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得龚德位的笑声渐渐淡远,云与天也不断拉开与自己的距离,眼前因降落愈发扑朔迷离起来,李褐一坠一惊心。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褐暗自默念,闭上双眼,已经逐渐觉到背上被海水的湿润气息摩挲。
“就这么一辈子?未报答的人,未报的仇,茫茫云烟。”
十数息后,李褐的背便先着了海平面。“布”的一声,他便因急速的冲撞而失去了知觉,浑身浸入了海水中。
他的身体像布一样慢慢吸满水,慢慢下沉。手中犹自握着剑,僵持的舒展姿态反使他沉浸的速度变缓了许多。
黑暗的海水中,檀香木手串忽然放射出来一道剑气来,接着剑气交通到李褐体内,李褐的身体忽而膨胀了许多,檀香木手串也逐渐放大,一颗颗变形,紧接着变成牛头大小,逐渐兜笼了他的全身,渐渐浮出在了水面上。
檀香木手串一浮着李褐到了海平面之上后便失去了剑气的光泽,和平常檀木的古红色没有二致。然而它又不是一串普通的手串,竟如一枚硕大的腰舟,载着李褐泛海,不断破浪前行。
无垠的海水梭梭推送而来,李褐犹自昏着,腰舟载他慢慢驶向远处。行了一炷香时,起先风平浪静的海面忽而刮起了大风,十数里开外顿时乌云密布,闪电交加,顷刻间竟然瓢泼大雨起来。雨云移动迅速,遮天蔽日,不过盏茶时,雨电都狂飚了过来。
海浪泛起十丈楼船许高,铺天盖地,势态如猛虎下山,水声骨碌碌,雨声劈点点,杂上鼓劲儿怒号的风声,惊涛骇浪,一时便翻动百里。
腰舟如千钧一般,在颠簸不定的海中只是徐徐前行,眼见得一个十丈大浪打来,却并没有扑翻它,反而让它趁势滑上了浪头,轻飘飘翻到了大浪后面去。如是百八十个浪波,皆被它轻快躲了过去。
更有环奇者,雨水不落腰舟。腰舟上的剑气无形中撑起了一把气伞,雨打不过,风吹不透,电闪雷鸣不耀眼,动荡的天地万物与此间的小小安然颇不相配。
腰舟缓缓前行,乌云呼呼飘过,雨水浪花都如过眼云烟,顷刻间就消散得无影无踪,来得快,去得急,倒似神仙指路一般捉摸不透。
又行了十里许,前面的波浪忽而被划分开来。海水如在碗中被刀切分,两股平面急速向这里划来。
平面分开处有一把快速移动的铁剑,剑柄在下,剑尖朝上,破空劈海,如游无人之地。便见腰舟如安上飞翼一般,轻轻就提起一丈高,细看腰舟下,海水汩汩聚集,海运驼浮着腰舟的气底。
铁剑忽而沉没了下去。海平面重新归于完整,如镜面。
腰舟慢慢晃过三丈长,还未落于平面之上,如镜般平静的海面被重新打碎了开来。一只独鳍飞鲨跃出水面,张开血盆大口向着腰舟快速扑来。
腰舟恍惚一避,飞鲨一尾便甩将过来。此鲨长三丈,高一丈,肚大吞牛,嘴大如瓮,剑齿、剑鳍、剑尾,三剑锋利分明。
腰舟一跃,高足有十丈,方才乌云剥开后现出了阳光,腰舟剑气凝聚,于阳光倾泻处洒下了剑光,大鲨避之不及,被剑光所伤,鱼血瞬间漫漶了海上。
周遭一里的飞鲨闻到血腥味都游弋了过来,不过眨眼之间,如此庞然大物被群怪分食,只剩下零零散散的骨架浮动在海上,随着海水荡悠悠飘动。
腰舟重新在海上缓进,远处的天上慢慢现出了十二重山来。青山绿水,花红翠柳,连慢慢飞的蛱蝶都能细细发现。
十二重山在中天隐隐约约,恍恍惚惚,海风吹来,便随着风丝荡荡悠悠。腰舟开始向着中天十二重山飘去。
海水忽然涨潮,浑浊不堪,一层又一层的排浪堆积到空中来。前浪推动后浪往上升迁,海底的水逐渐被抽空,一层悬浮,一层变成水柱拉伸。
