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新书《巫域纵横》书号(123986)已上传三天,不过因为首页更新榜变动太快,不到一分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没有多少人看到,点击少的可怜,我在这里厚颜无耻的给自己做做广告,烦请各位《王朝伪皇帝》的书友过去,小弟顿首拜谢了!

    萧雨明让我裁定恩科,目的不过是让我选定试题和考官,他这种千年不变的东西我不想理会,但我却从这件事中联系到了教育问题,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在古代社会教育并不是很发达,文盲率很高,数量很少的各级国家教育机构也只教授什么圣学治国之道,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重视科举儒学,而其他各业不受重视发展缓慢。

    太学、太学,与大学相差只有一“点”,但实际差别却不可以道里计。我现在搞什么革新图强,光靠儒学是不行的,所以建立学科全面、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而正规广泛的教育方式也是培养高素质官员和各项人才、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既然我现在已经具备了这个财力,那不搞教育这个百年大计就没有理由了。

    当然,我要想搞教育,就不能照搬现代的教育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嘛,既然是皇帝办教育,那就得先考虑维护皇权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太好解决,人懂的多了必然有更多的想法,这对皇权巩固没有好处,要不然古代的皇帝们也就没有必要弄那些愚民政策了。

    不过现在似乎大办教育的基础条件已经形成了,由于前段时间新技局的建立,掀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技术革新热潮,涌现出了大量能工巧匠和发明人才,趁着现在这个热潮还没冷却的时机,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教育似乎可以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相应的带动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我没理由等这股热潮冷却了再去办教育。

    至于什么教育大方针、维护皇权的指导思想,这倒不是大问题,本来我这个皇帝还算比较得民心,社会上又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忠君思想,这方面可以边做边调整,使忠君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和方方面面,这与发展教育并不冲突。至于我想不到的地方,大臣们出于维护皇权,也必然会提醒我的。

    大臣们见我看着奏章长时间不吭声,自然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再加上刚才的那些不愉快,整个大殿上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打搅我的思路。

    我合上了奏章,抬头时发现大臣们都在研究地面的质量问题,不禁觉得好笑:“恩科的事先放一放,午时后再在御书房商议。朕还是说说刚才关于整肃吏治的事,各位爱卿和各地官员都是圣人门生,书读的是不错,不然也不能入仕报国。你们如此,那个穆天川何尝不是如此?可是他……还有那些已经案发或者未被揪出的墨吏们哪一个真正把圣人书读进心里去了?在他们心里恐怕还是钱财、女人和权势更重要些!所以朕看一些人根本不能光靠什么气节约束,对于那些小人,就当严办!就得杀头!”

    “皇上圣明!”群臣轰然作答。

    圣明?“圣明”的还在后头呢,等地方上的调查弄得差不多以后,老子就得回头收拾你们这些人中的贪官了!

    我轻哼了一声:“别什么时候都是‘圣明’,大汉朝光朕‘圣明’没什么用,刘有光在苏州跟朕说了一句话:吏治清才能国盛,才能永保社稷。朕觉得这话很对,但如何才能吏治清而国盛?那要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命才行,但是一些人显然没这个心思,所以朕就得长期给他们提提醒,曾楚卿刚才提的那些整肃吏治的条册朕看应该长期做。以后这样,从今年起,各级官吏的考绩每年都要重做一次,吏部不要嫌麻烦,查的清了才能办好官员升迁的事,不至于将墨吏错提上来,另外原先督察院在各地设的风闻衙门改为肃贪衙门,士绅百姓匿名控告官员墨迹的事长期固定下来,就由肃贪衙门全权管理,肃贪衙门以后不受地方管理,全权收归督察院,御史官员的俸禄也有朝廷出支,不能和地方有任何牵扯,为了防止御史长驻一地而与地方官员勾结,以后每三年各级御史要做一次调整,异地安置办差。朕先想到这两条,至于其他好办法,你们要向朕上折子提醒,还是老规矩,只要可用,朕重重有赏。这事再写份政令发与各地,让各地官员百姓也出些主意。”

    “臣等遵旨。”大臣们答应下来。

    “关于恩科的事,午时后曾楚卿、方明德、萧雨明……”我说着话不经意间看见了七王,突然想起也应该办些正规的军事院校,于是接着说道,“还有七王和马树华都到御书房来。”

    大臣们听我这么说,不禁面面相觑,都不明白为什么恩科还牵扯到了军队和财政,但既然皇帝这么说了,他们也不能明问。其实我这也是没办法,做这种前无古人的事势必会受到一些抵制,而光和议事大臣们商议压力就要小的多,这是我设立意识处后得到的甜头。

    午时后,七王他们五个早早的去了御书房,他们不明白恩科这种不是很大的事为什么要把在京的议事大臣全部找来商议,再加上早上我发了火,所以都有些不心安,等我一进门,忙上来和我见礼。

