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内外汹汹
“去了趟渭州。(牛文小说~网看小说)”徐六淡淡地说道,看他神情似乎不悦,莫非在渭州撞上了什么让他不高兴的事?
徐卫也能猜到几分,三叔回南方向天子进言,给大哥出了个难题。这势力让大哥对三叔不满,连带着,作为三叔的亲儿子,六哥去渭州能有笑脸相迎么?
“大哥给你脸子看了?”徐九在徐六旁边坐下,随口问道。
“何止?”徐六冷笑道。“公务上倒没说的,只是,咱们总归是堂兄弟,祖上传下的规矩,不分家,咱们跟亲兄弟有什么区别?我心说公事已了,采买些礼口上门看望兄嫂,他是长房,我尊重他,这没错吧?”
徐卫知道堂兄现在心里很不爽利,一个劲地点头道:“对对对,正该如此。”
“可谁知道,给我来个拒之门外老九,六哥可是去了两趟”徐良怒气冲冲道。
徐卫也觉得大哥这事办得不地道,你就算对三叔有什么不满,这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六哥以堂弟的身份,带着礼品登门拜望,你给人拒之门外,面也不见,实在失礼,也不是磊落汉子的行径。
“这事大哥确实作得不对,但六哥也别往心里去,出了这样的事,他肯定也头痛得紧。”徐卫只能这样劝道。
徐六摇了摇头,负气道:“算了,不提这事。自打我记事以来,还没遇上过这样尴尬的场面”
徐卫又是一顿劝,才稍微打消了对方的怒意。徐六平复了一下情绪,但脸上仍是板着:“为兄在泾原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党项人袭取了绥戎堡,有南犯的趋向,你以为如何?”
老实说,徐卫这些年在陕西,心思都花在抗金上,对紧领的夏国其实了解不多。但根据记忆,好像党项人在北宋晚期遭受了一连串的军事挫折,国力被削弱得厉害,大举南犯应该不太可能吧?
当他如此讲述时,得到了徐六的赞同:“你说得没错,横山天都山一线失陷后,党项人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事了。袭取绥戎堡这事,是真是假,还不知道,但消息传得这么快,我怀疑是大哥有意为之。”
“六哥是说,大哥想借此表明,他现在离不开泾原?”徐卫问道。
“就是这个意思。”徐良点头道。
“我早就说过,大哥不会南行,如何?”徐卫笑道。
“哼,这事瞒得过南边,却瞒不过我等。”徐良亦笑。
听他这话,似乎打算“从中作梗”,徐卫见状劝道:“六哥,没必要。”
徐良闻言吃了一惊,老九这才算是头一回明白地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态度片刻沉默之后,他问道:“为何?”
“我觉得,在朝廷调大哥南往这件事情上,我们弟兄既不必帮他说话,替他遮掩,也没必要推波助澜,暗中插手。”徐卫坦诚道。
徐六不说话,还是板着脸,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样。
“于公,泾原虽说不是离了大哥就垮了,但以他在泾原一路的声望,在军队,在诸羌中的威信,都是保持泾原稳定,边关不乱的法宝。于私,我们到底还是一家人,这么闹有什么好处?”徐卫“推心置腹”。
徐六对堂弟的意见不发表评论,反而是笑道:“九弟,你是战场上杀人如麻的方面统帅,怎也有一副菩萨心肠?前些日子你凤翔府被围,父亲大人调泾原兵相救,大哥来没有?说句不中听的,大哥和我们虽然是兄弟,但毕竟……你晓得。”
徐卫一时无言以对,不是他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他心里想的不方便说。他替徐原说话是出于兄弟感情么?有,有那么一点,但更多的,则是着眼于自己的立场。徐大是陕西军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而徐卫需要这个不确定因素。
别看现在宋金议和,暂时结束了战争,而大宋也通过这次议和,放弃了一直坚持的恢复大业,逐渐转为偏安。但是,狼烟虽然熄灭,但大宋的生存环境却更加恶劣了。不是说议和了,就不打仗了,通过这次战争,女真人确立了其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悬在大宋头上的那把利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威胁性过
