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以为不可!”
朱运才出于自身的目的,再一次站了出来,只不过这回所持的却是反对郑三俊之论调.郑三俊难以置信的看着朱运才,心道刚刚打算要提携你这蕞尔小官,现在就要来个倒打一耙吗?可再一转念,此人是镇虏侯的心腹,万没有与自己站在对立面上的道理,难道是自己耳朵除了毛病,听错了?所以他特地又问了一句:“你,你说什么?以为不可?”
“正是!”
朱运才回答的结结实实,这就让郑三俊尴尬极了,脸色立刻就阴沉了下来,对于姜曰广这种老资格的清闲官员,他还忧心容让一番。但是向朱运才这种依靠幸进蹿升的巴结小吏,郑三俊还是多有不齿的,即便此人有镇虏侯做靠山,镇虏侯难道还能包庇此人的狂妄自大吗?一念及此,他正打算当众对朱运才惩戒一番,可是朱运才的话又使他打消了这种念头。
“回部堂话,魏国公毕竟勋臣之后,不宜用三司旧制,下官以为,何不甄选资望贤能酌情讯问!”
朱运才的回答里清清楚楚用的是讯问二字,朱运才是北方人,北京官话说的很好,所以咬字很清晰,在场的人也确定不会听错。但是,这也给了郑三俊一记提醒,是啊,如果让那些老家伙来参与审讯魏国公,结果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搅合了一潭好稀泥。而这,岂非与镇虏侯的利益背道而驰了?同时,这种结果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郑三俊本就心思通透,只因纠结利害的缘故,才一时疏忽,差点犯了糊涂。但这种转变也仅仅是瞬息之间的事,眨个眼睛的功夫决定就已经连番改变。经过心里变化的郑三俊再次向朱运才投向了欣赏的目光。甄选资贤能不过是个说辞而已,看来这人选还要由镇虏侯来定,这坏人何必都由自己一个来演。
……
应天府,李信书房。
“不得了了,今日政事堂亦是,听说,听说官员们已经议决要公审魏国公!”
刚刚进门的陈文柄一副大惊失色的样子,向李信汇报着这个刚刚从政事堂走漏出来的风声。在他看来,魏国公那是何等身份,私下里收拾一顿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如果公开审讯,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毕竟人家可是开过功勋之后,享贵二百多年,根基雄厚的很,除了皇帝意外岂是旁人能随意处置的?
李信对陈文柄的消息丝毫不感到惊讶,反而将桌案上的一封公文推到了他的面前,似笑非笑道:“你看看,有什么意见,说说!”
陈文柄大为不解的将公文抄在手中,心道镇虏侯可从未主动让自己看过公文,今日这是什么情况?但他仅仅扫了几眼,脸上顿时就冒了汗,这哪里是什么公文,分明是一份会议纪要啊。
其上所记的不正是今日政事堂的议论内容吗?陈文柄略显颤抖的翻着手中公文,但见其上记录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具体到了每个人发言的内容、时间,甚至是私下里的表情与反应。而其中还有一则重要的内容,是他所不知道的,那就是政事堂已经决定以镇虏侯取代魏国公署理南京镇守职权。
须知,这个南京镇守的职权可并非仅仅负责应天府这一亩三分地,皇帝设置这个临时差遣的本意可是以南京镇守东南半壁江山啊。这个结果对镇虏侯,对整个江南意味着什么,没有谁能比他更清楚的了。
胡思乱想之下,陈文柄才陡然醒觉,镇虏侯刚才让他说说看法和意见,揣度之下却不明白镇虏侯让他说什么,于是只好实言相告:“下官愚钝!”
李信却站身绕过桌案,来到陈文柄的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的道:“能有今日的局面实在不易,咱们要抓紧时间平定东南局势,切不可让东南与中原一般糜烂到骨子里了!”
李信与陈文柄的肢体接触,为陈文柄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十分不适应这位莫测的侯爷距离自己如此之近,随着自己肩膀上的那轻轻一拍压抑之感浓重到了极点。这让他怀疑自己是否因为这种几近于窒息的感觉生出了错觉,按理说这明明是一件大大的喜事,怎么却从镇虏侯的语气里听不到一丝一毫的喜悦之情,反而还有点抑郁之色呢?
