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驾崩,新皇登基,这是历来最容易出乱子的时候。不过有大将军霍光坐镇长安,他早已在第一时间安排好了一切,直到第二日的太庙祭祖,和在未央宫大殿举行的登基仪式,都没有出现一点意外。
刘进就这样隆重而安稳的登上了大汉皇帝的宝座,虽然那个位置他已经坐了一年有余了,但这一次他是真正以大汉皇帝的身份,在大殿之上接受了群臣的朝贺。
在大将军霍光的带领下,满朝文武足有上千人出现在未央宫,其中还有几个时辰前刚入长安的梁王和淄川王两位刘姓藩王,也有从西南返的大鸿胪苏武,还有从幽州归来的万贯侯吕术,一场庄严肃穆的登基大典足足持续了大半日。
新皇登基首先要做的便是为先帝确定庙号与谥号,算是对先帝的盖棺定论。不过西汉对于庙号给予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慎重的时期。因其太过慎重,非大功大德而不可得,所以并不是每一个西汉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号,就连刘彻的父亲,堪称明君圣主的景帝都没能享有庙号,便可见其一斑。
汉武帝的谥号在他还没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小范围内流传了,不过这一流传成为了当世最大的秘密,不仅知道的人少,而且凡是知道的都讳莫如深。西汉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这一点西汉一朝从未改变,从刘邦之后的皇帝,死后谥号前都冠以孝字,而刘彻的谥号便为孝武,这一点早就确定了,这个谥号也很快便在朝堂上通过了。
接下来最为郑重,也是最难的便是庙号问题。刘彻的功业享有单独庙号是肯定的,不过古法中只有太、高、世、中这四个字可用,另外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在配以祖或宗,如此一来最多便只能组成八个庙号。而刘邦已经占了太祖庙号,刘恒又占了太宗庙号,太字开头的庙号也就完全无法使用了,刘彻的庙号便只能在剩下的世、高、中、三个字里面选了。
原本高所代表功高,而祖也代表功高,高祖这个庙号其实最适合刘彻了。不过西汉这个朝代,由于刘邦的关系,高祖这个庙号也不能用了。因为刘邦的谥号为高皇帝,而原本谥法中也没有‘高’这个字的,但是当时为了体现刘邦的特殊和伟业,硬是不尊谥法的冠了一个高皇帝的谥号,而后来世人又习惯性的将他庙号与谥号合在一起,称他为高祖皇帝。
这样一来最符合刘彻的一个庙号也没法用了,一时间朝堂之上也为此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焦点便落在了,究竟是为刘彻上世祖还是世宗的庙号上?
“世祖这个庙号不合适,商有盘庚迁殷,重开殷商盛世,故为世祖。今先帝一生丰功伟业,是为大汉更上一层楼,我看就定为世宗吧。”最后霍光一锤定音的确定了汉武帝庙号为世宗。
世祖这个庙号一般为中兴之主,刘彻在位时大汉一直保持着统一状态,所以这个庙号也不适合他,其理由也比较有说服力。
庙号谥号确定,关于汉武帝的事情也就基本告一段落。至于刘彻下葬出殡则要等到许久之后了,因为一来还要为刘彻入殓设灵堂,等着大汉刘姓诸王来长安祭拜,同时也要对茂陵地宫做最后的修缮检查,需要等这些一切妥当之后才会真正的下葬。
只要不是国家动乱的非常时期,其实在先帝驾崩新皇登基的时候,那些封国之王都是要前往长安祭拜的。一来是对先帝的尊敬,而来也是觐见新皇,承认新皇正统。
而西汉时期对于诸侯王定期到长安朝拜述职还是有很好的规定,比如每年春季的‘春朝’中要求,诸侯王必须亲自到长安接受皇帝的问询。除了实在年纪太大,皇帝特旨的可以不用来,其他的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定,而每年秋季还需要派王国大臣代为‘秋朝’。