朝廷虽然决定议和,但议和不是说战事结束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算是耿南仲,想必他也非常清楚,议和只是权宜之计,就算想偏安,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作后盾。
在这个大环境下,进一步提高武臣的地位和权限那是势不可挡的。历史上,宋金在“绍兴和议”后,收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并制造了岳飞的冤狱。但要知道,在当时,金军和伪朝几次大规模地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宋金两国的实力处在一个平衡点上,谁也奈何不了谁。
而现在的宋金态势显然有着天壤之别。处在女真人高压下的南朝,就算不想恢复故土,也必须尽最大努力来保全目前的局面。放在陕西来说,武臣地位的拔高,有可能体现在,会出现一位不但主持军事,甚至能对其他方面拥有话语权的武臣。
这在原先的历史上,不是没有例子。比如刘光世岳飞等大将,都曾经当过原本政枢二府大臣才能充任的“宣抚使”。不但节制军队,对地方政治也拥有裁夺之权,还可以任免辖区内所有官吏,且不受监司的监察。
现在的陕西,由武臣来充任宣抚处置使,或许还有难度。但很有可能会立一位军事主官。这个人选,只能在陕西现有将帅中产生。那么比较一下现在陕西四帅,徐大无疑是资历最老,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他本该属于最佳人选,但是出了这件事,他主持陕西军事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舍此之外,还有姚平仲、刘光世、和自己三个人。刘光世估计也没戏,首先,他从来没担任过一路帅守,一直在副手的位置上变化,就算现在,也只是“权环庆路经略安抚司公事”,代理而已。
这样,就只剩下姚平仲和自己。小太尉虽然也没有担任过经略安抚司正职,但架不住他无论在朝在野名气都很大,也相当有本事,再加上他老子如今在御营司勾当,抗金作战中,在折彦质领导下,也有汗马功劳。
自己虽然战绩最多,战功最大,但坏就坏在鄜州惨败时,自己是都统制,必须出来负责。再者,资历最浅。因此,自己的机会或许比姚平仲大一些,但没大到胜券在握的地步。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位置虚席以待,那自己就必须主动地,尽全力地去争取,严重一点,说是势在必得也不为过。仅仅作陕西治下一个经略安抚司的帅守,叫起来好听,大帅,但终究还是个听吆喝的。没有陕西的兵权在手,你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不了。
以现在的情况,自己不可能学当初曲端那样,去搞火并。唯一的途径,就是南方的任命,只有这样,才是名正言顺。
如果上头在自己和姚平仲之间考虑一个人选,在比较了资历、声望、能力、忠诚等方面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持平的情况。这时候,徐家家族势力的影响就起作用了。
可以这么说,现在徐氏一门,是陕西最大的将门。大哥是泾原帅,自己是秦凤帅,四哥五哥手里握着宣抚处置司直属部队一部分兵权。南方肯定会考虑,谁出来能镇得住局面,在大哥出局之后,自己的希望就大增了。
所以,大哥最好是能留在泾原。就算自己上台,他不甘心受我驱使,但至少,南方会考虑他也姓徐。
而这个理由,同样适用于徐良。徐六现在的差遣,是宣抚处置司参议,属于高级幕僚,除了宣抚处置使,副使,判官以下,就是他了。可现在的陕西,宣抚处置使出制,副使一直没设过,只有判官王庶,也就是说徐良等于是二把手。尽管他的资历也不深,但难保将来他不会依靠家族势力,而得以发展。
徐卫向来只言兵事,对政治几乎从不评论参言,但现在没办法,他只得把这一层挑明:“三叔去职后,王判主政陕西,王判以下,就是六哥。而王判在陕西已久,按惯例,他近年有可能会出现变动。谁能说将来主政陕西的,不会是六哥你?”
徐六实在没料到九弟突然提到这一层,因此诧异道:“怎敢作此妄想?愚兄何德何能?”
