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府的流寇首领多如牛毛,大大小小的几百人了,在史书上有记载的也达到了七十多人,那些很快被朝廷大军剿灭的流寇首领,没有留下任何的资料,他们以前就是不起眼的人,大都是属于最底层的人,不会引起任何的关注,一些能够坚持到后来的流寇首领,在军队慢慢壮大起来之后,才真正留下的史料。
这些流寇,将延安府视为大本营,时不时的到西安府、庆阳府以及山西等地骚扰,一旦遭遇到围剿了,作战不利了,就很有可能回到延安府各地,依靠着熟悉地形的优势,四处移动,和官军捉迷藏,最后实在不能够坚持了,就假装投降朝廷,反正能够得到封赏,等到实力集聚起来之后,再次造反,也没有多大的事情。
不过朝廷之中出现了两个人,让这些流寇开始心惊胆颤了,一个是三边总督洪承畴,此君很少有招抚的行为,一律都是无情的斩杀,甚至违背过前任三边总督杨鹤的命令,斩杀已经投降的流寇,另外一个就是新任的延安府知府郑勋睿了。
诸多的流寇总算是弄清楚了,这个新任的延安府知府,本是殿试状元,翰林修撰,不过只是做了三个月的修撰,就出任了延安府知府,而且这位知府大人,只有十七岁。
这让所有的流寇首领都是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本来是不会在意的,可是郑勋睿刚刚上任,不过一天的时间,不沾泥和神一魁两人都被斩杀了,而且不沾泥麾下的两千五百多人,几乎被斩杀殆尽,没有任何还手的机会,还有神一魁,同样没有还手的机会,两千多军士,绝大部分都投降了。
这简直就是恶魔,只有十七岁的年纪,如此的凶猛,谁要是撞见了,岂不是没有活路。
有关知府大人麾下大军的传闻,也是越来越多了,什么知府大人率领的大军,乃是从京城带来的,是皇上身边的锦衣卫,还有什么知府大人到延安府来,就是奉了皇上的密令,要剿灭这里的流寇的,等等。
不仅仅是流寇,就连三边总督洪承畴和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等人,都产生了好奇的心理了,他们不知道郑勋睿究竟是什么人,难道是文武兼备。
这一切的传闻,都被郑勋睿抛之脑后了,他如今的事情很多,首要的两件大事请,一是扩充军队,二是冬小麦的播种。
两件事情都令人头疼。
延安府境内没有设置卫所,因为这里紧靠着的有宁夏前卫、宁夏中卫和宁夏后卫,还有榆林卫,这些卫所都是朝廷特别关注的卫所,规模很大,卫所的边兵很多,主要用于防御蒙古部落的侵袭,所以在延安府设置卫所,就没有必要了。
但因为流寇的侵袭,延安府所辖的府州县,全部都设立了守备衙门,军士虽然不是很多,但联合起来也不少了,这些守备衙门的军士,战斗力孱弱,好多都是临时招募和组建起来的,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拉出去战斗是不可能的,守城都吃力。
不过这些人都是需要官府养活的,消耗粮食是必须的,延安府最缺的就是粮食,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粮食是可以救命的。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前任的三边总督杨鹤,曾经招抚了不少的流寇,将这些流寇首领大都安排在各地的守备衙门,当然这些人全部都再次的反叛了,但是他们投降之后,消耗了官府不少的粮食,再次反叛的时候,多多少少令各地的官府遭受沉重的打击。
官府不敢不提供粮食,这些守备衙门的军士,悉数都在城内驻守,要是他们反叛了,那城池就危险了,若是出现里应外合的情况,城池瞬间就是陷落。
郑勋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整顿延安府内的所有守备衙门。
裁撤是必须的,守备衙门的军士,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地痞混混,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到守备衙门混口饭吃,关键时刻根本不会拿性命来拼搏,而且他们带坏了守备衙门的军士,让守备衙门有名无实,就连流寇都没有将守备衙门看在眼里。
如此的军士,必须毫不留情的裁撤,而且需要用雷霆手段。
