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把罗洛夫送回了家,别墅里一片漆黑,老太太带着两个女仆不知去哪开心了,估计和以前一样,还是很晚才回来。
进了屋,罗洛夫把上衣随手扔到椅子上,又往沙发一坐,稍微醒醒酒,便起身去厨房喝了杯凉白开。
楼梯下面有一扇不怎么起眼的门,罗洛夫喝过水,就打开那扇门,后面是一个房间,不过这里没有床,不是卧室,虽然有书柜,但也不算书房。
这里可以叫做,展览室。
房间足有客厅那么大,三面墙立着六个书柜,每个都是四排书架,摆满了书。还有一面墙靠着沙发,正中间摆着一个半人高的展览橱窗,里面放着一块直径15厘米的圆牌。
圆牌是纯金打造,正中上的位置,是蛇影集团的标识,一条黑色的蛇,弯成s型。标识旁边是一些精美的花纹,在花纹中间,能看到“16”两个数字。
这是蛇影首领才能持有的东西,名为“蛇眼”,象征着首领的权力。历代首领都会持有,大小相同,但花纹都不一样。这块,是哈利的。
罗洛夫靠着沙发,微微仰头,面前的书柜顶上,从左到右,一共摆了十六个人的上身照,十三男三女。最右边是哈利,是他刚上任不久照的,现在成了罗洛夫能找到的,儿子的唯一照片。
从右向左,照片的年代逐渐变得久远,罗洛夫缓缓扫视着照片,在照片下面标注着每张照片主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绰号。
第十六代首领,“明澈之空”哈利·卡顿。
第十五代首领,“孤傲枪心”波托克·西文。
第十四代首领,“一代天骄”西蒙·卡顿。
第十三代首领,“无冕女皇”西尔维娅·拉托斯。
第十二代首领,“进击武帝”菲利普·卡顿。
第十一代首领,“邪心假面”斯科约尔·卡顿。
第十代首领,“天妒英才”凤音哲也。
第九代首领,“寡言之鬼”德雷克·卡顿。
第八代首领,“乱意焚心”凤音圣华。
第七代首领,“冷眼蛇蝎”海因斯·凡多姆。
第六代首领,“大爱无疆”莫尔斯·华沙。
第五代首领,“铁腕巾帼”曼德卡·卡顿。
第四代首领,“一意独行”格里菲尔·胡恩。
第三代首领,“远见慧眼”奥鲁图·卡顿。
第二代首领,“影继魂承”布瑞恩·卡顿。
排在最左边的,是一位老者,他拍照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头发还没有斑白,皱纹也很少,看起来也就是50岁上下。他的眉毛和胡子都很浓密,却依然遮不住那双眼睛。
以不带任何偏见、歧视和感情,只单纯用于客观观察的眼睛。
每次和这双眼睛对视,即便是罗洛夫这样的官场老手,也会有一丝来自心底的凉意,仿佛照片中的老人没有作古,而是在严厉地审视着他的后人。
易卜斯·卡顿,老人的名字,一个能在北冰国开国元勋中找到的名字,他创立了蛇影,又被二代首领,长子布瑞恩奉为初代首领。
绰号“蔽日遮天”。
*****
世纪战争爆发前,北冰国的前身,图雅特斯拉七帝国的最后一个王国,奎仑王朝,还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它在安洲大陆和麦洲大陆都有一定的殖民地,国力一度十分强盛。
从新纪前40年开始,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机械化和exp科技成为时代宠儿,新的列强也纷纷崛起。他们对这个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格局非常不满,尤其是阿斯托利亚,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踏步的军事强化。
反观第七帝国,却因为不够重视技术革新和军事改革,对殖民地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到新纪前35年,第七帝国失去了超过一半的殖民地,有的地方独立,有的被其他列强夺走。
就连第七帝国内部,也酝酿着不满的情绪。从百姓到大臣,从市井到王宫,都在抱怨着陈腐的体制,落后的军事,而国王依旧无动于衷。
那时的易卜斯,只是军队里的一个小军官,但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清楚地看到,现在的世界是个军火库,而第七帝国就是军火库里的*桶,在列强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战争早晚会爆发,而与之呼应的,必定是国内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要想不被战火吞噬,帝国必须抓紧时间,改革军队和体制,现在还不算晚。
易卜斯虽然年轻,却很好学,他在国内最好的军校,库利亚托军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平时好研读各类军事和政治著作,对很多事情有着独到的见解。
新纪前35年,年仅24岁的易卜斯,写下了著名论文《二十年的危机》。文中,他预计目前的世界格局,将在二十年内被打破,国家必须有忧患意识,不能得过且过,要效仿新兴列强,如阿斯托利亚这样国家,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推广机械化生产等等。
军事方面,他强调军队必须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并破天荒地提出,培养一支专门从事高危任务的队伍。这支队伍要有过硬的战斗力,坚定的执行力,能够忍受各种恶劣环境,并且不会背叛。
这就是现代战争经常使用的“特种作战”。后世学者们普遍认为,易卜斯的论文,是特种作战理论的雏形,这种思想非常超前。
超前到没人可以理解。
限于当时人们的观念,以及易卜斯那个不起眼的身份,这篇论文石沉大海,易卜斯甚至被上司警告,叫他不要“胡说八道”,因为他的文章明显有改革帝制的意思。
“再有一次,无论缘由,直接撤职!”
