人聊得欢,李芳好奇地问:“你们那儿不都是草原,养牛羊吗?也养猪?”
“我们也有城市,当然能养猪。”
之所以有这个养猪培训,就是因为政策鼓励农民养猪,而养猪
,不挑地域,
哪一个省,都可以。
当下,猪肉就供不应求,以后经济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好,养猪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一定会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全国各地的学员们都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从四面八方聚到首都来。
培训的第一天,所有学员都聚在讲堂外面。
几十个学员里,只有赵萍萍她们三个女同志,格外显眼。
即便一开始学员们就已经听说培训的学员里有女同志,也并不是每一个都亲眼见到过她们。有南边儿的男同志开玩笑,说这是他们这一期养猪培训的三朵金花。也有人言语轻慢——
怎么让妇女出来培训?
女人懂啥?好好待在家里得了。她们老家没有男人了吗?
能出来的,无论男女,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些出类拔萃的,有可能是能力学识,有可能是人脉,有可能是家世.…
李芳她们两个都不是好惹的,听到这话,当即便反驳回去:
“女人怎么了?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一点儿不比男人差。”“我们草原的女儿,一样儿强壮勇猛。”
赵萍萍怕起冲突,拉住两人,劝说:“手底下见真章,我们都到首都来了,学习要紧,不要跟眼界小的人浪费时间和口舌。
然而她这一句话,更让心胸狭窄的人暴跳如雷。
赵萍萍三人同省的同伴立刻上前来维护三人,男同志中也有对女同志没有偏见的,更多的是有点儿脑子,不会傻到想啥都说出来的。
都是来培训学习的,结交一些人脉的正经的,女同志出现在这儿难得,更得结交。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和,先前刻薄的男同志势单力薄,也不好再说什么,嘴硬两句,就过去了。
不远处,有两个男人一直在看热闹,一个中年,一个青年,青年脖子上挂着个相机。他们是《群众日报》的记者,专门过来的。
过了一会儿,学校的领导以及培训的教授陪着几位农业部干部一同出现。两个记者上前,为他们拍照。
青年记者给他们排位置,领导、教授们站在前排中间,不用动,赵萍萍她们三个女同志就站在第二排的中间,男同志们
则是包围着他们,分列在三排。
照片拍好,要带回去洗,青年记者还告诉大伙儿,想要留念的在他这儿报名,到时候会洗出来顺便带到大学来。
不是免费的。
但她来之前,赵柯说过,如果有什么照片报纸之类的,让赵萍萍带回去,要用来宣传。
赵萍萍不知道能宣传啥,还是报了名,她还担心一张照片不够赵柯宣传,要了两张。而两个记者回到报社,便跟主编闲聊起学员们之间的摩擦。
主编拿着学员们的资料一看,便注意到他们口中的“赵萍萍”来自有名的“赵村儿大队”。“我记得那个赵柯的稿子,在审了?”
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同志点头,“是,您之前还说,写得挺好,可惜寄过来的有点儿晚,不然可以
五四那天发。
主编颔首,这不是正好,这篇稿子写学员们出处的时候,一笔带过赵村儿大队,然后下一期报纸,登他们妇女队长的文章。
这就是预热
赵柯她们三个,在市里谈合作谈得很顺利。
潘翠莲和春妮儿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顺畅了很多,她们去很多厂子如法炮制谈地合作,甚至多走了大大小小的工厂,两个人还自动自发地复盘。
最后一次,赵柯都没跟着一起去,由着两个人发挥。她只提醒她们,说话的时候注意不要触线,其他什么都没有交代。
而赵柯自己去逛了农机厂。
赵村儿大队当下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和养猪上,砖密和建筑队只能暂时作为副业,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
大队附近还有不少荒废的荒地,最好都开垦出来,明年都种上庄稼。靠他们大队这点人,肯定不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机械化。
赵柯心底盘算着赵村儿大队的资产,秋收之后估计毛都不剩,今年,靠赵村儿大队自己绝对分不出钱买农用车和农机.…
转过天,三人凯旋回归双山公社。酸菜厂的地基已经开挖。
赵柯让潘翠莲和春妮儿先回赵村儿大队,一个人去双山公社找段书记和吴主任,提交她的新计划--双山公社集体合作社。
这是她在外面想得,没有进行深入调研,没有细致具体的规划,只是
个初步计划,一张薄薄的纸。
赵柯道:“其实按照我们赵村儿大队目前的发展,如果能够合并我们旁边的一个大队,更简单,但两位领导对我和赵村儿大队寄予厚望,我想选择更大的挑战。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视后,问她:“你这个计划,打算从哪儿开始?”
