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志下了山,站在岔路口,心想,女人的感觉真的细腻,想想原来男女之间就是那么一回事儿,女的追男的,隔着一层纱,或者是一张纸,一点就破,一撕就裂,男的追女的,却像隔着一座大山,不容易翻越。
他正沉思间,一辆车停在他面前,他吓一跳,担心是圆脸,仔细一看,不是,司机问:“你去哪儿?”
德志说:“我去家三关,你去吗?”
司机说:“不去,你要去那,要到大转盘那才有车,这里没有,我可以带你到那等。”
德志点点头,就上了车,车走的是大概是平路,没有什么大的坡度,很快就到了转盘,德志给了钱,那车就开跑了。德志站那等,就怕遇到圆脸,但有点想见到她,年轻,还是不一样,水汪汪的,真好!但是,德志想到那一幕,还是觉得心里不安。
正在沉思的时候,德志看到一辆商务车停在面前,喊道:“家三关,家三关!”
德志问:“是去家三关的吗?”
那人说:“是的。”
德志上了车,司机还想等一会儿,看有没有像德志这样的好人,不用费口舌就上车,也不讨价还价的,德志坐车是可以报销的,即便不报销,这车费大同小异,为了一块钱,磨破嘴皮子划不来,德志干脆不还价。
车上见车不走,就不干了,在车上催促司机,司机没法,只要开动商务车,希望在六公里、八公里或者马鹿池能遇到拦车的主儿。
车上的人,还是通情达理的,不过分要求什么,上车睡觉的,说话的,抽烟的都有,过一会儿,车上就会安静许多。车越往高处走,人越稀少,车窗外就是一些山景,没什么好看的。随着车的摇晃和转来转去,车上的人大部分都会睡着。除了那些不常出门晕车的,或者常出门也晕车的,不敢睡着,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难受、会突然呕吐。
车越往上走,越凉爽,非常舒服,车窗开着,风吹进来,再大的烟味,也会被吹走。德志出门坐车,最怕坐空调车,车上的窗户都是关着的,免得冷气出去,热浪进来。车内总有烟民,不知道什么时候听到“啪”一声,那就是打火机打火的信号,不大一会儿,烟味袭来,无处躲藏。
德志吸这种二手烟已经多年,根本没办法避免。每每闻到烟味儿,就感到肚子隐隐作痛,非常难受。“全民戒烟”,谈何容易?
第一次到木龙村,充满好奇,这次去,那份童心,减弱了一次。
再去,可能还要减弱,什么原因呢?德志想不明白,可能是对家的牵挂,对归州两个女人的牵挂吧。
对于妻子,德志很爱,很在乎,对于圆脸,没想到会**,成了**。但是,这是她的赌气而为,第一次,做了,算了吗?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次。
德志估计这一生会被情所困,有些放不开了。
在车上容易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德志就睡着了。直到车在安静地往下滑行时,德志被车内音响播放的歌声惊醒。车内播放刀郎的那一场雪,没有听出什么意思来。德志根本还不懂爱情,就结了婚,似乎从没体会什么是爱,就走入爱的生活。
就像战士不会打仗,被卷入战事,不去杀人,就会被杀;或者不反抗,就会被杀一样,结果是被逼拿起武器,跟敌人搏斗。这场战事,包括了爱,有时候,爱是一场战事,要么去爱,要么去害,要么去生,要么去死。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车到了家三关,进入车站,德志不知道怎样去木龙村,就想在车站找车,于是德志下车,给了钱,司机对他一笑,德志对司机说:“辛苦了,谢谢!”
