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说服李治同意发兵灭新罗-冰山女神的至尊兵王小说
第七十三章 说服李治同意发兵灭新罗-冰山女神的至尊兵王小说-极品兵王在唐朝-一本书
极品兵王在唐朝
作者:阳光一百度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本书首发网站“新罗最近对大唐很恭顺,进贡又多又及时,我们在这个时候发兵攻打出师无名呐!朕估计在朝堂上公开讨论这个话题,反对的人多,支持的人少呀!”李弘也是这样想的,附和道:“儿臣也是这样认为的。”
许青道:“书生误国!文治需要书生,武功嘛,书生就靠边站了!书生多是沽名钓誉之辈,看重虚名,不切实际。我们不怕落下以大欺小的坏名声,灭掉新罗,将新罗的土地和人口都纳入大唐的版图,能除掉我们的心腹之患,扩展我们后世子孙的生存空间,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有实力灭新罗,却为了一个虚名,为了所谓的仁义道德,而不灭新罗。我们就是天下最大的傻瓜,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见李治、李弘似乎被说动了,许青再添把火,续道:“儿臣在原高句丽、百济地区布署了近二十万正规军和二十万民兵,打新罗兵力充足,不用通过兵部征发马兵。儿臣灭新罗心意已决,只是跟父皇说一下,能在朝堂上讨论通过,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更好,万一在朝堂上讨论通不过,我就在大唐与新罗边境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然后借口我军有一名士兵失踪,派大军进入新罗境内搜寻,挑起战争。谁也阻止不了这场战争。”
李治见许青心意已决,无法阻止,再说他也没想阻止,他只是觉得武则天肯定不愿许青通过战争锤炼军队,发展壮大军队,而且建立伟大的军功,在唐军中树立崇高的威望,肯定不同意许青发动消灭新罗的战争,于是就肯定地点了点头。后党掌控的军队,不同于许青的军队就驻扎在原高句丽和原百济地区,后党要发兵攻打新罗就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太长,很可能还会步上次远征新罗失败的后尘。所以李治猜测武则天出于私心应该会极力反对攻打新罗。
李治道:“朕没有看错你,你既能干,又胆大心细,有勇有谋。朕的两个女儿和四个侄女交给你朕很放心。”顿了顿,续道,“你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明年春天转眼就到了,时间上是不是太仓促?”
许青道:“去年原高句丽的百济地区粮食大丰收,我军粮草供应充足。我提前三个月就通知安东都护府基地司令部准备战争物资,军队处于待命状态,随时都可以进入新罗作战。”
李治点头道:“你这样说朕就放心了。”想了想,还是叮嘱道,“新罗的军力还是很强的,要不然上次武家军也不会无功而返。你不要对新罗掉以轻心,当心骄兵必败。”
许青闻言一震,自己确实没有将新罗放在眼里,但是有无数个战例验证了“骄兵必败”,所以许青虚心受教,收回轻敌之心,感激地对李治道:“多谢父皇教诲,儿臣受教。”
李治不失时机地教育儿子,道:“弘儿,你看到没有?你姐夫很聪明很有主见,可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一点都不狂妄自大,你要多向你姐夫学习。”
李弘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治非常满意,道:“时候不早了,我们该上朝了。”
许青本来还想跟李治谈谈自己打算怎么处置武攸宁,没时间私下里谈就算了,就到朝堂上去谈吧,说了两件大事,李治都同意了许青的请求,许青很满意,很高兴。
太子对许青非常佩服,别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别人几乎不可能想到的计策,许青都能完成,都能想到。李弘与许青上朝走的路与李治的路不同,路上李弘问许青那个借在边境上搞军事演习时士兵失踪挑起战争,是不是“无中生有”?简直太妙了!
许青只是略一点头,用此奇计,使皇帝李治不得不同意灭新罗,又得太子称赞,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后世天朝衰弱的时候,小鬼子就是用这个计策悍然发动全面侵略天朝的战争。“小鬼子,你们等着,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收拾你们。”许青心中默默地想,这可是拳头就是真理的时代,不用讲文明礼仪,对小鬼子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怎么揍就怎么揍,揍到小鬼子生活不能自理都没有世界警察管!
