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开山这番颇有威胁的话,杨继财却是笑嘻嘻的道:杜司令,摘桃子的事情那里轮到我做?我知道您这个时候调我来,肯定没有什么好事。不过铁原战场真的是不是烧红的炭,那可不一定。反正太平我不来,我既然来了肯定不太平。
不过杜司令,这个时候你把我从新婚的被窝里面拽出来,推到这个炭炉边上,这该给的支持,您可千万不能小气。我要是搞不好,往小了说是砸我自己的脸面,往大了说可就是您杜司令的老脸了,毕竟我可是您点名要过来的。
对于杨继财的话,杜开山翻了翻眼睛道:你小子有这个准备就好,我马上要回我的司令部了,十七师我可就交给你了。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两天后我要是还看不到战局有什么改变,你小子自己掂对办。
杜开山的这番颇有些威胁的话,杨继财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说。在杜开山走后,杨继财没有与其他干部见面,而是将这些事情交给了代理师长的师政委。自己则拎着一部望远镜,直接上了一线阵地。
整整两天的时间,他都没有返回师部,就蹲在一线阵地。整个铁原前沿几个主要争夺战的战场,一个都没有拉的都被他给走遍了。不过有了马春生牺牲的前车之鉴。杨继财还是很谨慎的。
他只带了两个参谋,警卫员都没有带。当然实际上他也没有警卫员,因为按照抗联的规定,在机关工作的干部,不管是团还是师级都不配备警卫员。如果需要的话,比如下部队则直接从总部警卫部队里面抽调,师一级则从保卫部的保卫干事之中选调。
十七师政委要给他配备警卫员,他倒是不可置否。不过杨继财却没有等到警卫员到位,就直接去了前线。而且在去前线的时候不仅他自己,就俩他带着的两个参谋,也都是一副普通步兵的装束。步枪钢盔一样不少,只是多了一张地图和一副望远镜。
杨继财在前线整整待了两天,除了跟杜开山要物资和装备之外。一个指示都没有下,也没有调动任何的部队配合他观察。他这一手搞的两个与他都很熟悉的团长,都有些大惑不解。都以为这个走那那不消停的家伙,这次是改了性子。
等到杨继财回到师部之后,大家看到他从杜开山那里要来,也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到位的东西也都愣住了。三百吨的水泥,以及正在忙着抢修朝鲜北部,被炸的破烂不堪公路的朝鲜集群直属工兵部队,要来了两辆原来使用的t二六坦克改装的推土机。并进行了改装,将驾驶室以及发动机部位都安装了简易的装甲。
除了这些让下面部队,看不懂究竟要做什么用的东西之外。杨继财仅仅空的汽油桶,就要来了几百个。汽油也要来了几吨,还有一部分航空兵使用的小型凝固汽油弹。同时调整了炮兵的弹药配备,从原来的以杀伤爆破榴弹为主,大幅度增加了燃烧弹的比例,并配备了一批烟雾弹。
并将整个炮群,全部打乱重新做了调整和分配。各种炮群的分工,几乎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调整。原来承担一下火力封锁的大口径榴弹炮,被他用来压制制高点的敌军。而且这个压制由原来的爆破杀伤弹,改为使用燃烧弹。
至于各个高地至核心阵地之间,改为使用平射的高射机枪进行压制。而各个高地的反斜面阵地,则集中使用迫击炮群进行压制。同时总部配属的那个一百六十毫米迫击炮营,则被他以两门为建制,加强部分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组成炮群并配发燃烧弹,专门打核心高地的反斜面阵地。
增加了一线部队小口径直瞄火炮的配备,原有的六十毫米迫击炮,集中配发给主要突击面的部队。给一线突击部队,加强了火焰喷射器。不仅将十四毫米高射机枪,都配发了下去。就连自打响后一直无所事事的十七师所属高炮群,也被他拉到一线阵地执行封锁任务。
不过就这些杨继财还认为不足,又从杜开山那里,要了两个二十三毫米高炮连,三个四联装十四高射机枪连。并将双联装的十四毫米高射机枪,全部拆卸开来改成单管后,加强到一线攻击部队。
根据之前的战况以及杨继财这两天的判断,他认为日军在各个核心高地的反斜面,都修建了屯兵洞。整个核心高地周边的战场,所有的预备兵力,都隐蔽在反斜面阵地上。尽管之前集中了大量的炮火,压制各个核心高地与周边高地群的日军通道。
但日军沿线修建了大量的防炮洞,这就使得炮火封锁的效果大打折扣。杨继财认为与其白白的浪费炮弹做这无用功,还不如将构筑封锁线的任务交给更加灵活的高射机枪,以及直瞄炮火负责。
利用铁原战场抗联迫击炮数量多各种口径齐全,尤其是一百六十毫米迫击炮,虽说笨重了一些,但是威力却是惊人的优势,直接封锁日军反斜面屯兵洞。将其他的支援火炮腾出手来,压制日军纵深炮兵火力,以及对一线日军各个阵地实施火力压制。
事实上杨继财到铁原战场的第一个印象,不是这里之前的战事多残酷,也不是日军防御战术的变化,而是这里的地形。整个铁原战场以汉滩川为分界线,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除了汉滩川以北,有一条纵深二十公里的平原地带之外,其余的都是清一色的山地。