司机很意外,似乎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句话,德志也是偶尔想到要致谢的,司机不容易,倒不是德志和同是司机的圆脸妹妹有关系。
德志在车站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到木龙的车,只有到夷陵和江城的车,德志又不去那,而且司机也不愿意带短途客。经过检票人员的指点,德志到了站外,顺着街道朝来的方向走,看到有一些小货车沿街道摆开,车前的玻璃后面放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家三关——木龙——狼坪”,原来这里是短途客车集中地。
木龙是个很出名的地方啊。对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是这样,但是,对于匆匆的过客,眼睛闭一会,就过去了,根本没什么印象,加之,旅途劳累,在大山里转来转去,都晕头转向了,哪里还记得这些地名。德志到木龙村做项目,才懂得这个地方,如果不去,也会忽略这个地方。翻看地图,也就是个地名而已,没什么特别新奇的地方。
德志看这些小货车,觉得又装货又载人,有些意思,在魏村的时候,那里也是这么做的,不过,车比这个要大多了,那车是一天一个往返,这些小货车,是随时去,随时回,在国道上,占的优势就要大些,方便了乘客,也方便了自己。
车小,燃油就少;车大,就费油。小车烧汽油,大车往往烧柴油。小车轻便,跑在国道上,很顺畅;大车较笨重些,走在山路上,遇到裸露的石头,也没什么反应,照样运行平稳。各有各的好处,这些交通工具在山区非常实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德志上了一辆车,里面已经坐了一位老人,还有一位妇女,司机说:“另外一个人去买东西了,马上回来,她一回来,就走。”
没过多久,司机接了电话,然后挂掉电话,将车发动,朝前开去。他说:“那人在前面等了,拿了许多东西,不过来了。”
车慢慢停在一个女人面前,那女人将东西往车厢里码放,司机下去帮她,没要什么报酬。装完了货,那女的进来,德志在边上,让了让,还是挤,德志只好再让。那女人才勉强把车门关上。
夏天衣服都穿得少,那女的穿的是牛仔短裤,真想不到,现在人真开放。看来,她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来家三关进货,这车正是她想要的。即便不是老板,是村民,也很喜欢这样的车。装些农膜化肥等农用物资,这小货车起了大作用,有时候收一个人的钱,有时候不要钱,只收乘客的车费,带货的钱就免了。
车走了,在路上摇晃,随着车的颠簸,车上的人随着车的运动而运动,就没有刚才那么挤,但是,旁边有女人,德志还愿意挤一挤,这样,他就可以有理由和那女人有些身体的接触和摩擦了。不知道怎么搞的,这女人浑圆的臀部,紧挨着德志的腿,摩擦了一会儿,德志的那活儿,硬了起来。
女人问德志:“去哪?”
德志说:“木龙。”
她说:“巧了,我是那个村的。”
德志说:“哦。你在进货?”
她说:“是啊,老公在深圳打工,我才回来,想想打工也攒不住钱,不如在家做事,还能照顾孩子。”
德志说:“那你老公什么时候回来?”
她说:“他不想回来,打工不用操心,很舒服的。就是没钱。”
德志说:“你们两地分居,对孩子对家庭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她说:“我们也没办法。有的家,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还要惨一些。”
德志说:“是啊。慢慢来吧。”
德志想,这样的女人在村里有很多,常年不能过夫妻的正常的生活。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婚变。毕竟都还年轻,烈火干柴的年龄,作为同龄人,德志感同身受。这杂货店女老板,穿着打扮各方面,看起来毕竟随便,想必也有这方面的倾向,她挤德志,一方面车上人多,第二,就可能是渴望和男人交往。当然,不单单是思想的交流,也是身体的互动。
车到木龙村委会,德志在村务公示牌那下车。
那女的不知道到哪里下车,德志懒得去管,任由她去了。
到村委会办公室,支书和主任都在,文书不在。支书问:“姚先生,总算把您给盼来了。怎么样?”
村主任去沏茶,德志说:“还好,机构还比较支持,需要你们提供一个详细的方案和预算,如果有可能,请技术员参与。”
村支书说:“没问题。”
支书立马拨通了水管站站长的电话,支书说:“我们村引进了一个国际援助项目,现在项目负责人姚先生已经来了,需要站长支持,派一员得力大将过来。”
“对,现在!”支书接着说。
支书关了电话,对德志说:“马上来,先喝点茶。”德志笑着接过来主任刚刚给他沏的茶,奇怪的是,主任不直接给,通过村支书递过来,德志心想,到村里来了,还分那么清!
在村级以上,各级官员等级思想严重,分等级的,走路谁在前,谁在后,吃饭时,谁坐上位,谁坐下位,分得清楚明了,不能乱来。一乱,就完了。轻者不得提拔,重者还会掉“乌纱帽”,才入行的,都要学规矩,有些规矩很明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一看便知,也好操作。有些规矩不写出来,言传身教,无字天书,需要去悟,悟出来就成功,悟不出来就失败。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a;lt;/a&a;gt;
他正沉思间,一辆车停在他面前,他吓一跳,担心是圆脸,仔细一看,不是,司机问:“你去哪儿?”
