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六年,二月中旬的一天,凌晨时分,釜山军港。
漫天的星光下,李安国、李安民在水师副统领、平武侯秦昆和骁武军朝鲜大营统兵官、韩安伯金宗瑞等高级将领的陪同下视察着停泊在港口的水师船只。
按理来说,李安国和李安民、秦昆、金宗瑞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四人年前就已经秘密抵达釜山军港,与早已经在军港等候的秦昆和金宗瑞等人会合,准备攻打倭国的相关事宜。
数天前,正统帝下令剿灭对马岛倭寇的诏令已经传到了釜山军港,水师副统领秦昆将负责从此剿倭事宜,由于今天海况良好故而决定向对马岛发动进攻,在夜色的掩护下偷袭对马岛。
作为东征倭国的第一战,对马岛之战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秦昆自然要把这个差事交给李安民了,李安民在他身边当参谋官也有几年了,他也想看看李安民这些年来学的如何。
釜山军港停泊着水师大大小小的船只五十余艘,既然是正统帝下达的剿倭诏令,那么此次对马岛之战军港里的船只自然要全部出动了,
李安民以郡王之尊担任秦昆的参谋官已经破了大明的定制,要知道李安民可是大明堂堂的郡王而秦昆只是侯爵而已,与李安民的地位相差甚巨。
按理说,以李云天的身份至少也应该是一名将领才对,可李云天亲自安排他给秦昆当参谋官,自然无人敢质疑了,李云天希望李安民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足够的资历,否则以后如何执掌水师,威服水师诸将?
“诸位,本王登船了。”李安民在一艘三桅战船前停了下来,冲着秦昆和金宗瑞等人一拱手沉声说道,这是他第一次单独指挥如此多的战船出海作战,心中是既紧张又兴奋。
“小心,千万不可大意!”李安国走上前沉声叮嘱李安民,虽然这次李安民的实力占据了上风,但那些倭寇可都是亡命之徒故而还是小心应对的好,以免发生什么意外。
“大哥放心,我会谨慎行事的。”李安民闻言笑了笑,随后在众护卫的簇拥下登上了停在岸边的一艘三桅战船,这是他的旗舰。
很快,停泊在岸边的明军船只缓缓驶离了码头,在李安国等人的挥手送别下直奔对马岛而去。
李安民神色严肃地站在船头的甲板上,心中既兴奋又感到紧张,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一次海战,万一打不好的话可就丢人现眼了。
对于战争李安民并不陌生,前些年跟随着李云天去西域的时候他和李安明都参加了沿途的战事,最有名的莫过于联合帖木儿帝国击败奥斯曼帝国一战了,经历过战火的考验。
可海上作战与陆地上作战不同,再加上他现在又是这支水师的指挥官,心情自然感到有些复杂了。
清晨,对马岛周边的海面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雾气,朦朦胧胧犹如仙境一般。
此时此刻,建于岛上最高处的瞭望塔上,两名负责值守的倭寇倚坐在墙边呼呼大睡,看样子睡得正香,根本忘记了他们观察周边海面海况的职责。
几团黑影出现在了对马岛周边水域的薄雾中,黑影越来越多,把对马岛包围在了中间。
随着黑影的驶近,可以看清它们的真容,原来就是赶到的明军水师船队,整个对马岛此时一派沉寂,岛上的倭寇根本没有料到明军水师今天会发动突袭。
“天呀!”