“六哥是知道的,陕西宣抚使自宣和年间以来,数易其人,唯幕僚长久不变。等再熬上一段时间的资历,六哥是大有希望的。所以,何必非要把大哥撵出泾原?”徐卫笑道。
徐六无言以对了。徐绍当初之所以把他带在陕西来,并不是当爹的非要把儿子拴在裤腰带上。当时,徐绍认为自己从此以后就扎根陕西了,誓言要在此地干出一番惊天伟业来。因此,他让徐良作幕僚,就是悉心栽培,希望有朝一日,他也可以独挡一面。
所以,说徐良没那个“野心”,那是假话。不然,他为什么要以参议官之尊,亲自出来视察各路?
很长一段时间,厅上两兄弟谁也不说话,各怀心事。好大一阵后,徐六终于叹了口气,松了口风:“罢了,大哥年事已高,说句不当说的,这山重水远,万一折腾出个好歹来,你我弟兄也过意不去,为兄尽量周旋吧。”
“还是六哥看得长远。”徐卫笑道。徐良却没接这话茬,甚至没像上回那样讨顿饭吃,而是匆匆告辞,离开了秦州。
紫金虎的劝说起了作用,回到成州以后,徐良向王庶禀报了泾原路出现警情,而且没有揭破其中的猫腻。他是代表宣抚处置司出去视察的,因此王庶并未对此事提出质疑,也没有再派员调查,照此向南边汇报。
当陕西的上报抵达杭州时,朝中各方正为一件事情暗中较劲,谁也没闲工夫搭理这事。耿南仲于年底批示,既然泾原有警,那徐原就不便离职,撤销此前的命令。徐原就此有惊无险地过了这一关。
至于朝中发生的事,还得从改年号说起。赵桓回到杭州以后,一切并没有像秦桧等人希望的那样回到正轨,官家还是因为身体原因,不便亲政。耿南仲身兼两相,把政事堂详议司都快变成了一言堂,引起朝中猜疑。而此时,从陕西宣谕回来的许翰,被免去了枢密副使的差遣,发配到广南东路去作安抚使。广南东路,也就是后世广东得名的原由,在宋代,那是被贬官员云集的地方。许翰以西府主官的身份外任广东安抚使,与被贬无异。
耿南仲这种毫无顾忌排斥异己的作法,非但秦桧等人不满,就连主和的一些大臣,也感觉背后凉风嗖嗖。偏偏这个时候,秦桧抓到耿南仲一个把柄。
李纲自陕西宣抚使位上被贬之后,一连换了几个地方监视居住,最后落户在万安军,也就是后世的海南岛。当时,任广西经略使的一位帅守,敬佩李纲为人,经常派人携带礼物前去看望,其实无非也就是些生活必需品。耿南仲得知此事外,因为忌恨李纲当初无数次和他敌对,不问青红皂白,把广西帅调离。
而他的另外一位政敌赵鼎,在被贬途中,经过新州。新州知州,与赵鼎是故旧,所以亲自送了一程。就因为这么点狗屁倒灶的事,这位倒霉的知州立刻被贬。
秦桧抓住这个把柄,抨击耿南仲对政见不同者进行疯狂的打击、报复、迫害。在朝中闹得不可开交。但因为赵桓的袒护,耿南仲丝毫不受影响。这让秦桧等人非常泄气。同时,又因为耿南仲当年曾经和唐恪,李棁等人并列奸贼,受到东京军民的咒骂,并要求将其处死。
唐恪被东京军民殴成重伤,李棁等人也早已湮没无闻,独有耿南仲,凭着极其深厚的政治背景,不但屹立不倒,如今反倒身兼两相,总理朝政。这非但是秦桧等大臣的眼中钉,也为士林所忌恨。
转眼间,到隆兴六年年底,风疾不见好转,反而越发厉害的皇帝在琢磨着改年号。隆兴这个年号是不能再用了,用着也是个讽刺。赵桓考虑许久,改年号为“嘉定”,本该是隆兴七年,变成了嘉定元年。
本来改年号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赵桓改这个年号,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开始,万象更新,一切都安定下来。但这,却给朝中思变的大臣提供了一个思路。
嘉定元年正月末
苏堤,亦即小苏学士在杭州,疏浚西湖而建的堤坝。本地人有“苏堤春晓”之谓,号称西湖十景。苏堤既有名,行在迁至此处后,朝中显贵多有前来游玩者。但不久前,却有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在这里定居下来。