而且朝鲜的山地,与东北内地的山地浑然不同。这里的山势虽说不高,但是山脊的走向却是很有特点。而且山势不如东北的兴安岭那么的大气厚重,也不如长白山那么的雄伟。普遍都很单薄,让人有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里的山势普遍的陡峭一些,山势的走向也更凌乱一些。各个核心高地的山顶普遍面积狭窄不说,也很难修成大纵深的工事群,核心高地的坡度也很陡。这种地形之下,对攻击一方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日军这个时候搞出这么一个防御体系,恐怕就是要利用这里的地形。
从甲午战争日本人大致控制朝鲜,到日俄战争后彻底吞并朝鲜至今,日本人占据朝鲜已经几十年。这几十年期间,以日本人的细致程度,恐怕整个朝鲜地形已经被他们摸透。当初日军将在整个朝鲜的防御线,摆在这一线恐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时日军搞出这么防御战术,不单单是指望的地形,也是对自身优势的一种确定。因为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除了点内的核心高地之外。各个点之间的兵力调动,在地形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加上之前的火力封锁,就要求防御部队的战斗意志异常顽强。
不仅仅是核心高地的防御部队,必须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就是核心高地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兵力,这些注定只是一个消耗品的部队吗,也要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因为这种防御体系,每个防御点上的兵力都不会太多。如果保证核心高地不能轻易易手,就必然要求其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部队有必死之决心。
否则一旦某一个点被轻易突破,会造成一个面的瓦解。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攻击对手的兵力,那么一旦核心高地被攻占,也就意味某一个大面,或是一个方向的整个防御体系,就将彻底的瓦解。
而一旦出现这种瓦解,对于日军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是最致命的。日军在铁原一线以每个要点火力兵力辐射的大面为核心,组成各个方向的防御要点。各个大面之间相互依托,以各个要点周边无数火力点和支撑点,作为小面反过来支撑大面防御体系。
这种主辅相成相互依托的战术,最怕的就是各个面的核心区域被轻易的突破,也就是以点带线中间的那个点。而要保证这个点的安全,那么就需要这个点周边的各个支撑面上,注定不会太多的防御兵力,必须要像钉子那样死死的钉在哪里。
这种战术除了对负责各个大面的指挥官,协调能力要求很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求防御部队的意志力,必须要异常的顽强,有在任何时刻都有血战到底的决心。而这种战术对这一点的要求,还在前一点之上。
毕竟明知道自己去送死的战斗,换了一般的部队恐怕早就没有那个信心去打。甚至很多时候,一触即溃都未尝没有那个可能。日军恐怕也正是对自己部队的意志力,有相当的自信才会搞出这么一出战术来。
两天的观察下来,心中已经大致有数的杨继财,在火力上的调整,就是针对日军这些点来的。因为对于他来说,与日军反复争夺外围各个小面,只能白白的浪费兵力和时间。面对日军这种战术,不要管他虚的线,直接奔核心点去的黑虎掏心战术才是最恰当的。
之前马春生的战术调整,他不认为是失败的。只是在支援火力的配备上,以及攻击重点方向的选择上,显得有些过于急躁了。整个进攻的调整上,也只是改变了进攻的侧重点,而在战术的运用上,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所以杨继财在攻击兵力的配置上,针对日军的封锁火力部署,也采取了针对性的办法。他准备采取对日军兵力少的高地,或是只投入了一个步兵班,或是干脆只用火力封锁。而针对核心高地,采取了集中突击的办法。
不仅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摆多囤,几个方向保留了充足预备队。在通往日军各个核心守备高地的攻击路线上,也挖掘了大量的掩体与放炮洞,在实在无法进行这些准备的地段则直接放弃,只是以炮火控制。只不过他这些东西,还没有亮出来罢了。
