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薛仁贵(1)-三国之薛仁贵称霸天下txt下载
历史上的薛仁贵(1)-三国之薛仁贵称霸天下txt下载-三国之薛仁贵称霸天下-一本书
三国之薛仁贵称霸天下
作者:巴恩特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薛仁贵(614年-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北魏将领薛安都的六世孙,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随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文名
薛仁贵
出生日期
614年
逝世日期
683年3月24日
别名(字)
薛礼
主要成就
大败回纥,降服高句丽脱 、 三箭定天山 良策息干戈 、 神勇收辽东 仁政高丽国 、 爱民象州城 脱帽退万敌 、 大破突厥 老将帅北伐 、 看守玄武救高宗 统兵平四方 、 定天山入汉关 灭高句丽 、 新城救援战 金山之战 、 扶余川阻击遭遇战 雁门之战 、 清政廉洁 为民办事
国籍
中国
代表作品
《周易新注本义》
朝代
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西绛州龙门
职业
军事家
封爵
平阳郡公
追赠
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人物简介
早年经历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崭露头角
刚当成小兵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立功了,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同年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遂退,刘君邛被救。此役过后,薛礼名扬军中。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方天画戟,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后,李世民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后**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敌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因为皇帝在军中,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恐皇帝安危,不敢偷袭平壤,未成。加之李绩大放厥词,破城之日,屠杀城内军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将士更加齐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翻话:“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将领们都老了,,没有比得过你的了,这次征伐,就算得到辽东也不是我高兴的,最高兴的是能得到你这样的一个人才。”太宗“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并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
首战高句丽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大败回纥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降伏高句丽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服。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
大破突厥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青海之败
要说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败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败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贵简单事迹的人,看见薛仁贵的评论总会说,唐朝初年(唐高宗)薛仁贵青海大非川大败,是唐初最大的败绩,导致丢失安西四镇等重大损失,但如果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的时候,请不要妄加评论。吐蕃进军西域,薛仁贵已经56岁了,只要稍稍仔细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贵的在这场战争中的计谋。唐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这是主帅薛仁贵同副将郭待封之间的一段对话,意思就是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注意这句话“破贼即回,又烦转运”,灭完敌人就班师回朝了,运送辎重很麻烦,薛仁贵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难道吐蕃军会立刻主动来找他?就地与**结束战斗?那薛仁贵为什么要轻装前进去找吐蕃军?这不又走远了,况且这是大仗,不是消灭一万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这就是薛仁贵的计谋了--引蛇出洞,他前进到乌海干掉吐蕃一万来人,他算出吐蕃肯定判定**会以这样的速度攻击,一定是轻装部队,而粮草肯定是放在后方了,吐蕃一定会马上集中兵力去找**的粮草,因此他的军队集结会仓促。后魏元忠弹劾薛仁贵的一句话也证明了这点“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而且这是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而他到达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时候,郭待封是据险而防守,以逸待劳,用2万军队守城当住20万仓促集结的军队,阻挡他一段时间没问题,这时候薛仁贵再杀回来,由于薛仁贵的军队是乘胜而回,再鼓励他的将士去救兄弟,去救粮食,再者等到薛仁贵回来,吐蕃是疲惫之师,薛仁贵再从后面出现,郭待封杀出来,前后夹击,10万军队就可以大破吐蕃20万。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运送辎重麻烦,因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浑引出来,然后就地全部解决。薛仁贵之前可用2000人干掉好几万人过,这是多么周密的计谋啊,兵法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问了,薛仁贵这不是犯兵家大忌吗?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艺术型军事指挥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计谋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会按部就班的将军打不出漂亮仗。咱开国大将陈庚还使用过两次埋伏的计谋,这不也是兵家大忌吗?可是人家是大胜.可见薛仁贵的计谋到了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这里了,可是因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成设想了。
中文名
薛仁贵
出生日期
614年
逝世日期
683年3月24日
别名(字)
薛礼
主要成就
