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起行赶赴山西剿贼平乱,除了在京畿附近招募的新兵以外,带的大都是京营兵,战斗力一般。但事到如今就算硬着头皮也得上了,此前还有卢象升,高起潜等人为他打头阵,现在能打仗的越来越少,杨嗣昌一向以知兵著称,这一回是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
大军选择的是保定至真定一线,最终由井陉穿过太行山进入山西。
而自打太原陷落,晋王自尽殉国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原本对杨嗣昌还充满了信心的崇祯皇帝突然也没了底,太原城乃山西第一重镇,城高池深,居然一夕城破,更重要的是山西尤其太原乃京师天然屏障,流贼一旦据此为祸进可攻三关取京师,退可守太原而据河东。
这位已经龙驭天下十一宰崇祯皇帝,第一次对流贼产生深深的恐惧, 哪怕是张献忠掘了老朱家的祖坟,他有的也仅仅是愤怒与自责。于是紧随着杨嗣昌的出京,皇帝第二道圣旨亦出了京师,召集各地兵马救援山西。
可是能遵旨而行的又有几人?比如大同镇总兵王朴,尽管在出京陛辞时声泪俱下的表示一定要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一转脸便做起了自保的打算,这一回他是打定主意,只要守住大同的一亩三分地,便是打死也不轻易出兵。
当然,能调大同府出兵的除了皇帝的圣旨以外,还有总督山西、保定、河南的杨嗣昌,在兵进井陉之前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大同镇总兵王朴,杨嗣昌早在真定府时就命人快马传令其出兵由北方大举压下,配合他在井陉入晋的军事行动。同时,又急调河南的左良玉率兵渡过黄河,北上进剿。
对此,河南巡抚李仙风积极异常,毕竟流贼是在他们这里跑出去的,万一皇帝追究下来,丢官去职都可能是轻的。而左良玉不知因何却在济源境内摇摆不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信所属的三卫亦对是否出兵展开了一场讨论,实际上不管是杨嗣昌还是崇祯皇帝,都没指望李信的千把军卒,能够和流贼一较短长。尤其是杨嗣昌,三卫在级别上与大同镇总兵互不统属,但又同归宣大总督洪承畴与总督山西的杨嗣昌调度,可是杨嗣昌只派人去调了王朴的兵,并没有知会曾在年前与蒙古鞑子一战斩获颇丰的三卫镇虏军。
这其中固然有对李信此人的蔑视,但更多的是对崇祯皇帝另立三卫这个决策的不满与抵制,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在想着朝廷上的布局。
而三卫之中主战的声音几乎只有李信一人,从毛维张到钱泰,乃至海森堡、艾伯特都持观望态度,就连李信身边一向惟他马首是瞻的陆九都沉默了。
浑源州乃是李信布局之中的势力范围,流贼现在已经到了代州,与浑源州可说是近在咫尺。一提起代州,那张颇为顽皮的俏脸便时时映在眼前,她行走京师山西各地,协调各方关系,不是简单的女子,恐怕也只有在他面前才会如此露出不为人知的女儿一面。李信又不是傻子,如何感觉不到她心中的情意。一想到此,便如百爪挠心……
但他要出兵却绝不仅止于此,流贼为祸,战乱就在眼前,如不拒敌于境外,那么下一步战火烧到大同,饱受战争蹂躏之后,这批土地又要经历多少时间才能恢复如初?
可是就在李信即将出兵之时,一则流言不胫而走,黄妸女儿身份,以及对李信的情深意重,都沸沸扬扬的传了开来。甚至已经有人在背后议论,总兵大人此次一意坚持出兵,恐怕就是为了救他的女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凡英雄人物,又有几个能轻易便过了美人关的?
至于黄妸是女儿身的秘密,在山西各大商社之间亦早有传闻,这一回暴了出来,人们亦不为奇怪。毛维张对此不表态,只说惟总兵命令是从。钱泰的态度依旧是坚决反对李信出兵,认为大好局面得之不易,不能轻启战端,说不定杨嗣昌进了井陉之后就能大败流贼,何须三卫多此一举?
只有海森堡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听说李信执意兴师,竟然是为了救心爱的女人,这位一向不苟言笑的德意志人竟然罕见的开起了玩笑。
“如果是去救心爱的女人,海森堡谨以个人名义,举双手双脚支持将军阁下!”