便是原枢密使,原东京留守,原陕西宣抚处置使,徐绍。徐绍自陕西归来之后,皇帝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甚至好言抚慰,给了他一个提举宫观的闲职安置。徐绍在这苏堤之旁购置了房舍,安置家眷。每日闭门读书,从不会客,似乎要淡出朝政。
但是,他的资历和威望,在朝中一时无两,极受敬重,时常都有朝中权贵前来拜访,俱被他挡在门外。每日手不释卷,若是乏了,但借一扁舟,泛舟西湖,好不惬意。
这一日,他游湖归来,在回家路上,遥望房前停有桥子,知道肯定是朝中哪位权贵又来拜访,遂停下脚步,对跟随的一名老仆道:“去打发了。”
老仆领命前往,不多时,原路返回,禀报道:“相公,来的是许翰,坚持相求一见。”
许翰?我为枢密使时,他是台谏长官,虽谈不上交厚,但也有些往来。听说,他被免了枢密副使的差遣,派到广东为官,莫非是来辞行的?诚若如此,见上一面倒也无妨。一念至此,遂复步前行。
许翰当时已经在徐绍家门前等候多时,他初来时,徐家的家人已经拿那一套闭门谢客的说辞挡了他一回。只是他不为所动,坚持要见,得知徐绍出湖游玩后,又坚持等候。总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看到了徐绍的身影。
只见徐绍一身寻常打扮,朴素得紧,方才游玩归来,手里还提着条刚发芽的柳枝。一见此情形,许翰迎了上去,执礼甚恭:“相公好雅兴。”
“不敢不敢,在下已去公职,当不起如此称呼。”徐绍还礼道。“不知足下此来,是为……”
许翰并没有正面回答,反而笑道:“同殿为臣,今下官前来拜望,相公也不请下官进去坐坐?”
徐绍闻言轻笑:“绍自外任罢归,如今提举宫观,不问朝政。足下若是为公,还请免开尊口。”
许翰一点也不避讳,直言道:“下官此来,正是为公”语至此处,见徐绍欲止,急忙抢道“相公,但听下官说完再撵不迟”
“去了趟渭州。(牛文小说~网看小说)”徐六淡淡地说道,看他神情似乎不悦,莫非在渭州撞上了什么让他不高兴的事?
徐卫也能猜到几分,三叔回南方向天子进言,给大哥出了个难题。这势力让大哥对三叔不满,连带着,作为三叔的亲儿子,六哥去渭州能有笑脸相迎么?
“大哥给你脸子看了?”徐九在徐六旁边坐下,随口问道。
“何止?”徐六冷笑道。“公务上倒没说的,只是,咱们总归是堂兄弟,祖上传下的规矩,不分家,咱们跟亲兄弟有什么区别?我心说公事已了,采买些礼口上门看望兄嫂,他是长房,我尊重他,这没错吧?”
徐卫知道堂兄现在心里很不爽利,一个劲地点头道:“对对对,正该如此。”
“可谁知道,给我来个拒之门外老九,六哥可是去了两趟”徐良怒气冲冲道。
徐卫也觉得大哥这事办得不地道,你就算对三叔有什么不满,这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六哥以堂弟的身份,带着礼品登门拜望,你给人拒之门外,面也不见,实在失礼,也不是磊落汉子的行径。
“这事大哥确实作得不对,但六哥也别往心里去,出了这样的事,他肯定也头痛得紧。”徐卫只能这样劝道。
徐六摇了摇头,负气道:“算了,不提这事。自打我记事以来,还没遇上过这样尴尬的场面”
徐卫又是一顿劝,才稍微打消了对方的怒意。徐六平复了一下情绪,但脸上仍是板着:“为兄在泾原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党项人袭取了绥戎堡,有南犯的趋向,你以为如何?”
老实说,徐卫这些年在陕西,心思都花在抗金上,对紧领的夏国其实了解不多。但根据记忆,好像党项人在北宋晚期遭受了一连串的军事挫折,国力被削弱得厉害,大举南犯应该不太可能吧?
