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知景略是一片好意,小云却缓缓摇头,将手抽回,遥望四周连绵起伏的青山,吟道:“羲皇虽圣隐荒山,靖节称贤会斜川。此身何是庙堂客,曳尾泥途意自闲。”景略深感失望,叹息道:“人个有志,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也不好勉强!但我希望以后你能仔细考虑一下,我今日提出的这个建议。一旦改变主意,随时可以来找我!”小云微笑点头,两人随即不再多言。
此后两天中,二人结伴同游,足迹踏遍了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山水水。行迹一如两年前亲密,但年龄渐长,城府渐深,加之身份各不相同,有些话已经无法向对方提起。短暂相聚,终究还要分离。第三日清晨,两人依依惜别,小云跨上乘黄继续向太和山进发。飞行一个时辰,一座大山横亘眼前。山势连绵起伏,一眼难以望到尽头。山中怪石嶙峋,巉岩巍峨,林木葱郁,雾气氤氲,变化万千,景色雄浑瑰丽,如同人间仙境。这就是“真武观”的所在太和山。
小云催动乘黄在山脚降落,将乘黄收入“须弥芥子壶”,然后沿盘山小路缓缓前行。偶尔有香客从身旁走过,三、五成群,神情肃穆,相互之间并不交谈,只顾低头赶路。山路两旁的树木都有数搂之粗,参天蔽日,阳光透过茂密的枝桠,投到地上形成一块块巴掌大小的极不规则的光斑。潺潺的流水声,和密林深处不时传出的鸟鸣蝉噪声,相互交织在一起,环境愈显幽静。山风徐来,暑气尽消,小云透体生凉,不觉心旷神怡。心里暗暗赞道:“太和山果然是一个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前行小半个时辰,沿途宫观渐多,白墙青瓦的殿堂随处可见。此前小云曾听木荣春说过,除“真武观”之外,太和山上还有宫观二十余所。大多座落在深山密林之中,于人迹罕至之处,暗合道门韬光养晦之旨。而一些规模较大的宫观,则建在低洼之处,紧邻山路,东西南北都各开一门。殿宇高大,装饰华美,气象庄严宏大。如此布局,暗含深意。宫观建在低洼处,寓示道门谦恭卑下,决不盛气凌人。地势低洼,必能聚水,以此昭告天下,道门有海纳百川之量。无论为人善恶,只要有志修道,道门决不会将其拒之门外。宫观紧邻山路,主要是为了方便年老体弱香客的出入。东西南北都开有门户,寓示道门素怀兼济天下之心,大开方便之门,广纳四方豪杰。
此刻小云身临其境,在看过这些宫观的布局后,对当初营建者的良苦用心,深感折服。沿山路继续前行,穿过中天门,地势渐高。山风吹来,寒气逼人。山路蜿蜒曲折,不见半个人影,空山寂寂,飞鸟绝迹,只有终年不散的云雾从身旁掠过。山路渐趋狭窄,遍地砂石,杂草丛生,野趣天成。山崖背阴处,仍有积雪未曾融化。密林间的枯枝败叶,铺在地上足足有数尺之厚,估计从未有人清扫过,任凭风霜雪雨侵蚀,慢慢自行腐化。偶尔有松鼠、野兔从林间闪过,它们并不怕人,神情怡然自得。沿途所见,天地之间一片和谐,雍雍穆穆,令人心情舒畅,浑然忘我。景色天然去雕饰,正暗合道法自然。
翻过一个小山头,小云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绕的山谷中,座落着一栋至少拥有数千间房舍的庞大建筑群。它呈南北走向,沿中轴线依次排开五座高大殿堂。从南至北,依次增高。位于北头的最后一座大殿,高度已达二十余丈。歇山宝顶,重檐九脊,雄伟壮观,颇有气盖山河之势。屋脊宝瓶闪光,飞檐上卷,雕梁彩柱,飞金流碧,极显富丽堂皇。依次排开的五座大殿,将整座建筑分割成独自存在、却又前后串联的五大院落。其余数千间房舍较为低矮,分布在五大殿周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布局井然,法度森严。在苍松翠柏之间,于群峰拱卫之下,整栋建筑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分外醒目。气势恢宏,无与伦比,堪称人间奇迹,它就是素有“天下第一观”之称的道门总坛“真武观”。
小云惊叹不已,于高山绝谷之中,兴建规模如此之大的一栋建筑,当初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已经不可想象!可见前辈创业之艰难!而为了捍卫这所宫观的尊严,又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想到这里,暗自凛然。小云曾听木荣春讲过,位于“真武观”最北边的那座最高大的殿堂,就是道教的日常议事之所,名为“无为堂”。道教的历任掌教,和各堂堂主都住在这里,是“真武观”的枢纽中心。
位于“无为堂”正南方的殿堂,名为“真武殿”。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是老子的八十二化身之一,所以此殿又叫“祖师殿”。道教所有的重大典礼和仪式,一般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其余三座殿堂,从北至南,依次是供奉五方天帝的“五帝殿”、供奉三垣二十八宿的“群星斗宿殿”和供奉后稷和十二地支的“先农地祇殿”。“真武观”山门外,有一个长、宽都在数百丈左右的大型广场,是道教举行盛大聚会的重要场所。