上司这样告诉易卜斯,而不等他动手,易卜斯主动离开了军队,那是新纪前34年。
易卜斯去了南联盟共和国,当时的南联盟有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人们为了收复家园艰苦奋战,还要面临阿斯托利亚这个新兴强敌的挑衅。易卜斯对这个一直在重压下顽强生存的国家很感兴趣,来到这里,想学习更多。
他到黄岛军校应聘教师,同时像海绵一样不断学习,吸收。从军事理论,到战术思想,他来者不拒。甚至还到慕容镇,拜访当时的风林先生,学习格斗技巧。
在南联盟的日子,是易卜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这持续到新纪前15年8月19日,世纪战争爆发。
阿斯托利亚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了南联盟的垂钓岛,将岛上的军民屠杀殆尽,迅速占领。紧接着数日内,阿斯托利亚的盟国也纷纷效仿,对各自早就选定好的国家,展开闪电战。
世纪战争,全面爆发。而此时距离易卜斯写下论文,刚好过了二十年。
战争开始没多久,阿斯托利亚就将第七帝国在麦洲大陆仅存的殖民地全部夺走。隔年3月7日,阿斯托利亚的舰队出现第七帝国的东海域,向德比亚市和秋山市同时进军。
面对武装精良,训练有素的阿斯托利亚军,德比亚市只抵抗了7个小时就被占领,秋山市则在第二天被攻陷。阿军部队像涨潮的海水,淹没了两座城市,又向着内陆继续进军。
因为战争的缘故,易卜斯直到新纪前14年4月才回到帝国,此时帝国的沿海城市绝大多数都被攻占。不出易卜斯所料,早已忍受不了帝国腐朽的人们,组成了一支支起义军。他们既要赶走阿斯托利亚侵略者,还要推翻奎仑王朝,建立新的国家。
北冰国历史上的“黄昏之乱”,由此拉开序幕。
*****
时势造英雄,外有侵略,内有革命,如此内忧外患的混乱局势,正是易卜斯大显身手的时刻。
回国后不久,易卜斯加入了一支小革命军。这支不到二百人的队伍,来自西部边疆的某个地方,他们正向首都纽尔挺进,以游击的方式骚扰沿路的帝国军和阿军,如果可能,就加入其他大规模的革命军。
易卜斯说服了领队,由他来接管,然后按照他的特种理论,严格训练这支队伍。还有事没事,骚扰和偷袭阿军部队,破坏阿军设施和据点,让阿军不胜其烦。
两年后,新纪前12年,这支队伍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剩下100来人,但个个都是精于暗杀、渗透和破坏的优秀特工,也是具有正面交火能力的士兵。
易卜斯把他的队伍,推荐给当时势力最大的革命军首领,海德里斯。海德里斯的部队约三十万,在世纪战争爆发同年,从北部城市库尔斯特拉揭竿而起,到现在,成了国内三支最大革命军之一。
起初,他并不把易卜斯的这支小小的队伍看在眼里,收留他们,不过是为了展现他的宽容。海德里斯更喜欢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在军中重要的位置。
这些,易卜斯都看在眼里,但不做声。
新纪前11年6月,海德里斯的部队一路向东,终于来到了被阿斯托利亚占领的港口维康市。维康是中型城市,与德比亚和秋山市相比,地理位置不太重要,军事意义较小。
也就是说,这里的守军应该不会太强。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守维康的阿军约一万人。而海德里斯带来了十万的部队。若能收复维康,那好歹是打开了一个出海口,意义还是不小的。
然而谁也没想到,他的十万大军,竟然拿一万阿军毫无办法。
阿军早就将维康的外围改造完毕,有相当数量的坚固工事,以坦克配合碉堡迎击,并利用城市内的纵深,引诱革命军进城,再加以围歼。
攻城战足足打了10个小时,革命军伤亡超过四万,不得不后退,而阿军似乎只损失了几百人。
海德里斯这才明白自己太大意了,阿军士兵不仅战术精良,装备更是先进。他们使用了杀伤力很强的,携带少量exp的子弹,被这种子弹打中的部位会遭到exp侵蚀,加速溃烂。
而当时的帝国,还没有在军中广泛应用exp武器,更不要说革命军了。
阿军的增援正在赶来,再拖下去,就算攻下维康,也没有意义了。为了避免更大损失,海德里斯与众多将领开了个会,打算撤退。
当会议快要结束时,一直没说话的易卜斯站了出来。
