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就等于掌握了最核心的优势。
第二天,早上一点左右,汉军开始造饭。三点左右,出营征战。
这次,几个大团队的契约者们全部都没有出动。只有和类似的,几个人的小团队,不了解情况,依旧跟上了汉军。
聪明人扎堆的地方,总是避免不了类似的事情。作为场景人物,汉军统帅没理会契约者们。这次,他带着状态正常的汉军换了一条路---稍微向西,绕过了那一处小坡,以避免黄巾军再依靠那处地形来进行防守。
而在行进到一半的时候,斥候传来了消息。黄巾军也出动了,但不是朝自己来,而是直扑路口,像是想要袭击己方大营。
----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王洛看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不然,以己方脆弱的士兵,一旦在不利地形遭到了夹击,那么原形毕露,像之前破衣烂衫的黄巾军一样迅速崩溃完全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早上,收到汉军换路来袭的消息后,他就立刻下令整军出发。当斥候传来的消息,让他认定如果迎击,就非常可能在对己方不利的地形上作战后,他就立刻下令,不理会汉军,从之前的路线,直扑汉军营地。
倘若汉军来袭,便可以利用地形优势防守和迎击;倘若汉军不来,那就顺势击破汉军营地---甚至可以直捣黄龙,奔向汉军大营。
无非就是换家嘛。舍不得孩子,还舍不得仇人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军被迫撤回,上午九点左右,发现汉军接近的黄巾一方停止前进并开始结阵。
两军在一处山坡上接战。从黄巾的角度来看,己方在小山坡上列好了阵型,背对阳光,风也是从背后刮来。
左侧是树林,右侧是一条小河。对面的几千汉军,队伍因急行军而略为松散,接近之后,从下面攻来。
这次地形更为开阔。黄巾一方的阵线与上次不用,与山坡一样,呈一个“凹”形。不过弧度轻微。其左侧突出部,是张熊带领的一手盾牌,一手短剑的队伍;右侧,地势偏低,易于被攻击的地方,则是周应雄率领的,许多人都拿着两面盾牌的队伍。
战鼓声首先响起,之后,汉军便如潮水般涌来。从高处,只见一片旗帜飘扬,刀枪挥舞,片刻之后,怒吼声、金铁交加声、斥责声、怒骂声、哀嚎声...诸多种种,交错在整片战场上。
这一次,汉军的阵线成一个锥形。一军凸前,两军在左右掩护,从冲向黄巾军中央的张石头部。
刚一遭遇,黄巾阵线就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依靠严密的队形、颇大的厚度,以及地形的优势,才勉强维持住阵线。
但是为此,他们付出了更多的鲜血、哀鸣、伤亡。
王洛站在高处,看着中路陷入苦战的张石头部和白二斤部。按照事先的训练,他们应该是努力维持阵线---彼此掩护、互相依靠,压力大的话就稳步后退,和后面的生力军换位置。
而现在,却显得极为脆弱,摇摇欲坠。慌乱、恐惧、接近动摇。
可是,就这样吗?打算冲击山坡上的敌人,然后从中路突破?阵型的厚度不容许他们这么做啊。
难道是还有什么别的阴谋诡计?
现在就开始支援,可以缓解士兵们的恐慌情绪。但是,如果他们能靠自己,再坚持一段时间,度过恐惧---轻视---恐惧,这一过程,那就能成长起来,能以平常心来对待战场,对待生死。
这个,训练可练不出来。也没人能帮,没人能教,必须他们自己去体会。
“击鼓,举旗!两翼出击,包抄汉军!”
----
阴谋对抗不了阳谋。在汉军呈攻击阵型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利于防御,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尽可以果断出击。
这片战场上,就和任何战场上一样充满了混乱。王洛本来的要求,并非是让两翼的部队直接攻击汉军,而是让他们再向前一些,差不多抵达汉军的身后时,就可以转过身,从侧后方开始攻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显然很难做到这点。两翼的部队向前了一段距离后,接触到了变阵、展开,整体由箭头形变成圆弧形的汉军,士兵们就不由自主的杀了过去,自身的阵型也因之而变得松散。
张熊的部队冲的很猛,但是却被汉军轻松的挡住了。厮杀在了一起,但丝毫没有能冲破阵线的迹象。而右边...