    “你们一定奇怪朕为什么为恩科的事把你们都叫来。”我坐下后开门见山的说道。

    七王躬身替大家回禀道:“还请皇上谕示。”

    我点了点头:“恩科的事本来不大,不过却让朕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朝廷如今兴商扶农、办器造场、设新技局,朕看着这些日子都办的不错,不过这些事办的有些操之过急了,只怕会后力不足。朕以前曾经提过开工商科考试的事,但那时时机还有些不成熟,今天萧雨明提恩科的事让朕把那件事又想起来了。”

    “皇上的意思是让新技局再开工考招揽能工巧匠?”曾楚卿第一个问道,“皇上圣明,这些日子朝廷拨款资助新技局革新农工技能,已经有些名堂了,能工巧匠们革新出了不少新东西。据陈淼大人前些日子在路上说,新技局有几个工匠弄了种新炉,可将铁器烧制的更加坚固,而且不易生锈,且耐磨损,可以与古时候的百炼钢相媲美了,现在新技局正想着将这种新炉在朝廷的铁场试用,若是能造出农具兵器必能好过原先的那些千倍,皇上起用陈侯爷当真是英明。”曾楚卿说完后下意识的看了看七王爷一眼。七王爷被拍的舒服,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陈淼为人机灵,主意多,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我学着曾楚卿的样也拍了七王一句马屁,七王爷顿时受宠若惊了,连连谦虚起来,说什么是我调教的好,我笑了笑不置可否,转头对他问道:“朕前些日子说要给陈淼赐婚,七王妃一直也没提这事,朕看着是不是挑花眼了?七王觉着苏州徐家的那个闺女怎么样?你要没意见,这事就这么定了,陈淼也满意不是。”

    刚才还在说新技局的事,我突然话头一转说起了陈淼的婚事,七王爷一时还转不过弯来,愣了愣才说:“噢,那个闺女是官宦世家之女,而且又是皇上定下的,臣没有意见。”

    “那就好。刚才曾楚卿提新技局的事,朕说的还不是这个意思。”我一瞬间又把话题转了回来,“朕已经让卢斯特回佛朗机招纳能工巧匠,这老家伙一时半会还回不来,不过其他那几个红夷倒是从江南找了些人才回来,朕在金陵时召见了一次,看着还不错,所以就发到新技局供职了。不过朕看这些红夷虽然在一些器造工商的事上有些道道,但靠他们终究不是个长法,再说他们能来几个人,对我大汉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而且我朝的巧匠其实一点也不比他们差的,只是工匠们的规矩向来是父子相继的,这个做法要想搞什么革新只怕是难,而且要是传到个不成器的儿孙手里,再好的手艺恐怕也要失传,实在是可惜了。所以朕想着若是有个法子把这些手艺传开,并且不使工匠们藏私就好了。”

    “皇上所说的事倒也可以解决,圣人之学传布天下靠的是教书受业,大汉上下除了官学以外,各地不乏书院和私塾,这些书院和私塾乃是私人的,能够为继靠的是学生的孝敬。其实工匠们也可如此,现在也不是没有授徒的工匠,只是他们多为私家作坊师徒关系,师傅对徒弟的盘剥就不用说了,所以这规模便大不了,朝廷若是能发政令让工匠们也象书院私塾那样传业授徒,那些工匠能得孝敬,吃喝不愁,这事就可解决了。”方明德接道。

    很好嘛,方明德说的已经是私立技术学校的雏形了,看来低估古人对新事物的发现能力是一种错误做法。我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

    “方明德说的好。”我赞许的点了点头,“不过按私塾性质来办恐怕也有不妥的地方,工匠不同于教书先生都教圣人书,所教的东西各有不同,难免形不成规模,那样还是与以前没什么两样。既然朝廷开新技局已经招揽了不少能工巧匠,而且也有不少西洋人为国效力,咱们不如出资办些官学性质的工巧传授机构,让巧匠们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如此一来懂的人多了,而且又能把各家技能融于一体,将来必然有更多的革新出来。工巧可以如此,其他什么经商的道道也可以这样办,招上些天资聪颖的少年由朝廷供养起来,再请些经商能手传授经商之道,岂不可以为朝廷的器造场培养些经商的人才?这些东西与太学教授圣人文章不同,那就不叫太学好了,就叫……大学。”我终于说出了个现代词汇,心情舒畅啊。

    “皇上说的有道理,臣也有个想法请皇上圣裁。”在议事大臣中不大说话的马树华插了句嘴。

章节目录

王朝伪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南方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一七章 新时代的大学(上)-王朝伪皇帝,王朝伪皇帝,一本书并收藏王朝伪皇帝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