可是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延安府各地遭遇到太大的创伤,可以说是非常的虚弱,这个时候只能够是慢慢的调养,骤然动手,可能是雪上加霜,就说这守备衙门的军士,突然间全部裁撤,会引发巨大的震荡,而且延安府地域广阔,知府衙门不可能在短时间顾及到那么多的。
时间不等人,马上就是十月,冬小麦播种在即,这个事情绝不能够耽误,否则来年延安府的情况会更加的糟糕。
知府衙门的告示迅速送到了延安府所属的府州县衙门。
第一道告示的命令非常简单,播种冬小麦,此举作为考核各级官吏的主要指标,无比在十月之内,将所有的冬小麦播种下去,若是有农户缺乏种子,官府必须要提供。
第二道告示,要求府州县衙门,在遭遇到流寇侵袭的时间,必须在两日时间之内禀报府衙,而且前后必须坚持四天左右的时间,四天之内城池绝不能够失陷。
第三道告示,要求各地守备衙门,动员所有的军士,参与到冬小麦的播种事宜中,各地根据军士人数的多少,划出具体的播种任务,凡是完成任务的军士,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凡是不能够完成任务的军士,立即裁撤,而且官府要严惩。
第四道告示,要求各地官府,今后凡是动用府库的粮食,必须经过知府衙门的同意,否则视为偷窃,不管涉及到谁,一律严惩,就算是有大军来到了当地,要求提供粮草,也不准提供,大可以将责任推给知府衙门。
这三道告示,在各地引发了一阵的风波,守备衙门里面的那些地痞混混,坐不住了,要是换做以往,他们早就想方设法的制造乱子了,可现在他们不敢,新任的知府大人,已经被传成了神仙一级的人物,人家率领的军队,可是从京城来的,斩杀流寇眼睛都不眨一下,几天的时间,就剿灭了接近五千的流寇,这样的战斗力,哪里是这些地痞混混敢于触碰的。
各地官府对于提供冬小麦种子一事,没有什么抗拒的,这本来就是官府应该要做的事情,再说提供的种子也不多,不知道多少的土地都荒芜了,没有人来耕种了,再说就算是耕种了,来年是不是有收成,也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可是让守备衙门的军士参与到冬小麦的播种,这让府州县的主官有些为难了,其实这守备衙门的军士,之所以能够混饭吃,还有一点最为主要的,那就是他们几乎都是属于知州或者知县私人的军队了,用来护卫他们的安全,保护他们的财产。
可知府衙门的告示,也是必须要执行的。
毕竟新任的知府大人,是殿试状元,翰林修撰,那样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而且人家就是出任延安府知府,也是兼任翰林修撰的,那说明人家上面有人,捏死什么知州知县之类的,不过是小菜一碟。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知府衙门的告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得以贯彻下去了。
下发了告示之后,郑勋睿没有安心,他很清楚,因为人口的大量流失,这一次冬小麦的播种,不容乐观,播种的面积不会很大,这也预示着来年的收成不会很大,再说气候的因素是关键,要是再来一次大旱,那他就只有搬起石头打天了。
可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下发了三道告示,按说郑勋睿应该到各地去看看了,不过他暂时没有这个打算,毕竟延安府还很不稳定,尽管这些天没有听说哪里遭遇到流寇的侵袭,可人家随便躲在什么地方,他是不可能知道的,这个时候要是下去巡查,万一遇见大规模的流寇,出现什么意外,那一切都完了,挽救的机会都没有。
他的目标对准了此次被俘虏的二千二百多流寇的身上。
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厮杀不过刚刚开始,神一魁就被斩杀,其麾下的军士基本都投降了,失去了主帅,处于那样的情况之下,逃走是没有路的,就算是不被抓到,饿死的可行性也是很大的。
对于这些投降的流寇,郑勋睿本来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不过杨鹤后来禀报说,这里面有一大部分人,以前就应该是军士,不是普通的流民,这让他突然产生了想法,洪家堡这样的遭遇,可遇不可求,今后继续想着招募来历清白的军士,可能性不是很大了,时间上面来不及,也不是很现实,恐怕吸收一部分流寇的军士,是最好的办法了。