腰舟斜随海水,如登山一般,在颠簸不平的海浪中斜上前进。水柱之上的海平面绵延数十里,掩映在山前,既形成了一道屏障,也成了往山中去的通路。
腰舟御水而进,海平面在腰舟气底斜下流动。腰舟因了剑气的缓冲,即使坎坷,也如舟行平静的水中,舟中人丝毫不觉。
舟行到中天的海面之上时,海面下忽然窜出了一条浑龙。龙身明亮精干如电光,金鳞闪闪,龙首昂扬,龙须渺渺。
浑龙时隐时现,不时出入于海水上下,忽而吹海成霓,忽而翻江倒海,行迹飘忽。腰舟丝毫不避,仍旧继续前行。
浑龙飞跃在天,一体化作十二影,龙影交错布满中空,飘飘于飞。
李褐手中的剑上现出来一条黄河。黄河泄于剑尖,大河奔腾,泥沙俱下,滚滚黄浪冲击着海水,翻涌动荡。
十二条浑龙口吐海水,以海之碧玉抵挡河之浑浊。海河相抵,漫漫泥沙冲天而起,搅得空中云彩尽着了沙色。
两力相同,谁也不得推进一步。十二龙张牙舞爪,气力似乎都在白费。就见得那剑明晃晃一动,黄河忽而止住,泥沙不在喷泻,河口收拢了起来。
十二龙影交错游弋过来,海水也随在他们身后不断压排。将近腰舟时,剑上黄线一淌,一条黄龙飞出腾在空中,挡在十二影之前。
黄龙飞沙注海,龙身由不断倾泻而下的沙水构成。蓦然间,海柱倒塌,海水重新归位于海底,海平面也逐渐下陷,慢慢恢复到原来的水位。
十二龙没了中天海平面的依托,显得势单力薄了起来。黄龙怒吼,只一滚动,一条黄河便卷走了十二只影子。
腰舟悠悠荡荡向着中天的十二重山飞去。十二重山处在孤岛上,岛前一片滩涂。阳光越来越耀眼,腰舟离岸也越来越近。海龙卷重新盘旋起来,离海而起,拖着腰舟,蹂蹂荡荡进了山前的海水中。
腰舟已经变成了晃悠悠的影子,随浪涌到了岸边。那剑慢慢扎进了滩中,腰舟就停滞不动了。
</div>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褐暗自默念,闭上双眼,已经逐渐觉到背上被海水的湿润气息摩挲。
“就这么一辈子?未报答的人,未报的仇,茫茫云烟。”
十数息后,李褐的背便先着了海平面。“布”的一声,他便因急速的冲撞而失去了知觉,浑身浸入了海水中。
他的身体像布一样慢慢吸满水,慢慢下沉。手中犹自握着剑,僵持的舒展姿态反使他沉浸的速度变缓了许多。
黑暗的海水中,檀香木手串忽然放射出来一道剑气来,接着剑气交通到李褐体内,李褐的身体忽而膨胀了许多,檀香木手串也逐渐放大,一颗颗变形,紧接着变成牛头大小,逐渐兜笼了他的全身,渐渐浮出在了水面上。
檀香木手串一浮着李褐到了海平面之上后便失去了剑气的光泽,和平常檀木的古红色没有二致。然而它又不是一串普通的手串,竟如一枚硕大的腰舟,载着李褐泛海,不断破浪前行。
无垠的海水梭梭推送而来,李褐犹自昏着,腰舟载他慢慢驶向远处。行了一炷香时,起先风平浪静的海面忽而刮起了大风,十数里开外顿时乌云密布,闪电交加,顷刻间竟然瓢泼大雨起来。雨云移动迅速,遮天蔽日,不过盏茶时,雨电都狂飚了过来。
海浪泛起十丈楼船许高,铺天盖地,势态如猛虎下山,水声骨碌碌,雨声劈点点,杂上鼓劲儿怒号的风声,惊涛骇浪,一时便翻动百里。
腰舟如千钧一般,在颠簸不定的海中只是徐徐前行,眼见得一个十丈大浪打来,却并没有扑翻它,反而让它趁势滑上了浪头,轻飘飘翻到了大浪后面去。如是百八十个浪波,皆被它轻快躲了过去。
更有环奇者,雨水不落腰舟。腰舟上的剑气无形中撑起了一把气伞,雨打不过,风吹不透,电闪雷鸣不耀眼,动荡的天地万物与此间的小小安然颇不相配。
