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压力骤减,国内那些原来被军情压了一头的繁杂政务顿时浮出了水面,在第二天早朝便出现了爆发之势。吏部的、户部的、兵部的、督察院的、地方的……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不大却又千头万绪的事情足以将我一整天都拖在朝堂上。
说心里话,现在我都有点怀念太后在世时设立奏事处和内忧外患交加的那些日子了。奏事处虽然是限制了我的权利,但却也在保持各方势力平衡的情况下替我分担了大多数政务;至于内忧外患交加的日子,我可以心安理得的把军情以外的大多数政务交给手下人去办理,并且可以理直气壮的把那些以内政来“骚扰”我的大臣哄走。现在就不一样了,金国撤兵,西北即将平定,孙起良那里步步为营,让我放心到了那些奏报除了汇报战果以外根本不用我费脑子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借口?也只有让大臣们把那些不好办、不敢办、办了要得罪人的事一股脑的推在了我身上。
处理了老大一阵子政务,我不免有些沉不住气了,连忙抬手制止了几个正想出班奏事的大臣:“各位爱卿,朝廷设置各部机枢,目的就是替朕分忧,一般政务各部处理了便是,为何今天出了这么多事情?”
群臣没有一个人吭声,这事谁不心知肚明,可谁会说呢?这让我想起了康熙的一句话,原话记不清楚了,大意是皇帝们之所以短命的多,其中一大半并非是因为荒淫无度,而是被处理不完的政务累死的,难道我也要步这个后尘吗?想想都害怕。
“皇上。”资格最老的大学士康大和这时走了出来,“朝设各部,本意是为天子分忧,不过各部只有奏议执行权,决断大事职权还在天子。大汉以前各代朝廷曾有丞相一职,我朝开国之初也设过几任丞相,然权相之患甚于猛虎,曾令君权不稳,故而我太宗皇帝毅然削去丞相一职,此乃维护我大汉江山稳固之本。皇上圣明之君,国中大事也只有皇上决断方可保万事顺遂。”
纯粹是狗屁理论,你个康大和拿我当只喜欢听好话的昏君了,我知道你拿我当个宝似的捧着,可也没必要把什么事都推到我身上才放心吧?我还不听你那一套了:“师傅这话说的朕汗颜,朕登临大宝虽然已有十余载,可亲政不过年余。说什么‘圣明之君,决断可保万事顺遂’那是抬举朕了。朕如果安然受之,那便是昏君一个,自古明君皆是广纳善言,绝不避讳什么逆龙鳞之举的。朕欲效法先贤,自然也是要这样做。各位爱卿,你们都是辅佐大汉王朝之贤良,决断国政比朕有经验,各部大事除难决难断必须朕处理的,其余事都应拟出办法再报与朕,如此才是贤臣之举,为朕分忧之行。”
“皇上圣明,臣等谨尊圣谕。”群臣又是老一套办法来糊弄我。
不行,虽然我说了广纳善言、不怕逆龙鳞,可明哲保身只怕才是这些官场老油子安身立命之道吧。怎么才能让他们敢做事呢?这一时半会还真不好改变他们的想法。
