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林中,此时天气已然放明。。连绵起伏的墓地内,安逸抬头看向东边初升的太阳,心中默算一下,已然知道这是第二天的早上。
这时候墓地的阴气一扫而空,也不知是太阳出现的原因,还是血骨被打散的原因。
整个墓地的坟头包上,都铺满了一层淡淡的金光,金光掠影间,少了一份阴森,多了一份庄严。只不过早晨的天气,现在有些微凉。
安逸越发觉得体内没有法力的不适,所以在董涛讲完天劫后,便打断了他的喋喋不休,笑着道:“道友难不成是后悔了,不想让贫道观光一下贵居仙府,所以才要在这里拖延时间?”
董涛恍然一拍脑门,他也知道安逸是开玩笑,是以哈哈笑道:“都怪董某疏忽了,一时间竟只顾着抱怨,却忘了道友此时法力有碍,当真是有罪!该罚!”口中说着,手上动作却也不慢。
只见他一指地面,一朵祥云从脚下将众人托起,飘悠悠升到了半空之上,俯撖着大地无限辽阔。董涛口中不停,继续道:“此地距离我们修行的那座山并不远,家里也不是什么仙府,只是一个普通山谷,有着两间茅草小屋,还望道友不要嫌弃才是。”
“岂敢,岂敢!”安逸看着脚下白云景色,笑道:“我等修道之人,哪里用得着如何舒适,瓮牖绳床,荜门圭窦,便足可安身适体。道友有如此修为,却还志甘淡泊,不为外物所羁。正是天下修道之人的榜样。无怪乎能够道法大成。即将迈入仙道了。而且,如今是夫妻二人共同得道,此等机缘,千古难有,实不失为一件美谈,哪怕日后贫道与其他道友说起,作为一个亲眼见证之人,也要与有荣焉。”
董涛两人被夸的既是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
本来他们两个历经数百载苦修,如今终于见了得道之日,心头便已经十分欢喜,可再听了安逸的夸赞,却想到此行好处可以说是受惠安逸,所以才有些不好意思。
当下董涛与妻子对视一眼,心中已然决定,此去一定要好好回报安逸。而就在董涛催动法力想要驾云而去的时候,赵斌却在此时一指南方地面,笑着道:“师父你们看。那些村民还在那里等着咧!”
安逸三人闻言望去,可不正见脚下槐树林的边缘处那一帮子人还在那里。一个个翘首以盼的望着树林深处,想是在等他们“凯旋而归”呢!当下安逸与董涛二人对视一笑,就要启程。
赵斌不解问道:“你们怎么不说话,我们现在不应该下去吗?”
“下去干什么?”安逸回头反问道:“难道要乘着云驾着雾浑身冒着光,把自己装扮的跟个神仙一样,然后让他们顶礼膜拜,供奉香火?”
赵斌很想点头,但听了师父的语气好像不对,当下不由把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一样,看的董涛夫妻一阵好笑。
陈晔用手挽了一下发丝,轻笑对他解释道:“我等修仙之人,又怎能沉迷名利之中。况且,我们与神道自有不同,那香火要来也有害无益,倒不如就此离去,也免得被勾起欲念,徒生魔障。”
赵斌闻言,不禁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可安逸却在此时,暗自摇头,对陈晔的话不是十分赞同。
如果仅凭这么点小事就能勾起对功名、俗事的欲念,从而生出魔障,那这心境也不能称之为高了。心境不高,即便再去避免,也终有沦落之时。
他之所以不提议下去,享受一番村民的尊重、敬仰,其中原因与陈晔的观点大为不同,或者说恰恰相反才是。
如果说陈晔的观点还构架在“他们帮助村民但不求回报的道德高尚”的至高点上,而安逸却不认为他帮了村民什么。
虽然他们确实帮助村民解决了一些困难,但却是基于自己想做的基础上,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安逸是单纯的好奇,再加上自己无聊想要增加一点历练,而董涛两人则不排除谋取功德的可能。
其实这世上的事本就是这样,所有人的出发点都在于自身,不论是什么理由,什么情况,路见不平也好,仗义疏财也罢,就连扶老奶奶过马路,也不过是因为自己一念之“仁”。
这个“仁”,说的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本身。
就好比在马路上看见一个非常凄惨的乞丐,你心生不忍,对他产生一种同情的心思,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掏出钱,帮助他。
不论十块二十块,还是一百两百,只要你尽自己所能给予他帮助,那么你就会由心而发的感到快乐,帮助人的快乐。
但请注意,你掏钱帮助别人的这个举动,只是基于缓解你心中的不忍而已。
就好像一场交易,你把钱给了他,你已经得到了快乐,缓解了因看到他所生出的不忍,这场交易已经完成了。如果你在奢求他给你什么回报,乃是是让他对你感恩戴德,那都是一种魔障!