日朝,即平日的早朝都是在皇宫内大明宫中轴线上的宣政殿举行的,大朝,即重要典礼仪式、重要节庆活动在大明宫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含元殿举行。常朝,即皇帝日常办公和早朝结束后与少数几个亲信大臣议事在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紫宸殿举行。
今日的早朝与往常一样在宣政殿举行。
早朝就是朝参,朝参是唐朝在京官员最重要的政事活动。按照制度规定,唐朝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
第一种是元旦日(古代的元旦就是现在的农历正月初一)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需要有“大陈设”,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到时皇帝“服衮冕(冬至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接受群臣客使朝参礼贺(《大唐开元礼》卷97《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
那天有皇太子献寿,其次上公(三公之上为上公,指三师。唐初设太傅、太师、太保各一员,为三师,名义上是皇帝的老师,又设太尉、司空、司徒各一员为三公,与皇帝坐而论治国之道。这些都是正一品的高官,地位在宰相之上,但是都是虚衔,既无实权,也于属官,并且多数时候都空着,不授人)献寿,再其次中书令(通常是宰相班子的为首之人)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唐六典》卷4《礼部》)。大朝会参加者人数最多,有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官员、北周和隋朝皇室后裔代表,蕃国使者等,朝贺结束后有宴会。
第二种是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新唐书仪卫志》)。
第三种是常参。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
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古代没有夜生活,早睡早起,与现在大不相同)。(《新唐书》:“学士入署,常视日影为候”)许青身兼多职,公务繁忙,不想起早,又不想天天与武则天在朝堂上争吵,虽然是正三品高官,却申请到皇帝的特别批准,不用每日早朝,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早朝即可。至于许青手下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在京官员,以前许青为了避免他们在朝堂上与后党发生争执,当许青不在长安的时候,武则天修理他们,就取得皇帝的特别批准,允许他们不用上朝。
这次早朝许青决定与后党好好斗一斗,在声势上当然是越大越好,所以把自己手下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六品以上的在京官员都带来了,至于六品和六品以下官员,许青手下有很多,估计他们发言也没什么分量,也就凑个人数,就没把他们带来。
[,!]
...
许青道:“书生误国!文治需要书生,武功嘛,书生就靠边站了!书生多是沽名钓誉之辈,看重虚名,不切实际。我们不怕落下以大欺小的坏名声,灭掉新罗,将新罗的土地和人口都纳入大唐的版图,能除掉我们的心腹之患,扩展我们后世子孙的生存空间,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有实力灭新罗,却为了一个虚名,为了所谓的仁义道德,而不灭新罗。我们就是天下最大的傻瓜,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见李治、李弘似乎被说动了,许青再添把火,续道:“儿臣在原高句丽、百济地区布署了近二十万正规军和二十万民兵,打新罗兵力充足,不用通过兵部征发马兵。儿臣灭新罗心意已决,只是跟父皇说一下,能在朝堂上讨论通过,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更好,万一在朝堂上讨论通不过,我就在大唐与新罗边境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然后借口我军有一名士兵失踪,派大军进入新罗境内搜寻,挑起战争。谁也阻止不了这场战争。”
李治见许青心意已决,无法阻止,再说他也没想阻止,他只是觉得武则天肯定不愿许青通过战争锤炼军队,发展壮大军队,而且建立伟大的军功,在唐军中树立崇高的威望,肯定不同意许青发动消灭新罗的战争,于是就肯定地点了点头。后党掌控的军队,不同于许青的军队就驻扎在原高句丽和原百济地区,后党要发兵攻打新罗就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太长,很可能还会步上次远征新罗失败的后尘。所以李治猜测武则天出于私心应该会极力反对攻打新罗。
李治道:“朕没有看错你,你既能干,又胆大心细,有勇有谋。朕的两个女儿和四个侄女交给你朕很放心。”顿了顿,续道,“你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明年春天转眼就到了,时间上是不是太仓促?”