“请给我一个晚上的时间,我有办法。”
“你有什么办法?”海德里斯问道。
“我今晚带人夜袭,请您带部队在城外待命,等我们成功后,您再攻城。”
海德里斯眯着眼睛,像是在看一个怪胎。
“你打算带多少人?太多我可不同意。”
“不多,只要我那一百部下即可。”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海德里斯眯着的眼睛瞪圆了,本想斥退易卜斯,转念一想又作罢。成与不成,反正也只损失一百来人而已。何况又不是自己的心腹,就当弃子用吧。
他同意了易卜斯的计划,当晚,易卜斯带上他的突击队出发。
结果,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攻城前,易卜斯收集了大量关于维康的地图和资料,攻城时,他亲自跟着队伍,在后方对照这些资料,最后有了一个惊喜。
在维康市区外,有一个下水道的出口,而那里恰好在阿军的占领区域外。帝国的下水道还是很宽敞的,可以容两个人并排走。
于是,突击队从下水道入侵,和易卜斯想的一样,这里被阿军忽略了。因为从新纪前17年开始,这条下水道就被废弃,没在地图上出现过。而它也没有被完全封死,这都得益于帝国官员那低下的办事效率。
一路上,突击队清理掉用于封死下水道的土石,按照易卜斯自制的地图前进,然后在一个被堵死的出口处停下。
而这上面,正好是阿军的exp武器库。
轰——
炸开出口的突击队一冲进武器库,就端起枪来一通乱射。守卫武器库的阿军部队猝不及防,很多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命丧黄泉。
突击队迅速消灭了武器库内的敌人,又切断了武器库的供电,让武器库里一片漆黑。但易卜斯可不担心,他的部下早就习惯了夜间战斗,众人依托地形,用武器库里的枪械反击闻声赶来的敌人。
阿军士兵集结得也很快,可因为担心损坏里面的军火,显得畏手畏脚,不敢猛烈开火。而突击队倒是很不客气,反正也是敌人的装备,子弹跟不要钱似的,疯狂扫射。
上千阿军士兵,被这一百个人给拖住了。感觉时机成熟,易卜斯发射了信号弹,绚丽的光芒在夜空中炸裂。
城外的海德里斯不敢相信易卜斯居然成功了,马上领着部队二次攻城。里应外合之下,阿军乱了阵脚。不到3个小时,革命军就夺回了维康市。
这一战,打响了易卜斯的名头,海德里斯也对他刮目相看,解放维康的当天,他大排筵宴,给易卜斯庆功。
但易卜斯心里早就打起了算盘。
海德里斯表面祝贺,其实心里也在忌惮他。和海德里斯相处有一年,他知道这个男人一心要问鼎权力的高峰,也就是国王的宝座。早晚,会成为绊脚石。
于是,易卜斯一面继续为海德里斯效力,一面暗中笼络人心,扩张势力。
新纪前10年2月,海德里斯亲自带队,攻击阿军的重要据点,有七万人驻守的格里福塔要塞,这是阿军的部队中转站,位于帝国心脏地带,价值不言而喻。要塞矗立在平原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城堡,远远一望,便知牢不可破。
如果能攻下要塞,不仅对阿军是个沉重打击,更可以在全国树立起足够的威望。这也是为何海德里斯要强攻格里福塔要塞。一旦成功,那革命胜利之日,新政府组建之时,自己就能多出一枚重量级筹码,来竞争*的位子。
海德里斯调兵遣将,集结了二十万精锐部队,却唯独没有易卜斯的队伍。
易卜斯心里明白,自己的势力一天天庞大,已经到了能和海德里斯并驾齐驱的地步,海德里斯不可能容忍有人威胁他的地位,于是搞这么一出,想把功劳揽过来,树立威信。
所以易卜斯顺水推舟,称病不出,暗地里将海德里斯的进攻时间和部队构成,写成纸条,扔在格里福塔要塞外。
他故意没写海德里斯的进攻计划,这样,阿军会有所防备,但不会有完美的防备。
结果正如易卜斯所料,阿军和革命军打得两败俱伤,要塞虽然受损严重,可并未被攻下,海德里斯狼狈地逃了回来。
易卜斯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先下手为强。他集结了队伍,发表演讲,痛陈革命军需要一次蜕变。还用要塞这一战,放大海德里斯的无能和自大。这下,不仅是易卜斯的部下们,那些从要塞活着回来的士兵,也有不少人认同了易卜斯。
要塞攻略战结束后第二天晚上,易卜斯率队突袭了海德里斯的住处,将他杀死在床上。那支突击队又一次成了主角,他们只出了50人,就把海德里斯两千多人的亲卫队打得溃不成军。
