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河谷里鞑子丢下的几具尸体,李信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何必一定要原路返回,不如沿着虎大威一路过来的路线北上,然后再渡河折返高阳,如此一来即便鞑子想在半路上再次埋伏自己,恐怕也难以料定押运队伍的准确行踪吧!
于是,李信一行人赶着驮马大车缓缓的沿着猪笼河东岸向北迤逦而去。一路上李信提心吊胆,因为他知道如此番情形,一旦遇上鞑子肯定凶多吉少。
原本计划着走上三十里便渡河返回高阳,谁知越往北去水位越深,李信数次着人去试探均深可及胸,这种深度人过去尚且困难,更别提驮马大车。李信只好沿着猪笼河继续向北去。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天黑也没找到合适的河段渡河,600高阳军一天一夜没得着休息,此时已经累的精疲力竭,摆在李信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原地休息,待天明再继续赶路。二是一鼓作气找到合适的渡河点,连夜回高阳城。
李信选了第二条路,不但连夜行军,连火把都不敢打,因为茫茫黑夜中点着火把行军无疑是在告诉鞑子自己的行踪。驮马大车队伍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终于找到了一处深不及腰的河段,黑暗中队伍爆出一阵低低的欢呼声。与此同时,李信却紧张到了极点,这处河段虽然可以渡过,但水终究没过腰,人起其中行动极为不便,一旦有人趁势掩杀过来,恐怕……
好在今夜是个晴天,半个月亮悬挂在天边,虽然无精打采但微弱的光芒却足够高阳军众人过河之用。张石头带着几个人打前站,第一个抵达猪笼河西岸。李信坠在过河队伍最后压阵,只听到对岸传来一阵惊呼,心里不由得一阵发紧。不是又有鞑子吧?这些鞑子难道都是半仙附体,能掐会算?连他们准备在哪里渡河都知道?
不过,张石头却让人带回了一个不是坏消息的坏消息,之所以说它不是坏消息,鞑子并没有埋伏在西岸。说他是坏消息,张石头在西岸发现了大批明军尸体,期间还散落着倒毙的战马,显然是骑兵。
一阵夜风刮过,带起了阵阵血腥味,李信眉头紧锁,微弱的月光下满地残肢断臂满地触目惊心,看来这里不久前刚刚发生了一场恶战。
很多士兵都是头一次见到如此惨烈的场景,满地的血肉模糊似乎一眼都望不到头,上了岸后鼻腔里一直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有人终于忍不住趴在地上哇哇的吐了起来,一旦有人开了这个头,士兵们一个跟着一个呕吐起来。
“发现个活的,教习快来看!”
李信快步过去,能活下来的都不容易,希望他受伤不重,能挺得住。刚走几步,就听张石头又是一阵惊呼。
“郑将军!怎么是你?”
李信纳闷,郑将军?哪个郑将军,两步并作三步来到张石头身前,只见他扶着一人,一张血污变形的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惨白,这不是五军营的郑西尧吗!他,他怎么在这里?又是如何被全歼了?发现郑西尧是李信万万没想到的,他的大脑在瞬间好像短路了,被各种讯息和猜测搅得心神不宁。
“快拿水来!”
郑西尧眼皮半开被张石头架在身上,可身体却像没骨头一样耷拉着,人到了这种地步最缺的就是水。李信接过士兵递上来的睡袋,对着干裂的嘴唇洒了一些,郑西尧立即有了反应,伸出舌头贪婪的舔着。于是李信将水嘴放在他嘴边,抬起水袋试探性的往他嘴里关了几下,结果还是倒多了,把郑西尧呛得直咳嗽。
不过,这一下子倒好像把郑西尧呛活了,耷拉的眼皮完全睁开,一双眼珠似乎也恢复了神采,盯着李信看了好半天,才看清楚是谁救了他。
“李,李教习如何是你?”
在郑西尧的记忆里,李信是去城南的方向接应物资货物,他是往北,两个人南辕北辙,理论上根本不可能碰面。想到此处,郑西尧一阵黯然,“莫非这是阴间?难道,你也……”
李信看到郑西尧醒了,头脑也还清醒,大致为他检查了一下,虽然一身血污,竟奇迹般的没有致命伤,甚至连大点的伤口都没有,看来应是累的脱了力。
“这哪里是什么阴间,分明是人间,郑将军你大难不死啊!”
张石头在旁边搭腔。
李信见他没有大碍,便放下心来。郑西尧兀自不信。
“莫要诓我,你去了南边,如何能出现在这里?”