王洛把周应雄的部队安排在右侧。是因为那里地势偏低,容易遭到敌人的攻击。汉军却没有选择那里,而是攻击了队伍中部。这样一来,从侧翼攻击的时候,这一边没法给汉军造成什么威胁。
周应雄的双盾兵并不是全是拿两面盾牌。确切的说,只有第一排是这样。这些士兵跟自己的统领一样,双手各持一面小盾,也不进行攻击,只是牢牢的站住,随时用盾牌抵挡敌人袭来的长枪、弓矢,保护自己,或者掩护队友,而并不去攻击敌人。
现在,收到冲锋的命令之后,这群士兵便退到后面几排,普通的,拿着圆盾短剑的士兵走到前头。但是这群人,战斗力也不足,没能给汉军阵线带来压力。
这个没有办法,周应雄的部分本来就是为防御做准备的。只能在此基础上再行调遣。
两军暂时僵持住,意味着王洛可以仔细观察整条战线,衡量局势,下达命令。
现在,对己方来说,还是身处高地,也算是上是包夹了敌军。要做的,就是以完整的阵型、地形的优势,坚决抵挡汉军的进攻,逐步耗尽他们的体力,进而逼迫他们退却,到时候再趁势进击。
如果自己率领的是娴熟的老兵,那么也许可以进行一些伪装的退却,可以诱敌深入。但是这些黄巾士兵,他们做不到,只能前进,只能坚持,一旦下达退却命令,引发全军的崩溃也完全可能。
没到时候,不能下命令。这时候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的观察、等待。
似乎没看到敌方的契约者们动手,这也是潜藏的危险。
战斗又持续了一阵,中路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张石头的部队,已经很难维持阵型。
需要支援,派谁?阵线上其余的部队?如果向中间调动,天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地方的契约者,是不是就在等这样的机会?
不能冒这样的风险。一旦某一点出现崩溃,自己这支军队的脆弱只怕就会暴露无遗。到时候,一切就都无法挽回。在这个时刻,保守是对的,等待是对的。
王洛下了命令,将留在自己身边,原本准备用来追击汉军的部队派过去。
得到了支援后,中央的部队稳定了下来。厚度增加了,汉军纵然强大,一时间也无法突破,陷入了泥潭,前进不得。
75261/
第二天,早上一点左右,汉军开始造饭。三点左右,出营征战。
这次,几个大团队的契约者们全部都没有出动。只有和类似的,几个人的小团队,不了解情况,依旧跟上了汉军。
聪明人扎堆的地方,总是避免不了类似的事情。作为场景人物,汉军统帅没理会契约者们。这次,他带着状态正常的汉军换了一条路---稍微向西,绕过了那一处小坡,以避免黄巾军再依靠那处地形来进行防守。
而在行进到一半的时候,斥候传来了消息。黄巾军也出动了,但不是朝自己来,而是直扑路口,像是想要袭击己方大营。
----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王洛看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不然,以己方脆弱的士兵,一旦在不利地形遭到了夹击,那么原形毕露,像之前破衣烂衫的黄巾军一样迅速崩溃完全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早上,收到汉军换路来袭的消息后,他就立刻下令整军出发。当斥候传来的消息,让他认定如果迎击,就非常可能在对己方不利的地形上作战后,他就立刻下令,不理会汉军,从之前的路线,直扑汉军营地。
倘若汉军来袭,便可以利用地形优势防守和迎击;倘若汉军不来,那就顺势击破汉军营地---甚至可以直捣黄龙,奔向汉军大营。
无非就是换家嘛。舍不得孩子,还舍不得仇人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军被迫撤回,上午九点左右,发现汉军接近的黄巾一方停止前进并开始结阵。
两军在一处山坡上接战。从黄巾的角度来看,己方在小山坡上列好了阵型,背对阳光,风也是从背后刮来。
左侧是树林,右侧是一条小河。对面的几千汉军,队伍因急行军而略为松散,接近之后,从下面攻来。
这次地形更为开阔。黄巾一方的阵线与上次不用,与山坡一样,呈一个“凹”形。不过弧度轻微。其左侧突出部,是张熊带领的一手盾牌,一手短剑的队伍;右侧,地势偏低,易于被攻击的地方,则是周应雄率领的,许多人都拿着两面盾牌的队伍。
战鼓声首先响起,之后,汉军便如潮水般涌来。从高处,只见一片旗帜飘扬,刀枪挥舞,片刻之后,怒吼声、金铁交加声、斥责声、怒骂声、哀嚎声...诸多种种,交错在整片战场上。
这一次,汉军的阵线成一个锥形。一军凸前,两军在左右掩护,从冲向黄巾军中央的张石头部。
刚一遭遇,黄巾阵线就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依靠严密的队形、颇大的厚度,以及地形的优势,才勉强维持住阵线。
但是为此,他们付出了更多的鲜血、哀鸣、伤亡。
王洛站在高处,看着中路陷入苦战的张石头部和白二斤部。按照事先的训练,他们应该是努力维持阵线---彼此掩护、互相依靠,压力大的话就稳步后退,和后面的生力军换位置。
而现在,却显得极为脆弱,摇摇欲坠。慌乱、恐惧、接近动摇。
可是,就这样吗?打算冲击山坡上的敌人,然后从中路突破?阵型的厚度不容许他们这么做啊。
难道是还有什么别的阴谋诡计?