等到明军船队在对马岛外摆开进攻阵型后,对马岛码头上的一名瘦高个倭寇揉着惺忪的睡眼起床出门去撒尿,正当他脱下裤子准备酣畅淋漓地向海里放水时,猛然注意到了前方水面上围聚着的无数船只,呈扇形将码头团团围住,顿时怔在了那里,到了门口的尿被硬生生憋了去。
“不好了,明军来了,明军来了!”随后,那名瘦高个倭寇过神来,提起裤子扭头就向奔去,边跑边大喊道。
与此同时,停在水面上的明军三桅战船忽然来了轰隆隆打雷般的声响,伴随着船身上升起一团团的白烟,无数小黑点从船上飞出来,在空中划了一个抛物线后落向了码头上的倭寇住宅区。
轰,轰,轰
瘦高个倭寇没跑出几步,小黑点已经落在了码头的房屋上,发生了一连串剧烈的爆炸,他所住的房屋刹那间就在火光中没了踪影,一股剧烈的热浪迎面袭来将他向后掀翻在了地上。
“火火炮,是明军的火炮!”瘦高个倭寇坐在地上,神色惊恐地望着四处爆炸的码头,口中喃喃自语道,裤裆处早已经湿了一片,刚才被爆炸的气浪掀翻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失禁了。
虽然瘦高个倭寇从没有见识过明军水师的火炮,但十几年前侥幸从李云天围剿小琉球岛逃脱的倭寇却深知明军火炮的厉害,平常没少跟岛上的倭寇们提及,在他们添油加醋的讲述下明军火炮成为了十分恐怖的大杀器,使得瘦高个倭寇心惊胆寒。
码头上房屋里那些依旧在熟睡的倭寇在明军这轮炮火下顿时遭了殃,不少人不是被炸死就是被坍塌的建筑压死,剩余的人连衣服都顾不上找,惊慌失措下像没头的苍蝇似地四处乱窜,结果被在接下来的炮击中又有无数人惨叫着倒在了血泊中,受伤倒地惨叫不已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终于,慌乱的倭寇们意识到码头上不安全,纷纷向岛内跑去想要逃离这地狱般的地方。
明军水师旗舰上,李安民用千里镜观察着成为一片火海的码头,他可以清晰地看见火光中狼奔豕突的倭寇。
“传令下去,炮击结束后登陆部队出动,务必抢占码头,一举拿下对马岛!”片刻之后,李安民放下手里的千里镜,向一旁立着的一名少校沉声吩咐道。
少校闻言向李安民一躬身后急匆匆地离去用旗语传达李安民的命令,与当年攻打小琉球岛相比,对马岛之战对于已经逐渐变得成熟的明军水师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犹如一场教学战。
与此同时,对马岛中央山头脚下的一座院子里。
“怎么事?”一名年过半百的圆脸中年人一边穿着衣服一边高声喊道,说的并不是倭语而是大明江浙一带的口音。
“老爷,不好了,明军攻岛了。”就在这时,一名管家模样的中年人快步跑进了院子,面色苍白地说道。
“攻岛了?”圆脸中年人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喃喃自语道,“他们终究还是来了!”
“老爷,咱们快走吧,明军这次来势汹汹,晚了咱们就走不了了。”管家望了一眼码头方向升起的浓烟,急声向圆脸中年人说道。
“罢了,看来咱们这次丧家之犬是当定了。”圆脸中年人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神色黯然地说道。
“老爷,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老爷能躲过这一劫一定能东山再起!”管家闻言连忙开口劝道。
“早知今日当年就应该学青木明心投靠朝廷,也不至于落得今日这般结局。”圆脸中年人不无懊悔地摇了摇头,然后冲着管家摆了摆手,管家连忙招呼家丁收拾家里的财物准备跑路。
这名神色黯然的圆脸中年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叱咤海上的倭寇头目山海光孝,其势力鼎盛时仅次于青木明心。
可惜当年山海光孝没有像青木明心那样识时务,选择了继续逍遥自在地当倭寇,而不是投靠官军。
如今青木明心早已经不是什么倭寇,成为了倭国的一个大商人,其生意遍布倭国四道,不仅是倭国各地大名的座上宾同时也能自由进出大明。
说起来,山海光孝之所以走上今天这条路与陈光宗密不可分,在陈光宗的授意下,与陈光宗同父异母的私生子陈三公子暗中阻挠青木明心投靠大明,使得原本据对大明朝廷就不信任的山海光孝最终选择了一条歧路,继续当海上劫掠的倭寇,并在陈光宗和陈三公子的蛊惑下欲对李云天不利。
