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还未戒严,但市井之间已是流言四起,人说流言止于智者,但此时也没见有某智者出来起到作用。京兆府的捕快们如今正忙着抓那些散发檄文的人,听说发一份能得两匹绢,需要钱财的穷人很多,就算是提着脑袋的活也有人干。捕快们抓也抓不完,只好主要对付那些组织发钱的头领,抓获一个就能有不菲的赏金,所以也不能避免被冤枉的,这样却是让城里更加人心惶惶。
薛崇训以为只有现代才会用发传单的手段搞宣传,听到李隆基他们也这样大肆煽动当今朝廷不合法,倒是感到有些意外。
他刚刚和众京官一起在含元殿参拜完皇帝走出来,只见官员们陆续从龙尾道上下来,宫廷侍卫一本正经地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大明宫里乍一看去一切都井井有条,连程序都几乎差不多,逢五便到这里参加大朝……唯一不同的是宰相们大朝以后再也不去紫宸殿了,因为太平公主在寝宫人事不醒,再去她经常举办宴会召见大臣们的地方也见不着人。
现在大臣们朝拜之后便各自回衙门,宰相们去政事堂;每当这时薛崇训不是去玄武门见见飞虎团的兄弟就是出宫干自己的事儿,他挂的左卫大将军衔,但从来不去南衙。
不过今天却是例外,刚出含元殿,便有个宦官过来传旨,说是皇后娘娘召他去蓬莱宫见面。这宦官薛崇训不认识,乍一听还有点纳闷,一开始他没来得及多想,直觉有些担忧……如今这时局,不得不步步小心。
太平公主昏迷后,薛崇训的心态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再怎么着,自己的母亲总不会没事就想暗算自己不是?上边有把伞心里总归要踏实一些,现在他靠谁去?
以前的事儿明摆着,中宗皇帝在位那会,武三思本来是政权中一股比较重要的力量,结果没栽在皇帝或是政敌手里,栽在一个乳臭未干的李崇俊手里了。那太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发动政变,武三思死得那叫一个冤啊。薛崇训就怕这种事:混乱之下某些人如果胡来,万一老子莫名其妙地被人暗算了,找谁哭去?
就在这时,宦官又道:“皇后娘娘想见见您,她老人家说没什么要紧的事,说都是一家人,应该常常来往才对。”
老人家……薛崇训的脑子里浮现出高皇后那浓妆艳抹下带着稚气的脸,心下感觉十分突兀。
这时候薛崇训才从胡思乱想中回过神来,一面应付道,“我这就过去。”一面心道:高皇后不可能这时候想对老子不利吧?
太平公主在时,把宫中掌控得严严实实的,高氏虽名义是皇后,连一丁点说话的余地都没有,在宫里连亲信势力都没机会培养起来,就算现在有啥坏心思,靠谁去办?薛崇训自觉就算空手三俩人想把他放倒还是不容易的。
更何况她现在根基都没打稳,就想对付薛崇训这样在长安已经有不小势力的人,图什么啊?
薛崇训思量之下这才稍稍安心,便跟着那宦官往北而行,正走到一辆御辇之旁,宦官躬身道:“此去太腋池畔路途甚远,王爷本是皇室出身,皇后娘娘便让咱们用车来接王爷。”
“哦……”薛崇训微微吃惊了片刻,便装作无事一样不动声色地上了车。
如此状况看来,高皇后确实没有要树敌的意思,恐怕是铁了心想结盟,借以稳固她的地位……这女人倒是不傻,薛崇训真怕像武三思那般遇到一些自以为是的蠢|蛋。
众宫人护着御辇一路来到太腋池南岸时方才停下,薛崇训下车后又见到了一个熟人:鱼立本。
鱼立本见到薛崇训,忙小跑着上来招呼,他看了一眼薛崇训乘坐的皇帝车驾,说道:“王爷是来见皇后娘娘么?”
薛崇训点点头反问道:“鱼公公换差事了?”
鱼立本忙道:“没,这不还是内给事么……殿下(太平公主)在星楼上,让玉清道姑照看着,杂家连人都见不着一眼,皇后娘娘便叫我到陛下面前侍候着,陛下平日也没甚事儿要吩咐杂家,倒是皇后娘娘常常要见。”
这鱼立本跟了太平公主好多年了,高氏让他到跟前走动,这不明摆着表明态度么?薛崇训听罢很欣慰地说道:“皇后娘娘赏识鱼公公的才能,才会如此安排不是。”
鱼立本还想说什么,可周围都是蓬莱殿的宫人,他便没多说,只道:“王爷要是见皇后,杂家带您过去。”
“正是。”薛崇训便和鱼立本一块儿上石阶。两人有说有笑,关系一如既往地亲密。
进了正殿,栏杆上方的正榻上没见着皇帝李守礼,只有高氏坐在哪里。薛崇训走上前去,纳头便拜:“微臣拜见皇后。”
本来他是郡王,在外头称孤寡的派头,平日见了皇帝也可以不跪,但这时候他想既然高氏多方表态急切地想结盟,自己也非常需要新的同盟,何必故作高姿态,不若全力迎合,这盟友关系不是能迅速如胶似漆了?