海德里斯的军队被易卜斯接管。三个月后,易卜斯又说服另外两支革命军与他合作。虽然名义上是三方各派人组成军议会,来管理队伍,但易卜斯有他那支神出鬼没的突击队做后盾,所以常常在议事时占得上风。
可以说,革命军势力的实际领导者,就是易卜斯。
自此,帝国的大地上,变成了革命军,帝国军和阿军的三方混战。新纪前3年,革命军攻占了首都纽尔,奎仑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新的国家,将在战火的灰烬中诞生。人们都翘首期盼,新政府能尽早赶走侵略者,光复整个国家。
有能力领导新政府的不二人选,自然是呼声最高的革命军领袖,易卜斯。
但,易卜斯又一次做出惊人之举。
新纪前3年5月4日,革命军主要人物召开会议,商讨建立新政府事宜。易卜斯在会上只提了两件事,第一,新的国家应该是君主立宪制,第二,他交出所有政治权利,但将继续领导军队,赢得战争。
之所以选择君主立宪制,易卜斯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对阿斯托利亚的战事还未结束,新政府必须快速安抚人心,稳定局势。帝国虽然覆灭了,但仍有不少思想传统的前朝贵族,坚持要加冕一位新的国王。
这些人都是颇有势力的地方领主,也为革命出过力,其中,阿兰德尔,斯堪维亚,柯甘尼,秋山市和德比亚五座城市的领主,依然有着不容小觑的号召力。今后的战争还需要他们的力量,那他们提出的意见,易卜斯就不能无视。
君主立宪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五个地方领主在战争结束后,也保持了一定的特权,到今天,领主消失,留下了五个据点都市。
另一个让易卜斯必须注意的声音,来自革命军内部。
在革命顺风顺水的时候,易卜斯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革命军内一些人,对权力的渴望正与日俱增,由此发生的内部摩擦,也是一个接一个。
当年的革命幼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它不惧怕狂风暴雨,但它却很难顾及那些蚕食枝叶的虫子。
或许,真正要斗争的对手,并不是帝国,也不是阿斯托利亚,而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在推翻帝国之后,等待新政府的,或许先是一场内战。易卜斯渐渐有了这样的想法。
于是,他主动放弃政治权利,让其他人组建新政府,但是军队不能放手。这样既能稳定革命军内部一些评论他的声音,又能让他继续保持在一个安全的位置。
会议持续了一周,一周后,易卜斯提出的两个建议都变成了现实。革命军组建了新政府,扶持没有实权的新国王上台,并成立了议会。
北冰国,就此诞生。
同时诞生的,还有蛇影,这是易卜斯给他那支已经扩张到800人的突击队,起的新名字,来自于南联盟的一句成语:杯弓蛇影。
酒杯中的蛇影,并非实体,只是一种幻象,但也是能给人带来实质威胁的幻象。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这就是易卜斯给蛇影的定义。
接下来的三年,在新政府的领导下,北冰国军队逐渐将阿斯托利亚赶出国土,到新纪元年1月,北冰国全境解放,举国欢腾。
在庆祝的胜利的呼声中,易卜斯却不声不响,带着蛇影,离开了军队,来到阿兰德尔定居。
外敌消失后,内患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他及早功成身退,交出一切权力,免得卷入即将到来的纷争中。
临走前,他和新政府的首相进行了密谈,答应对方,一旦新政府内部发生动乱,他愿以个人的名义,随时提供帮助。
相对的,新政府要保证蛇影在阿兰德尔的地位和安全。简单地说,蛇影可以成为新政府的保镖,新政府则要为蛇影提供庇护。
蛇影的能力,早在无数次战斗中得到验证,首相很快同意了易卜斯的建议,并将这些内容写进备忘录。
从此,蛇影和政府之间,用一条黑色的线连在一起。
然后逐渐,走向繁荣。
进了屋,罗洛夫把上衣随手扔到椅子上,又往沙发一坐,稍微醒醒酒,便起身去厨房喝了杯凉白开。