“一言难尽……”
李信长叹一声,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一下此前的情况,然后又问道:
“郑将军可是遇到了鞑子骑兵?”
一战全军覆没,这段回忆显然对郑西尧是痛苦之极的,他闭上眼睛,缓缓的回忆着。
原来,郑西尧一路北上之初的确发现一股鞑子骑兵在跟踪他们。但约莫跟了多半个时辰便不见了,他正准备回头去看看情况,却有另一股骑兵由后方杀到,顿时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路打一路跑,到了这猪笼河边终于精疲力竭,倒地不支。
李信也是一阵黯然,几百个大好儿郎,一天前还生龙活虎的,此刻却已经成了满地残肢断臂。他知道,别看郑西尧说的简单,这一路跑一路打,定然是极为惨烈的。一个念头在李信脑中腾起,于是问道:
“可看清那些鞑子骑兵是哪一旗的?镶黄旗?”
“不像,瞅着是镶白旗的……”
原本只是猜测,经郑西尧口中证实以后,李信这才确定应是多尔衮来了。多尔衮是镶白旗旗主,镶白旗的甲兵就相当于他自家的子弟兵,无关紧要的小仗不会轻易派出来的,一旦出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准备南下了!看来虎大威所言果真不假。高阳城准备好了吗?能挡住清军大举进攻吗?他不会做侥幸之想,孙承宗在明廷影响力超凡,俘虏或是杀死他,对明廷的打击都是极为严重的,多尔衮不可能放弃这种机会,
天将放亮时,李信终于带着车队返回高阳城,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总算有惊无险的完成了。全城上下一片欢声雷动,不论是孙承宗、鲁之藩、亦或是周瑾都不禁喜笑颜开。待听到郑西尧部人马全军覆没,又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当中。
但无论如何,此番出城的最初目的达到了,高阳城有了指望。鲁之藩拉着李信的手格外激动。
“教习辛苦了,城中已经为你摆好了庆功宴,走,喝他个一醉方休去……”
对于李信能够成功突破鞑子的围堵返回高阳城,周瑾之前是持怀疑态度的,一是怀疑此人能不能半路逃走,二是觉得他没有这个能力。如今人货平安归来,不由得刮目三分了。
遇到虎大威一事,李信并没有告诉鲁之藩也没有透露给周瑾,这盆冷水还是晚些浇的好。但是,他私下里找了孙承宗,将路上遇见虎大威,以及虎大威的警告前前后后都说了出来。
孙承宗捋着颌下花白的长髯久久不言,虎大威是军中宿将,出于九边之一的榆林镇,身经百战,且有勇有谋,他对局势的判断即便没有百分百,也是**不离十。
“可看着卢部人马了?”
“没有,虎总兵带的人也不多,不过几百人而已!”
虎大威身为山西总兵,麾下士卒不在少数,怎么只带了这么少的人出来?如此急急忙忙又是去做什么?保定府的局势当真糜烂到不可收拾了?
一个个念头在孙承宗脑中闪过,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高阳将马上面对鞑子兵锋!
“鞑子主力要来了,你怕不怕?”
“怕有何用?该来的总要来,尽力而为便是!”
孙承宗双眼盯着李信,心里却在品评着,这个年轻人哪有半点马贼模样,他如何能看的如此轻松?支持他的精神支柱又是什么?朝廷命官守土有责,本地父老守护家乡更是责无旁贷。而李信呢,不仅什么都不是,还是个秋后待决的马贼,怎么就能与高阳共存亡的如此坚定呢?
他最终也没从那双清澈的眼眸里发现一丝端倪,如果说开始的献策以及卖力是为了本能的求活,他能够理解。如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就实而论,他对高阳能守住多长时间,信心并不充足。别看这个把月来折腾的欢畅无比,能有多大作用他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做点事情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的多。所以他一早就抱定了与高阳共存亡之心。但到最后还是起了爱才之念,不忍心这年轻人与自己一同殉葬,想放他一马。
岂料李信就像看不出他想说什么一般竟然谈论起了守城的一些策略问题,高阳城小,且城墙高度又矮,但胜在之前的改造已经完成十之七八,有了这种工事,北城、东城、西城将会成为鞑子的梦魇,整个高阳最让人担忧的是南城。南城的改造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继续下去,大部分的木料被阿克济阿一把火烧个精光,况且大军就要压境而来,此时应该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现在已有设施上更为妥帖。
孙承宗决定直说:“该做的你都已经做了,并且做的很好,高阳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如今若想离去,老夫不会阻拦!”