腰舟缓缓前行,乌云呼呼飘过,雨水浪花都如过眼云烟,顷刻间就消散得无影无踪,来得快,去得急,倒似神仙指路一般捉摸不透。
又行了十里许,前面的波浪忽而被划分开来。海水如在碗中被刀切分,两股平面急速向这里划来。
平面分开处有一把快速移动的铁剑,剑柄在下,剑尖朝上,破空劈海,如游无人之地。便见腰舟如安上飞翼一般,轻轻就提起一丈高,细看腰舟下,海水汩汩聚集,海运驼浮着腰舟的气底。
铁剑忽而沉没了下去。海平面重新归于完整,如镜面。
腰舟慢慢晃过三丈长,还未落于平面之上,如镜般平静的海面被重新打碎了开来。一只独鳍飞鲨跃出水面,张开血盆大口向着腰舟快速扑来。
腰舟恍惚一避,飞鲨一尾便甩将过来。此鲨长三丈,高一丈,肚大吞牛,嘴大如瓮,剑齿、剑鳍、剑尾,三剑锋利分明。
腰舟一跃,高足有十丈,方才乌云剥开后现出了阳光,腰舟剑气凝聚,于阳光倾泻处洒下了剑光,大鲨避之不及,被剑光所伤,鱼血瞬间漫漶了海上。
周遭一里的飞鲨闻到血腥味都游弋了过来,不过眨眼之间,如此庞然大物被群怪分食,只剩下零零散散的骨架浮动在海上,随着海水荡悠悠飘动。
腰舟重新在海上缓进,远处的天上慢慢现出了十二重山来。青山绿水,花红翠柳,连慢慢飞的蛱蝶都能细细发现。
十二重山在中天隐隐约约,恍恍惚惚,海风吹来,便随着风丝荡荡悠悠。腰舟开始向着中天十二重山飘去。
海水忽然涨潮,浑浊不堪,一层又一层的排浪堆积到空中来。前浪推动后浪往上升迁,海底的水逐渐被抽空,一层悬浮,一层变成水柱拉伸。
腰舟斜随海水,如登山一般,在颠簸不平的海浪中斜上前进。水柱之上的海平面绵延数十里,掩映在山前,既形成了一道屏障,也成了往山中去的通路。
腰舟御水而进,海平面在腰舟气底斜下流动。腰舟因了剑气的缓冲,即使坎坷,也如舟行平静的水中,舟中人丝毫不觉。
舟行到中天的海面之上时,海面下忽然窜出了一条浑龙。龙身明亮精干如电光,金鳞闪闪,龙首昂扬,龙须渺渺。
浑龙时隐时现,不时出入于海水上下,忽而吹海成霓,忽而翻江倒海,行迹飘忽。腰舟丝毫不避,仍旧继续前行。
浑龙飞跃在天,一体化作十二影,龙影交错布满中空,飘飘于飞。
李褐手中的剑上现出来一条黄河。黄河泄于剑尖,大河奔腾,泥沙俱下,滚滚黄浪冲击着海水,翻涌动荡。
十二条浑龙口吐海水,以海之碧玉抵挡河之浑浊。海河相抵,漫漫泥沙冲天而起,搅得空中云彩尽着了沙色。
两力相同,谁也不得推进一步。十二龙张牙舞爪,气力似乎都在白费。就见得那剑明晃晃一动,黄河忽而止住,泥沙不在喷泻,河口收拢了起来。
十二龙影交错游弋过来,海水也随在他们身后不断压排。将近腰舟时,剑上黄线一淌,一条黄龙飞出腾在空中,挡在十二影之前。
黄龙飞沙注海,龙身由不断倾泻而下的沙水构成。蓦然间,海柱倒塌,海水重新归位于海底,海平面也逐渐下陷,慢慢恢复到原来的水位。
十二龙没了中天海平面的依托,显得势单力薄了起来。黄龙怒吼,只一滚动,一条黄河便卷走了十二只影子。
腰舟悠悠荡荡向着中天的十二重山飞去。十二重山处在孤岛上,岛前一片滩涂。阳光越来越耀眼,腰舟离岸也越来越近。海龙卷重新盘旋起来,离海而起,拖着腰舟,蹂蹂荡荡进了山前的海水中。
腰舟已经变成了晃悠悠的影子,随浪涌到了岸边。那剑慢慢扎进了滩中,腰舟就停滞不动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