看着特意前来表态的海森堡,李信哭笑不得,自己坚持出兵是考量大局之后做的决定,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下的决定,但是经过数日的轰传,这件事便直如黄泥掉裤裆里,越描越黑,索性便也不再解释。
这个消息甚至传到了高时明耳朵里。御河东岸的检查站成功抵制了瘟疫之后,立即按照朝阳堡模式进行选举,并自治管理,高时明对此一窍不通,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返回阳和卫。听说李信为了个女人打算出兵,自然是极力反对,并不惜以中使的身份压他。
亦不听李信的任何解释,不管李信如何从大局着眼分析,高时明都将头摇的跟拨浪鼓一般,总之就是两个字“没门”!高时明如此做当然是存了私心,李信不出兵大不了是不功不过,如果出兵一旦败了,他高时明以中使身份坐镇于此是要跟着吃挂落的。
当然,李信出兵还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大获全胜,可高时明根本不相信有获胜的可能,开什么玩笑,连太原这等城高池深的大城都挡不住流贼,就凭借区区两千人冲上去,那不是以卵击石么,能带着一条命回来都算命大。
最后,连大同镇总兵王朴都托人捎来了书信,劝李信一定要冷静,不要因怒兴师,坏了自家的大好形势。不但如此,他最最亲近的兄弟陆九都加入到劝说的行列中来,看着一副大义凛然的陆九,李信突然醒悟。
自己与黄妸的事,只有陆九清楚前前后后的经过,莫不是他将消息放了出去,只为给大众一个合理的留住自己的借口。看不出来,陆九平时一副惟命是从的模样,关键时刻倒是颇有些主意,可是这么做真的就合适么?
李信陷入了与大家的拉锯之中,他试图说服这些反对者,反对者又反过来试图说服他……
众人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则惨不忍睹,流贼进犯浑源州的消息传到大同府城,又很快传到三卫。大同镇总兵王仆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引兵杀往浑源
高时明听说总兵王朴出兵的消息之后,立即仰天大笑三声,又赶去告诉李信:“李将军不用出兵,王朴既然已经出兵,想必流贼寸步难进大同府!”
王朴当初任经营总兵,又数次参与对鞑子以及流贼的大战,虽然胜败各有,但也算得上是少有的身经百战的总兵,对付一帮子新起的流贼,当还是有胜算的。他之前所忧虑的,则是王朴由于心态转变的保守开始求稳而不出兵,那时李信说不定便有了出兵的理由。
仅仅一天之后,高时明便再也笑不出来,事实狠狠抽了他以及三卫那些以为王朴出兵便可高枕无忧的众多官员狠狠一耳光。王朴兵败,狼狈逃回大同府城,流贼竟然分兵袭破雁门关直取大同。
一时间,大同府境内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高时明更是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模样,完全没了前一日指点天下的气度。到了此时此刻,李信振臂一呼,三卫出兵。再没人敢出言反对了,所有人都集体沉默表示赞同,只有毛维张站了出来,弄得李信又是一阵皱眉,这货不是想在这种时候还想阻止出兵吧。
“大人,下官有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信最厌烦这种开场白,催促他快讲。
“大人是三卫总兵,麾下将士又来自三卫,独独叫镇虏军恐怕已经不合适了,会不会影响整体士气?”
竟然与出兵无关,李信也是连日来被那帮家伙弄的神经兮兮。至于军队命名一事他是甚少考虑,的确,再以镇虏卫命名,虽然听着霸气,但必然会引起其他卫所兵员的不满。当即一口允诺:
“改!今日就改,改叫三卫军!”
岂知毛维张又拱手道:“还有一事,大人上次提及的夏季军服一事,下官已经着几家商社办妥,今日刚刚送抵阳和卫!”
李信上一回不过是随口一提,军容整肃也是战斗力之一,尤其是春夏到了,应该给新军置办一套军服。当时,毛维张曾仔细询问过,军服按何种规制,他所指的其实是卫所军与募兵,谁知道李信却来了兴致大谈一通,把具体的样式都详细描述了一番。
军装一事说完,李信也就忘了,毕竟身为三卫之首各种事都让他分身乏术。毛维张却记下了,不但记下了而且还办好了!李信不禁再一次对他刮目相看,自打叛乱事件之后,能明显感觉到此人的变化,只不知是好是坏!