意思很明显,还你自由,可以走了,我不会阻拦。岂料李信正色道:“鞑子之患并非肘腋,试问阁部,若数年后天下腥膻千里,李信又该躲到哪里去?逃到哪里去?”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于是,李信一行人赶着驮马大车缓缓的沿着猪笼河东岸向北迤逦而去。一路上李信提心吊胆,因为他知道如此番情形,一旦遇上鞑子肯定凶多吉少。
原本计划着走上三十里便渡河返回高阳,谁知越往北去水位越深,李信数次着人去试探均深可及胸,这种深度人过去尚且困难,更别提驮马大车。李信只好沿着猪笼河继续向北去。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天黑也没找到合适的河段渡河,600高阳军一天一夜没得着休息,此时已经累的精疲力竭,摆在李信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原地休息,待天明再继续赶路。二是一鼓作气找到合适的渡河点,连夜回高阳城。
李信选了第二条路,不但连夜行军,连火把都不敢打,因为茫茫黑夜中点着火把行军无疑是在告诉鞑子自己的行踪。驮马大车队伍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终于找到了一处深不及腰的河段,黑暗中队伍爆出一阵低低的欢呼声。与此同时,李信却紧张到了极点,这处河段虽然可以渡过,但水终究没过腰,人起其中行动极为不便,一旦有人趁势掩杀过来,恐怕……
好在今夜是个晴天,半个月亮悬挂在天边,虽然无精打采但微弱的光芒却足够高阳军众人过河之用。张石头带着几个人打前站,第一个抵达猪笼河西岸。李信坠在过河队伍最后压阵,只听到对岸传来一阵惊呼,心里不由得一阵发紧。不是又有鞑子吧?这些鞑子难道都是半仙附体,能掐会算?连他们准备在哪里渡河都知道?
不过,张石头却让人带回了一个不是坏消息的坏消息,之所以说它不是坏消息,鞑子并没有埋伏在西岸。说他是坏消息,张石头在西岸发现了大批明军尸体,期间还散落着倒毙的战马,显然是骑兵。
一阵夜风刮过,带起了阵阵血腥味,李信眉头紧锁,微弱的月光下满地残肢断臂满地触目惊心,看来这里不久前刚刚发生了一场恶战。
很多士兵都是头一次见到如此惨烈的场景,满地的血肉模糊似乎一眼都望不到头,上了岸后鼻腔里一直充斥着浓浓的血腥味,有人终于忍不住趴在地上哇哇的吐了起来,一旦有人开了这个头,士兵们一个跟着一个呕吐起来。
“发现个活的,教习快来看!”
李信快步过去,能活下来的都不容易,希望他受伤不重,能挺得住。刚走几步,就听张石头又是一阵惊呼。
“郑将军!怎么是你?”
李信纳闷,郑将军?哪个郑将军,两步并作三步来到张石头身前,只见他扶着一人,一张血污变形的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惨白,这不是五军营的郑西尧吗!他,他怎么在这里?又是如何被全歼了?发现郑西尧是李信万万没想到的,他的大脑在瞬间好像短路了,被各种讯息和猜测搅得心神不宁。
“快拿水来!”
郑西尧眼皮半开被张石头架在身上,可身体却像没骨头一样耷拉着,人到了这种地步最缺的就是水。李信接过士兵递上来的睡袋,对着干裂的嘴唇洒了一些,郑西尧立即有了反应,伸出舌头贪婪的舔着。于是李信将水嘴放在他嘴边,抬起水袋试探性的往他嘴里关了几下,结果还是倒多了,把郑西尧呛得直咳嗽。
不过,这一下子倒好像把郑西尧呛活了,耷拉的眼皮完全睁开,一双眼珠似乎也恢复了神采,盯着李信看了好半天,才看清楚是谁救了他。
“李,李教习如何是你?”
在郑西尧的记忆里,李信是去城南的方向接应物资货物,他是往北,两个人南辕北辙,理论上根本不可能碰面。想到此处,郑西尧一阵黯然,“莫非这是阴间?难道,你也……”
李信看到郑西尧醒了,头脑也还清醒,大致为他检查了一下,虽然一身血污,竟奇迹般的没有致命伤,甚至连大点的伤口都没有,看来应是累的脱了力。
“这哪里是什么阴间,分明是人间,郑将军你大难不死啊!”
张石头在旁边搭腔。
李信见他没有大碍,便放下心来。郑西尧兀自不信。
“莫要诓我,你去了南边,如何能出现在这里?”
“一言难尽……”
李信长叹一声,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一下此前的情况,然后又问道:
“郑将军可是遇到了鞑子骑兵?”