这一次汉武帝去世,大大小小的十多位刘姓诸王都会来长安,那些距离较近的也就三五日左右便能到达。此时长安左右有十多万大军,这些诸王只是奔丧,随从人数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他们自然也不会成为什么不稳定的因素。
其实自推恩令后,西汉在封国和郡县并行的制度下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这条道路使得这个国家能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中央集权,而又不会造成地方势力过大。只是顾此失彼之下,这个朝代的每一位帝王都会重用外戚,而外戚专权便成了这个帝国最大的弊病。
新皇登基,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便是封赏功臣,建立全新的朝政班底。刘进这一次也基本遵照了汉武帝的安排,将上官桀,张安世,金日磾等人都安排在了重要职位上,连霍嬗都成了九卿之一的卫尉,丙吉也做了廷尉。
而霍光已经是大司马大将军,官职上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了,刘进便直接为他增加了一万户食邑,整体食邑达到了一万六千多户。又因为霍光没有设立丞相的意思,这个三公之首的位置依旧空悬着,那么同样功劳极大的桑弘羊,官职上也就无法再进一步了,他也只能增加食邑,不过没有霍光那么多,却也增加了八千户,堪堪就要达到万户侯了。
另外还有两个同时进行的封赏,便是加封了梁王与淄川王。因为梁王刘襄出力颇多,又是幽州战场上的主力和统帅,刘进在与霍光商议后,增加了梁国封地,让其原本就不小的封国又增加了一郡之地,城池十余座。而淄川王刘康因为同样的原因,只是出力与功绩不同,增加的封地没有梁国那么多,却也增加了五座城池。
至此梁国与淄川国,成为了自推恩令后,王国封地首次增加的诸侯王。
除了朝臣和宗室的封赏,刘进还正是册立了王翁须为皇后,不过却并未册封刘询为太子,或许是因为刘进觉得自己还年轻,而刘询也太过年幼,便暂时空悬了太子之位。
最后还有一个册封,也是刘进登基之后最有分量的封赏,同时也是大出所有人意料的册封。
这个册封是关于江都公主刘细君,刘进竟然直接册封了这位非皇帝嫡亲的公主为长公主。
要知道在西汉之时,长公主还不是一个称呼,而是真正的封号,其位同诸侯王。汉立国百年以来,真正获得长公主封号的到目前为止才只有两位。一个是历经三朝,文帝的嫡女,景帝的同母姐姐,武帝的姑母加岳母的馆陶长公主,而另一位则是赫赫有名的平阳长公主。
无论是馆陶亦或是平阳,她们都是生时权倾天下,死后极尽哀荣,不过这两位都是在出嫁后才被封为长公主的,倒是刘细君这位江都公主,如今尚未出嫁便已经是长公主了。
或许正是因为刘进近亲皆已不存,他便格外珍视与刘细君的姐弟之情。如此封赏大出所料,却又正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的半月长安城便在忙碌与平静中度过,而霍光反倒在这半月中格外的清闲,不过因为还在先帝服丧期间,一切娱乐都被禁止了,霍光也就只能没事待在府上。
这期间霍光倒是与梁王刘襄和淄川王刘康见了几次面,对于这两个曾经的盟友,他们与霍光之间并无任何利益冲突,加上刘襄曾经与霍光也有过交往,而刘康也视霍光为师,他们之间倒还相处融洽。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各路藩王陆续抵达长安,这些刘姓诸王们除了首先拜见皇帝,几乎都选择了第一时间拜会霍光。一时间霍光倒又再次忙碌了起来,不过这种忙碌变成了迎来送往,而大汉的诸王也被霍光一一认识了一遍。
很快终于到了汉武帝出殡下葬的日子。这一日整个长安一片缟素,不过却没有什么北风呼啸,也没有什么天地同悲电闪雷鸣之类的。