确切的说在前沿,杨继财是打算采取以点对点的战术。至于自己的部队,能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杨继财还是有自信的。在前沿这两天,他发现自己这次很幸运。虽说铁原战场眼下僵持,但是马春生却给自己留下了一支可以说铁打,并意志如钢的部队。
不过杜司令,这个时候你把我从新婚的被窝里面拽出来,推到这个炭炉边上,这该给的支持,您可千万不能小气。我要是搞不好,往小了说是砸我自己的脸面,往大了说可就是您杜司令的老脸了,毕竟我可是您点名要过来的。
对于杨继财的话,杜开山翻了翻眼睛道:你小子有这个准备就好,我马上要回我的司令部了,十七师我可就交给你了。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两天后我要是还看不到战局有什么改变,你小子自己掂对办。
杜开山的这番颇有些威胁的话,杨继财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说。在杜开山走后,杨继财没有与其他干部见面,而是将这些事情交给了代理师长的师政委。自己则拎着一部望远镜,直接上了一线阵地。
整整两天的时间,他都没有返回师部,就蹲在一线阵地。整个铁原前沿几个主要争夺战的战场,一个都没有拉的都被他给走遍了。不过有了马春生牺牲的前车之鉴。杨继财还是很谨慎的。
他只带了两个参谋,警卫员都没有带。当然实际上他也没有警卫员,因为按照抗联的规定,在机关工作的干部,不管是团还是师级都不配备警卫员。如果需要的话,比如下部队则直接从总部警卫部队里面抽调,师一级则从保卫部的保卫干事之中选调。
十七师政委要给他配备警卫员,他倒是不可置否。不过杨继财却没有等到警卫员到位,就直接去了前线。而且在去前线的时候不仅他自己,就俩他带着的两个参谋,也都是一副普通步兵的装束。步枪钢盔一样不少,只是多了一张地图和一副望远镜。
杨继财在前线整整待了两天,除了跟杜开山要物资和装备之外。一个指示都没有下,也没有调动任何的部队配合他观察。他这一手搞的两个与他都很熟悉的团长,都有些大惑不解。都以为这个走那那不消停的家伙,这次是改了性子。
等到杨继财回到师部之后,大家看到他从杜开山那里要来,也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到位的东西也都愣住了。三百吨的水泥,以及正在忙着抢修朝鲜北部,被炸的破烂不堪公路的朝鲜集群直属工兵部队,要来了两辆原来使用的t二六坦克改装的推土机。并进行了改装,将驾驶室以及发动机部位都安装了简易的装甲。
除了这些让下面部队,看不懂究竟要做什么用的东西之外。杨继财仅仅空的汽油桶,就要来了几百个。汽油也要来了几吨,还有一部分航空兵使用的小型凝固汽油弹。同时调整了炮兵的弹药配备,从原来的以杀伤爆破榴弹为主,大幅度增加了燃烧弹的比例,并配备了一批烟雾弹。
并将整个炮群,全部打乱重新做了调整和分配。各种炮群的分工,几乎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调整。原来承担一下火力封锁的大口径榴弹炮,被他用来压制制高点的敌军。而且这个压制由原来的爆破杀伤弹,改为使用燃烧弹。
至于各个高地至核心阵地之间,改为使用平射的高射机枪进行压制。而各个高地的反斜面阵地,则集中使用迫击炮群进行压制。同时总部配属的那个一百六十毫米迫击炮营,则被他以两门为建制,加强部分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组成炮群并配发燃烧弹,专门打核心高地的反斜面阵地。
增加了一线部队小口径直瞄火炮的配备,原有的六十毫米迫击炮,集中配发给主要突击面的部队。给一线突击部队,加强了火焰喷射器。不仅将十四毫米高射机枪,都配发了下去。就连自打响后一直无所事事的十七师所属高炮群,也被他拉到一线阵地执行封锁任务。
不过就这些杨继财还认为不足,又从杜开山那里,要了两个二十三毫米高炮连,三个四联装十四高射机枪连。并将双联装的十四毫米高射机枪,全部拆卸开来改成单管后,加强到一线攻击部队。
根据之前的战况以及杨继财这两天的判断,他认为日军在各个核心高地的反斜面,都修建了屯兵洞。整个核心高地周边的战场,所有的预备兵力,都隐蔽在反斜面阵地上。尽管之前集中了大量的炮火,压制各个核心高地与周边高地群的日军通道。
但日军沿线修建了大量的防炮洞,这就使得炮火封锁的效果大打折扣。杨继财认为与其白白的浪费炮弹做这无用功,还不如将构筑封锁线的任务交给更加灵活的高射机枪,以及直瞄炮火负责。
利用铁原战场抗联迫击炮数量多各种口径齐全,尤其是一百六十毫米迫击炮,虽说笨重了一些,但是威力却是惊人的优势,直接封锁日军反斜面屯兵洞。将其他的支援火炮腾出手来,压制日军纵深炮兵火力,以及对一线日军各个阵地实施火力压制。
事实上杨继财到铁原战场的第一个印象,不是这里之前的战事多残酷,也不是日军防御战术的变化,而是这里的地形。整个铁原战场以汉滩川为分界线,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除了汉滩川以北,有一条纵深二十公里的平原地带之外,其余的都是清一色的山地。