当然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训练,恰好延安府的实际情况,为他提供了时间和地方,自己在延安府至少是两年左右的时间,加大力度训练,得到一支强悍的军队,问题应该不是太大的。
这些流寇,将延安府视为大本营,时不时的到西安府、庆阳府以及山西等地骚扰,一旦遭遇到围剿了,作战不利了,就很有可能回到延安府各地,依靠着熟悉地形的优势,四处移动,和官军捉迷藏,最后实在不能够坚持了,就假装投降朝廷,反正能够得到封赏,等到实力集聚起来之后,再次造反,也没有多大的事情。
不过朝廷之中出现了两个人,让这些流寇开始心惊胆颤了,一个是三边总督洪承畴,此君很少有招抚的行为,一律都是无情的斩杀,甚至违背过前任三边总督杨鹤的命令,斩杀已经投降的流寇,另外一个就是新任的延安府知府郑勋睿了。
诸多的流寇总算是弄清楚了,这个新任的延安府知府,本是殿试状元,翰林修撰,不过只是做了三个月的修撰,就出任了延安府知府,而且这位知府大人,只有十七岁。
这让所有的流寇首领都是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本来是不会在意的,可是郑勋睿刚刚上任,不过一天的时间,不沾泥和神一魁两人都被斩杀了,而且不沾泥麾下的两千五百多人,几乎被斩杀殆尽,没有任何还手的机会,还有神一魁,同样没有还手的机会,两千多军士,绝大部分都投降了。
这简直就是恶魔,只有十七岁的年纪,如此的凶猛,谁要是撞见了,岂不是没有活路。
有关知府大人麾下大军的传闻,也是越来越多了,什么知府大人率领的大军,乃是从京城带来的,是皇上身边的锦衣卫,还有什么知府大人到延安府来,就是奉了皇上的密令,要剿灭这里的流寇的,等等。
不仅仅是流寇,就连三边总督洪承畴和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等人,都产生了好奇的心理了,他们不知道郑勋睿究竟是什么人,难道是文武兼备。
这一切的传闻,都被郑勋睿抛之脑后了,他如今的事情很多,首要的两件大事请,一是扩充军队,二是冬小麦的播种。
两件事情都令人头疼。
延安府境内没有设置卫所,因为这里紧靠着的有宁夏前卫、宁夏中卫和宁夏后卫,还有榆林卫,这些卫所都是朝廷特别关注的卫所,规模很大,卫所的边兵很多,主要用于防御蒙古部落的侵袭,所以在延安府设置卫所,就没有必要了。
但因为流寇的侵袭,延安府所辖的府州县,全部都设立了守备衙门,军士虽然不是很多,但联合起来也不少了,这些守备衙门的军士,战斗力孱弱,好多都是临时招募和组建起来的,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拉出去战斗是不可能的,守城都吃力。
不过这些人都是需要官府养活的,消耗粮食是必须的,延安府最缺的就是粮食,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粮食是可以救命的。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前任的三边总督杨鹤,曾经招抚了不少的流寇,将这些流寇首领大都安排在各地的守备衙门,当然这些人全部都再次的反叛了,但是他们投降之后,消耗了官府不少的粮食,再次反叛的时候,多多少少令各地的官府遭受沉重的打击。
官府不敢不提供粮食,这些守备衙门的军士,悉数都在城内驻守,要是他们反叛了,那城池就危险了,若是出现里应外合的情况,城池瞬间就是陷落。
郑勋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整顿延安府内的所有守备衙门。
裁撤是必须的,守备衙门的军士,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地痞混混,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到守备衙门混口饭吃,关键时刻根本不会拿性命来拼搏,而且他们带坏了守备衙门的军士,让守备衙门有名无实,就连流寇都没有将守备衙门看在眼里。
如此的军士,必须毫不留情的裁撤,而且需要用雷霆手段。
可是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延安府各地遭遇到太大的创伤,可以说是非常的虚弱,这个时候只能够是慢慢的调养,骤然动手,可能是雪上加霜,就说这守备衙门的军士,突然间全部裁撤,会引发巨大的震荡,而且延安府地域广阔,知府衙门不可能在短时间顾及到那么多的。
时间不等人,马上就是十月,冬小麦播种在即,这个事情绝不能够耽误,否则来年延安府的情况会更加的糟糕。