高氏欠了欠身,忙道:“薛郎快快请起,不必行此大礼。咱们是亲戚,又是平辈,私下里无须如此多繁文缛节。”
薛崇训这才不紧不慢地从灰白的砖石地板上爬了起来,又听得高氏有模有样地说道:“薛郎如此年轻,便能在陇右立下奇功大振国威,果真是年少成器。”
她那口气就如对比自己小的人进行夸赞一般,算起来李守礼比较年长,李家这家子的王爷们以前就得叫声“汾哥”,那么高氏就是他们的表嫂,对待薛崇训等奔三的老小子也该是对弟弟一样的关系……可是她本身年纪不大,这样的口气听在薛崇训的耳朵里便觉得分外诡异。
他只是心里这么想,口上却一本正经地说道:“皇后过誉,臣汗颜之至。”
“你上前来说话。”高氏道。
大明宫各殿中的格局,大殿靠北的地方分成了高低两层,下面是大臣们呆的地儿;左右有两副台阶上去,就如一个楼台一般的空敞地方,边上还有栏杆。如果是有歌舞宴会的时候,栏杆后面的台子上就是舞姬们表演节目的地方。皇帝的御座便在那台子后面,隔得远远的,平日里上面除了皇帝皇后,站的都是宫人。
于是薛崇训听得高氏的旨意,便从左边的台阶上走上去,向前走了几步,便更看得真切了。高氏身作金黄色调的礼袍,头戴凤冠,眉毛画得很浓,嘴唇也是血一般的红,手指上还戴着一副又尖又长的珠宝指套,在身后的三面巨大屏风衬托下显得华贵大气;只是她那饱满紧致的天庭和尖尖的下巴却是显得有点小家子气,面相的威严程度和太平公主完全没得比。就近一看,方知高氏身材有些柔弱,宽大的衣裙撑不起来显得空荡荡的……不过呆在台子下面远远一瞧,那般排场打扮却是能唬得住人的。
高氏屏退左右,侍立的宦官和身后拿玉扇的宫女退下,只剩了鱼立本还站在御座前侧。栏杆下面还有一些宫人,不过远远的就听不清上面说话的内容了。
高氏用音量不大的声音说道:“昨日政事堂的窦相公来蓬莱殿见了我,说朝廷要调兵出关平息李三郎作乱,但程相公和张相公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政事堂拿不定主意是要调卫军还是官健。但朝廷不能对叛乱坐视不顾,应尽早拿出决断,左相在宣政殿见了陛下拿主意,可陛下只让相公们商议……所以窦相公来见我,是想让我拿个主意。”
薛崇训一听马上就明白了窦怀贞那货的算盘,无非是要在新主子面前套近乎了……联系到窦怀贞以前那些丑事,为了巴结韦皇后娶了人家七老八十的奶|娘,他的那点心思薛崇训就太容易猜到了。
薛崇训不动声色道:“如今长安流言四起,平叛之事确实是拖不得了,当此关头,皇后何不拿个主意?”
高氏皱眉沉吟道:“听说政事堂七个相公都拿不了主意,此事牵涉甚多,而我只是后宫之人,如若贸然对朝政指手画脚,倒给人妇人干政的口实了……我是想帮诸公也无能为力。”
她这番话虽然说得简简单单,语调不骄不躁的,却是大有玄机:前面是她意识到了参政的困难和阻力(所以才要拉拢盟友),后面那句“想帮也无能为力”却是暗示自己有那个心思。
薛崇训听罢大为受用,对自己这个新盟友的水准十分满意,当下便趁热打铁道:“皇后忧虑,臣心不安,微臣倒是有个办法以解皇后之忧。”
高氏忙道:“请薛郎明言。”
薛崇训道:“政事堂无法口说一词,皇后出面定策本是于国有利之举,并无不妥。但您要是在张、程二人中选择,却是要无故牵连进外朝的纷争之中,岂不有损皇后的尊贵?皇后如若信得过微臣的能耐,不如让左相提案让微臣带兵讨伐如何?”薛崇训怕高氏年龄太小思路不宽,又更明白地暗示道,“皇后出面定论,是微臣的进谏;谁要说您干政,不也是说薛某人胡乱进言?”