德志说:“我去家三关,你去吗?”
司机说:“不去,你要去那,要到大转盘那才有车,这里没有,我可以带你到那等。”
德志点点头,就上了车,车走的是大概是平路,没有什么大的坡度,很快就到了转盘,德志给了钱,那车就开跑了。德志站那等,就怕遇到圆脸,但有点想见到她,年轻,还是不一样,水汪汪的,真好!但是,德志想到那一幕,还是觉得心里不安。
正在沉思的时候,德志看到一辆商务车停在面前,喊道:“家三关,家三关!”
德志问:“是去家三关的吗?”
那人说:“是的。”
德志上了车,司机还想等一会儿,看有没有像德志这样的好人,不用费口舌就上车,也不讨价还价的,德志坐车是可以报销的,即便不报销,这车费大同小异,为了一块钱,磨破嘴皮子划不来,德志干脆不还价。
车上见车不走,就不干了,在车上催促司机,司机没法,只要开动商务车,希望在六公里、八公里或者马鹿池能遇到拦车的主儿。
车上的人,还是通情达理的,不过分要求什么,上车睡觉的,说话的,抽烟的都有,过一会儿,车上就会安静许多。车越往高处走,人越稀少,车窗外就是一些山景,没什么好看的。随着车的摇晃和转来转去,车上的人大部分都会睡着。除了那些不常出门晕车的,或者常出门也晕车的,不敢睡着,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难受、会突然呕吐。
车越往上走,越凉爽,非常舒服,车窗开着,风吹进来,再大的烟味,也会被吹走。德志出门坐车,最怕坐空调车,车上的窗户都是关着的,免得冷气出去,热浪进来。车内总有烟民,不知道什么时候听到“啪”一声,那就是打火机打火的信号,不大一会儿,烟味袭来,无处躲藏。
德志吸这种二手烟已经多年,根本没办法避免。每每闻到烟味儿,就感到肚子隐隐作痛,非常难受。“全民戒烟”,谈何容易?
第一次到木龙村,充满好奇,这次去,那份童心,减弱了一次。
再去,可能还要减弱,什么原因呢?德志想不明白,可能是对家的牵挂,对归州两个女人的牵挂吧。
对于妻子,德志很爱,很在乎,对于圆脸,没想到会**,成了**。但是,这是她的赌气而为,第一次,做了,算了吗?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次。
德志估计这一生会被情所困,有些放不开了。
在车上容易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德志就睡着了。直到车在安静地往下滑行时,德志被车内音响播放的歌声惊醒。车内播放刀郎的那一场雪,没有听出什么意思来。德志根本还不懂爱情,就结了婚,似乎从没体会什么是爱,就走入爱的生活。
就像战士不会打仗,被卷入战事,不去杀人,就会被杀;或者不反抗,就会被杀一样,结果是被逼拿起武器,跟敌人搏斗。这场战事,包括了爱,有时候,爱是一场战事,要么去爱,要么去害,要么去生,要么去死。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车到了家三关,进入车站,德志不知道怎样去木龙村,就想在车站找车,于是德志下车,给了钱,司机对他一笑,德志对司机说:“辛苦了,谢谢!”