你花钱买你自己舒心,别人得到的好处只是“恰逢其会”,你凭什么让人家感恩戴德?
就好像你因报情仇杀了一个人,即便那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你杀了他能救一万无辜少女,但你杀人的起因还是为了报自己的情仇而已。
难道就要让一万无辜少女对你以身相许?做什么美梦!
一个人为了自己做好事,就好像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怕遭天谴而时不时的接济贫困一样,那个恶人心里没有善心,之所以做一点好事,仅仅是为了买自己一个舒心,一边强加妇女打家劫舍,一边给乞丐两毛钱。这难道就能够称为善人了?
所以在安逸心底。路见不平也好。仗义疏财也罢,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换自己一个心安。
这个人有危险,我看不过去,如果不救我就会良心不安,那我救了就是救了,救完之后我良心上已经获得了安定,那么这件事、这件交易,就已经做完了。我给了别人帮助。这个举动又给了我心安,那我已经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既然有了回报,如果还奢求别人对自己感恩戴德,这就是典型的“欲求不满”了!
可惜,这世上能够有如此明悟的却很少很少。每一个人帮助了别人之后,即使口上说不求回报,如果对方做了什么不规格的事,或者客气的不到位,那这个人心里也会感觉委屈。
首先来说,这个“把自己摆在一个恩人的位置上”的心态。就有所不对。因为别人受惠,而你自己所受的惠更大。
相比于一个健康的好心情来说。物质实在算不了什么。完全是肉与汤的区别。自己吃肉,别人喝汤,就好像随手扔给别人家狗一块骨头,难道那狗以后就不许咬你了?咬你一口就是白眼狼?
请记住,你不是它的主人!
就好像一个小偷给了主人家狗一块肉,如果狗不咬小偷,主人家喂了它这么多年,那就是不忠。如果咬了,小偷反而要怪狗不知道回报?
相比于从小到大的养育之恩,小偷那一块骨头算个什么!
很简单的道理,可带到人的身上却无人能够看清。
在世人的眼里,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就好像理所当然一样。如果不报就是白眼狼,不仁不义之徒。
但他家不要了的泔水救活了一个乞丐那他妈也叫施恩?乞丐以后发达了就他妈要把趵突泉包下来送给他?
笑话!乞丐报答只能说明他有感恩之心,但不报答那也不能说他是忘恩负义。毕竟这所谓的“恩惠”,对你来说是那么不值一提。
你所付出的和你得到的成正比,那是一场交易。但你用对自己来说不值一提对对方却十分重要的东西来换取什么,那你就是一个奸商!
既然帮助他人自己已经得到了快乐,那就不应该在以“恩人”自居,因为你的出发点只是让自己快乐、安心而已,帮助了他人只是顺带,如果再自居“恩人”,那就与伪君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真正善良的人,不会奢求什么回报,即便别人以怨报德,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怼心思,比如说——郭靖!
郭靖一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却从不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即便是襄阳城的百姓,他也只以平等相交,从不认为自己死守襄阳城救了他们自己就会比他们高上一头。但这又与安逸有所不同。
只因郭靖是儒家的化身,所有行为皆在“仁”、“义”二字,别人对他以怨报德他不产生怨怼心思,只因他心中“仁、义”达到了极致,从而产生一种“我帮助人是应该的,人家以怨报德只是一时犯错,以后肯定会改”的心思。说起来也就是认为人性本善。
而安逸却完全是“我并没有帮助任何人,我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心思,别人无论是报德还是报怨,那都不能称之为“报”,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别人对他好坏,又怎么能称为“报”呢?
这两种心思,高下立判,而安逸与陈晔的看法,自然也是高下立判。
一个始终不脱自己是“施恩者”的高尚之感,一个从来不认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作为的“无为”之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其实,如果一个人有一颗小气的玻璃心,还不如不做“善事”的好。
为“善”者只为心安,若为“善”之后,反而心中难安,岂不是伤人伤己,自讨苦吃?
