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反进?”傅佥和罗宪明显地一怔,失声地喊了出来,皆是满脸的骇然。
他们之所以很吃惊,是刘胤提出的策略相当地令人匪夷所思,目前匈奴人大兵压境,留给蜀军的选择空间并不太大,无外乎战或退两种方式,但刘胤此刻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不退反进!“进”?这让人很费解,怎么个进法?难道现在蜀军真的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吗?
刘胤指着地图道:“刘渊此次北进,真实的意图就是想要迫使我军在晋中一带与之决战,而现在从敌我双方的兵力配置地利位置战场形势诸多方面综合考虑下来,我军完全处于劣势,也就是说,此役我军获胜的可能性不足三成,所以这一仗我们打不得,也打不起。不能打怎么办?恐怕也只有退兵了,如果退兵的话,那么我们此次东渡以来的所有战果就会归零,前功尽弃,一无所获,甚至更糟。我们所能想到的,刘渊也一定能想的到,如果我们的步调都落入到了刘渊的算计之中,那么局面只能是越来越被动。”
傅佥道:“如此看来,文宣你必定有一个成熟的想法了,不妨说来听听。”
刘胤微微一笑,道:“兵法有云: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现在匈奴人南北合击,肯定也会注意到我军的西撤路线,但如果我军往东,肯定会出乎刘渊的意料,也将会彻底打乱匈奴人的布署。”
“往东?”罗宪眉头大蹙,质疑道:“大将军想过没有,如果我军往东,整个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被匈奴人所掐断,十几万大军无粮无草无辎重,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刘胤声色不动地道:“如果我军继续抱团作战的话,后勤补给这一块确实是一个难题,所以我建议部队东进之后,兵分三路,一路东进冀州,进入常山、中山、赵国、河间、巨鹿诸郡作战,一路北上幽、代,在新兴、雁门、幽州边境作战,另外一路南下上党,在上党郡及河内郡一带作战。南北两路俱是山地,适合我军步兵行动,东路进入冀州,当以骑兵为主。
“匈奴人虽然兼跨并、冀、青、幽四个州,但这些区域他们并没有完全地予以掌控,这些地区,不光有晋国的军队,还有大量的汉人百姓,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引为奥援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匈奴人尚未完全掌控的土地上,建立起根据地来,在与胡人的作战中,不断地壮大和发展自己力量。与胡人的较量,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打上一仗,就可以将胡人逐出中原,对此,我们都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傅佥和罗宪这个时候是真正地惊呆了,刘胤的这个计划,已经不能用大胆二字来形容了,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方式,彻底地颠覆了傅佥和罗宪的三观。
刘胤的策略,准确一点叫做无后方作战,就是完全摒弃掉己方的后勤补给线,就食于敌,在敌人的后方控制区域内,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而这个根据地必须能满足物资供应、粮草补给、兵员补充的三个基础要求,以支撑军队的作战需求。
象这样的作战方式,堪称是史无前例,闻所未闻,不管是秦灭六国还是楚汉相争一直到三国混战,任何的一次战役都是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来支持的,粮草辎重、军械物资,那怕出上一点秕漏,都可能会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刘邦在进取中原之前还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的政策,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绝不会有大汉王朝四百载的辉煌。
而现在刘胤提出了不退反进,放弃后勤补给线,进入敌人后方的作战模式,完全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不过这并不是刘胤的心血来潮的癔想,而是他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
首先,在敌后开辟根据地是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并州和冀州,虽然胡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占据人口绝对多数的,还是汉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胡人入侵中原之后,对汉人百姓进行了疯狂地屠戮,与汉人结下的是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如果蜀军打着抗击胡虏,救民水火的旗号,必定可以得到中原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是刘胤主张东进的首要基础。
其次是晋国的军队。尽管蜀晋双方世代仇怨,但胡人叛乱,天下形势已经上升到了民族危亡的地步,刘胤没有理由认为晋国的将领是不识大体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那怕只是权宜的朋友,也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现在晋国的都督河北诸军事的是羊祜,而羊祜的为人刘胤是比较清楚的,识大体,顾大局,如果蜀军东进,必定可以和羊祜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基础。
退一步来讲,就算无法与晋军联手,最起码也可以暂时地避免与晋军交锋,不管是羊祜还是别的晋军将领,他们肯定也不愿意将有限的兵力放在与蜀军的交锋上面,让在四周虎视眈眈的胡人渔翁得利。
最后,就是东进有着广阔的疆域,胡人叛乱虽然势头很猛,但他们控制的区域其实很有限,在许多的地方,尤其是山区,胡人的势力还根本没有来得及渗透进去,蜀军此次东进,就是要充分发挥蜀军善于山地作战的长处,在胡人控制区域的薄弱地带,将自己的力量率先地发展出去。
当然,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东进的初期,是蜀军最为艰难的时刻,陌生的环境,四面的敌人,难以为继的粮草,无法补充的兵源,甚至是没日没夜,无休无止的战斗,这一切的困难,都必须要去克服,必须要发扬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困境中在逆境中勇于抗争,克服一切的困难,才可能最终地走向胜利。(未完待续。)
他们之所以很吃惊,是刘胤提出的策略相当地令人匪夷所思,目前匈奴人大兵压境,留给蜀军的选择空间并不太大,无外乎战或退两种方式,但刘胤此刻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不退反进!“进”?这让人很费解,怎么个进法?难道现在蜀军真的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吗?