当他如此讲述时,得到了徐六的赞同:“你说得没错,横山天都山一线失陷后,党项人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事了。袭取绥戎堡这事,是真是假,还不知道,但消息传得这么快,我怀疑是大哥有意为之。”
“六哥是说,大哥想借此表明,他现在离不开泾原?”徐卫问道。
“就是这个意思。”徐良点头道。
“我早就说过,大哥不会南行,如何?”徐卫笑道。
“哼,这事瞒得过南边,却瞒不过我等。”徐良亦笑。
听他这话,似乎打算“从中作梗”,徐卫见状劝道:“六哥,没必要。”
徐良闻言吃了一惊,老九这才算是头一回明白地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态度片刻沉默之后,他问道:“为何?”
“我觉得,在朝廷调大哥南往这件事情上,我们弟兄既不必帮他说话,替他遮掩,也没必要推波助澜,暗中插手。”徐卫坦诚道。
徐六不说话,还是板着脸,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样。
“于公,泾原虽说不是离了大哥就垮了,但以他在泾原一路的声望,在军队,在诸羌中的威信,都是保持泾原稳定,边关不乱的法宝。于私,我们到底还是一家人,这么闹有什么好处?”徐卫“推心置腹”。
徐六对堂弟的意见不发表评论,反而是笑道:“九弟,你是战场上杀人如麻的方面统帅,怎也有一副菩萨心肠?前些日子你凤翔府被围,父亲大人调泾原兵相救,大哥来没有?说句不中听的,大哥和我们虽然是兄弟,但毕竟……你晓得。”
徐卫一时无言以对,不是他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他心里想的不方便说。他替徐原说话是出于兄弟感情么?有,有那么一点,但更多的,则是着眼于自己的立场。徐大是陕西军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而徐卫需要这个不确定因素。
别看现在宋金议和,暂时结束了战争,而大宋也通过这次议和,放弃了一直坚持的恢复大业,逐渐转为偏安。但是,狼烟虽然熄灭,但大宋的生存环境却更加恶劣了。不是说议和了,就不打仗了,通过这次战争,女真人确立了其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悬在大宋头上的那把利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威胁性过
朝廷虽然决定议和,但议和不是说战事结束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算是耿南仲,想必他也非常清楚,议和只是权宜之计,就算想偏安,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作后盾。
在这个大环境下,进一步提高武臣的地位和权限那是势不可挡的。历史上,宋金在“绍兴和议”后,收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并制造了岳飞的冤狱。但要知道,在当时,金军和伪朝几次大规模地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宋金两国的实力处在一个平衡点上,谁也奈何不了谁。
而现在的宋金态势显然有着天壤之别。处在女真人高压下的南朝,就算不想恢复故土,也必须尽最大努力来保全目前的局面。放在陕西来说,武臣地位的拔高,有可能体现在,会出现一位不但主持军事,甚至能对其他方面拥有话语权的武臣。
这在原先的历史上,不是没有例子。比如刘光世岳飞等大将,都曾经当过原本政枢二府大臣才能充任的“宣抚使”。不但节制军队,对地方政治也拥有裁夺之权,还可以任免辖区内所有官吏,且不受监司的监察。