楼梯下面有一扇不怎么起眼的门,罗洛夫喝过水,就打开那扇门,后面是一个房间,不过这里没有床,不是卧室,虽然有书柜,但也不算书房。
这里可以叫做,展览室。
房间足有客厅那么大,三面墙立着六个书柜,每个都是四排书架,摆满了书。还有一面墙靠着沙发,正中间摆着一个半人高的展览橱窗,里面放着一块直径15厘米的圆牌。
圆牌是纯金打造,正中上的位置,是蛇影集团的标识,一条黑色的蛇,弯成s型。标识旁边是一些精美的花纹,在花纹中间,能看到“16”两个数字。
这是蛇影首领才能持有的东西,名为“蛇眼”,象征着首领的权力。历代首领都会持有,大小相同,但花纹都不一样。这块,是哈利的。
罗洛夫靠着沙发,微微仰头,面前的书柜顶上,从左到右,一共摆了十六个人的上身照,十三男三女。最右边是哈利,是他刚上任不久照的,现在成了罗洛夫能找到的,儿子的唯一照片。
从右向左,照片的年代逐渐变得久远,罗洛夫缓缓扫视着照片,在照片下面标注着每张照片主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绰号。
第十六代首领,“明澈之空”哈利·卡顿。
第十五代首领,“孤傲枪心”波托克·西文。
第十四代首领,“一代天骄”西蒙·卡顿。
第十三代首领,“无冕女皇”西尔维娅·拉托斯。
第十二代首领,“进击武帝”菲利普·卡顿。
第十一代首领,“邪心假面”斯科约尔·卡顿。
第十代首领,“天妒英才”凤音哲也。
第九代首领,“寡言之鬼”德雷克·卡顿。
第八代首领,“乱意焚心”凤音圣华。
第七代首领,“冷眼蛇蝎”海因斯·凡多姆。
第六代首领,“大爱无疆”莫尔斯·华沙。
第五代首领,“铁腕巾帼”曼德卡·卡顿。
第四代首领,“一意独行”格里菲尔·胡恩。
第三代首领,“远见慧眼”奥鲁图·卡顿。
第二代首领,“影继魂承”布瑞恩·卡顿。
排在最左边的,是一位老者,他拍照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头发还没有斑白,皱纹也很少,看起来也就是50岁上下。他的眉毛和胡子都很浓密,却依然遮不住那双眼睛。
以不带任何偏见、歧视和感情,只单纯用于客观观察的眼睛。
每次和这双眼睛对视,即便是罗洛夫这样的官场老手,也会有一丝来自心底的凉意,仿佛照片中的老人没有作古,而是在严厉地审视着他的后人。
易卜斯·卡顿,老人的名字,一个能在北冰国开国元勋中找到的名字,他创立了蛇影,又被二代首领,长子布瑞恩奉为初代首领。
绰号“蔽日遮天”。
*****
世纪战争爆发前,北冰国的前身,图雅特斯拉七帝国的最后一个王国,奎仑王朝,还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它在安洲大陆和麦洲大陆都有一定的殖民地,国力一度十分强盛。
从新纪前40年开始,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机械化和exp科技成为时代宠儿,新的列强也纷纷崛起。他们对这个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格局非常不满,尤其是阿斯托利亚,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踏步的军事强化。
反观第七帝国,却因为不够重视技术革新和军事改革,对殖民地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到新纪前35年,第七帝国失去了超过一半的殖民地,有的地方独立,有的被其他列强夺走。
就连第七帝国内部,也酝酿着不满的情绪。从百姓到大臣,从市井到王宫,都在抱怨着陈腐的体制,落后的军事,而国王依旧无动于衷。
那时的易卜斯,只是军队里的一个小军官,但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清楚地看到,现在的世界是个军火库,而第七帝国就是军火库里的*桶,在列强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战争早晚会爆发,而与之呼应的,必定是国内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要想不被战火吞噬,帝国必须抓紧时间,改革军队和体制,现在还不算晚。