刘胤指着地图道:“刘渊此次北进,真实的意图就是想要迫使我军在晋中一带与之决战,而现在从敌我双方的兵力配置地利位置战场形势诸多方面综合考虑下来,我军完全处于劣势,也就是说,此役我军获胜的可能性不足三成,所以这一仗我们打不得,也打不起。不能打怎么办?恐怕也只有退兵了,如果退兵的话,那么我们此次东渡以来的所有战果就会归零,前功尽弃,一无所获,甚至更糟。我们所能想到的,刘渊也一定能想的到,如果我们的步调都落入到了刘渊的算计之中,那么局面只能是越来越被动。”
傅佥道:“如此看来,文宣你必定有一个成熟的想法了,不妨说来听听。”
刘胤微微一笑,道:“兵法有云: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现在匈奴人南北合击,肯定也会注意到我军的西撤路线,但如果我军往东,肯定会出乎刘渊的意料,也将会彻底打乱匈奴人的布署。”
“往东?”罗宪眉头大蹙,质疑道:“大将军想过没有,如果我军往东,整个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被匈奴人所掐断,十几万大军无粮无草无辎重,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刘胤声色不动地道:“如果我军继续抱团作战的话,后勤补给这一块确实是一个难题,所以我建议部队东进之后,兵分三路,一路东进冀州,进入常山、中山、赵国、河间、巨鹿诸郡作战,一路北上幽、代,在新兴、雁门、幽州边境作战,另外一路南下上党,在上党郡及河内郡一带作战。南北两路俱是山地,适合我军步兵行动,东路进入冀州,当以骑兵为主。
“匈奴人虽然兼跨并、冀、青、幽四个州,但这些区域他们并没有完全地予以掌控,这些地区,不光有晋国的军队,还有大量的汉人百姓,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引为奥援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匈奴人尚未完全掌控的土地上,建立起根据地来,在与胡人的作战中,不断地壮大和发展自己力量。与胡人的较量,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打上一仗,就可以将胡人逐出中原,对此,我们都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傅佥和罗宪这个时候是真正地惊呆了,刘胤的这个计划,已经不能用大胆二字来形容了,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方式,彻底地颠覆了傅佥和罗宪的三观。
刘胤的策略,准确一点叫做无后方作战,就是完全摒弃掉己方的后勤补给线,就食于敌,在敌人的后方控制区域内,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而这个根据地必须能满足物资供应、粮草补给、兵员补充的三个基础要求,以支撑军队的作战需求。
象这样的作战方式,堪称是史无前例,闻所未闻,不管是秦灭六国还是楚汉相争一直到三国混战,任何的一次战役都是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来支持的,粮草辎重、军械物资,那怕出上一点秕漏,都可能会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刘邦在进取中原之前还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的政策,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绝不会有大汉王朝四百载的辉煌。
而现在刘胤提出了不退反进,放弃后勤补给线,进入敌人后方的作战模式,完全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不过这并不是刘胤的心血来潮的癔想,而是他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
首先,在敌后开辟根据地是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并州和冀州,虽然胡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占据人口绝对多数的,还是汉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胡人入侵中原之后,对汉人百姓进行了疯狂地屠戮,与汉人结下的是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如果蜀军打着抗击胡虏,救民水火的旗号,必定可以得到中原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就是刘胤主张东进的首要基础。
其次是晋国的军队。尽管蜀晋双方世代仇怨,但胡人叛乱,天下形势已经上升到了民族危亡的地步,刘胤没有理由认为晋国的将领是不识大体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那怕只是权宜的朋友,也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现在晋国的都督河北诸军事的是羊祜,而羊祜的为人刘胤是比较清楚的,识大体,顾大局,如果蜀军东进,必定可以和羊祜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基础。
退一步来讲,就算无法与晋军联手,最起码也可以暂时地避免与晋军交锋,不管是羊祜还是别的晋军将领,他们肯定也不愿意将有限的兵力放在与蜀军的交锋上面,让在四周虎视眈眈的胡人渔翁得利。
最后,就是东进有着广阔的疆域,胡人叛乱虽然势头很猛,但他们控制的区域其实很有限,在许多的地方,尤其是山区,胡人的势力还根本没有来得及渗透进去,蜀军此次东进,就是要充分发挥蜀军善于山地作战的长处,在胡人控制区域的薄弱地带,将自己的力量率先地发展出去。
当然,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东进的初期,是蜀军最为艰难的时刻,陌生的环境,四面的敌人,难以为继的粮草,无法补充的兵源,甚至是没日没夜,无休无止的战斗,这一切的困难,都必须要去克服,必须要发扬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困境中在逆境中勇于抗争,克服一切的困难,才可能最终地走向胜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