随后,李信的一句话使他更加确定,之前的感觉不是错觉。
“掣肘,你能体会到什么是掣肘吗?在朝廷里,想要做成一件事太难了,须要在复杂的权力斗争里除掉对手,才能获得一丝喘息的机会,如履薄冰的做一些实事。”
这种感慨,简直颠覆了镇虏侯一直以来给他的高深莫测印象,原来镇虏侯也是个普通人,面对复杂的争权夺利也会心力憔悴。他突然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镇虏侯对自己该是何等的信任,才会将他软弱的一面展露出来。至于大明官场间的权力斗争,这又何止是大明朝一家之痼疾?自秦汉以来,哪一朝哪一代不是如此呢?
朝廷内斗消耗甚巨,这其中尤其以党争为最。唐末的牛李党争,北宋神宗以后的新旧党争,无不在内斗中耗光了朝廷的最后一丝元气,官员不问是非,而只问亲疏,长此以往朝廷纲纪败坏,百官无心政事,天下焉能不亡?就说他本人吧,之所以当了一辈子县令,还不是没有投入靠山的缘故?
陈文柄在心里发了一通感慨,但却绝对不敢与镇虏侯说出来。
“现在好了,掣肘即去,就要抓紧做几件事。”
李信的话使得陈文柄精神一阵,直觉告诉他,镇虏侯又要往自己的肩膀上加担子了。果不其然,“太平府战事平定以后,南直隶外患消除,眼下第一件要紧事要委托于你,徐文爵一案要严查,彻查,但是还要记住了,尽量不要牵扯到魏国公身上,这是底线。”
虽然这句话说的平静,但陈文柄还是从李信的语气里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一句“彻查”“严查”等于宣判了徐文爵的死刑,据他所知,徐文爵与左梦庚多有勾结,而左梦庚是通着谋逆造反的淮王的。如果严查了徐文爵,能不牵连到魏国公吗?毕竟徐文爵是魏国公的嫡长子,又是继承人,无论如何都脱不开关系的。
“下官一事不明,还请镇虏侯解惑!”
“讲!”
于是,陈文柄就将他的疑虑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李信闻言之后,点头道:“你考虑的没错,徐文爵不管涉及谁,罪名有多严重,必须一查到底,只是在案件陈述中要尽力避开与魏国公的关系,几把持住这个底线就可以了!”
尽管陈文柄还是心有不解,但他也知道不能再问下去了,否则就招人厌烦了。回到签押房以后,正好朱运才穿着朝服兴匆匆的来寻他。
一问之下,竟也是与魏国公一案有关,陈文柄便也不隐瞒,将镇虏侯的交代又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朱运才。
“朱兄,你揣度一下,镇虏侯究竟是何意啊?既要处置了徐文爵,却不许牵连到魏国公,这不是让咱们带着镣铐跳舞吗?”
朱运才思量片刻便已经了然,“魏国公毕竟是圣上钦点的镇守,咱们虽然能夺了他的职权,可若再以此将其牵连进来,外人只当咱们要报复魏国公,而魏国公在江南的支持之人与同情之人又岂止丁淮一个匹夫?不将矛头直指魏国公,固然有避嫌之意,但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使那些潜在的反对者不至于以魏国公为借口跳出来。”
对此,陈文柄深以为然,这正应了此前李信连呼掣肘之言,看来就算掌握了绝对的优势之后也不得不考虑各种潜在的因素。
“朱兄,审讯徐文爵一事由你全权负责,在下便与那魏国公虚与委蛇去。”
徐文爵此前已经被责令按时到应天府回应审讯,朱运才是参与审讯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陈文柄自然不会去和他争,那么他只能和最难缠的魏国公打一打交道了。
陈文柄不禁渭然一叹,魏国公去年来江南时是何等的风光,南京百官争相巴结,那时不知他可曾料到自己会有几日之失败与耻辱吗?
“府尊可能还不知道,政事堂已经定了由镇虏侯署理南京镇守职权,现在正是你我大展拳脚的时机,魏国公虽然名头大,但现在已经是落架的凤凰,连鸡都不如,可尽管从容应对。”
朱运才心情大好之下,便压低了声音将今日政事堂的决意告知陈文柄,同时还为这位颇为厚道的同僚出出主意。
但陈文柄的回答却让他大为震惊,甚至是背后冷汗直冒。
“朱兄可能也不知道,政事堂上的事,镇虏侯早就知道了!”这句话本是陈文柄顺口说出,但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言,嘴巴不言绝对是官场大忌,于是立刻就闭嘴,不再说下去。
<b>
朱运才出于自身的目的,再一次站了出来,只不过这回所持的却是反对郑三俊之论调.郑三俊难以置信的看着朱运才,心道刚刚打算要提携你这蕞尔小官,现在就要来个倒打一耙吗?可再一转念,此人是镇虏侯的心腹,万没有与自己站在对立面上的道理,难道是自己耳朵除了毛病,听错了?所以他特地又问了一句:“你,你说什么?以为不可?”