知府衙门的告示迅速送到了延安府所属的府州县衙门。
第一道告示的命令非常简单,播种冬小麦,此举作为考核各级官吏的主要指标,无比在十月之内,将所有的冬小麦播种下去,若是有农户缺乏种子,官府必须要提供。
第二道告示,要求府州县衙门,在遭遇到流寇侵袭的时间,必须在两日时间之内禀报府衙,而且前后必须坚持四天左右的时间,四天之内城池绝不能够失陷。
第三道告示,要求各地守备衙门,动员所有的军士,参与到冬小麦的播种事宜中,各地根据军士人数的多少,划出具体的播种任务,凡是完成任务的军士,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凡是不能够完成任务的军士,立即裁撤,而且官府要严惩。
第四道告示,要求各地官府,今后凡是动用府库的粮食,必须经过知府衙门的同意,否则视为偷窃,不管涉及到谁,一律严惩,就算是有大军来到了当地,要求提供粮草,也不准提供,大可以将责任推给知府衙门。
这三道告示,在各地引发了一阵的风波,守备衙门里面的那些地痞混混,坐不住了,要是换做以往,他们早就想方设法的制造乱子了,可现在他们不敢,新任的知府大人,已经被传成了神仙一级的人物,人家率领的军队,可是从京城来的,斩杀流寇眼睛都不眨一下,几天的时间,就剿灭了接近五千的流寇,这样的战斗力,哪里是这些地痞混混敢于触碰的。
各地官府对于提供冬小麦种子一事,没有什么抗拒的,这本来就是官府应该要做的事情,再说提供的种子也不多,不知道多少的土地都荒芜了,没有人来耕种了,再说就算是耕种了,来年是不是有收成,也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可是让守备衙门的军士参与到冬小麦的播种,这让府州县的主官有些为难了,其实这守备衙门的军士,之所以能够混饭吃,还有一点最为主要的,那就是他们几乎都是属于知州或者知县私人的军队了,用来护卫他们的安全,保护他们的财产。
可知府衙门的告示,也是必须要执行的。
毕竟新任的知府大人,是殿试状元,翰林修撰,那样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而且人家就是出任延安府知府,也是兼任翰林修撰的,那说明人家上面有人,捏死什么知州知县之类的,不过是小菜一碟。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知府衙门的告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得以贯彻下去了。
下发了告示之后,郑勋睿没有安心,他很清楚,因为人口的大量流失,这一次冬小麦的播种,不容乐观,播种的面积不会很大,这也预示着来年的收成不会很大,再说气候的因素是关键,要是再来一次大旱,那他就只有搬起石头打天了。
可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下发了三道告示,按说郑勋睿应该到各地去看看了,不过他暂时没有这个打算,毕竟延安府还很不稳定,尽管这些天没有听说哪里遭遇到流寇的侵袭,可人家随便躲在什么地方,他是不可能知道的,这个时候要是下去巡查,万一遇见大规模的流寇,出现什么意外,那一切都完了,挽救的机会都没有。
他的目标对准了此次被俘虏的二千二百多流寇的身上。
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厮杀不过刚刚开始,神一魁就被斩杀,其麾下的军士基本都投降了,失去了主帅,处于那样的情况之下,逃走是没有路的,就算是不被抓到,饿死的可行性也是很大的。
对于这些投降的流寇,郑勋睿本来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不过杨鹤后来禀报说,这里面有一大部分人,以前就应该是军士,不是普通的流民,这让他突然产生了想法,洪家堡这样的遭遇,可遇不可求,今后继续想着招募来历清白的军士,可能性不是很大了,时间上面来不及,也不是很现实,恐怕吸收一部分流寇的军士,是最好的办法了。
当然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训练,恰好延安府的实际情况,为他提供了时间和地方,自己在延安府至少是两年左右的时间,加大力度训练,得到一支强悍的军队,问题应该不是太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