“皇上,臣一向是最听皇上话的,臣便遵旨先说两句,就算是皇上所说的逆龙鳞吧。”吏部尚书曾楚卿这时走了出来,一句不伦不类的话顿时弄的朝堂上“哧”声一片,然而曾楚卿并不理会,依然满面严肃的说道,“皇上刚才说了要广纳善言,这是效法大唐贞观之治的圣举。然而臣看虽然皇上有唐太宗的气魄,群臣亦有房玄龄众臣的能力。可……皇上,各位大人,臣要说句得罪人的话,”这时曾楚卿将声音整整提高了八度,“众臣虽不缺房玄龄的能力,却缺了魏征般的敢言。各位大人,所谓圣朝不是挂在嘴上的,皇上说了如此贤明之语,我等却只以一句‘皇上圣明’对之,如此岂不辜负了皇上的一片苦心?下官一番肺腑之言,还望各位大人见谅。”
曾楚卿说的好啊说的好!他这哪是逆龙鳞?分明就是把我不好说的话替我说了出来。我果然没用错曾楚卿,他也确实履行了当日替我“背黑锅”的“诺言”。这个曾楚卿是个聪明人,小小的得罪一下同僚怕什么?只要替皇帝做了不好做的事,说了不好说的话,依靠这得了皇帝的信任,从而稳固自己的权位才是上上之选。恐怕他当初就是靠这成为太后党核心人物的吧。
曾楚卿的话音刚落,兵部右侍郎夏朝宗接着走了出来:“曾尚书之言刊称当头棒喝,令下官茅塞顿开。皇上圣明君主,有兴复大汉,龙啸九天之志。这靠的什么?各位大人,我等皆是皇上股肱,光靠几句歌功颂德是不行的。”
好,又是个聪明人,不过比起曾楚卿还是要差了一等。
“皇上……”
“皇上……”
曾楚卿和夏朝宗开了炮,许多大臣纷纷照样学样的“逆起了龙鳞”。我也懒得理他们这种变了花样的拍马屁,抬眼处不经意间正好看见站在班首的七王爷很无奈的摇了摇头。
“各位大人之语可以休矣!”户部尚书方明德在这乱纷纷的变相歌功颂德中突然大声发了话,他这一句另类的话顿时使群臣闭了口,纷纷诧异的向他看去。方明德似乎很生气,他等群臣都退回朝班里以后只身走了出来,“皇上,何谓圣君,何谓贤臣?这话臣也要问问满殿的大人们。曾尚书和夏侍郎刚才都说光会歌功颂德不是贤臣,这话不假,下官附议,可下官听着各位大人刚才的话虽不再是歌功颂德,但却比歌功颂德更让人难忍。皇上刚才说的话乃是让群臣做事敢担责任,不要推委塞责,可怎么到了你们嘴里却变成了借所谓‘批龙鳞’来讨皇上欢心?如此‘批龙鳞’,下官看还是免了的好!”
方明德刚刚说完,群臣脸上立刻变色,方明德这可是真的得罪人了,他这个清流领袖怎么这么不顾别人的面子?我得想法保一保他。
“好了,好了。各位爱卿所言朕听着都有道理,曾楚卿诸位所说的是应该去做,而方明德说的则是如何去做,这其实是一个意思。众臣能同心一意共保大汉,朕很欣慰。因此这些话就不必再争下去了。”
“遵旨。”大臣们终于又用了一个声音说话。
我点了点头道:“嗯,朕想了想,朝中政务多如牛毛,朕亲政时日尚短,若是出个纰漏,难免出了乱子。以前有丞相之设,弊端很多,太宗皇帝既然已经撤了此职,朕也没必要再重新设置。不过设一个辅政机构还是需要的,也好帮朕决断出些主意,至于……”
“皇上莫非说的是重设奏事处?”七王爷出班说道,他对奏事处这事很是敏感,一听我说要设辅政机构,难免想到奏事处,“臣以为不可,奏事处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那是限制了君权的,于国家社稷不利。”
唉,我得承认七王是个好人,可他做事太过稳妥,我要想把大汉朝按自己的意思进行改造,哪能考虑那么多呢,要不然就得寸步难行。不过我对奏事处也是很敏感的,自然不会去重新设置它。