现在的陕西,由武臣来充任宣抚处置使,或许还有难度。但很有可能会立一位军事主官。这个人选,只能在陕西现有将帅中产生。那么比较一下现在陕西四帅,徐大无疑是资历最老,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他本该属于最佳人选,但是出了这件事,他主持陕西军事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舍此之外,还有姚平仲、刘光世、和自己三个人。刘光世估计也没戏,首先,他从来没担任过一路帅守,一直在副手的位置上变化,就算现在,也只是“权环庆路经略安抚司公事”,代理而已。
这样,就只剩下姚平仲和自己。小太尉虽然也没有担任过经略安抚司正职,但架不住他无论在朝在野名气都很大,也相当有本事,再加上他老子如今在御营司勾当,抗金作战中,在折彦质领导下,也有汗马功劳。
自己虽然战绩最多,战功最大,但坏就坏在鄜州惨败时,自己是都统制,必须出来负责。再者,资历最浅。因此,自己的机会或许比姚平仲大一些,但没大到胜券在握的地步。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位置虚席以待,那自己就必须主动地,尽全力地去争取,严重一点,说是势在必得也不为过。仅仅作陕西治下一个经略安抚司的帅守,叫起来好听,大帅,但终究还是个听吆喝的。没有陕西的兵权在手,你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不了。
以现在的情况,自己不可能学当初曲端那样,去搞火并。唯一的途径,就是南方的任命,只有这样,才是名正言顺。
如果上头在自己和姚平仲之间考虑一个人选,在比较了资历、声望、能力、忠诚等方面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持平的情况。这时候,徐家家族势力的影响就起作用了。
可以这么说,现在徐氏一门,是陕西最大的将门。大哥是泾原帅,自己是秦凤帅,四哥五哥手里握着宣抚处置司直属部队一部分兵权。南方肯定会考虑,谁出来能镇得住局面,在大哥出局之后,自己的希望就大增了。
所以,大哥最好是能留在泾原。就算自己上台,他不甘心受我驱使,但至少,南方会考虑他也姓徐。
而这个理由,同样适用于徐良。徐六现在的差遣,是宣抚处置司参议,属于高级幕僚,除了宣抚处置使,副使,判官以下,就是他了。可现在的陕西,宣抚处置使出制,副使一直没设过,只有判官王庶,也就是说徐良等于是二把手。尽管他的资历也不深,但难保将来他不会依靠家族势力,而得以发展。
徐卫向来只言兵事,对政治几乎从不评论参言,但现在没办法,他只得把这一层挑明:“三叔去职后,王判主政陕西,王判以下,就是六哥。而王判在陕西已久,按惯例,他近年有可能会出现变动。谁能说将来主政陕西的,不会是六哥你?”
徐六实在没料到九弟突然提到这一层,因此诧异道:“怎敢作此妄想?愚兄何德何能?”
“六哥是知道的,陕西宣抚使自宣和年间以来,数易其人,唯幕僚长久不变。等再熬上一段时间的资历,六哥是大有希望的。所以,何必非要把大哥撵出泾原?”徐卫笑道。
徐六无言以对了。徐绍当初之所以把他带在陕西来,并不是当爹的非要把儿子拴在裤腰带上。当时,徐绍认为自己从此以后就扎根陕西了,誓言要在此地干出一番惊天伟业来。因此,他让徐良作幕僚,就是悉心栽培,希望有朝一日,他也可以独挡一面。
所以,说徐良没那个“野心”,那是假话。不然,他为什么要以参议官之尊,亲自出来视察各路?
很长一段时间,厅上两兄弟谁也不说话,各怀心事。好大一阵后,徐六终于叹了口气,松了口风:“罢了,大哥年事已高,说句不当说的,这山重水远,万一折腾出个好歹来,你我弟兄也过意不去,为兄尽量周旋吧。”
“还是六哥看得长远。”徐卫笑道。徐良却没接这话茬,甚至没像上回那样讨顿饭吃,而是匆匆告辞,离开了秦州。
紫金虎的劝说起了作用,回到成州以后,徐良向王庶禀报了泾原路出现警情,而且没有揭破其中的猫腻。他是代表宣抚处置司出去视察的,因此王庶并未对此事提出质疑,也没有再派员调查,照此向南边汇报。
当陕西的上报抵达杭州时,朝中各方正为一件事情暗中较劲,谁也没闲工夫搭理这事。耿南仲于年底批示,既然泾原有警,那徐原就不便离职,撤销此前的命令。徐原就此有惊无险地过了这一关。
至于朝中发生的事,还得从改年号说起。赵桓回到杭州以后,一切并没有像秦桧等人希望的那样回到正轨,官家还是因为身体原因,不便亲政。耿南仲身兼两相,把政事堂详议司都快变成了一言堂,引起朝中猜疑。而此时,从陕西宣谕回来的许翰,被免去了枢密副使的差遣,发配到广南东路去作安抚使。广南东路,也就是后世广东得名的原由,在宋代,那是被贬官员云集的地方。许翰以西府主官的身份外任广东安抚使,与被贬无异。