许青道:“去年原高句丽的百济地区粮食大丰收,我军粮草供应充足。我提前三个月就通知安东都护府基地司令部准备战争物资,军队处于待命状态,随时都可以进入新罗作战。”
李治点头道:“你这样说朕就放心了。”想了想,还是叮嘱道,“新罗的军力还是很强的,要不然上次武家军也不会无功而返。你不要对新罗掉以轻心,当心骄兵必败。”
许青闻言一震,自己确实没有将新罗放在眼里,但是有无数个战例验证了“骄兵必败”,所以许青虚心受教,收回轻敌之心,感激地对李治道:“多谢父皇教诲,儿臣受教。”
李治不失时机地教育儿子,道:“弘儿,你看到没有?你姐夫很聪明很有主见,可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一点都不狂妄自大,你要多向你姐夫学习。”
李弘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治非常满意,道:“时候不早了,我们该上朝了。”
许青本来还想跟李治谈谈自己打算怎么处置武攸宁,没时间私下里谈就算了,就到朝堂上去谈吧,说了两件大事,李治都同意了许青的请求,许青很满意,很高兴。
太子对许青非常佩服,别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别人几乎不可能想到的计策,许青都能完成,都能想到。李弘与许青上朝走的路与李治的路不同,路上李弘问许青那个借在边境上搞军事演习时士兵失踪挑起战争,是不是“无中生有”?简直太妙了!
许青只是略一点头,用此奇计,使皇帝李治不得不同意灭新罗,又得太子称赞,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后世天朝衰弱的时候,小鬼子就是用这个计策悍然发动全面侵略天朝的战争。“小鬼子,你们等着,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收拾你们。”许青心中默默地想,这可是拳头就是真理的时代,不用讲文明礼仪,对小鬼子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怎么揍就怎么揍,揍到小鬼子生活不能自理都没有世界警察管!
日朝,即平日的早朝都是在皇宫内大明宫中轴线上的宣政殿举行的,大朝,即重要典礼仪式、重要节庆活动在大明宫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含元殿举行。常朝,即皇帝日常办公和早朝结束后与少数几个亲信大臣议事在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紫宸殿举行。
今日的早朝与往常一样在宣政殿举行。
早朝就是朝参,朝参是唐朝在京官员最重要的政事活动。按照制度规定,唐朝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
第一种是元旦日(古代的元旦就是现在的农历正月初一)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需要有“大陈设”,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到时皇帝“服衮冕(冬至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接受群臣客使朝参礼贺(《大唐开元礼》卷97《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
那天有皇太子献寿,其次上公(三公之上为上公,指三师。唐初设太傅、太师、太保各一员,为三师,名义上是皇帝的老师,又设太尉、司空、司徒各一员为三公,与皇帝坐而论治国之道。这些都是正一品的高官,地位在宰相之上,但是都是虚衔,既无实权,也于属官,并且多数时候都空着,不授人)献寿,再其次中书令(通常是宰相班子的为首之人)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唐六典》卷4《礼部》)。大朝会参加者人数最多,有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官员、北周和隋朝皇室后裔代表,蕃国使者等,朝贺结束后有宴会。
第二种是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新唐书仪卫志》)。
第三种是常参。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
唐早朝的时间,七点到八点左右(古代没有夜生活,早睡早起,与现在大不相同)。(《新唐书》:“学士入署,常视日影为候”)许青身兼多职,公务繁忙,不想起早,又不想天天与武则天在朝堂上争吵,虽然是正三品高官,却申请到皇帝的特别批准,不用每日早朝,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早朝即可。至于许青手下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在京官员,以前许青为了避免他们在朝堂上与后党发生争执,当许青不在长安的时候,武则天修理他们,就取得皇帝的特别批准,允许他们不用上朝。
这次早朝许青决定与后党好好斗一斗,在声势上当然是越大越好,所以把自己手下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六品以上的在京官员都带来了,至于六品和六品以下官员,许青手下有很多,估计他们发言也没什么分量,也就凑个人数,就没把他们带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