实际上,当年陈光宗偷袭李云天失败使得山海光孝损失惨重,为了偷袭成功他派出的可是手下经验丰富的倭寇,结果全军覆没。
虽然朝鲜国并入了大明,但山海光孝却没有离开对马岛,他也知道对马岛距离朝鲜国太近,不过对马岛是他的老巢,相对于倭国的话对马岛更加安全,毕竟对马岛是倭国的地盘而大明这么些年来都没有攻打对马岛,故而心存侥幸。
如今明军既然已经向对马岛发去了进攻,那么山海光孝不得不离开他的老巢去避祸,否则必当难逃一死。
现在,山海光孝的心中充满了苦楚,他知道自己这次完了,明军既然攻打对马岛那么意味着他将受到明军的通缉,唯有躲去倭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不过,他真的能安然离开对马岛吗?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本文章采集来源于》
漫天的星光下,李安国、李安民在水师副统领、平武侯秦昆和骁武军朝鲜大营统兵官、韩安伯金宗瑞等高级将领的陪同下视察着停泊在港口的水师船只。
按理来说,李安国和李安民、秦昆、金宗瑞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四人年前就已经秘密抵达釜山军港,与早已经在军港等候的秦昆和金宗瑞等人会合,准备攻打倭国的相关事宜。
数天前,正统帝下令剿灭对马岛倭寇的诏令已经传到了釜山军港,水师副统领秦昆将负责从此剿倭事宜,由于今天海况良好故而决定向对马岛发动进攻,在夜色的掩护下偷袭对马岛。
作为东征倭国的第一战,对马岛之战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秦昆自然要把这个差事交给李安民了,李安民在他身边当参谋官也有几年了,他也想看看李安民这些年来学的如何。
釜山军港停泊着水师大大小小的船只五十余艘,既然是正统帝下达的剿倭诏令,那么此次对马岛之战军港里的船只自然要全部出动了,
李安民以郡王之尊担任秦昆的参谋官已经破了大明的定制,要知道李安民可是大明堂堂的郡王而秦昆只是侯爵而已,与李安民的地位相差甚巨。
按理说,以李云天的身份至少也应该是一名将领才对,可李云天亲自安排他给秦昆当参谋官,自然无人敢质疑了,李云天希望李安民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足够的资历,否则以后如何执掌水师,威服水师诸将?
“诸位,本王登船了。”李安民在一艘三桅战船前停了下来,冲着秦昆和金宗瑞等人一拱手沉声说道,这是他第一次单独指挥如此多的战船出海作战,心中是既紧张又兴奋。
“小心,千万不可大意!”李安国走上前沉声叮嘱李安民,虽然这次李安民的实力占据了上风,但那些倭寇可都是亡命之徒故而还是小心应对的好,以免发生什么意外。
“大哥放心,我会谨慎行事的。”李安民闻言笑了笑,随后在众护卫的簇拥下登上了停在岸边的一艘三桅战船,这是他的旗舰。
很快,停泊在岸边的明军船只缓缓驶离了码头,在李安国等人的挥手送别下直奔对马岛而去。
李安民神色严肃地站在船头的甲板上,心中既兴奋又感到紧张,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一次海战,万一打不好的话可就丢人现眼了。
对于战争李安民并不陌生,前些年跟随着李云天去西域的时候他和李安明都参加了沿途的战事,最有名的莫过于联合帖木儿帝国击败奥斯曼帝国一战了,经历过战火的考验。
可海上作战与陆地上作战不同,再加上他现在又是这支水师的指挥官,心情自然感到有些复杂了。
清晨,对马岛周边的海面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雾气,朦朦胧胧犹如仙境一般。
此时此刻,建于岛上最高处的瞭望塔上,两名负责值守的倭寇倚坐在墙边呼呼大睡,看样子睡得正香,根本忘记了他们观察周边海面海况的职责。
几团黑影出现在了对马岛周边水域的薄雾中,黑影越来越多,把对马岛包围在了中间。
随着黑影的驶近,可以看清它们的真容,原来就是赶到的明军水师船队,整个对马岛此时一派沉寂,岛上的倭寇根本没有料到明军水师今天会发动突袭。
“天呀!”