当然是从农业开始,之后再想其他。不需要有任何迟疑,就是农业。
赵柯认为:本地有农业基础,土壤肥沃,平原,农田都是大片大片的,非常适合机械化耕种,而且去年开始到今年,各个大队都进行了排水灌溉的基础设施改建,正适合大力发展农业。
农业是根本。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此都没有异议。
赵柯大概说了一下计划:公社主导,组成一个以公社为单位的农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扩大农田面积,提高产量,提高机械化。
“因为资金上的短缺,采用合作社互助的模式,比如,可以每个大队单独购买一辆农用车或者配套农机,春耕秋收的时候就集合所有大队的机械力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
“但合作社的集体合作方式,肯定不能局限于农用车和农机,我们把全公社各个大队的资源整合起来,最大化的利用,共同发展。
之前她已经释放过这个信号,但一直没有具体实施。赵村儿大队的合作社,对于整个双山公社来说,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现在,赵村儿大队的发展到了瓶颈,受限于政策、环境、资源、资金……没办法有更大的动作,当然要把所有大队都圈起来,一起干。
先从农业开始,以整个双山公社为基础,进行发展建设。
如果双山公社能够整体的发展起来,当然也会对赵村儿大队有更大的给养,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段书记和吴主任其实聊过,隐约有了一些想法,一直没有发展成形,赵柯此时提出来,正中他们下怀。
两人四目相对,段书记开口要求道:“你这个提议很好,这样,公社派程干事跟你一起,先进行调研,交上来一份《双山公社五年发展规划》,再来谈后续。
>
组织培训的大学担心从全国各地来参加养猪培训的学员们找不到地方,在偌大的首都迷路,特地安排了一位孙同志来火车站接人,安排住宿。
有两个南边儿省的学员们先到站,孙同志接到他们,道:“还要三位黑省同志的火车到站时间很近,咱们等他们一起回招待所。”
大概二十来分钟后,喇叭声响起,提示火车到站。孙同志道:“到了。”
然后他到出站口,向里张望时,举起一个报纸大小的纸,上面写着【首都××大学养猪培训欢迎各省学员】。
另外两个省的学员们也都向里望。
乘客不断地涌出,几人视线在乘客中搜寻,一直没有看到符合的人。
这时,有两男一女出现在出站口,四处张望,女同志率先看到什么,指向他们这个方向。两个省的六个学员都是男同志,注意到后,下意识地否定,应该不是。
然而下一秒,孙同志对上他们的视线,又低头看了一眼名单,挥了挥手,问:“是黑省的金海疆同志、徐孟山同志、赵萍萍同志吗?"
赵萍萍三人拎着行李走过来。
竟然有女同志?!另外两个省的男学员都惊讶地看着赵萍萍。
他们省三个参加培训的学员在省城汇合,一起进京,赵萍萍是唯一的女同志。
本省,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工厂里女工很多,金海疆和徐孟山虽然也惊讶赵村儿大队的养猪场来的是个女同志,但也没那么大反应。
现下,三个省的学员一会面,只有赵萍萍一个女同志,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起来。孙同志给他们互相作介绍,等大家互相打完招呼,道:“走吧,先带你们去招待所住下。”
他带他们坐上公交车,随着公交车的行驶,不乏骄傲地介绍着路过的各种地标建筑、老街、老字号..
一行人目不暇接地看着车外后退的一切。赵萍萍感触很深。
这个时代,很多人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去首都看看。
曾经的赵萍萍做梦都不敢想,她有一天会通过参加一个培训来到首都。以前,赵萍萍觉得公社好大,后来她觉得县城更大,等到了省城,省城的大再一次震惊了她。
而现在,赵萍萍来到了首都。
首都大的惊人,她震撼于首都完全不同于省城的底蕴和繁华。
同时,赵萍萍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为什么赵柯总是让他们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困在小小的赵村儿里。
世界真的太大了..
如果看不见赵村儿以外的世界,还能够安于在村子里过一辈子,身边即世界。可看见了,眼界就变了,再回头去看村子里的所有,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培训将在大学的教室进行。
招待所就在校区内,这段时间的住客基本都是来参加养猪培训的。
孙同志带着一行人进到招待所,打从办入住,招待所的接待员看赵萍萍的眼神就很稀奇,拿着她的证明和介绍信反复地看。
赵萍萍有些忐忑,"同志,有啥问题吗?"接待员好奇地打听:"你是前段时间报纸上那个赵村儿大队的吗?"