司机很意外,似乎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句话,德志也是偶尔想到要致谢的,司机不容易,倒不是德志和同是司机的圆脸妹妹有关系。
德志在车站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到木龙的车,只有到夷陵和江城的车,德志又不去那,而且司机也不愿意带短途客。经过检票人员的指点,德志到了站外,顺着街道朝来的方向走,看到有一些小货车沿街道摆开,车前的玻璃后面放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家三关——木龙——狼坪”,原来这里是短途客车集中地。
木龙是个很出名的地方啊。对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是这样,但是,对于匆匆的过客,眼睛闭一会,就过去了,根本没什么印象,加之,旅途劳累,在大山里转来转去,都晕头转向了,哪里还记得这些地名。德志到木龙村做项目,才懂得这个地方,如果不去,也会忽略这个地方。翻看地图,也就是个地名而已,没什么特别新奇的地方。
德志看这些小货车,觉得又装货又载人,有些意思,在魏村的时候,那里也是这么做的,不过,车比这个要大多了,那车是一天一个往返,这些小货车,是随时去,随时回,在国道上,占的优势就要大些,方便了乘客,也方便了自己。
车小,燃油就少;车大,就费油。小车烧汽油,大车往往烧柴油。小车轻便,跑在国道上,很顺畅;大车较笨重些,走在山路上,遇到裸露的石头,也没什么反应,照样运行平稳。各有各的好处,这些交通工具在山区非常实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德志上了一辆车,里面已经坐了一位老人,还有一位妇女,司机说:“另外一个人去买东西了,马上回来,她一回来,就走。”
没过多久,司机接了电话,然后挂掉电话,将车发动,朝前开去。他说:“那人在前面等了,拿了许多东西,不过来了。”
车慢慢停在一个女人面前,那女人将东西往车厢里码放,司机下去帮她,没要什么报酬。装完了货,那女的进来,德志在边上,让了让,还是挤,德志只好再让。那女人才勉强把车门关上。
夏天衣服都穿得少,那女的穿的是牛仔短裤,真想不到,现在人真开放。看来,她是一个杂货店的老板,来家三关进货,这车正是她想要的。即便不是老板,是村民,也很喜欢这样的车。装些农膜化肥等农用物资,这小货车起了大作用,有时候收一个人的钱,有时候不要钱,只收乘客的车费,带货的钱就免了。
车走了,在路上摇晃,随着车的颠簸,车上的人随着车的运动而运动,就没有刚才那么挤,但是,旁边有女人,德志还愿意挤一挤,这样,他就可以有理由和那女人有些身体的接触和摩擦了。不知道怎么搞的,这女人浑圆的臀部,紧挨着德志的腿,摩擦了一会儿,德志的那活儿,硬了起来。
女人问德志:“去哪?”
德志说:“木龙。”
她说:“巧了,我是那个村的。”
德志说:“哦。你在进货?”
她说:“是啊,老公在深圳打工,我才回来,想想打工也攒不住钱,不如在家做事,还能照顾孩子。”
德志说:“那你老公什么时候回来?”
她说:“他不想回来,打工不用操心,很舒服的。就是没钱。”
德志说:“你们两地分居,对孩子对家庭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她说:“我们也没办法。有的家,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还要惨一些。”
德志说:“是啊。慢慢来吧。”
德志想,这样的女人在村里有很多,常年不能过夫妻的正常的生活。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婚变。毕竟都还年轻,烈火干柴的年龄,作为同龄人,德志感同身受。这杂货店女老板,穿着打扮各方面,看起来毕竟随便,想必也有这方面的倾向,她挤德志,一方面车上人多,第二,就可能是渴望和男人交往。当然,不单单是思想的交流,也是身体的互动。
车到木龙村委会,德志在村务公示牌那下车。
那女的不知道到哪里下车,德志懒得去管,任由她去了。
到村委会办公室,支书和主任都在,文书不在。支书问:“姚先生,总算把您给盼来了。怎么样?”
村主任去沏茶,德志说:“还好,机构还比较支持,需要你们提供一个详细的方案和预算,如果有可能,请技术员参与。”
村支书说:“没问题。”
支书立马拨通了水管站站长的电话,支书说:“我们村引进了一个国际援助项目,现在项目负责人姚先生已经来了,需要站长支持,派一员得力大将过来。”
“对,现在!”支书接着说。
支书关了电话,对德志说:“马上来,先喝点茶。”德志笑着接过来主任刚刚给他沏的茶,奇怪的是,主任不直接给,通过村支书递过来,德志心想,到村里来了,还分那么清!
在村级以上,各级官员等级思想严重,分等级的,走路谁在前,谁在后,吃饭时,谁坐上位,谁坐下位,分得清楚明了,不能乱来。一乱,就完了。轻者不得提拔,重者还会掉“乌纱帽”,才入行的,都要学规矩,有些规矩很明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一看便知,也好操作。有些规矩不写出来,言传身教,无字天书,需要去悟,悟出来就成功,悟不出来就失败。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a;lt;/a&a;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