安逸不是玻璃心,但他确实也不大方,所以他从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施恩者”的位置上。
无他,但求心中豁达尔!
……
这时候墓地的阴气一扫而空,也不知是太阳出现的原因,还是血骨被打散的原因。
整个墓地的坟头包上,都铺满了一层淡淡的金光,金光掠影间,少了一份阴森,多了一份庄严。只不过早晨的天气,现在有些微凉。
安逸越发觉得体内没有法力的不适,所以在董涛讲完天劫后,便打断了他的喋喋不休,笑着道:“道友难不成是后悔了,不想让贫道观光一下贵居仙府,所以才要在这里拖延时间?”
董涛恍然一拍脑门,他也知道安逸是开玩笑,是以哈哈笑道:“都怪董某疏忽了,一时间竟只顾着抱怨,却忘了道友此时法力有碍,当真是有罪!该罚!”口中说着,手上动作却也不慢。
只见他一指地面,一朵祥云从脚下将众人托起,飘悠悠升到了半空之上,俯撖着大地无限辽阔。董涛口中不停,继续道:“此地距离我们修行的那座山并不远,家里也不是什么仙府,只是一个普通山谷,有着两间茅草小屋,还望道友不要嫌弃才是。”
“岂敢,岂敢!”安逸看着脚下白云景色,笑道:“我等修道之人,哪里用得着如何舒适,瓮牖绳床,荜门圭窦,便足可安身适体。道友有如此修为,却还志甘淡泊,不为外物所羁。正是天下修道之人的榜样。无怪乎能够道法大成。即将迈入仙道了。而且,如今是夫妻二人共同得道,此等机缘,千古难有,实不失为一件美谈,哪怕日后贫道与其他道友说起,作为一个亲眼见证之人,也要与有荣焉。”
董涛两人被夸的既是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
本来他们两个历经数百载苦修,如今终于见了得道之日,心头便已经十分欢喜,可再听了安逸的夸赞,却想到此行好处可以说是受惠安逸,所以才有些不好意思。
当下董涛与妻子对视一眼,心中已然决定,此去一定要好好回报安逸。而就在董涛催动法力想要驾云而去的时候,赵斌却在此时一指南方地面,笑着道:“师父你们看。那些村民还在那里等着咧!”
安逸三人闻言望去,可不正见脚下槐树林的边缘处那一帮子人还在那里。一个个翘首以盼的望着树林深处,想是在等他们“凯旋而归”呢!当下安逸与董涛二人对视一笑,就要启程。
赵斌不解问道:“你们怎么不说话,我们现在不应该下去吗?”
“下去干什么?”安逸回头反问道:“难道要乘着云驾着雾浑身冒着光,把自己装扮的跟个神仙一样,然后让他们顶礼膜拜,供奉香火?”
赵斌很想点头,但听了师父的语气好像不对,当下不由把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一样,看的董涛夫妻一阵好笑。
陈晔用手挽了一下发丝,轻笑对他解释道:“我等修仙之人,又怎能沉迷名利之中。况且,我们与神道自有不同,那香火要来也有害无益,倒不如就此离去,也免得被勾起欲念,徒生魔障。”
赵斌闻言,不禁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可安逸却在此时,暗自摇头,对陈晔的话不是十分赞同。
如果仅凭这么点小事就能勾起对功名、俗事的欲念,从而生出魔障,那这心境也不能称之为高了。心境不高,即便再去避免,也终有沦落之时。
他之所以不提议下去,享受一番村民的尊重、敬仰,其中原因与陈晔的观点大为不同,或者说恰恰相反才是。
如果说陈晔的观点还构架在“他们帮助村民但不求回报的道德高尚”的至高点上,而安逸却不认为他帮了村民什么。
虽然他们确实帮助村民解决了一些困难,但却是基于自己想做的基础上,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安逸是单纯的好奇,再加上自己无聊想要增加一点历练,而董涛两人则不排除谋取功德的可能。
其实这世上的事本就是这样,所有人的出发点都在于自身,不论是什么理由,什么情况,路见不平也好,仗义疏财也罢,就连扶老奶奶过马路,也不过是因为自己一念之“仁”。
这个“仁”,说的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本身。
就好比在马路上看见一个非常凄惨的乞丐,你心生不忍,对他产生一种同情的心思,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掏出钱,帮助他。
不论十块二十块,还是一百两百,只要你尽自己所能给予他帮助,那么你就会由心而发的感到快乐,帮助人的快乐。
但请注意,你掏钱帮助别人的这个举动,只是基于缓解你心中的不忍而已。
就好像一场交易,你把钱给了他,你已经得到了快乐,缓解了因看到他所生出的不忍,这场交易已经完成了。如果你在奢求他给你什么回报,乃是是让他对你感恩戴德,那都是一种魔障!