赵萍萍一听,即便心里还满是拘谨,表面上也表现出一副落落大方的模样,微笑着点头,“是的。"
接待员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这所大学里经常有了不起的人物进出,上过报纸的人也很常见,并没有特别失礼,得到答案便随口透露道:“这次培训,来参加的女同志只有三个,你们住一间屋子,已经来了一个川省的。"
招待所提前拿到了培训人员名单,安排房间。
赵萍萍接过她的证明和介绍信,道谢,跟同省两位男同志说一声,准备先去房间放东西。两位男同志住一个两人间,对她道:“都是同省,有事儿来找我们。”赵萍萍向他们道谢,"你们也是。"
女同志的房间里没有人,靠窗的床铺上整齐地放着一件折好的衣服。
赵萍萍一个人无措地站了片刻,才选择靠墙的另一张床,小心翼翼地坐在干净的被褥上。直到十几分钟后,赵萍萍坐姿才放松了些。
门突然打开,赵萍萍倏地站起来,紧张地看着门口。
进来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同志,皮肤很白,一条粗黑的麻花辫垂在胸前,一照面就对赵萍萍露出个和善的笑容,出口的声音却很沙哑,“你是刚来的吧?我叫李芳,川省的。”
赵萍萍赶紧自报家门。
李芳很热情道:“你吃饭了吗?孙同志说,咱们吃饭就去学校食堂,给你培训证了吧?有那个就可以进食堂打饭菜。"
赵萍萍老实地点头,"给了。"
"这快到时间了,咱们早点儿去,跟学生错开。"李芳放下东西,自来熟地拉着她的手臂,"别见外,走走走。"
赵萍萍被迫跟着她,两人边走边说了会儿话,更加熟稔。她指指自己的嗓子,问李芳:“李姐,你不舒服吗?”
李芳道:“一到这儿就干得很,昨天一晚上就这样儿了,你多喝点儿水。”
赵萍萍乖巧地应声,"好的。"
她们提前去食堂打饭,赵萍萍舍不得,但还是大方地打了一荤一素,坐下后邀请李芳一起吃。李芳来得早,外向胆大,四处逛过,毫不保留地告诉赵萍萍。
赵萍萍听得很认真,主要问了图书馆以及一些院系教室的位置。
前些年,很多图书馆被砸了,但还是有所保留,大学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他们赵村儿大队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
受赵柯不厌其烦地灌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上进心的赵村儿人但凡有机会到外面,从来不放过一张纸。
赵萍萍想要去听课,也想去图书馆看书。
李芳摇头,"教室应该能进,但是图书馆,没有学生证明,你进不去。"
这时候,这所大学的学子们三三两两走进食堂,浑身的朝气蓬勃和书卷气,教人羡慕。赵柯总说:机会难得,一定要主动争取。
赵萍萍咬唇,不甘心。
她不是特别放得开的外向性格,此时却执着道:“回头我问问孙同志,不行我再想想办法。”李芳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向你学习。”
培训正式开始在后天,第二天,另一个内蒙的女同志拎着大包小包出现在她们共同的房间。女同志短发,皮肤黝黑,很爽朗地招呼:“你们好。”三人聊得欢,李芳好奇地问:“你们那儿不都是草原,养牛羊吗?也养猪?”
“我们也有城市,当然能养猪。”
之所以有这个养猪培训,就是因为政策鼓励农民养猪,而养猪
,不挑地域,
哪一个省,都可以。
当下,猪肉就供不应求,以后经济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好,养猪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一定会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全国各地的学员们都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从四面八方聚到首都来。
培训的第一天,所有学员都聚在讲堂外面。
几十个学员里,只有赵萍萍她们三个女同志,格外显眼。
即便一开始学员们就已经听说培训的学员里有女同志,也并不是每一个都亲眼见到过她们。有南边儿的男同志开玩笑,说这是他们这一期养猪培训的三朵金花。也有人言语轻慢——
怎么让妇女出来培训?
女人懂啥?好好待在家里得了。她们老家没有男人了吗?