这一日的长安风和日丽,阳光洒在长安城的每一处角落,微风轻抚过长安城,似乎这是一年中都难得的好日子,正适合踏青外出。而这一日的长安确实万人空巷,新的大汉皇帝刘进,执绋在前引导,后面跟着先帝的灵柩,灵柩两侧大将军与御史大夫亲扶灵柩,其后还跟着大汉刘姓诸王,再后面则是满朝文武。而后上万骑兵,数万步卒手持灵幡,送葬队伍连绵数十里。
从长安到茂陵的道路两侧,长安及沿途百姓夹道跪拜,悲泣之声不绝于耳。灵柩四周还有数量众多的祭祀者吟唱挽歌,声音凄婉悠扬,既有楚辞之抒情咏叹,又有汉赋之恢弘磅礴。
皇帝的葬礼过程复杂而漫长,从走出长安城,到最后皇陵封土,足足要持续好几天的时间,而这几天包括新皇刘进在内的所有人都临时住在茂陵。与此同时大汉所有地方的臣民,也都在地方官吏的率领下举国致哀,进行着所谓的‘望都而哭’。
茂陵地宫前,一篇由司马迁亲笔所写的祭文,被新皇刘进缓缓诵读,而后茂陵地宫开始了封闭地宫填封土。到此时一代雄主刘彻才算真正的告别了历史舞台,而随后所有送葬之人都在新皇的带领下返了长安。
霍光是最后离开茂陵的,看着已经入土的汉武帝,霍光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此时多年来的点点滴滴不断地重复在霍光脑海中。
从第一次在甘泉宫见到汉武帝,那时候霍光战战兢兢,对汉武帝更是敬畏有加,而那时候高高在上的汉武帝,在霍光心中也如神明一般。
随后霍光越发的了解了这个皇帝,伴随着自己南征北战,不仅见识了一代雄主的雄才大略,也见识了他史中不曾记载的人性的一面。
再后来连汉武帝也开始正视起霍光来,两人开始心照不宣的交锋,君臣间暗地里相互斗法,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心心相惜。
最后内忧外患,交困中的汉武帝选择了与霍光妥协。而从那一刻起,霍光完全将汉武帝看作了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有弱点有情感的人!
汉武帝出殡后的第三天,未央宫中第一次举行了一场大朝会。这次不仅有长安满朝文武,还有十多位刘姓诸王也一同列席。诸王自然坐在了所有朝臣之上,而这一次朝会之后,这些奔丧的刘姓诸王也该各自返封地了。
这场朝会的象征意义更大过实际意义,一开始的话题自然还是赞美先帝的功业,而后便是勉励诸王与臣公,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共同辅佐新皇,让大汉更加辉煌云云。
刘姓诸王和朝臣们自然很是配合,而后因为刘姓诸王要返封地了,作为主人的皇帝,在这些宗室即将离开长安前,还会有一次例行的赏赐。对于刘姓诸王的赏赐,多是一些礼器,像梁王与淄川王这样有功,又与天子亲近的藩王,皇帝刘进直接赐予了天子旌旗。其它的一些诸王或赐予权杖,或赏赐礼器编钟之类。
整个赏赐的过程都持续了小半个时辰,等到所有的封赏都结束时,众人都以为今日朝会应该结束了。不过就在此时,一个众人意想不到意外突然出现了。
“宗正卿觐见”当刘进正打算说出退朝这两个字的时候,未央宫大殿外一个内侍突然喊道,声音传入殿内,让所有人都眉头一皱。
老宗正刘安国,如今的辈分高的离谱,因为他是先帝的皇叔,现在的皇帝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宗室宿老了。而他在皇室的地位早已无人可及,早在汉武帝时期,刘安国便有了不用上朝的权利,但他一直占据着宗正卿的位置,只要他不死也没人有资格能够接替这个位置。
随着内侍的声音响起,众人转头看向殿外,只见刘安国在两个内侍的搀扶下,手持一根金色权杖,缓慢的向殿内走来。
今日刘安国穿了一身非常隆重的礼服,那根汉武帝御赐的金杖也被他拿了出来。当朝臣们看到刘安国手中的金杖时,许多人都面露思付之色。因为汉武帝许多年前便赐予了刘安国金杖,可这位老宗正为人也算低调,从未在人前显露过此物,却不知今日他为何要如此隆重的带着先帝御赐之物来朝会,还是在朝会即将结束时才来。
刘安国走的很慢,慢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他而动。看到刘安国入殿,刘进对着身旁内侍吩咐道:“为老宗正赐座。”