“正是!”
朱运才回答的结结实实,这就让郑三俊尴尬极了,脸色立刻就阴沉了下来,对于姜曰广这种老资格的清闲官员,他还忧心容让一番。但是向朱运才这种依靠幸进蹿升的巴结小吏,郑三俊还是多有不齿的,即便此人有镇虏侯做靠山,镇虏侯难道还能包庇此人的狂妄自大吗?一念及此,他正打算当众对朱运才惩戒一番,可是朱运才的话又使他打消了这种念头。
“回部堂话,魏国公毕竟勋臣之后,不宜用三司旧制,下官以为,何不甄选资望贤能酌情讯问!”
朱运才的回答里清清楚楚用的是讯问二字,朱运才是北方人,北京官话说的很好,所以咬字很清晰,在场的人也确定不会听错。但是,这也给了郑三俊一记提醒,是啊,如果让那些老家伙来参与审讯魏国公,结果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搅合了一潭好稀泥。而这,岂非与镇虏侯的利益背道而驰了?同时,这种结果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郑三俊本就心思通透,只因纠结利害的缘故,才一时疏忽,差点犯了糊涂。但这种转变也仅仅是瞬息之间的事,眨个眼睛的功夫决定就已经连番改变。经过心里变化的郑三俊再次向朱运才投向了欣赏的目光。甄选资贤能不过是个说辞而已,看来这人选还要由镇虏侯来定,这坏人何必都由自己一个来演。
……
应天府,李信书房。
“不得了了,今日政事堂亦是,听说,听说官员们已经议决要公审魏国公!”
刚刚进门的陈文柄一副大惊失色的样子,向李信汇报着这个刚刚从政事堂走漏出来的风声。在他看来,魏国公那是何等身份,私下里收拾一顿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如果公开审讯,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毕竟人家可是开过功勋之后,享贵二百多年,根基雄厚的很,除了皇帝意外岂是旁人能随意处置的?
李信对陈文柄的消息丝毫不感到惊讶,反而将桌案上的一封公文推到了他的面前,似笑非笑道:“你看看,有什么意见,说说!”
陈文柄大为不解的将公文抄在手中,心道镇虏侯可从未主动让自己看过公文,今日这是什么情况?但他仅仅扫了几眼,脸上顿时就冒了汗,这哪里是什么公文,分明是一份会议纪要啊。
其上所记的不正是今日政事堂的议论内容吗?陈文柄略显颤抖的翻着手中公文,但见其上记录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具体到了每个人发言的内容、时间,甚至是私下里的表情与反应。而其中还有一则重要的内容,是他所不知道的,那就是政事堂已经决定以镇虏侯取代魏国公署理南京镇守职权。
须知,这个南京镇守的职权可并非仅仅负责应天府这一亩三分地,皇帝设置这个临时差遣的本意可是以南京镇守东南半壁江山啊。这个结果对镇虏侯,对整个江南意味着什么,没有谁能比他更清楚的了。
胡思乱想之下,陈文柄才陡然醒觉,镇虏侯刚才让他说说看法和意见,揣度之下却不明白镇虏侯让他说什么,于是只好实言相告:“下官愚钝!”
李信却站身绕过桌案,来到陈文柄的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的道:“能有今日的局面实在不易,咱们要抓紧时间平定东南局势,切不可让东南与中原一般糜烂到骨子里了!”
李信与陈文柄的肢体接触,为陈文柄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十分不适应这位莫测的侯爷距离自己如此之近,随着自己肩膀上的那轻轻一拍压抑之感浓重到了极点。这让他怀疑自己是否因为这种几近于窒息的感觉生出了错觉,按理说这明明是一件大大的喜事,怎么却从镇虏侯的语气里听不到一丝一毫的喜悦之情,反而还有点抑郁之色呢?