现在就开始支援,可以缓解士兵们的恐慌情绪。但是,如果他们能靠自己,再坚持一段时间,度过恐惧---轻视---恐惧,这一过程,那就能成长起来,能以平常心来对待战场,对待生死。
这个,训练可练不出来。也没人能帮,没人能教,必须他们自己去体会。
“击鼓,举旗!两翼出击,包抄汉军!”
----
阴谋对抗不了阳谋。在汉军呈攻击阵型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利于防御,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尽可以果断出击。
这片战场上,就和任何战场上一样充满了混乱。王洛本来的要求,并非是让两翼的部队直接攻击汉军,而是让他们再向前一些,差不多抵达汉军的身后时,就可以转过身,从侧后方开始攻击。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显然很难做到这点。两翼的部队向前了一段距离后,接触到了变阵、展开,整体由箭头形变成圆弧形的汉军,士兵们就不由自主的杀了过去,自身的阵型也因之而变得松散。
张熊的部队冲的很猛,但是却被汉军轻松的挡住了。厮杀在了一起,但丝毫没有能冲破阵线的迹象。而右边...
王洛把周应雄的部队安排在右侧。是因为那里地势偏低,容易遭到敌人的攻击。汉军却没有选择那里,而是攻击了队伍中部。这样一来,从侧翼攻击的时候,这一边没法给汉军造成什么威胁。
周应雄的双盾兵并不是全是拿两面盾牌。确切的说,只有第一排是这样。这些士兵跟自己的统领一样,双手各持一面小盾,也不进行攻击,只是牢牢的站住,随时用盾牌抵挡敌人袭来的长枪、弓矢,保护自己,或者掩护队友,而并不去攻击敌人。
现在,收到冲锋的命令之后,这群士兵便退到后面几排,普通的,拿着圆盾短剑的士兵走到前头。但是这群人,战斗力也不足,没能给汉军阵线带来压力。
这个没有办法,周应雄的部分本来就是为防御做准备的。只能在此基础上再行调遣。
两军暂时僵持住,意味着王洛可以仔细观察整条战线,衡量局势,下达命令。
现在,对己方来说,还是身处高地,也算是上是包夹了敌军。要做的,就是以完整的阵型、地形的优势,坚决抵挡汉军的进攻,逐步耗尽他们的体力,进而逼迫他们退却,到时候再趁势进击。
如果自己率领的是娴熟的老兵,那么也许可以进行一些伪装的退却,可以诱敌深入。但是这些黄巾士兵,他们做不到,只能前进,只能坚持,一旦下达退却命令,引发全军的崩溃也完全可能。
没到时候,不能下命令。这时候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的观察、等待。
似乎没看到敌方的契约者们动手,这也是潜藏的危险。
战斗又持续了一阵,中路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张石头的部队,已经很难维持阵型。
需要支援,派谁?阵线上其余的部队?如果向中间调动,天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地方的契约者,是不是就在等这样的机会?
不能冒这样的风险。一旦某一点出现崩溃,自己这支军队的脆弱只怕就会暴露无遗。到时候,一切就都无法挽回。在这个时刻,保守是对的,等待是对的。
王洛下了命令,将留在自己身边,原本准备用来追击汉军的部队派过去。
得到了支援后,中央的部队稳定了下来。厚度增加了,汉军纵然强大,一时间也无法突破,陷入了泥潭,前进不得。
7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