很快刘安国便被搀扶到了刘姓诸王之上的位置,虽然这位宗室宿老爵位不高,但架不住辈分高,就算这些刘姓诸王中,年纪最大辈分最高的,也要称呼刘安国一声皇叔。
刘安国来到大殿上首,目光扫过这些刘姓诸王,这些人每一个他都能叫得出名字,甚至说出他们从小到大的事迹,因为这些人的册封都绕不开他这位宗正。
“见过老宗正!”刘姓诸王纷纷起身,躬身对着刘安国施礼,在这个以孝道治国的时期,诸王也不得不以晚辈之礼先行拜见。
“都来了啊来了就好先帝曾对我有言待诸王即将离开长安之时,命老臣来宣读先帝最后的遗诏现在请陛下和诸位接旨吧”刘安国看了诸王一眼,最后目光又落在御阶上的新皇帝刘进身上。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卷锦缎,竟然是汉武帝最后的遗诏!
谁也没想到,在汉武帝下葬之后,还安排了刘安国这位宗室宿老,在如此特殊的时候再宣读遗诏,而这份所谓的遗诏内容,更让所有人都好奇不已。
一听是先帝遗诏,刘进也郑重的走下了御阶,立于刘安国身前。与此同时刘姓诸王也躬身而立,满朝文武纷纷起身。
刘安国看到殿中之人都做好了准备,便缓缓的打开了锦缎。此刻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期待与好奇,因为这份遗诏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appappshuzhanggui.net
刘进就这样隆重而安稳的登上了大汉皇帝的宝座,虽然那个位置他已经坐了一年有余了,但这一次他是真正以大汉皇帝的身份,在大殿之上接受了群臣的朝贺。
在大将军霍光的带领下,满朝文武足有上千人出现在未央宫,其中还有几个时辰前刚入长安的梁王和淄川王两位刘姓藩王,也有从西南返的大鸿胪苏武,还有从幽州归来的万贯侯吕术,一场庄严肃穆的登基大典足足持续了大半日。
新皇登基首先要做的便是为先帝确定庙号与谥号,算是对先帝的盖棺定论。不过西汉对于庙号给予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慎重的时期。因其太过慎重,非大功大德而不可得,所以并不是每一个西汉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号,就连刘彻的父亲,堪称明君圣主的景帝都没能享有庙号,便可见其一斑。
汉武帝的谥号在他还没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小范围内流传了,不过这一流传成为了当世最大的秘密,不仅知道的人少,而且凡是知道的都讳莫如深。西汉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这一点西汉一朝从未改变,从刘邦之后的皇帝,死后谥号前都冠以孝字,而刘彻的谥号便为孝武,这一点早就确定了,这个谥号也很快便在朝堂上通过了。
接下来最为郑重,也是最难的便是庙号问题。刘彻的功业享有单独庙号是肯定的,不过古法中只有太、高、世、中这四个字可用,另外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在配以祖或宗,如此一来最多便只能组成八个庙号。而刘邦已经占了太祖庙号,刘恒又占了太宗庙号,太字开头的庙号也就完全无法使用了,刘彻的庙号便只能在剩下的世、高、中、三个字里面选了。
原本高所代表功高,而祖也代表功高,高祖这个庙号其实最适合刘彻了。不过西汉这个朝代,由于刘邦的关系,高祖这个庙号也不能用了。因为刘邦的谥号为高皇帝,而原本谥法中也没有‘高’这个字的,但是当时为了体现刘邦的特殊和伟业,硬是不尊谥法的冠了一个高皇帝的谥号,而后来世人又习惯性的将他庙号与谥号合在一起,称他为高祖皇帝。
这样一来最符合刘彻的一个庙号也没法用了,一时间朝堂之上也为此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焦点便落在了,究竟是为刘彻上世祖还是世宗的庙号上?