易卜斯虽然年轻,却很好学,他在国内最好的军校,库利亚托军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平时好研读各类军事和政治著作,对很多事情有着独到的见解。
新纪前35年,年仅24岁的易卜斯,写下了著名论文《二十年的危机》。文中,他预计目前的世界格局,将在二十年内被打破,国家必须有忧患意识,不能得过且过,要效仿新兴列强,如阿斯托利亚这样国家,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推广机械化生产等等。
军事方面,他强调军队必须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并破天荒地提出,培养一支专门从事高危任务的队伍。这支队伍要有过硬的战斗力,坚定的执行力,能够忍受各种恶劣环境,并且不会背叛。
这就是现代战争经常使用的“特种作战”。后世学者们普遍认为,易卜斯的论文,是特种作战理论的雏形,这种思想非常超前。
超前到没人可以理解。
限于当时人们的观念,以及易卜斯那个不起眼的身份,这篇论文石沉大海,易卜斯甚至被上司警告,叫他不要“胡说八道”,因为他的文章明显有改革帝制的意思。
“再有一次,无论缘由,直接撤职!”
上司这样告诉易卜斯,而不等他动手,易卜斯主动离开了军队,那是新纪前34年。
易卜斯去了南联盟共和国,当时的南联盟有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人们为了收复家园艰苦奋战,还要面临阿斯托利亚这个新兴强敌的挑衅。易卜斯对这个一直在重压下顽强生存的国家很感兴趣,来到这里,想学习更多。
他到黄岛军校应聘教师,同时像海绵一样不断学习,吸收。从军事理论,到战术思想,他来者不拒。甚至还到慕容镇,拜访当时的风林先生,学习格斗技巧。
在南联盟的日子,是易卜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这持续到新纪前15年8月19日,世纪战争爆发。
阿斯托利亚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了南联盟的垂钓岛,将岛上的军民屠杀殆尽,迅速占领。紧接着数日内,阿斯托利亚的盟国也纷纷效仿,对各自早就选定好的国家,展开闪电战。
世纪战争,全面爆发。而此时距离易卜斯写下论文,刚好过了二十年。
战争开始没多久,阿斯托利亚就将第七帝国在麦洲大陆仅存的殖民地全部夺走。隔年3月7日,阿斯托利亚的舰队出现第七帝国的东海域,向德比亚市和秋山市同时进军。
面对武装精良,训练有素的阿斯托利亚军,德比亚市只抵抗了7个小时就被占领,秋山市则在第二天被攻陷。阿军部队像涨潮的海水,淹没了两座城市,又向着内陆继续进军。
因为战争的缘故,易卜斯直到新纪前14年4月才回到帝国,此时帝国的沿海城市绝大多数都被攻占。不出易卜斯所料,早已忍受不了帝国腐朽的人们,组成了一支支起义军。他们既要赶走阿斯托利亚侵略者,还要推翻奎仑王朝,建立新的国家。
北冰国历史上的“黄昏之乱”,由此拉开序幕。
*****
时势造英雄,外有侵略,内有革命,如此内忧外患的混乱局势,正是易卜斯大显身手的时刻。
回国后不久,易卜斯加入了一支小革命军。这支不到二百人的队伍,来自西部边疆的某个地方,他们正向首都纽尔挺进,以游击的方式骚扰沿路的帝国军和阿军,如果可能,就加入其他大规模的革命军。
易卜斯说服了领队,由他来接管,然后按照他的特种理论,严格训练这支队伍。还有事没事,骚扰和偷袭阿军部队,破坏阿军设施和据点,让阿军不胜其烦。
两年后,新纪前12年,这支队伍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剩下100来人,但个个都是精于暗杀、渗透和破坏的优秀特工,也是具有正面交火能力的士兵。
易卜斯把他的队伍,推荐给当时势力最大的革命军首领,海德里斯。海德里斯的部队约三十万,在世纪战争爆发同年,从北部城市库尔斯特拉揭竿而起,到现在,成了国内三支最大革命军之一。
起初,他并不把易卜斯的这支小小的队伍看在眼里,收留他们,不过是为了展现他的宽容。海德里斯更喜欢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在军中重要的位置。