一战全军覆没,这段回忆显然对郑西尧是痛苦之极的,他闭上眼睛,缓缓的回忆着。
原来,郑西尧一路北上之初的确发现一股鞑子骑兵在跟踪他们。但约莫跟了多半个时辰便不见了,他正准备回头去看看情况,却有另一股骑兵由后方杀到,顿时被杀了个措手不及,一路打一路跑,到了这猪笼河边终于精疲力竭,倒地不支。
李信也是一阵黯然,几百个大好儿郎,一天前还生龙活虎的,此刻却已经成了满地残肢断臂。他知道,别看郑西尧说的简单,这一路跑一路打,定然是极为惨烈的。一个念头在李信脑中腾起,于是问道:
“可看清那些鞑子骑兵是哪一旗的?镶黄旗?”
“不像,瞅着是镶白旗的……”
原本只是猜测,经郑西尧口中证实以后,李信这才确定应是多尔衮来了。多尔衮是镶白旗旗主,镶白旗的甲兵就相当于他自家的子弟兵,无关紧要的小仗不会轻易派出来的,一旦出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准备南下了!看来虎大威所言果真不假。高阳城准备好了吗?能挡住清军大举进攻吗?他不会做侥幸之想,孙承宗在明廷影响力超凡,俘虏或是杀死他,对明廷的打击都是极为严重的,多尔衮不可能放弃这种机会,
天将放亮时,李信终于带着车队返回高阳城,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总算有惊无险的完成了。全城上下一片欢声雷动,不论是孙承宗、鲁之藩、亦或是周瑾都不禁喜笑颜开。待听到郑西尧部人马全军覆没,又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当中。
但无论如何,此番出城的最初目的达到了,高阳城有了指望。鲁之藩拉着李信的手格外激动。
“教习辛苦了,城中已经为你摆好了庆功宴,走,喝他个一醉方休去……”
对于李信能够成功突破鞑子的围堵返回高阳城,周瑾之前是持怀疑态度的,一是怀疑此人能不能半路逃走,二是觉得他没有这个能力。如今人货平安归来,不由得刮目三分了。
遇到虎大威一事,李信并没有告诉鲁之藩也没有透露给周瑾,这盆冷水还是晚些浇的好。但是,他私下里找了孙承宗,将路上遇见虎大威,以及虎大威的警告前前后后都说了出来。
孙承宗捋着颌下花白的长髯久久不言,虎大威是军中宿将,出于九边之一的榆林镇,身经百战,且有勇有谋,他对局势的判断即便没有百分百,也是**不离十。
“可看着卢部人马了?”
“没有,虎总兵带的人也不多,不过几百人而已!”
虎大威身为山西总兵,麾下士卒不在少数,怎么只带了这么少的人出来?如此急急忙忙又是去做什么?保定府的局势当真糜烂到不可收拾了?
一个个念头在孙承宗脑中闪过,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高阳将马上面对鞑子兵锋!
“鞑子主力要来了,你怕不怕?”
“怕有何用?该来的总要来,尽力而为便是!”
孙承宗双眼盯着李信,心里却在品评着,这个年轻人哪有半点马贼模样,他如何能看的如此轻松?支持他的精神支柱又是什么?朝廷命官守土有责,本地父老守护家乡更是责无旁贷。而李信呢,不仅什么都不是,还是个秋后待决的马贼,怎么就能与高阳共存亡的如此坚定呢?
他最终也没从那双清澈的眼眸里发现一丝端倪,如果说开始的献策以及卖力是为了本能的求活,他能够理解。如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就实而论,他对高阳能守住多长时间,信心并不充足。别看这个把月来折腾的欢畅无比,能有多大作用他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做点事情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的多。所以他一早就抱定了与高阳共存亡之心。但到最后还是起了爱才之念,不忍心这年轻人与自己一同殉葬,想放他一马。
岂料李信就像看不出他想说什么一般竟然谈论起了守城的一些策略问题,高阳城小,且城墙高度又矮,但胜在之前的改造已经完成十之七八,有了这种工事,北城、东城、西城将会成为鞑子的梦魇,整个高阳最让人担忧的是南城。南城的改造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继续下去,大部分的木料被阿克济阿一把火烧个精光,况且大军就要压境而来,此时应该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现在已有设施上更为妥帖。
孙承宗决定直说:“该做的你都已经做了,并且做的很好,高阳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如今若想离去,老夫不会阻拦!”
意思很明显,还你自由,可以走了,我不会阻拦。岂料李信正色道:“鞑子之患并非肘腋,试问阁部,若数年后天下腥膻千里,李信又该躲到哪里去?逃到哪里去?”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