“七王想岔了,朕说的是辅政,而非限政,朕要设的这个机构,其职权嘛就是为朕处理政务提供建议,以便集思广益又不意见纷杂的将政务处理好。当然,这最后决断权还是在朕。嗯,此辅政机构就叫‘议事处’吧,‘议事’嘛,自然是议决大事以供朕参考的。人数嘛,不需要太多,五六个、六七个就足够了。至于地点,就在御书房边上的东暖阁,这地方正好,又方便朕询问,又方便各议事大臣处理各自部中事务。”
“皇上的议事处果然设的好。”康大和满面红光的说道,“臣这话绝非歌功颂德,议事处之设既可免除权相专权,又可使天子决断国政不出偏颇。实乃是……是……呵呵呵,臣坚决。”康大和“是”了半天也没好意思把“圣举”两个字说出来,他一个清流领袖是最怕别人说他拍马屁的。
我看见七王爷也点下了头,那么这事就没必要再问别人了,于是我开始安排起人选来:“议事处嘛,自然是各项国政都要议的,那么就需要各方面机枢都参与,不过议事处设立之初议事大臣人数不可太多,免得出现拖沓,好事变了坏事。朕看这样,康大学士是三朝老臣,又是朕的师傅,资格是最足的,你就与七王一起做个领班议事大臣,至于其他人,几位领了大学士衔的——吏部尚书曾楚卿、户部尚书方明德、礼部尚书萧雨明、督察院左督御史刘有光四位都要参加。”
康大和、七王他们六个人磕头谢了恩,这就算是正式上任了。
我又向下看去,看看是否还需要提拔谁,这一看眼光便定格在了兵部左侍郎史景隆身上,于是我有了主意:“兵部史景隆。”
史景隆听见我喊他,立马一哆嗦出班跪在了地上:“臣在。”
“史景隆,你虽不是大学士,但兵部是国家重中之重,朕不能缺了这方面的人。你也做个议事大臣吧。”
“臣何德何能!”史景隆激动的浑身颤抖起来。自从四王死了以后,史景隆消沉了许多,虽然他表面上还强自振作,但要说他没受影响那绝对是假的。现在我突然让他越级当议事大臣,这摆明了就是准备让他代替生死不明的许名秀当兵部尚书。我丝毫不介意他曾是四王党的人,反而重信于他,这样的皇恩浩荡,他怎会不激动呢?
我看着殿下站成一排的七个议政大臣满意的点了点头,嗯,官僚机构、皇族、清流、军方、财政、监督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齐了,我只要把他们几个用好,各项举措便可以开始进行。
说心里话,现在我都有点怀念太后在世时设立奏事处和内忧外患交加的那些日子了。奏事处虽然是限制了我的权利,但却也在保持各方势力平衡的情况下替我分担了大多数政务;至于内忧外患交加的日子,我可以心安理得的把军情以外的大多数政务交给手下人去办理,并且可以理直气壮的把那些以内政来“骚扰”我的大臣哄走。现在就不一样了,金国撤兵,西北即将平定,孙起良那里步步为营,让我放心到了那些奏报除了汇报战果以外根本不用我费脑子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借口?也只有让大臣们把那些不好办、不敢办、办了要得罪人的事一股脑的推在了我身上。
处理了老大一阵子政务,我不免有些沉不住气了,连忙抬手制止了几个正想出班奏事的大臣:“各位爱卿,朝廷设置各部机枢,目的就是替朕分忧,一般政务各部处理了便是,为何今天出了这么多事情?”