这些,易卜斯都看在眼里,但不做声。
新纪前11年6月,海德里斯的部队一路向东,终于来到了被阿斯托利亚占领的港口维康市。维康是中型城市,与德比亚和秋山市相比,地理位置不太重要,军事意义较小。
也就是说,这里的守军应该不会太强。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守维康的阿军约一万人。而海德里斯带来了十万的部队。若能收复维康,那好歹是打开了一个出海口,意义还是不小的。
然而谁也没想到,他的十万大军,竟然拿一万阿军毫无办法。
阿军早就将维康的外围改造完毕,有相当数量的坚固工事,以坦克配合碉堡迎击,并利用城市内的纵深,引诱革命军进城,再加以围歼。
攻城战足足打了10个小时,革命军伤亡超过四万,不得不后退,而阿军似乎只损失了几百人。
海德里斯这才明白自己太大意了,阿军士兵不仅战术精良,装备更是先进。他们使用了杀伤力很强的,携带少量exp的子弹,被这种子弹打中的部位会遭到exp侵蚀,加速溃烂。
而当时的帝国,还没有在军中广泛应用exp武器,更不要说革命军了。
阿军的增援正在赶来,再拖下去,就算攻下维康,也没有意义了。为了避免更大损失,海德里斯与众多将领开了个会,打算撤退。
当会议快要结束时,一直没说话的易卜斯站了出来。
“请给我一个晚上的时间,我有办法。”
“你有什么办法?”海德里斯问道。
“我今晚带人夜袭,请您带部队在城外待命,等我们成功后,您再攻城。”
海德里斯眯着眼睛,像是在看一个怪胎。
“你打算带多少人?太多我可不同意。”
“不多,只要我那一百部下即可。”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海德里斯眯着的眼睛瞪圆了,本想斥退易卜斯,转念一想又作罢。成与不成,反正也只损失一百来人而已。何况又不是自己的心腹,就当弃子用吧。
他同意了易卜斯的计划,当晚,易卜斯带上他的突击队出发。
结果,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攻城前,易卜斯收集了大量关于维康的地图和资料,攻城时,他亲自跟着队伍,在后方对照这些资料,最后有了一个惊喜。
在维康市区外,有一个下水道的出口,而那里恰好在阿军的占领区域外。帝国的下水道还是很宽敞的,可以容两个人并排走。
于是,突击队从下水道入侵,和易卜斯想的一样,这里被阿军忽略了。因为从新纪前17年开始,这条下水道就被废弃,没在地图上出现过。而它也没有被完全封死,这都得益于帝国官员那低下的办事效率。
一路上,突击队清理掉用于封死下水道的土石,按照易卜斯自制的地图前进,然后在一个被堵死的出口处停下。
而这上面,正好是阿军的exp武器库。
轰——
炸开出口的突击队一冲进武器库,就端起枪来一通乱射。守卫武器库的阿军部队猝不及防,很多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命丧黄泉。
突击队迅速消灭了武器库内的敌人,又切断了武器库的供电,让武器库里一片漆黑。但易卜斯可不担心,他的部下早就习惯了夜间战斗,众人依托地形,用武器库里的枪械反击闻声赶来的敌人。
阿军士兵集结得也很快,可因为担心损坏里面的军火,显得畏手畏脚,不敢猛烈开火。而突击队倒是很不客气,反正也是敌人的装备,子弹跟不要钱似的,疯狂扫射。
上千阿军士兵,被这一百个人给拖住了。感觉时机成熟,易卜斯发射了信号弹,绚丽的光芒在夜空中炸裂。
城外的海德里斯不敢相信易卜斯居然成功了,马上领着部队二次攻城。里应外合之下,阿军乱了阵脚。不到3个小时,革命军就夺回了维康市。
这一战,打响了易卜斯的名头,海德里斯也对他刮目相看,解放维康的当天,他大排筵宴,给易卜斯庆功。
但易卜斯心里早就打起了算盘。
海德里斯表面祝贺,其实心里也在忌惮他。和海德里斯相处有一年,他知道这个男人一心要问鼎权力的高峰,也就是国王的宝座。早晚,会成为绊脚石。
于是,易卜斯一面继续为海德里斯效力,一面暗中笼络人心,扩张势力。
新纪前10年2月,海德里斯亲自带队,攻击阿军的重要据点,有七万人驻守的格里福塔要塞,这是阿军的部队中转站,位于帝国心脏地带,价值不言而喻。要塞矗立在平原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城堡,远远一望,便知牢不可破。
