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孙振和陈子龙听马铖说出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后大吃一惊,这两个名词具体意思他们虽然不知道,但是这二人都是积年的官员,自然能从字面上了解是什么意思。
陈子龙上前捂住马铖的嘴小声的说道:“我的督师大人,你疯了不成?这种话可千万不能乱说,如果传出去一星半点,不止是你,就是元辅也要身败名裂的!”
陈子龙的担心可不是没有道理,这两件事已经触动了官员的核心利益,不管实不实行,只要传出风去,那商量这件事的官员都要倒大霉,不管你是阉党还是东林党。
张孙振也被马铖的话吓的半死,他虽然想要推行一条鞭法,但与马铖说的完全是两个东西,一条鞭法只是皮毛,而马铖说的是准备撅了天下所有官员的祖坟。
“仲和贤侄,这两种新法你是听谁说的?是元辅还是哪个文人?”
张孙振是马士英的党羽不假,但并不是什么亲信,现在听马铖这么说十分震惊,赶紧询问马铖说的到底是听谁说的?张孙振心中合计,如果这两个措施是马士英心中所想,那自己看来还是应该远离马士英,避免消息泄露殃及自己这个小池鱼。
但是张孙振想错了,这种东西不要说是马士英,大明朝没有一个人能想出来或者敢想出来的,这都是马铖在后世看电视剧得知的。但是马铖可不能说看电视剧学的,只能说道:“这些都是小子自己想到的!”
张孙振与与陈子龙都知道马铖是什么德行,虽然不说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是最多也就认识一箩筐,这种国家大计怎能是一个文盲想得出来的?所以这二人听马铖说完后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马铖。
马铖看到这二人这么看自己,知道这二人不相信自己,赶紧大声说道:“这真是小子自己想的,小子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可聪明了,每日勤奋思考,就是想要为父亲分忧!有一天突然慧光突闪,这才想到这两个良方!”
马铖虽然奋力解释,但是张陈二人很明显不相信他说的,张孙振这时根本没心情管马铖的胡闹,低头想了一会儿说道:“仲和,人中,今天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如果漏出一点咱们三个就要大祸临头!”
陈子龙也知道事情重大,赶紧保证道:“藩台大人请放心,卑职知道应该怎么做!”
马铖看到这二人这在自顾自的说话,将他排除在外,赶紧在边上问道:“张叔叔,那小侄刚才说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何时实施?”
张孙振看马铖这个二杆子不懂事情轻重好悬没气死,没好气的说道:“督师大人,这些事你就不用管了!”说完张孙振端起茶来说道:“老夫倦了,就不留二位吃饭了,送客!”
马铖看到张孙振已经送客了,这才满心不高兴的站起身来带着陈子龙出去。马陈二人走了,可是张孙振却心不能平,刚才马铖说的太让
他心惊了,但是现在一想,马铖说的那两条新法却十分适合当前的形势。
明末处于王朝末期,土地兼并已经达到极致,南直隶这里大片土地都是属于世家大族的,而这些世家大族因为种种特权,他们是不用给国家交一分钱的。可是国家却需要钱行使国家的权力,国内叛乱需要钱,北方赈灾需要钱,与满清打仗需要钱,没钱真是寸步难行。所以崇祯末年三大饷已经涨到了一亩地征收一两四钱的标准,可是最后朝廷征收到的税只有七百多万两,也就是说全国上下只有不到一千万亩土地交税了。
一个国家当然不能只有区区一千万亩土地,那其他土地都去了哪里?一个是大量宗室占了土地,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上下数不清的举人、进士、官员强占的土地。
其他的不用说,就在南直隶这里,松江府的徐阶家就占了二十多万亩土地,苏州的徐泰时家也有将近十万亩土地,剩下的常熟的钱谦益家,太仓的王世贞家,华亭的陈子龙、夏允彝家,哪家不是拥有数万亩土地的大地主?