“世祖这个庙号不合适,商有盘庚迁殷,重开殷商盛世,故为世祖。今先帝一生丰功伟业,是为大汉更上一层楼,我看就定为世宗吧。”最后霍光一锤定音的确定了汉武帝庙号为世宗。
世祖这个庙号一般为中兴之主,刘彻在位时大汉一直保持着统一状态,所以这个庙号也不适合他,其理由也比较有说服力。
庙号谥号确定,关于汉武帝的事情也就基本告一段落。至于刘彻下葬出殡则要等到许久之后了,因为一来还要为刘彻入殓设灵堂,等着大汉刘姓诸王来长安祭拜,同时也要对茂陵地宫做最后的修缮检查,需要等这些一切妥当之后才会真正的下葬。
只要不是国家动乱的非常时期,其实在先帝驾崩新皇登基的时候,那些封国之王都是要前往长安祭拜的。一来是对先帝的尊敬,而来也是觐见新皇,承认新皇正统。
而西汉时期对于诸侯王定期到长安朝拜述职还是有很好的规定,比如每年春季的‘春朝’中要求,诸侯王必须亲自到长安接受皇帝的问询。除了实在年纪太大,皇帝特旨的可以不用来,其他的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定,而每年秋季还需要派王国大臣代为‘秋朝’。
这一次汉武帝去世,大大小小的十多位刘姓诸王都会来长安,那些距离较近的也就三五日左右便能到达。此时长安左右有十多万大军,这些诸王只是奔丧,随从人数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他们自然也不会成为什么不稳定的因素。
其实自推恩令后,西汉在封国和郡县并行的制度下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这条道路使得这个国家能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中央集权,而又不会造成地方势力过大。只是顾此失彼之下,这个朝代的每一位帝王都会重用外戚,而外戚专权便成了这个帝国最大的弊病。
新皇登基,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便是封赏功臣,建立全新的朝政班底。刘进这一次也基本遵照了汉武帝的安排,将上官桀,张安世,金日磾等人都安排在了重要职位上,连霍嬗都成了九卿之一的卫尉,丙吉也做了廷尉。
而霍光已经是大司马大将军,官职上已经无法再进一步了,刘进便直接为他增加了一万户食邑,整体食邑达到了一万六千多户。又因为霍光没有设立丞相的意思,这个三公之首的位置依旧空悬着,那么同样功劳极大的桑弘羊,官职上也就无法再进一步了,他也只能增加食邑,不过没有霍光那么多,却也增加了八千户,堪堪就要达到万户侯了。
另外还有两个同时进行的封赏,便是加封了梁王与淄川王。因为梁王刘襄出力颇多,又是幽州战场上的主力和统帅,刘进在与霍光商议后,增加了梁国封地,让其原本就不小的封国又增加了一郡之地,城池十余座。而淄川王刘康因为同样的原因,只是出力与功绩不同,增加的封地没有梁国那么多,却也增加了五座城池。
至此梁国与淄川国,成为了自推恩令后,王国封地首次增加的诸侯王。
除了朝臣和宗室的封赏,刘进还正是册立了王翁须为皇后,不过却并未册封刘询为太子,或许是因为刘进觉得自己还年轻,而刘询也太过年幼,便暂时空悬了太子之位。
最后还有一个册封,也是刘进登基之后最有分量的封赏,同时也是大出所有人意料的册封。
这个册封是关于江都公主刘细君,刘进竟然直接册封了这位非皇帝嫡亲的公主为长公主。