小云注视良久,方才沿山坡缓缓而下。穿过广场,步入“真武观”山门。前行不远,一个中年道人从一旁的厢房中走出,将小云拦下,道:“这位道友,真武观是我教的根本重地,如无特殊缘由,请勿入内!”小云道:“本人云归鹤,法号紫微。”中年道人吓了一跳,当即跪倒,叩首道:“弟子清和,拜见掌教真人。”
此后两天中,二人结伴同游,足迹踏遍了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山水水。行迹一如两年前亲密,但年龄渐长,城府渐深,加之身份各不相同,有些话已经无法向对方提起。短暂相聚,终究还要分离。第三日清晨,两人依依惜别,小云跨上乘黄继续向太和山进发。飞行一个时辰,一座大山横亘眼前。山势连绵起伏,一眼难以望到尽头。山中怪石嶙峋,巉岩巍峨,林木葱郁,雾气氤氲,变化万千,景色雄浑瑰丽,如同人间仙境。这就是“真武观”的所在太和山。
小云催动乘黄在山脚降落,将乘黄收入“须弥芥子壶”,然后沿盘山小路缓缓前行。偶尔有香客从身旁走过,三、五成群,神情肃穆,相互之间并不交谈,只顾低头赶路。山路两旁的树木都有数搂之粗,参天蔽日,阳光透过茂密的枝桠,投到地上形成一块块巴掌大小的极不规则的光斑。潺潺的流水声,和密林深处不时传出的鸟鸣蝉噪声,相互交织在一起,环境愈显幽静。山风徐来,暑气尽消,小云透体生凉,不觉心旷神怡。心里暗暗赞道:“太和山果然是一个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前行小半个时辰,沿途宫观渐多,白墙青瓦的殿堂随处可见。此前小云曾听木荣春说过,除“真武观”之外,太和山上还有宫观二十余所。大多座落在深山密林之中,于人迹罕至之处,暗合道门韬光养晦之旨。而一些规模较大的宫观,则建在低洼之处,紧邻山路,东西南北都各开一门。殿宇高大,装饰华美,气象庄严宏大。如此布局,暗含深意。宫观建在低洼处,寓示道门谦恭卑下,决不盛气凌人。地势低洼,必能聚水,以此昭告天下,道门有海纳百川之量。无论为人善恶,只要有志修道,道门决不会将其拒之门外。宫观紧邻山路,主要是为了方便年老体弱香客的出入。东西南北都开有门户,寓示道门素怀兼济天下之心,大开方便之门,广纳四方豪杰。
此刻小云身临其境,在看过这些宫观的布局后,对当初营建者的良苦用心,深感折服。沿山路继续前行,穿过中天门,地势渐高。山风吹来,寒气逼人。山路蜿蜒曲折,不见半个人影,空山寂寂,飞鸟绝迹,只有终年不散的云雾从身旁掠过。山路渐趋狭窄,遍地砂石,杂草丛生,野趣天成。山崖背阴处,仍有积雪未曾融化。密林间的枯枝败叶,铺在地上足足有数尺之厚,估计从未有人清扫过,任凭风霜雪雨侵蚀,慢慢自行腐化。偶尔有松鼠、野兔从林间闪过,它们并不怕人,神情怡然自得。沿途所见,天地之间一片和谐,雍雍穆穆,令人心情舒畅,浑然忘我。景色天然去雕饰,正暗合道法自然。
翻过一个小山头,小云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绕的山谷中,座落着一栋至少拥有数千间房舍的庞大建筑群。它呈南北走向,沿中轴线依次排开五座高大殿堂。从南至北,依次增高。位于北头的最后一座大殿,高度已达二十余丈。歇山宝顶,重檐九脊,雄伟壮观,颇有气盖山河之势。屋脊宝瓶闪光,飞檐上卷,雕梁彩柱,飞金流碧,极显富丽堂皇。依次排开的五座大殿,将整座建筑分割成独自存在、却又前后串联的五大院落。其余数千间房舍较为低矮,分布在五大殿周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布局井然,法度森严。在苍松翠柏之间,于群峰拱卫之下,整栋建筑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分外醒目。气势恢宏,无与伦比,堪称人间奇迹,它就是素有“天下第一观”之称的道门总坛“真武观”。
小云惊叹不已,于高山绝谷之中,兴建规模如此之大的一栋建筑,当初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已经不可想象!可见前辈创业之艰难!而为了捍卫这所宫观的尊严,又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想到这里,暗自凛然。小云曾听木荣春讲过,位于“真武观”最北边的那座最高大的殿堂,就是道教的日常议事之所,名为“无为堂”。道教的历任掌教,和各堂堂主都住在这里,是“真武观”的枢纽中心。
位于“无为堂”正南方的殿堂,名为“真武殿”。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是老子的八十二化身之一,所以此殿又叫“祖师殿”。道教所有的重大典礼和仪式,一般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其余三座殿堂,从北至南,依次是供奉五方天帝的“五帝殿”、供奉三垣二十八宿的“群星斗宿殿”和供奉后稷和十二地支的“先农地祇殿”。“真武观”山门外,有一个长、宽都在数百丈左右的大型广场,是道教举行盛大聚会的重要场所。
小云注视良久,方才沿山坡缓缓而下。穿过广场,步入“真武观”山门。前行不远,一个中年道人从一旁的厢房中走出,将小云拦下,道:“这位道友,真武观是我教的根本重地,如无特殊缘由,请勿入内!”小云道:“本人云归鹤,法号紫微。”中年道人吓了一跳,当即跪倒,叩首道:“弟子清和,拜见掌教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