这些大地主仗着自己家中数代人为官的积累,与地方豪强勾搭连环,除了不交税以外,连原属国家的商税、关税、盐税也要染指。天启年间原本还能在盐税、商税上收上来几百万两白银,可是崇祯上台弄到魏忠贤,将朝政全部交给东林党这些正人,朝廷在这三项税赋上再也收不上来钱。而天启六年还能收上来六十四万两的茶税,到了崇祯二年,只收上来区区十两白银。
张孙振原本就是御史,对朝廷这些税收变化很了解,但是他在崇祯初年就被免官,也就对朝政没了发言权。
这次张孙振重新成了封疆大吏,自然要将这几年在家中规划好的理想好生实践一番。不过张孙振个人水平有限,让他发明什么新法那是不可能了,所以张孙振才要拾张居正牙慧,在南直隶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首创,但确是张居正推广到全国,所以张居正在历史中留下了能吏的大名。张孙振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也想学习张居正青史留名,所以在听马铖说的这两个新法名字后大喜,赶紧给马士英写了一封书信,将马铖说的新法解释一遍,然后询问马士英什么意见。
张孙振在府中给马士英写信不提,马铖与陈子龙出了门,马铖也没和陈子龙说话,而是骑上马带着亲兵就往城外走。陈子龙原本想要回衙门,但是被马铖亲兵胁迫,没办法只好跟着马铖一同出了城。
布政使衙门门前的大街叫道前街,往西与苏州胥门相连,出了胥门四十多里外就是太湖,苏州城与太湖中间都是上好的良田。这时候南直隶夏粮已经收割完毕,按道理应该种植秋粮了,可是这几年因为小冰河影响,不等秋粮成熟寒流就会南下,到时候满地的稻苗就会被冻死,所以南直隶的秋粮都被改成种植些早熟的农作物,比如白菜等青菜。
马铖一言不发带着队伍出城二里,正好看到路边一块农田,一个老翁带着两个中年男子正在耕种。马铖停下脚步,来到农田边上,对着那个老翁叫道:“老人家,你过来一下!”
那老头带着两个儿子正在种地,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抬头才发现不远处站着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个年轻人,穿的衣冠华丽,一看就不是普通人。这个年轻人身后站着一百多个魁梧大汉,都穿着明军那种大红色军服。
这老头一看这架势就知道面前这个年轻人必定是什么大人物,弄不好还是什么衙内之类的,赶紧带着两个儿子跪在地中,高呼拜见衙内大人。
马铖看到将这父子三人吓成这个样子,赶紧和颜悦色的说道:“老汉,你们过来,我有些话问你们!”
看到马铖和蔼可亲,那老汉才战战兢兢的来到马铖面前,跪倒说道:“不知这位衙内叫小老儿有什么事情?”
马铖看到这个老头满脸的皱纹,年纪足有六七十,他的两个儿子也有四十多。
“老汉,你今年贵庚啊?”
那老头不知道贵庚什么意思,马铖身后的顾勇说道:“问你多大年龄!”
顾勇的语气有些重了,吓的老头半天不敢说话,马铖瞪了顾勇一眼,摆摆手让他离远点,然后又问道:“老汉,你多大了?那两个是你儿子吗?”
看到马铖这副模样,那老汉才说道:“小老儿四十三了,那两个是我的儿子,阿大二十六岁,阿二二十四岁。”
原来是父子三人,不过这年纪也差的太多了吧。马铖今年二十二岁,虽然久经战阵有些显老,但是也比那个阿二年轻太多。至于这个老汉,年纪与身后的陈子龙相仿,怎么长的如同陈子龙的爷爷一样。
马铖转身问陈子龙:“陈先生,您今年贵庚?”
“回大人,卑职万历三十六年生人,今年四十一岁!”
马铖看了看陈子龙,又看了看那老头,明明只差两岁,怎么如同两代人一样。陈子龙玉树临风,再加上垂到胸前的短须,一副佳公子的模样,说他三十出头都有人相信。可是面前这个老汉,长的饱经风霜,看相貌足有六十岁。
陈子龙被马铖看的不好意思,只好低声解释道:“大人,百姓田间地头每日劳作,风吹日晒的年纪显大也算正常!”
看陈子龙不好意思,马铖也就不在看他,而是转过头去问道:“老汉,这是你家的田吗?每年收成怎么样啊?”
那老汉看马铖问他,局促的回答道:“回这位大人的话,这不是小老儿的田,这是城内陈举人的田,小老儿是陈家的佃户!”
陈子龙当了一年多苏州知府,对城内的大小世家很了解,赶紧低声说道:“大人,这个陈举人叫陈道选,是万历四十六年的举人!”陈子龙说完又看看马铖,然后接着说道:“是卑职的族叔!”