群臣没有一个人吭声,这事谁不心知肚明,可谁会说呢?这让我想起了康熙的一句话,原话记不清楚了,大意是皇帝们之所以短命的多,其中一大半并非是因为荒淫无度,而是被处理不完的政务累死的,难道我也要步这个后尘吗?想想都害怕。
“皇上。”资格最老的大学士康大和这时走了出来,“朝设各部,本意是为天子分忧,不过各部只有奏议执行权,决断大事职权还在天子。大汉以前各代朝廷曾有丞相一职,我朝开国之初也设过几任丞相,然权相之患甚于猛虎,曾令君权不稳,故而我太宗皇帝毅然削去丞相一职,此乃维护我大汉江山稳固之本。皇上圣明之君,国中大事也只有皇上决断方可保万事顺遂。”
纯粹是狗屁理论,你个康大和拿我当只喜欢听好话的昏君了,我知道你拿我当个宝似的捧着,可也没必要把什么事都推到我身上才放心吧?我还不听你那一套了:“师傅这话说的朕汗颜,朕登临大宝虽然已有十余载,可亲政不过年余。说什么‘圣明之君,决断可保万事顺遂’那是抬举朕了。朕如果安然受之,那便是昏君一个,自古明君皆是广纳善言,绝不避讳什么逆龙鳞之举的。朕欲效法先贤,自然也是要这样做。各位爱卿,你们都是辅佐大汉王朝之贤良,决断国政比朕有经验,各部大事除难决难断必须朕处理的,其余事都应拟出办法再报与朕,如此才是贤臣之举,为朕分忧之行。”
“皇上圣明,臣等谨尊圣谕。”群臣又是老一套办法来糊弄我。
不行,虽然我说了广纳善言、不怕逆龙鳞,可明哲保身只怕才是这些官场老油子安身立命之道吧。怎么才能让他们敢做事呢?这一时半会还真不好改变他们的想法。
“皇上,臣一向是最听皇上话的,臣便遵旨先说两句,就算是皇上所说的逆龙鳞吧。”吏部尚书曾楚卿这时走了出来,一句不伦不类的话顿时弄的朝堂上“哧”声一片,然而曾楚卿并不理会,依然满面严肃的说道,“皇上刚才说了要广纳善言,这是效法大唐贞观之治的圣举。然而臣看虽然皇上有唐太宗的气魄,群臣亦有房玄龄众臣的能力。可……皇上,各位大人,臣要说句得罪人的话,”这时曾楚卿将声音整整提高了八度,“众臣虽不缺房玄龄的能力,却缺了魏征般的敢言。各位大人,所谓圣朝不是挂在嘴上的,皇上说了如此贤明之语,我等却只以一句‘皇上圣明’对之,如此岂不辜负了皇上的一片苦心?下官一番肺腑之言,还望各位大人见谅。”
曾楚卿说的好啊说的好!他这哪是逆龙鳞?分明就是把我不好说的话替我说了出来。我果然没用错曾楚卿,他也确实履行了当日替我“背黑锅”的“诺言”。这个曾楚卿是个聪明人,小小的得罪一下同僚怕什么?只要替皇帝做了不好做的事,说了不好说的话,依靠这得了皇帝的信任,从而稳固自己的权位才是上上之选。恐怕他当初就是靠这成为太后党核心人物的吧。
曾楚卿的话音刚落,兵部右侍郎夏朝宗接着走了出来:“曾尚书之言刊称当头棒喝,令下官茅塞顿开。皇上圣明君主,有兴复大汉,龙啸九天之志。这靠的什么?各位大人,我等皆是皇上股肱,光靠几句歌功颂德是不行的。”
好,又是个聪明人,不过比起曾楚卿还是要差了一等。
“皇上……”
“皇上……”
曾楚卿和夏朝宗开了炮,许多大臣纷纷照样学样的“逆起了龙鳞”。我也懒得理他们这种变了花样的拍马屁,抬眼处不经意间正好看见站在班首的七王爷很无奈的摇了摇头。
“各位大人之语可以休矣!”户部尚书方明德在这乱纷纷的变相歌功颂德中突然大声发了话,他这一句另类的话顿时使群臣闭了口,纷纷诧异的向他看去。方明德似乎很生气,他等群臣都退回朝班里以后只身走了出来,“皇上,何谓圣君,何谓贤臣?这话臣也要问问满殿的大人们。曾尚书和夏侍郎刚才都说光会歌功颂德不是贤臣,这话不假,下官附议,可下官听着各位大人刚才的话虽不再是歌功颂德,但却比歌功颂德更让人难忍。皇上刚才说的话乃是让群臣做事敢担责任,不要推委塞责,可怎么到了你们嘴里却变成了借所谓‘批龙鳞’来讨皇上欢心?如此‘批龙鳞’,下官看还是免了的好!”