要知道在西汉之时,长公主还不是一个称呼,而是真正的封号,其位同诸侯王。汉立国百年以来,真正获得长公主封号的到目前为止才只有两位。一个是历经三朝,文帝的嫡女,景帝的同母姐姐,武帝的姑母加岳母的馆陶长公主,而另一位则是赫赫有名的平阳长公主。
无论是馆陶亦或是平阳,她们都是生时权倾天下,死后极尽哀荣,不过这两位都是在出嫁后才被封为长公主的,倒是刘细君这位江都公主,如今尚未出嫁便已经是长公主了。
或许正是因为刘进近亲皆已不存,他便格外珍视与刘细君的姐弟之情。如此封赏大出所料,却又正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的半月长安城便在忙碌与平静中度过,而霍光反倒在这半月中格外的清闲,不过因为还在先帝服丧期间,一切娱乐都被禁止了,霍光也就只能没事待在府上。
这期间霍光倒是与梁王刘襄和淄川王刘康见了几次面,对于这两个曾经的盟友,他们与霍光之间并无任何利益冲突,加上刘襄曾经与霍光也有过交往,而刘康也视霍光为师,他们之间倒还相处融洽。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各路藩王陆续抵达长安,这些刘姓诸王们除了首先拜见皇帝,几乎都选择了第一时间拜会霍光。一时间霍光倒又再次忙碌了起来,不过这种忙碌变成了迎来送往,而大汉的诸王也被霍光一一认识了一遍。
很快终于到了汉武帝出殡下葬的日子。这一日整个长安一片缟素,不过却没有什么北风呼啸,也没有什么天地同悲电闪雷鸣之类的。
这一日的长安风和日丽,阳光洒在长安城的每一处角落,微风轻抚过长安城,似乎这是一年中都难得的好日子,正适合踏青外出。而这一日的长安确实万人空巷,新的大汉皇帝刘进,执绋在前引导,后面跟着先帝的灵柩,灵柩两侧大将军与御史大夫亲扶灵柩,其后还跟着大汉刘姓诸王,再后面则是满朝文武。而后上万骑兵,数万步卒手持灵幡,送葬队伍连绵数十里。
从长安到茂陵的道路两侧,长安及沿途百姓夹道跪拜,悲泣之声不绝于耳。灵柩四周还有数量众多的祭祀者吟唱挽歌,声音凄婉悠扬,既有楚辞之抒情咏叹,又有汉赋之恢弘磅礴。
皇帝的葬礼过程复杂而漫长,从走出长安城,到最后皇陵封土,足足要持续好几天的时间,而这几天包括新皇刘进在内的所有人都临时住在茂陵。与此同时大汉所有地方的臣民,也都在地方官吏的率领下举国致哀,进行着所谓的‘望都而哭’。
茂陵地宫前,一篇由司马迁亲笔所写的祭文,被新皇刘进缓缓诵读,而后茂陵地宫开始了封闭地宫填封土。到此时一代雄主刘彻才算真正的告别了历史舞台,而随后所有送葬之人都在新皇的带领下返了长安。
霍光是最后离开茂陵的,看着已经入土的汉武帝,霍光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此时多年来的点点滴滴不断地重复在霍光脑海中。
从第一次在甘泉宫见到汉武帝,那时候霍光战战兢兢,对汉武帝更是敬畏有加,而那时候高高在上的汉武帝,在霍光心中也如神明一般。
随后霍光越发的了解了这个皇帝,伴随着自己南征北战,不仅见识了一代雄主的雄才大略,也见识了他史中不曾记载的人性的一面。
再后来连汉武帝也开始正视起霍光来,两人开始心照不宣的交锋,君臣间暗地里相互斗法,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心心相惜。
最后内忧外患,交困中的汉武帝选择了与霍光妥协。而从那一刻起,霍光完全将汉武帝看作了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有弱点有情感的人!