陈子龙上前捂住马铖的嘴小声的说道:“我的督师大人,你疯了不成?这种话可千万不能乱说,如果传出去一星半点,不止是你,就是元辅也要身败名裂的!”
陈子龙的担心可不是没有道理,这两件事已经触动了官员的核心利益,不管实不实行,只要传出风去,那商量这件事的官员都要倒大霉,不管你是阉党还是东林党。
张孙振也被马铖的话吓的半死,他虽然想要推行一条鞭法,但与马铖说的完全是两个东西,一条鞭法只是皮毛,而马铖说的是准备撅了天下所有官员的祖坟。
“仲和贤侄,这两种新法你是听谁说的?是元辅还是哪个文人?”
张孙振是马士英的党羽不假,但并不是什么亲信,现在听马铖这么说十分震惊,赶紧询问马铖说的到底是听谁说的?张孙振心中合计,如果这两个措施是马士英心中所想,那自己看来还是应该远离马士英,避免消息泄露殃及自己这个小池鱼。
但是张孙振想错了,这种东西不要说是马士英,大明朝没有一个人能想出来或者敢想出来的,这都是马铖在后世看电视剧得知的。但是马铖可不能说看电视剧学的,只能说道:“这些都是小子自己想到的!”
张孙振与与陈子龙都知道马铖是什么德行,虽然不说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是最多也就认识一箩筐,这种国家大计怎能是一个文盲想得出来的?所以这二人听马铖说完后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马铖。
马铖看到这二人这么看自己,知道这二人不相信自己,赶紧大声说道:“这真是小子自己想的,小子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可聪明了,每日勤奋思考,就是想要为父亲分忧!有一天突然慧光突闪,这才想到这两个良方!”
马铖虽然奋力解释,但是张陈二人很明显不相信他说的,张孙振这时根本没心情管马铖的胡闹,低头想了一会儿说道:“仲和,人中,今天这件事一定要保密,如果漏出一点咱们三个就要大祸临头!”
陈子龙也知道事情重大,赶紧保证道:“藩台大人请放心,卑职知道应该怎么做!”
马铖看到这二人这在自顾自的说话,将他排除在外,赶紧在边上问道:“张叔叔,那小侄刚才说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何时实施?”
张孙振看马铖这个二杆子不懂事情轻重好悬没气死,没好气的说道:“督师大人,这些事你就不用管了!”说完张孙振端起茶来说道:“老夫倦了,就不留二位吃饭了,送客!”
马铖看到张孙振已经送客了,这才满心不高兴的站起身来带着陈子龙出去。马陈二人走了,可是张孙振却心不能平,刚才马铖说的太让
他心惊了,但是现在一想,马铖说的那两条新法却十分适合当前的形势。
明末处于王朝末期,土地兼并已经达到极致,南直隶这里大片土地都是属于世家大族的,而这些世家大族因为种种特权,他们是不用给国家交一分钱的。可是国家却需要钱行使国家的权力,国内叛乱需要钱,北方赈灾需要钱,与满清打仗需要钱,没钱真是寸步难行。所以崇祯末年三大饷已经涨到了一亩地征收一两四钱的标准,可是最后朝廷征收到的税只有七百多万两,也就是说全国上下只有不到一千万亩土地交税了。
一个国家当然不能只有区区一千万亩土地,那其他土地都去了哪里?一个是大量宗室占了土地,还有一个就是全国上下数不清的举人、进士、官员强占的土地。
其他的不用说,就在南直隶这里,松江府的徐阶家就占了二十多万亩土地,苏州的徐泰时家也有将近十万亩土地,剩下的常熟的钱谦益家,太仓的王世贞家,华亭的陈子龙、夏允彝家,哪家不是拥有数万亩土地的大地主?