王朴终于派人来阳和卫向李信求援,流贼势大,他的京营和新兵一败涂地,根本挡不住,只能寄希望于李信。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大军选择的是保定至真定一线,最终由井陉穿过太行山进入山西。
而自打太原陷落,晋王自尽殉国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原本对杨嗣昌还充满了信心的崇祯皇帝突然也没了底,太原城乃山西第一重镇,城高池深,居然一夕城破,更重要的是山西尤其太原乃京师天然屏障,流贼一旦据此为祸进可攻三关取京师,退可守太原而据河东。
这位已经龙驭天下十一宰崇祯皇帝,第一次对流贼产生深深的恐惧, 哪怕是张献忠掘了老朱家的祖坟,他有的也仅仅是愤怒与自责。于是紧随着杨嗣昌的出京,皇帝第二道圣旨亦出了京师,召集各地兵马救援山西。
可是能遵旨而行的又有几人?比如大同镇总兵王朴,尽管在出京陛辞时声泪俱下的表示一定要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一转脸便做起了自保的打算,这一回他是打定主意,只要守住大同的一亩三分地,便是打死也不轻易出兵。
当然,能调大同府出兵的除了皇帝的圣旨以外,还有总督山西、保定、河南的杨嗣昌,在兵进井陉之前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大同镇总兵王朴,杨嗣昌早在真定府时就命人快马传令其出兵由北方大举压下,配合他在井陉入晋的军事行动。同时,又急调河南的左良玉率兵渡过黄河,北上进剿。
对此,河南巡抚李仙风积极异常,毕竟流贼是在他们这里跑出去的,万一皇帝追究下来,丢官去职都可能是轻的。而左良玉不知因何却在济源境内摇摆不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信所属的三卫亦对是否出兵展开了一场讨论,实际上不管是杨嗣昌还是崇祯皇帝,都没指望李信的千把军卒,能够和流贼一较短长。尤其是杨嗣昌,三卫在级别上与大同镇总兵互不统属,但又同归宣大总督洪承畴与总督山西的杨嗣昌调度,可是杨嗣昌只派人去调了王朴的兵,并没有知会曾在年前与蒙古鞑子一战斩获颇丰的三卫镇虏军。
这其中固然有对李信此人的蔑视,但更多的是对崇祯皇帝另立三卫这个决策的不满与抵制,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在想着朝廷上的布局。
而三卫之中主战的声音几乎只有李信一人,从毛维张到钱泰,乃至海森堡、艾伯特都持观望态度,就连李信身边一向惟他马首是瞻的陆九都沉默了。
浑源州乃是李信布局之中的势力范围,流贼现在已经到了代州,与浑源州可说是近在咫尺。一提起代州,那张颇为顽皮的俏脸便时时映在眼前,她行走京师山西各地,协调各方关系,不是简单的女子,恐怕也只有在他面前才会如此露出不为人知的女儿一面。李信又不是傻子,如何感觉不到她心中的情意。一想到此,便如百爪挠心……
但他要出兵却绝不仅止于此,流贼为祸,战乱就在眼前,如不拒敌于境外,那么下一步战火烧到大同,饱受战争蹂躏之后,这批土地又要经历多少时间才能恢复如初?
可是就在李信即将出兵之时,一则流言不胫而走,黄妸女儿身份,以及对李信的情深意重,都沸沸扬扬的传了开来。甚至已经有人在背后议论,总兵大人此次一意坚持出兵,恐怕就是为了救他的女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凡英雄人物,又有几个能轻易便过了美人关的?
至于黄妸是女儿身的秘密,在山西各大商社之间亦早有传闻,这一回暴了出来,人们亦不为奇怪。毛维张对此不表态,只说惟总兵命令是从。钱泰的态度依旧是坚决反对李信出兵,认为大好局面得之不易,不能轻启战端,说不定杨嗣昌进了井陉之后就能大败流贼,何须三卫多此一举?
只有海森堡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听说李信执意兴师,竟然是为了救心爱的女人,这位一向不苟言笑的德意志人竟然罕见的开起了玩笑。
“如果是去救心爱的女人,海森堡谨以个人名义,举双手双脚支持将军阁下!”