其实他很想说咱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可如今这场和,却不能太过粗鄙了。
薛崇训以为只有现代才会用发传单的手段搞宣传,听到李隆基他们也这样大肆煽动当今朝廷不合法,倒是感到有些意外。
他刚刚和众京官一起在含元殿参拜完皇帝走出来,只见官员们陆续从龙尾道上下来,宫廷侍卫一本正经地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大明宫里乍一看去一切都井井有条,连程序都几乎差不多,逢五便到这里参加大朝……唯一不同的是宰相们大朝以后再也不去紫宸殿了,因为太平公主在寝宫人事不醒,再去她经常举办宴会召见大臣们的地方也见不着人。
现在大臣们朝拜之后便各自回衙门,宰相们去政事堂;每当这时薛崇训不是去玄武门见见飞虎团的兄弟就是出宫干自己的事儿,他挂的左卫大将军衔,但从来不去南衙。
不过今天却是例外,刚出含元殿,便有个宦官过来传旨,说是皇后娘娘召他去蓬莱宫见面。这宦官薛崇训不认识,乍一听还有点纳闷,一开始他没来得及多想,直觉有些担忧……如今这时局,不得不步步小心。
太平公主昏迷后,薛崇训的心态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再怎么着,自己的母亲总不会没事就想暗算自己不是?上边有把伞心里总归要踏实一些,现在他靠谁去?
以前的事儿明摆着,中宗皇帝在位那会,武三思本来是政权中一股比较重要的力量,结果没栽在皇帝或是政敌手里,栽在一个乳臭未干的李崇俊手里了。那太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发动政变,武三思死得那叫一个冤啊。薛崇训就怕这种事:混乱之下某些人如果胡来,万一老子莫名其妙地被人暗算了,找谁哭去?
就在这时,宦官又道:“皇后娘娘想见见您,她老人家说没什么要紧的事,说都是一家人,应该常常来往才对。”
老人家……薛崇训的脑子里浮现出高皇后那浓妆艳抹下带着稚气的脸,心下感觉十分突兀。
这时候薛崇训才从胡思乱想中回过神来,一面应付道,“我这就过去。”一面心道:高皇后不可能这时候想对老子不利吧?
太平公主在时,把宫中掌控得严严实实的,高氏虽名义是皇后,连一丁点说话的余地都没有,在宫里连亲信势力都没机会培养起来,就算现在有啥坏心思,靠谁去办?薛崇训自觉就算空手三俩人想把他放倒还是不容易的。
更何况她现在根基都没打稳,就想对付薛崇训这样在长安已经有不小势力的人,图什么啊?
薛崇训思量之下这才稍稍安心,便跟着那宦官往北而行,正走到一辆御辇之旁,宦官躬身道:“此去太腋池畔路途甚远,王爷本是皇室出身,皇后娘娘便让咱们用车来接王爷。”
“哦……”薛崇训微微吃惊了片刻,便装作无事一样不动声色地上了车。
如此状况看来,高皇后确实没有要树敌的意思,恐怕是铁了心想结盟,借以稳固她的地位……这女人倒是不傻,薛崇训真怕像武三思那般遇到一些自以为是的蠢|蛋。
众宫人护着御辇一路来到太腋池南岸时方才停下,薛崇训下车后又见到了一个熟人:鱼立本。
鱼立本见到薛崇训,忙小跑着上来招呼,他看了一眼薛崇训乘坐的皇帝车驾,说道:“王爷是来见皇后娘娘么?”
薛崇训点点头反问道:“鱼公公换差事了?”
鱼立本忙道:“没,这不还是内给事么……殿下(太平公主)在星楼上,让玉清道姑照看着,杂家连人都见不着一眼,皇后娘娘便叫我到陛下面前侍候着,陛下平日也没甚事儿要吩咐杂家,倒是皇后娘娘常常要见。”
这鱼立本跟了太平公主好多年了,高氏让他到跟前走动,这不明摆着表明态度么?薛崇训听罢很欣慰地说道:“皇后娘娘赏识鱼公公的才能,才会如此安排不是。”
鱼立本还想说什么,可周围都是蓬莱殿的宫人,他便没多说,只道:“王爷要是见皇后,杂家带您过去。”
“正是。”薛崇训便和鱼立本一块儿上石阶。两人有说有笑,关系一如既往地亲密。
进了正殿,栏杆上方的正榻上没见着皇帝李守礼,只有高氏坐在哪里。薛崇训走上前去,纳头便拜:“微臣拜见皇后。”
本来他是郡王,在外头称孤寡的派头,平日见了皇帝也可以不跪,但这时候他想既然高氏多方表态急切地想结盟,自己也非常需要新的同盟,何必故作高姿态,不若全力迎合,这盟友关系不是能迅速如胶似漆了?