而且朝鲜的山地,与东北内地的山地浑然不同。这里的山势虽说不高,但是山脊的走向却是很有特点。而且山势不如东北的兴安岭那么的大气厚重,也不如长白山那么的雄伟。普遍都很单薄,让人有种小家子气的感觉。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里的山势普遍的陡峭一些,山势的走向也更凌乱一些。各个核心高地的山顶普遍面积狭窄不说,也很难修成大纵深的工事群,核心高地的坡度也很陡。这种地形之下,对攻击一方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日军这个时候搞出这么一个防御体系,恐怕就是要利用这里的地形。
从甲午战争日本人大致控制朝鲜,到日俄战争后彻底吞并朝鲜至今,日本人占据朝鲜已经几十年。这几十年期间,以日本人的细致程度,恐怕整个朝鲜地形已经被他们摸透。当初日军将在整个朝鲜的防御线,摆在这一线恐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时日军搞出这么防御战术,不单单是指望的地形,也是对自身优势的一种确定。因为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除了点内的核心高地之外。各个点之间的兵力调动,在地形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加上之前的火力封锁,就要求防御部队的战斗意志异常顽强。
不仅仅是核心高地的防御部队,必须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就是核心高地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兵力,这些注定只是一个消耗品的部队吗,也要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因为这种防御体系,每个防御点上的兵力都不会太多。如果保证核心高地不能轻易易手,就必然要求其周边各个点上的防御部队有必死之决心。
否则一旦某一个点被轻易突破,会造成一个面的瓦解。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攻击对手的兵力,那么一旦核心高地被攻占,也就意味某一个大面,或是一个方向的整个防御体系,就将彻底的瓦解。
而一旦出现这种瓦解,对于日军这种以点带线的防御战术是最致命的。日军在铁原一线以每个要点火力兵力辐射的大面为核心,组成各个方向的防御要点。各个大面之间相互依托,以各个要点周边无数火力点和支撑点,作为小面反过来支撑大面防御体系。
这种主辅相成相互依托的战术,最怕的就是各个面的核心区域被轻易的突破,也就是以点带线中间的那个点。而要保证这个点的安全,那么就需要这个点周边的各个支撑面上,注定不会太多的防御兵力,必须要像钉子那样死死的钉在哪里。
这种战术除了对负责各个大面的指挥官,协调能力要求很高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求防御部队的意志力,必须要异常的顽强,有在任何时刻都有血战到底的决心。而这种战术对这一点的要求,还在前一点之上。
毕竟明知道自己去送死的战斗,换了一般的部队恐怕早就没有那个信心去打。甚至很多时候,一触即溃都未尝没有那个可能。日军恐怕也正是对自己部队的意志力,有相当的自信才会搞出这么一出战术来。
两天的观察下来,心中已经大致有数的杨继财,在火力上的调整,就是针对日军这些点来的。因为对于他来说,与日军反复争夺外围各个小面,只能白白的浪费兵力和时间。面对日军这种战术,不要管他虚的线,直接奔核心点去的黑虎掏心战术才是最恰当的。
之前马春生的战术调整,他不认为是失败的。只是在支援火力的配备上,以及攻击重点方向的选择上,显得有些过于急躁了。整个进攻的调整上,也只是改变了进攻的侧重点,而在战术的运用上,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所以杨继财在攻击兵力的配置上,针对日军的封锁火力部署,也采取了针对性的办法。他准备采取对日军兵力少的高地,或是只投入了一个步兵班,或是干脆只用火力封锁。而针对核心高地,采取了集中突击的办法。
不仅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摆多囤,几个方向保留了充足预备队。在通往日军各个核心守备高地的攻击路线上,也挖掘了大量的掩体与放炮洞,在实在无法进行这些准备的地段则直接放弃,只是以炮火控制。只不过他这些东西,还没有亮出来罢了。
确切的说在前沿,杨继财是打算采取以点对点的战术。至于自己的部队,能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杨继财还是有自信的。在前沿这两天,他发现自己这次很幸运。虽说铁原战场眼下僵持,但是马春生却给自己留下了一支可以说铁打,并意志如钢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