耿南仲这种毫无顾忌排斥异己的作法,非但秦桧等人不满,就连主和的一些大臣,也感觉背后凉风嗖嗖。偏偏这个时候,秦桧抓到耿南仲一个把柄。
李纲自陕西宣抚使位上被贬之后,一连换了几个地方监视居住,最后落户在万安军,也就是后世的海南岛。当时,任广西经略使的一位帅守,敬佩李纲为人,经常派人携带礼物前去看望,其实无非也就是些生活必需品。耿南仲得知此事外,因为忌恨李纲当初无数次和他敌对,不问青红皂白,把广西帅调离。
而他的另外一位政敌赵鼎,在被贬途中,经过新州。新州知州,与赵鼎是故旧,所以亲自送了一程。就因为这么点狗屁倒灶的事,这位倒霉的知州立刻被贬。
秦桧抓住这个把柄,抨击耿南仲对政见不同者进行疯狂的打击、报复、迫害。在朝中闹得不可开交。但因为赵桓的袒护,耿南仲丝毫不受影响。这让秦桧等人非常泄气。同时,又因为耿南仲当年曾经和唐恪,李棁等人并列奸贼,受到东京军民的咒骂,并要求将其处死。
唐恪被东京军民殴成重伤,李棁等人也早已湮没无闻,独有耿南仲,凭着极其深厚的政治背景,不但屹立不倒,如今反倒身兼两相,总理朝政。这非但是秦桧等大臣的眼中钉,也为士林所忌恨。
转眼间,到隆兴六年年底,风疾不见好转,反而越发厉害的皇帝在琢磨着改年号。隆兴这个年号是不能再用了,用着也是个讽刺。赵桓考虑许久,改年号为“嘉定”,本该是隆兴七年,变成了嘉定元年。
本来改年号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赵桓改这个年号,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开始,万象更新,一切都安定下来。但这,却给朝中思变的大臣提供了一个思路。
嘉定元年正月末
苏堤,亦即小苏学士在杭州,疏浚西湖而建的堤坝。本地人有“苏堤春晓”之谓,号称西湖十景。苏堤既有名,行在迁至此处后,朝中显贵多有前来游玩者。但不久前,却有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在这里定居下来。
便是原枢密使,原东京留守,原陕西宣抚处置使,徐绍。徐绍自陕西归来之后,皇帝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甚至好言抚慰,给了他一个提举宫观的闲职安置。徐绍在这苏堤之旁购置了房舍,安置家眷。每日闭门读书,从不会客,似乎要淡出朝政。
但是,他的资历和威望,在朝中一时无两,极受敬重,时常都有朝中权贵前来拜访,俱被他挡在门外。每日手不释卷,若是乏了,但借一扁舟,泛舟西湖,好不惬意。
这一日,他游湖归来,在回家路上,遥望房前停有桥子,知道肯定是朝中哪位权贵又来拜访,遂停下脚步,对跟随的一名老仆道:“去打发了。”
老仆领命前往,不多时,原路返回,禀报道:“相公,来的是许翰,坚持相求一见。”
许翰?我为枢密使时,他是台谏长官,虽谈不上交厚,但也有些往来。听说,他被免了枢密副使的差遣,派到广东为官,莫非是来辞行的?诚若如此,见上一面倒也无妨。一念至此,遂复步前行。
许翰当时已经在徐绍家门前等候多时,他初来时,徐家的家人已经拿那一套闭门谢客的说辞挡了他一回。只是他不为所动,坚持要见,得知徐绍出湖游玩后,又坚持等候。总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看到了徐绍的身影。
只见徐绍一身寻常打扮,朴素得紧,方才游玩归来,手里还提着条刚发芽的柳枝。一见此情形,许翰迎了上去,执礼甚恭:“相公好雅兴。”
“不敢不敢,在下已去公职,当不起如此称呼。”徐绍还礼道。“不知足下此来,是为……”
许翰并没有正面回答,反而笑道:“同殿为臣,今下官前来拜望,相公也不请下官进去坐坐?”
徐绍闻言轻笑:“绍自外任罢归,如今提举宫观,不问朝政。足下若是为公,还请免开尊口。”
许翰一点也不避讳,直言道:“下官此来,正是为公”语至此处,见徐绍欲止,急忙抢道“相公,但听下官说完再撵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