高氏欠了欠身,忙道:“薛郎快快请起,不必行此大礼。咱们是亲戚,又是平辈,私下里无须如此多繁文缛节。”
薛崇训这才不紧不慢地从灰白的砖石地板上爬了起来,又听得高氏有模有样地说道:“薛郎如此年轻,便能在陇右立下奇功大振国威,果真是年少成器。”
她那口气就如对比自己小的人进行夸赞一般,算起来李守礼比较年长,李家这家子的王爷们以前就得叫声“汾哥”,那么高氏就是他们的表嫂,对待薛崇训等奔三的老小子也该是对弟弟一样的关系……可是她本身年纪不大,这样的口气听在薛崇训的耳朵里便觉得分外诡异。
他只是心里这么想,口上却一本正经地说道:“皇后过誉,臣汗颜之至。”
“你上前来说话。”高氏道。
大明宫各殿中的格局,大殿靠北的地方分成了高低两层,下面是大臣们呆的地儿;左右有两副台阶上去,就如一个楼台一般的空敞地方,边上还有栏杆。如果是有歌舞宴会的时候,栏杆后面的台子上就是舞姬们表演节目的地方。皇帝的御座便在那台子后面,隔得远远的,平日里上面除了皇帝皇后,站的都是宫人。
于是薛崇训听得高氏的旨意,便从左边的台阶上走上去,向前走了几步,便更看得真切了。高氏身作金黄色调的礼袍,头戴凤冠,眉毛画得很浓,嘴唇也是血一般的红,手指上还戴着一副又尖又长的珠宝指套,在身后的三面巨大屏风衬托下显得华贵大气;只是她那饱满紧致的天庭和尖尖的下巴却是显得有点小家子气,面相的威严程度和太平公主完全没得比。就近一看,方知高氏身材有些柔弱,宽大的衣裙撑不起来显得空荡荡的……不过呆在台子下面远远一瞧,那般排场打扮却是能唬得住人的。
高氏屏退左右,侍立的宦官和身后拿玉扇的宫女退下,只剩了鱼立本还站在御座前侧。栏杆下面还有一些宫人,不过远远的就听不清上面说话的内容了。
高氏用音量不大的声音说道:“昨日政事堂的窦相公来蓬莱殿见了我,说朝廷要调兵出关平息李三郎作乱,但程相公和张相公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政事堂拿不定主意是要调卫军还是官健。但朝廷不能对叛乱坐视不顾,应尽早拿出决断,左相在宣政殿见了陛下拿主意,可陛下只让相公们商议……所以窦相公来见我,是想让我拿个主意。”
薛崇训一听马上就明白了窦怀贞那货的算盘,无非是要在新主子面前套近乎了……联系到窦怀贞以前那些丑事,为了巴结韦皇后娶了人家七老八十的奶|娘,他的那点心思薛崇训就太容易猜到了。
薛崇训不动声色道:“如今长安流言四起,平叛之事确实是拖不得了,当此关头,皇后何不拿个主意?”
高氏皱眉沉吟道:“听说政事堂七个相公都拿不了主意,此事牵涉甚多,而我只是后宫之人,如若贸然对朝政指手画脚,倒给人妇人干政的口实了……我是想帮诸公也无能为力。”
她这番话虽然说得简简单单,语调不骄不躁的,却是大有玄机:前面是她意识到了参政的困难和阻力(所以才要拉拢盟友),后面那句“想帮也无能为力”却是暗示自己有那个心思。
薛崇训听罢大为受用,对自己这个新盟友的水准十分满意,当下便趁热打铁道:“皇后忧虑,臣心不安,微臣倒是有个办法以解皇后之忧。”
高氏忙道:“请薛郎明言。”
薛崇训道:“政事堂无法口说一词,皇后出面定策本是于国有利之举,并无不妥。但您要是在张、程二人中选择,却是要无故牵连进外朝的纷争之中,岂不有损皇后的尊贵?皇后如若信得过微臣的能耐,不如让左相提案让微臣带兵讨伐如何?”薛崇训怕高氏年龄太小思路不宽,又更明白地暗示道,“皇后出面定论,是微臣的进谏;谁要说您干政,不也是说薛某人胡乱进言?”
其实他很想说咱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可如今这场和,却不能太过粗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