看着特意前来表态的海森堡,李信哭笑不得,自己坚持出兵是考量大局之后做的决定,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下的决定,但是经过数日的轰传,这件事便直如黄泥掉裤裆里,越描越黑,索性便也不再解释。
这个消息甚至传到了高时明耳朵里。御河东岸的检查站成功抵制了瘟疫之后,立即按照朝阳堡模式进行选举,并自治管理,高时明对此一窍不通,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返回阳和卫。听说李信为了个女人打算出兵,自然是极力反对,并不惜以中使的身份压他。
亦不听李信的任何解释,不管李信如何从大局着眼分析,高时明都将头摇的跟拨浪鼓一般,总之就是两个字“没门”!高时明如此做当然是存了私心,李信不出兵大不了是不功不过,如果出兵一旦败了,他高时明以中使身份坐镇于此是要跟着吃挂落的。
当然,李信出兵还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大获全胜,可高时明根本不相信有获胜的可能,开什么玩笑,连太原这等城高池深的大城都挡不住流贼,就凭借区区两千人冲上去,那不是以卵击石么,能带着一条命回来都算命大。
最后,连大同镇总兵王朴都托人捎来了书信,劝李信一定要冷静,不要因怒兴师,坏了自家的大好形势。不但如此,他最最亲近的兄弟陆九都加入到劝说的行列中来,看着一副大义凛然的陆九,李信突然醒悟。
自己与黄妸的事,只有陆九清楚前前后后的经过,莫不是他将消息放了出去,只为给大众一个合理的留住自己的借口。看不出来,陆九平时一副惟命是从的模样,关键时刻倒是颇有些主意,可是这么做真的就合适么?
李信陷入了与大家的拉锯之中,他试图说服这些反对者,反对者又反过来试图说服他……
众人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则惨不忍睹,流贼进犯浑源州的消息传到大同府城,又很快传到三卫。大同镇总兵王仆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引兵杀往浑源
高时明听说总兵王朴出兵的消息之后,立即仰天大笑三声,又赶去告诉李信:“李将军不用出兵,王朴既然已经出兵,想必流贼寸步难进大同府!”
王朴当初任经营总兵,又数次参与对鞑子以及流贼的大战,虽然胜败各有,但也算得上是少有的身经百战的总兵,对付一帮子新起的流贼,当还是有胜算的。他之前所忧虑的,则是王朴由于心态转变的保守开始求稳而不出兵,那时李信说不定便有了出兵的理由。
仅仅一天之后,高时明便再也笑不出来,事实狠狠抽了他以及三卫那些以为王朴出兵便可高枕无忧的众多官员狠狠一耳光。王朴兵败,狼狈逃回大同府城,流贼竟然分兵袭破雁门关直取大同。
一时间,大同府境内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高时明更是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模样,完全没了前一日指点天下的气度。到了此时此刻,李信振臂一呼,三卫出兵。再没人敢出言反对了,所有人都集体沉默表示赞同,只有毛维张站了出来,弄得李信又是一阵皱眉,这货不是想在这种时候还想阻止出兵吧。
“大人,下官有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信最厌烦这种开场白,催促他快讲。
“大人是三卫总兵,麾下将士又来自三卫,独独叫镇虏军恐怕已经不合适了,会不会影响整体士气?”
竟然与出兵无关,李信也是连日来被那帮家伙弄的神经兮兮。至于军队命名一事他是甚少考虑,的确,再以镇虏卫命名,虽然听着霸气,但必然会引起其他卫所兵员的不满。当即一口允诺:
“改!今日就改,改叫三卫军!”
岂知毛维张又拱手道:“还有一事,大人上次提及的夏季军服一事,下官已经着几家商社办妥,今日刚刚送抵阳和卫!”
李信上一回不过是随口一提,军容整肃也是战斗力之一,尤其是春夏到了,应该给新军置办一套军服。当时,毛维张曾仔细询问过,军服按何种规制,他所指的其实是卫所军与募兵,谁知道李信却来了兴致大谈一通,把具体的样式都详细描述了一番。
军装一事说完,李信也就忘了,毕竟身为三卫之首各种事都让他分身乏术。毛维张却记下了,不但记下了而且还办好了!李信不禁再一次对他刮目相看,自打叛乱事件之后,能明显感觉到此人的变化,只不知是好是坏!
王朴终于派人来阳和卫向李信求援,流贼势大,他的京营和新兵一败涂地,根本挡不住,只能寄希望于李信。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