能出来的,无论男女,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些出类拔萃的,有可能是能力学识,有可能是人脉,有可能是家世.…
李芳她们两个都不是好惹的,听到这话,当即便反驳回去:
“女人怎么了?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一点儿不比男人差。”“我们草原的女儿,一样儿强壮勇猛。”
赵萍萍怕起冲突,拉住两人,劝说:“手底下见真章,我们都到首都来了,学习要紧,不要跟眼界小的人浪费时间和口舌。
然而她这一句话,更让心胸狭窄的人暴跳如雷。
赵萍萍三人同省的同伴立刻上前来维护三人,男同志中也有对女同志没有偏见的,更多的是有点儿脑子,不会傻到想啥都说出来的。
都是来培训学习的,结交一些人脉的正经的,女同志出现在这儿难得,更得结交。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和,先前刻薄的男同志势单力薄,也不好再说什么,嘴硬两句,就过去了。
不远处,有两个男人一直在看热闹,一个中年,一个青年,青年脖子上挂着个相机。他们是《群众日报》的记者,专门过来的。
过了一会儿,学校的领导以及培训的教授陪着几位农业部干部一同出现。两个记者上前,为他们拍照。
青年记者给他们排位置,领导、教授们站在前排中间,不用动,赵萍萍她们三个女同志就站在第二排的中间,男同志们
则是包围着他们,分列在三排。
照片拍好,要带回去洗,青年记者还告诉大伙儿,想要留念的在他这儿报名,到时候会洗出来顺便带到大学来。
不是免费的。
但她来之前,赵柯说过,如果有什么照片报纸之类的,让赵萍萍带回去,要用来宣传。
赵萍萍不知道能宣传啥,还是报了名,她还担心一张照片不够赵柯宣传,要了两张。而两个记者回到报社,便跟主编闲聊起学员们之间的摩擦。
主编拿着学员们的资料一看,便注意到他们口中的“赵萍萍”来自有名的“赵村儿大队”。“我记得那个赵柯的稿子,在审了?”
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同志点头,“是,您之前还说,写得挺好,可惜寄过来的有点儿晚,不然可以
五四那天发。
主编颔首,这不是正好,这篇稿子写学员们出处的时候,一笔带过赵村儿大队,然后下一期报纸,登他们妇女队长的文章。
这就是预热
赵柯她们三个,在市里谈合作谈得很顺利。
潘翠莲和春妮儿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顺畅了很多,她们去很多厂子如法炮制谈地合作,甚至多走了大大小小的工厂,两个人还自动自发地复盘。
最后一次,赵柯都没跟着一起去,由着两个人发挥。她只提醒她们,说话的时候注意不要触线,其他什么都没有交代。
而赵柯自己去逛了农机厂。
赵村儿大队当下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和养猪上,砖密和建筑队只能暂时作为副业,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
大队附近还有不少荒废的荒地,最好都开垦出来,明年都种上庄稼。靠他们大队这点人,肯定不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机械化。
赵柯心底盘算着赵村儿大队的资产,秋收之后估计毛都不剩,今年,靠赵村儿大队自己绝对分不出钱买农用车和农机.…
转过天,三人凯旋回归双山公社。酸菜厂的地基已经开挖。
赵柯让潘翠莲和春妮儿先回赵村儿大队,一个人去双山公社找段书记和吴主任,提交她的新计划--双山公社集体合作社。
这是她在外面想得,没有进行深入调研,没有细致具体的规划,只是
个初步计划,一张薄薄的纸。
赵柯道:“其实按照我们赵村儿大队目前的发展,如果能够合并我们旁边的一个大队,更简单,但两位领导对我和赵村儿大队寄予厚望,我想选择更大的挑战。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视后,问她:“你这个计划,打算从哪儿开始?”
当然是从农业开始,之后再想其他。不需要有任何迟疑,就是农业。
赵柯认为:本地有农业基础,土壤肥沃,平原,农田都是大片大片的,非常适合机械化耕种,而且去年开始到今年,各个大队都进行了排水灌溉的基础设施改建,正适合大力发展农业。
农业是根本。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此都没有异议。
赵柯大概说了一下计划:公社主导,组成一个以公社为单位的农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扩大农田面积,提高产量,提高机械化。
“因为资金上的短缺,采用合作社互助的模式,比如,可以每个大队单独购买一辆农用车或者配套农机,春耕秋收的时候就集合所有大队的机械力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
“但合作社的集体合作方式,肯定不能局限于农用车和农机,我们把全公社各个大队的资源整合起来,最大化的利用,共同发展。
之前她已经释放过这个信号,但一直没有具体实施。赵村儿大队的合作社,对于整个双山公社来说,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现在,赵村儿大队的发展到了瓶颈,受限于政策、环境、资源、资金……没办法有更大的动作,当然要把所有大队都圈起来,一起干。
先从农业开始,以整个双山公社为基础,进行发展建设。
如果双山公社能够整体的发展起来,当然也会对赵村儿大队有更大的给养,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段书记和吴主任其实聊过,隐约有了一些想法,一直没有发展成形,赵柯此时提出来,正中他们下怀。
两人四目相对,段书记开口要求道:“你这个提议很好,这样,公社派程干事跟你一起,先进行调研,交上来一份《双山公社五年发展规划》,再来谈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