这些大地主仗着自己家中数代人为官的积累,与地方豪强勾搭连环,除了不交税以外,连原属国家的商税、关税、盐税也要染指。天启年间原本还能在盐税、商税上收上来几百万两白银,可是崇祯上台弄到魏忠贤,将朝政全部交给东林党这些正人,朝廷在这三项税赋上再也收不上来钱。而天启六年还能收上来六十四万两的茶税,到了崇祯二年,只收上来区区十两白银。
张孙振原本就是御史,对朝廷这些税收变化很了解,但是他在崇祯初年就被免官,也就对朝政没了发言权。
这次张孙振重新成了封疆大吏,自然要将这几年在家中规划好的理想好生实践一番。不过张孙振个人水平有限,让他发明什么新法那是不可能了,所以张孙振才要拾张居正牙慧,在南直隶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首创,但确是张居正推广到全国,所以张居正在历史中留下了能吏的大名。张孙振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也想学习张居正青史留名,所以在听马铖说的这两个新法名字后大喜,赶紧给马士英写了一封书信,将马铖说的新法解释一遍,然后询问马士英什么意见。
张孙振在府中给马士英写信不提,马铖与陈子龙出了门,马铖也没和陈子龙说话,而是骑上马带着亲兵就往城外走。陈子龙原本想要回衙门,但是被马铖亲兵胁迫,没办法只好跟着马铖一同出了城。
布政使衙门门前的大街叫道前街,往西与苏州胥门相连,出了胥门四十多里外就是太湖,苏州城与太湖中间都是上好的良田。这时候南直隶夏粮已经收割完毕,按道理应该种植秋粮了,可是这几年因为小冰河影响,不等秋粮成熟寒流就会南下,到时候满地的稻苗就会被冻死,所以南直隶的秋粮都被改成种植些早熟的农作物,比如白菜等青菜。
马铖一言不发带着队伍出城二里,正好看到路边一块农田,一个老翁带着两个中年男子正在耕种。马铖停下脚步,来到农田边上,对着那个老翁叫道:“老人家,你过来一下!”
那老头带着两个儿子正在种地,突然听到有人叫自己,抬头才发现不远处站着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个年轻人,穿的衣冠华丽,一看就不是普通人。这个年轻人身后站着一百多个魁梧大汉,都穿着明军那种大红色军服。
这老头一看这架势就知道面前这个年轻人必定是什么大人物,弄不好还是什么衙内之类的,赶紧带着两个儿子跪在地中,高呼拜见衙内大人。
马铖看到将这父子三人吓成这个样子,赶紧和颜悦色的说道:“老汉,你们过来,我有些话问你们!”
看到马铖和蔼可亲,那老汉才战战兢兢的来到马铖面前,跪倒说道:“不知这位衙内叫小老儿有什么事情?”
马铖看到这个老头满脸的皱纹,年纪足有六七十,他的两个儿子也有四十多。
“老汉,你今年贵庚啊?”
那老头不知道贵庚什么意思,马铖身后的顾勇说道:“问你多大年龄!”
顾勇的语气有些重了,吓的老头半天不敢说话,马铖瞪了顾勇一眼,摆摆手让他离远点,然后又问道:“老汉,你多大了?那两个是你儿子吗?”
看到马铖这副模样,那老汉才说道:“小老儿四十三了,那两个是我的儿子,阿大二十六岁,阿二二十四岁。”
原来是父子三人,不过这年纪也差的太多了吧。马铖今年二十二岁,虽然久经战阵有些显老,但是也比那个阿二年轻太多。至于这个老汉,年纪与身后的陈子龙相仿,怎么长的如同陈子龙的爷爷一样。
马铖转身问陈子龙:“陈先生,您今年贵庚?”
“回大人,卑职万历三十六年生人,今年四十一岁!”
马铖看了看陈子龙,又看了看那老头,明明只差两岁,怎么如同两代人一样。陈子龙玉树临风,再加上垂到胸前的短须,一副佳公子的模样,说他三十出头都有人相信。可是面前这个老汉,长的饱经风霜,看相貌足有六十岁。
陈子龙被马铖看的不好意思,只好低声解释道:“大人,百姓田间地头每日劳作,风吹日晒的年纪显大也算正常!”
看陈子龙不好意思,马铖也就不在看他,而是转过头去问道:“老汉,这是你家的田吗?每年收成怎么样啊?”
那老汉看马铖问他,局促的回答道:“回这位大人的话,这不是小老儿的田,这是城内陈举人的田,小老儿是陈家的佃户!”
陈子龙当了一年多苏州知府,对城内的大小世家很了解,赶紧低声说道:“大人,这个陈举人叫陈道选,是万历四十六年的举人!”陈子龙说完又看看马铖,然后接着说道:“是卑职的族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