随后,李信的一句话使他更加确定,之前的感觉不是错觉。
“掣肘,你能体会到什么是掣肘吗?在朝廷里,想要做成一件事太难了,须要在复杂的权力斗争里除掉对手,才能获得一丝喘息的机会,如履薄冰的做一些实事。”
这种感慨,简直颠覆了镇虏侯一直以来给他的高深莫测印象,原来镇虏侯也是个普通人,面对复杂的争权夺利也会心力憔悴。他突然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镇虏侯对自己该是何等的信任,才会将他软弱的一面展露出来。至于大明官场间的权力斗争,这又何止是大明朝一家之痼疾?自秦汉以来,哪一朝哪一代不是如此呢?
朝廷内斗消耗甚巨,这其中尤其以党争为最。唐末的牛李党争,北宋神宗以后的新旧党争,无不在内斗中耗光了朝廷的最后一丝元气,官员不问是非,而只问亲疏,长此以往朝廷纲纪败坏,百官无心政事,天下焉能不亡?就说他本人吧,之所以当了一辈子县令,还不是没有投入靠山的缘故?
陈文柄在心里发了一通感慨,但却绝对不敢与镇虏侯说出来。
“现在好了,掣肘即去,就要抓紧做几件事。”
李信的话使得陈文柄精神一阵,直觉告诉他,镇虏侯又要往自己的肩膀上加担子了。果不其然,“太平府战事平定以后,南直隶外患消除,眼下第一件要紧事要委托于你,徐文爵一案要严查,彻查,但是还要记住了,尽量不要牵扯到魏国公身上,这是底线。”
虽然这句话说的平静,但陈文柄还是从李信的语气里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一句“彻查”“严查”等于宣判了徐文爵的死刑,据他所知,徐文爵与左梦庚多有勾结,而左梦庚是通着谋逆造反的淮王的。如果严查了徐文爵,能不牵连到魏国公吗?毕竟徐文爵是魏国公的嫡长子,又是继承人,无论如何都脱不开关系的。
“下官一事不明,还请镇虏侯解惑!”
“讲!”
于是,陈文柄就将他的疑虑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李信闻言之后,点头道:“你考虑的没错,徐文爵不管涉及谁,罪名有多严重,必须一查到底,只是在案件陈述中要尽力避开与魏国公的关系,几把持住这个底线就可以了!”
尽管陈文柄还是心有不解,但他也知道不能再问下去了,否则就招人厌烦了。回到签押房以后,正好朱运才穿着朝服兴匆匆的来寻他。
一问之下,竟也是与魏国公一案有关,陈文柄便也不隐瞒,将镇虏侯的交代又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朱运才。
“朱兄,你揣度一下,镇虏侯究竟是何意啊?既要处置了徐文爵,却不许牵连到魏国公,这不是让咱们带着镣铐跳舞吗?”
朱运才思量片刻便已经了然,“魏国公毕竟是圣上钦点的镇守,咱们虽然能夺了他的职权,可若再以此将其牵连进来,外人只当咱们要报复魏国公,而魏国公在江南的支持之人与同情之人又岂止丁淮一个匹夫?不将矛头直指魏国公,固然有避嫌之意,但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使那些潜在的反对者不至于以魏国公为借口跳出来。”
对此,陈文柄深以为然,这正应了此前李信连呼掣肘之言,看来就算掌握了绝对的优势之后也不得不考虑各种潜在的因素。
“朱兄,审讯徐文爵一事由你全权负责,在下便与那魏国公虚与委蛇去。”
徐文爵此前已经被责令按时到应天府回应审讯,朱运才是参与审讯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陈文柄自然不会去和他争,那么他只能和最难缠的魏国公打一打交道了。
陈文柄不禁渭然一叹,魏国公去年来江南时是何等的风光,南京百官争相巴结,那时不知他可曾料到自己会有几日之失败与耻辱吗?
“府尊可能还不知道,政事堂已经定了由镇虏侯署理南京镇守职权,现在正是你我大展拳脚的时机,魏国公虽然名头大,但现在已经是落架的凤凰,连鸡都不如,可尽管从容应对。”
朱运才心情大好之下,便压低了声音将今日政事堂的决意告知陈文柄,同时还为这位颇为厚道的同僚出出主意。
但陈文柄的回答却让他大为震惊,甚至是背后冷汗直冒。
“朱兄可能也不知道,政事堂上的事,镇虏侯早就知道了!”这句话本是陈文柄顺口说出,但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言,嘴巴不言绝对是官场大忌,于是立刻就闭嘴,不再说下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