等到明军船队在对马岛外摆开进攻阵型后,对马岛码头上的一名瘦高个倭寇揉着惺忪的睡眼起床出门去撒尿,正当他脱下裤子准备酣畅淋漓地向海里放水时,猛然注意到了前方水面上围聚着的无数船只,呈扇形将码头团团围住,顿时怔在了那里,到了门口的尿被硬生生憋了去。
“不好了,明军来了,明军来了!”随后,那名瘦高个倭寇过神来,提起裤子扭头就向奔去,边跑边大喊道。
与此同时,停在水面上的明军三桅战船忽然来了轰隆隆打雷般的声响,伴随着船身上升起一团团的白烟,无数小黑点从船上飞出来,在空中划了一个抛物线后落向了码头上的倭寇住宅区。
轰,轰,轰
瘦高个倭寇没跑出几步,小黑点已经落在了码头的房屋上,发生了一连串剧烈的爆炸,他所住的房屋刹那间就在火光中没了踪影,一股剧烈的热浪迎面袭来将他向后掀翻在了地上。
“火火炮,是明军的火炮!”瘦高个倭寇坐在地上,神色惊恐地望着四处爆炸的码头,口中喃喃自语道,裤裆处早已经湿了一片,刚才被爆炸的气浪掀翻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失禁了。
虽然瘦高个倭寇从没有见识过明军水师的火炮,但十几年前侥幸从李云天围剿小琉球岛逃脱的倭寇却深知明军火炮的厉害,平常没少跟岛上的倭寇们提及,在他们添油加醋的讲述下明军火炮成为了十分恐怖的大杀器,使得瘦高个倭寇心惊胆寒。
码头上房屋里那些依旧在熟睡的倭寇在明军这轮炮火下顿时遭了殃,不少人不是被炸死就是被坍塌的建筑压死,剩余的人连衣服都顾不上找,惊慌失措下像没头的苍蝇似地四处乱窜,结果被在接下来的炮击中又有无数人惨叫着倒在了血泊中,受伤倒地惨叫不已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终于,慌乱的倭寇们意识到码头上不安全,纷纷向岛内跑去想要逃离这地狱般的地方。
明军水师旗舰上,李安民用千里镜观察着成为一片火海的码头,他可以清晰地看见火光中狼奔豕突的倭寇。
“传令下去,炮击结束后登陆部队出动,务必抢占码头,一举拿下对马岛!”片刻之后,李安民放下手里的千里镜,向一旁立着的一名少校沉声吩咐道。
少校闻言向李安民一躬身后急匆匆地离去用旗语传达李安民的命令,与当年攻打小琉球岛相比,对马岛之战对于已经逐渐变得成熟的明军水师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犹如一场教学战。
与此同时,对马岛中央山头脚下的一座院子里。
“怎么事?”一名年过半百的圆脸中年人一边穿着衣服一边高声喊道,说的并不是倭语而是大明江浙一带的口音。
“老爷,不好了,明军攻岛了。”就在这时,一名管家模样的中年人快步跑进了院子,面色苍白地说道。
“攻岛了?”圆脸中年人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喃喃自语道,“他们终究还是来了!”
“老爷,咱们快走吧,明军这次来势汹汹,晚了咱们就走不了了。”管家望了一眼码头方向升起的浓烟,急声向圆脸中年人说道。
“罢了,看来咱们这次丧家之犬是当定了。”圆脸中年人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神色黯然地说道。
“老爷,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老爷能躲过这一劫一定能东山再起!”管家闻言连忙开口劝道。
“早知今日当年就应该学青木明心投靠朝廷,也不至于落得今日这般结局。”圆脸中年人不无懊悔地摇了摇头,然后冲着管家摆了摆手,管家连忙招呼家丁收拾家里的财物准备跑路。
这名神色黯然的圆脸中年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叱咤海上的倭寇头目山海光孝,其势力鼎盛时仅次于青木明心。
可惜当年山海光孝没有像青木明心那样识时务,选择了继续逍遥自在地当倭寇,而不是投靠官军。
如今青木明心早已经不是什么倭寇,成为了倭国的一个大商人,其生意遍布倭国四道,不仅是倭国各地大名的座上宾同时也能自由进出大明。
说起来,山海光孝之所以走上今天这条路与陈光宗密不可分,在陈光宗的授意下,与陈光宗同父异母的私生子陈三公子暗中阻挠青木明心投靠大明,使得原本据对大明朝廷就不信任的山海光孝最终选择了一条歧路,继续当海上劫掠的倭寇,并在陈光宗和陈三公子的蛊惑下欲对李云天不利。
实际上,当年陈光宗偷袭李云天失败使得山海光孝损失惨重,为了偷袭成功他派出的可是手下经验丰富的倭寇,结果全军覆没。
虽然朝鲜国并入了大明,但山海光孝却没有离开对马岛,他也知道对马岛距离朝鲜国太近,不过对马岛是他的老巢,相对于倭国的话对马岛更加安全,毕竟对马岛是倭国的地盘而大明这么些年来都没有攻打对马岛,故而心存侥幸。
如今明军既然已经向对马岛发去了进攻,那么山海光孝不得不离开他的老巢去避祸,否则必当难逃一死。
现在,山海光孝的心中充满了苦楚,他知道自己这次完了,明军既然攻打对马岛那么意味着他将受到明军的通缉,唯有躲去倭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不过,他真的能安然离开对马岛吗?
《想看本书最新章节的书友们,百度搜索一下,本文章采集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