大败回纥,降服高句丽脱 、 三箭定天山 良策息干戈 、 神勇收辽东 仁政高丽国 、 爱民象州城 脱帽退万敌 、 大破突厥 老将帅北伐 、 看守玄武救高宗 统兵平四方 、 定天山入汉关 灭高句丽 、 新城救援战 金山之战 、 扶余川阻击遭遇战 雁门之战 、 清政廉洁 为民办事
国籍
中国
代表作品
《周易新注本义》
朝代
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西绛州龙门
职业
军事家
封爵
平阳郡公
追赠
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人物简介
早年经历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生于乱世之中,未有什么发展,长大务农,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饭量。到30岁的时候,记载中描写他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希望带来好运,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现在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迟!”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州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
崭露头角
刚当成小兵不久,薛仁贵就凭借自己的勇猛立功了,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同年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头悬挂于马上,敌人观之胆寒,遂退,刘君邛被救。此役过后,薛礼名扬军中。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25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方天画戟,腰挎双弓,单骑冲阵,**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战后,李世民召见还只是小兵的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拔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后**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献策派兵偷袭平壤,以调虎离山之计将安市城敌军引向平壤一线,以攻取安市城。因为皇帝在军中,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恐皇帝安危,不敢偷袭平壤,未成。加之李绩大放厥词,破城之日,屠杀城内军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将士更加齐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粮草不济,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了这样的一翻话:“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将领们都老了,,没有比得过你的了,这次征伐,就算得到辽东也不是我高兴的,最高兴的是能得到你这样的一个人才。”太宗“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并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
首战高句丽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大败回纥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降伏高句丽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服。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
大破突厥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埋葬于山东省嘉祥县。
青海之败
要说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败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败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贵简单事迹的人,看见薛仁贵的评论总会说,唐朝初年(唐高宗)薛仁贵青海大非川大败,是唐初最大的败绩,导致丢失安西四镇等重大损失,但如果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的时候,请不要妄加评论。吐蕃进军西域,薛仁贵已经56岁了,只要稍稍仔细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贵的在这场战争中的计谋。唐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这是主帅薛仁贵同副将郭待封之间的一段对话,意思就是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注意这句话“破贼即回,又烦转运”,灭完敌人就班师回朝了,运送辎重很麻烦,薛仁贵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难道吐蕃军会立刻主动来找他?就地与**结束战斗?那薛仁贵为什么要轻装前进去找吐蕃军?这不又走远了,况且这是大仗,不是消灭一万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这就是薛仁贵的计谋了--引蛇出洞,他前进到乌海干掉吐蕃一万来人,他算出吐蕃肯定判定**会以这样的速度攻击,一定是轻装部队,而粮草肯定是放在后方了,吐蕃一定会马上集中兵力去找**的粮草,因此他的军队集结会仓促。后魏元忠弹劾薛仁贵的一句话也证明了这点“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而且这是吐蕃和吐谷浑的联军,而他到达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时候,郭待封是据险而防守,以逸待劳,用2万军队守城当住20万仓促集结的军队,阻挡他一段时间没问题,这时候薛仁贵再杀回来,由于薛仁贵的军队是乘胜而回,再鼓励他的将士去救兄弟,去救粮食,再者等到薛仁贵回来,吐蕃是疲惫之师,薛仁贵再从后面出现,郭待封杀出来,前后夹击,10万军队就可以大破吐蕃20万。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运送辎重麻烦,因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浑引出来,然后就地全部解决。薛仁贵之前可用2000人干掉好几万人过,这是多么周密的计谋啊,兵法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问了,薛仁贵这不是犯兵家大忌吗?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艺术型军事指挥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计谋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会按部就班的将军打不出漂亮仗。咱开国大将陈庚还使用过两次埋伏的计谋,这不也是兵家大忌吗?可是人家是大胜.可见薛仁贵的计谋到了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这里了,可是因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成设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