方明德刚刚说完,群臣脸上立刻变色,方明德这可是真的得罪人了,他这个清流领袖怎么这么不顾别人的面子?我得想法保一保他。
“好了,好了。各位爱卿所言朕听着都有道理,曾楚卿诸位所说的是应该去做,而方明德说的则是如何去做,这其实是一个意思。众臣能同心一意共保大汉,朕很欣慰。因此这些话就不必再争下去了。”
“遵旨。”大臣们终于又用了一个声音说话。
我点了点头道:“嗯,朕想了想,朝中政务多如牛毛,朕亲政时日尚短,若是出个纰漏,难免出了乱子。以前有丞相之设,弊端很多,太宗皇帝既然已经撤了此职,朕也没必要再重新设置。不过设一个辅政机构还是需要的,也好帮朕决断出些主意,至于……”
“皇上莫非说的是重设奏事处?”七王爷出班说道,他对奏事处这事很是敏感,一听我说要设辅政机构,难免想到奏事处,“臣以为不可,奏事处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那是限制了君权的,于国家社稷不利。”
唉,我得承认七王是个好人,可他做事太过稳妥,我要想把大汉朝按自己的意思进行改造,哪能考虑那么多呢,要不然就得寸步难行。不过我对奏事处也是很敏感的,自然不会去重新设置它。
“七王想岔了,朕说的是辅政,而非限政,朕要设的这个机构,其职权嘛就是为朕处理政务提供建议,以便集思广益又不意见纷杂的将政务处理好。当然,这最后决断权还是在朕。嗯,此辅政机构就叫‘议事处’吧,‘议事’嘛,自然是议决大事以供朕参考的。人数嘛,不需要太多,五六个、六七个就足够了。至于地点,就在御书房边上的东暖阁,这地方正好,又方便朕询问,又方便各议事大臣处理各自部中事务。”
“皇上的议事处果然设的好。”康大和满面红光的说道,“臣这话绝非歌功颂德,议事处之设既可免除权相专权,又可使天子决断国政不出偏颇。实乃是……是……呵呵呵,臣坚决。”康大和“是”了半天也没好意思把“圣举”两个字说出来,他一个清流领袖是最怕别人说他拍马屁的。
我看见七王爷也点下了头,那么这事就没必要再问别人了,于是我开始安排起人选来:“议事处嘛,自然是各项国政都要议的,那么就需要各方面机枢都参与,不过议事处设立之初议事大臣人数不可太多,免得出现拖沓,好事变了坏事。朕看这样,康大学士是三朝老臣,又是朕的师傅,资格是最足的,你就与七王一起做个领班议事大臣,至于其他人,几位领了大学士衔的——吏部尚书曾楚卿、户部尚书方明德、礼部尚书萧雨明、督察院左督御史刘有光四位都要参加。”
康大和、七王他们六个人磕头谢了恩,这就算是正式上任了。
我又向下看去,看看是否还需要提拔谁,这一看眼光便定格在了兵部左侍郎史景隆身上,于是我有了主意:“兵部史景隆。”
史景隆听见我喊他,立马一哆嗦出班跪在了地上:“臣在。”
“史景隆,你虽不是大学士,但兵部是国家重中之重,朕不能缺了这方面的人。你也做个议事大臣吧。”
“臣何德何能!”史景隆激动的浑身颤抖起来。自从四王死了以后,史景隆消沉了许多,虽然他表面上还强自振作,但要说他没受影响那绝对是假的。现在我突然让他越级当议事大臣,这摆明了就是准备让他代替生死不明的许名秀当兵部尚书。我丝毫不介意他曾是四王党的人,反而重信于他,这样的皇恩浩荡,他怎会不激动呢?
我看着殿下站成一排的七个议政大臣满意的点了点头,嗯,官僚机构、皇族、清流、军方、财政、监督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齐了,我只要把他们几个用好,各项举措便可以开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