汉武帝出殡后的第三天,未央宫中第一次举行了一场大朝会。这次不仅有长安满朝文武,还有十多位刘姓诸王也一同列席。诸王自然坐在了所有朝臣之上,而这一次朝会之后,这些奔丧的刘姓诸王也该各自返封地了。
这场朝会的象征意义更大过实际意义,一开始的话题自然还是赞美先帝的功业,而后便是勉励诸王与臣公,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共同辅佐新皇,让大汉更加辉煌云云。
刘姓诸王和朝臣们自然很是配合,而后因为刘姓诸王要返封地了,作为主人的皇帝,在这些宗室即将离开长安前,还会有一次例行的赏赐。对于刘姓诸王的赏赐,多是一些礼器,像梁王与淄川王这样有功,又与天子亲近的藩王,皇帝刘进直接赐予了天子旌旗。其它的一些诸王或赐予权杖,或赏赐礼器编钟之类。
整个赏赐的过程都持续了小半个时辰,等到所有的封赏都结束时,众人都以为今日朝会应该结束了。不过就在此时,一个众人意想不到意外突然出现了。
“宗正卿觐见”当刘进正打算说出退朝这两个字的时候,未央宫大殿外一个内侍突然喊道,声音传入殿内,让所有人都眉头一皱。
老宗正刘安国,如今的辈分高的离谱,因为他是先帝的皇叔,现在的皇帝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宗室宿老了。而他在皇室的地位早已无人可及,早在汉武帝时期,刘安国便有了不用上朝的权利,但他一直占据着宗正卿的位置,只要他不死也没人有资格能够接替这个位置。
随着内侍的声音响起,众人转头看向殿外,只见刘安国在两个内侍的搀扶下,手持一根金色权杖,缓慢的向殿内走来。
今日刘安国穿了一身非常隆重的礼服,那根汉武帝御赐的金杖也被他拿了出来。当朝臣们看到刘安国手中的金杖时,许多人都面露思付之色。因为汉武帝许多年前便赐予了刘安国金杖,可这位老宗正为人也算低调,从未在人前显露过此物,却不知今日他为何要如此隆重的带着先帝御赐之物来朝会,还是在朝会即将结束时才来。
刘安国走的很慢,慢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他而动。看到刘安国入殿,刘进对着身旁内侍吩咐道:“为老宗正赐座。”
很快刘安国便被搀扶到了刘姓诸王之上的位置,虽然这位宗室宿老爵位不高,但架不住辈分高,就算这些刘姓诸王中,年纪最大辈分最高的,也要称呼刘安国一声皇叔。
刘安国来到大殿上首,目光扫过这些刘姓诸王,这些人每一个他都能叫得出名字,甚至说出他们从小到大的事迹,因为这些人的册封都绕不开他这位宗正。
“见过老宗正!”刘姓诸王纷纷起身,躬身对着刘安国施礼,在这个以孝道治国的时期,诸王也不得不以晚辈之礼先行拜见。
“都来了啊来了就好先帝曾对我有言待诸王即将离开长安之时,命老臣来宣读先帝最后的遗诏现在请陛下和诸位接旨吧”刘安国看了诸王一眼,最后目光又落在御阶上的新皇帝刘进身上。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卷锦缎,竟然是汉武帝最后的遗诏!
谁也没想到,在汉武帝下葬之后,还安排了刘安国这位宗室宿老,在如此特殊的时候再宣读遗诏,而这份所谓的遗诏内容,更让所有人都好奇不已。
一听是先帝遗诏,刘进也郑重的走下了御阶,立于刘安国身前。与此同时刘姓诸王也躬身而立,满朝文武纷纷起身。
刘安国看到殿中之人都做好了准备,便缓缓的打开了锦缎。此刻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期待与好奇,因为这份遗诏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appappshuzhangg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