你花钱买你自己舒心,别人得到的好处只是“恰逢其会”,你凭什么让人家感恩戴德?
就好像你因报情仇杀了一个人,即便那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你杀了他能救一万无辜少女,但你杀人的起因还是为了报自己的情仇而已。
难道就要让一万无辜少女对你以身相许?做什么美梦!
一个人为了自己做好事,就好像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怕遭天谴而时不时的接济贫困一样,那个恶人心里没有善心,之所以做一点好事,仅仅是为了买自己一个舒心,一边强加妇女打家劫舍,一边给乞丐两毛钱。这难道就能够称为善人了?
所以在安逸心底。路见不平也好。仗义疏财也罢,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换自己一个心安。
这个人有危险,我看不过去,如果不救我就会良心不安,那我救了就是救了,救完之后我良心上已经获得了安定,那么这件事、这件交易,就已经做完了。我给了别人帮助。这个举动又给了我心安,那我已经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既然有了回报,如果还奢求别人对自己感恩戴德,这就是典型的“欲求不满”了!
可惜,这世上能够有如此明悟的却很少很少。每一个人帮助了别人之后,即使口上说不求回报,如果对方做了什么不规格的事,或者客气的不到位,那这个人心里也会感觉委屈。
首先来说,这个“把自己摆在一个恩人的位置上”的心态。就有所不对。因为别人受惠,而你自己所受的惠更大。
相比于一个健康的好心情来说。物质实在算不了什么。完全是肉与汤的区别。自己吃肉,别人喝汤,就好像随手扔给别人家狗一块骨头,难道那狗以后就不许咬你了?咬你一口就是白眼狼?
请记住,你不是它的主人!
就好像一个小偷给了主人家狗一块肉,如果狗不咬小偷,主人家喂了它这么多年,那就是不忠。如果咬了,小偷反而要怪狗不知道回报?
相比于从小到大的养育之恩,小偷那一块骨头算个什么!
很简单的道理,可带到人的身上却无人能够看清。
在世人的眼里,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就好像理所当然一样。如果不报就是白眼狼,不仁不义之徒。
但他家不要了的泔水救活了一个乞丐那他妈也叫施恩?乞丐以后发达了就他妈要把趵突泉包下来送给他?
笑话!乞丐报答只能说明他有感恩之心,但不报答那也不能说他是忘恩负义。毕竟这所谓的“恩惠”,对你来说是那么不值一提。
你所付出的和你得到的成正比,那是一场交易。但你用对自己来说不值一提对对方却十分重要的东西来换取什么,那你就是一个奸商!
既然帮助他人自己已经得到了快乐,那就不应该在以“恩人”自居,因为你的出发点只是让自己快乐、安心而已,帮助了他人只是顺带,如果再自居“恩人”,那就与伪君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真正善良的人,不会奢求什么回报,即便别人以怨报德,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怼心思,比如说——郭靖!
郭靖一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却从不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即便是襄阳城的百姓,他也只以平等相交,从不认为自己死守襄阳城救了他们自己就会比他们高上一头。但这又与安逸有所不同。
只因郭靖是儒家的化身,所有行为皆在“仁”、“义”二字,别人对他以怨报德他不产生怨怼心思,只因他心中“仁、义”达到了极致,从而产生一种“我帮助人是应该的,人家以怨报德只是一时犯错,以后肯定会改”的心思。说起来也就是认为人性本善。
而安逸却完全是“我并没有帮助任何人,我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心思,别人无论是报德还是报怨,那都不能称之为“报”,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别人对他好坏,又怎么能称为“报”呢?
这两种心思,高下立判,而安逸与陈晔的看法,自然也是高下立判。
一个始终不脱自己是“施恩者”的高尚之感,一个从来不认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作为的“无为”之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其实,如果一个人有一颗小气的玻璃心,还不如不做“善事”的好。
为“善”者只为心安,若为“善”之后,反而心中难安,岂不是伤人伤己,自讨苦吃?
安逸不是玻璃心,但他确实也不大方,所以他从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施恩者”的位置上。
无他,但求心中豁达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