如果能攻下要塞,不仅对阿军是个沉重打击,更可以在全国树立起足够的威望。这也是为何海德里斯要强攻格里福塔要塞。一旦成功,那革命胜利之日,新政府组建之时,自己就能多出一枚重量级筹码,来竞争*的位子。
海德里斯调兵遣将,集结了二十万精锐部队,却唯独没有易卜斯的队伍。
易卜斯心里明白,自己的势力一天天庞大,已经到了能和海德里斯并驾齐驱的地步,海德里斯不可能容忍有人威胁他的地位,于是搞这么一出,想把功劳揽过来,树立威信。
所以易卜斯顺水推舟,称病不出,暗地里将海德里斯的进攻时间和部队构成,写成纸条,扔在格里福塔要塞外。
他故意没写海德里斯的进攻计划,这样,阿军会有所防备,但不会有完美的防备。
结果正如易卜斯所料,阿军和革命军打得两败俱伤,要塞虽然受损严重,可并未被攻下,海德里斯狼狈地逃了回来。
易卜斯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先下手为强。他集结了队伍,发表演讲,痛陈革命军需要一次蜕变。还用要塞这一战,放大海德里斯的无能和自大。这下,不仅是易卜斯的部下们,那些从要塞活着回来的士兵,也有不少人认同了易卜斯。
要塞攻略战结束后第二天晚上,易卜斯率队突袭了海德里斯的住处,将他杀死在床上。那支突击队又一次成了主角,他们只出了50人,就把海德里斯两千多人的亲卫队打得溃不成军。
海德里斯的军队被易卜斯接管。三个月后,易卜斯又说服另外两支革命军与他合作。虽然名义上是三方各派人组成军议会,来管理队伍,但易卜斯有他那支神出鬼没的突击队做后盾,所以常常在议事时占得上风。
可以说,革命军势力的实际领导者,就是易卜斯。
自此,帝国的大地上,变成了革命军,帝国军和阿军的三方混战。新纪前3年,革命军攻占了首都纽尔,奎仑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新的国家,将在战火的灰烬中诞生。人们都翘首期盼,新政府能尽早赶走侵略者,光复整个国家。
有能力领导新政府的不二人选,自然是呼声最高的革命军领袖,易卜斯。
但,易卜斯又一次做出惊人之举。
新纪前3年5月4日,革命军主要人物召开会议,商讨建立新政府事宜。易卜斯在会上只提了两件事,第一,新的国家应该是君主立宪制,第二,他交出所有政治权利,但将继续领导军队,赢得战争。
之所以选择君主立宪制,易卜斯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对阿斯托利亚的战事还未结束,新政府必须快速安抚人心,稳定局势。帝国虽然覆灭了,但仍有不少思想传统的前朝贵族,坚持要加冕一位新的国王。
这些人都是颇有势力的地方领主,也为革命出过力,其中,阿兰德尔,斯堪维亚,柯甘尼,秋山市和德比亚五座城市的领主,依然有着不容小觑的号召力。今后的战争还需要他们的力量,那他们提出的意见,易卜斯就不能无视。
君主立宪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五个地方领主在战争结束后,也保持了一定的特权,到今天,领主消失,留下了五个据点都市。
另一个让易卜斯必须注意的声音,来自革命军内部。
在革命顺风顺水的时候,易卜斯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革命军内一些人,对权力的渴望正与日俱增,由此发生的内部摩擦,也是一个接一个。
当年的革命幼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它不惧怕狂风暴雨,但它却很难顾及那些蚕食枝叶的虫子。
或许,真正要斗争的对手,并不是帝国,也不是阿斯托利亚,而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在推翻帝国之后,等待新政府的,或许先是一场内战。易卜斯渐渐有了这样的想法。
于是,他主动放弃政治权利,让其他人组建新政府,但是军队不能放手。这样既能稳定革命军内部一些评论他的声音,又能让他继续保持在一个安全的位置。
会议持续了一周,一周后,易卜斯提出的两个建议都变成了现实。革命军组建了新政府,扶持没有实权的新国王上台,并成立了议会。
北冰国,就此诞生。
同时诞生的,还有蛇影,这是易卜斯给他那支已经扩张到800人的突击队,起的新名字,来自于南联盟的一句成语:杯弓蛇影。
酒杯中的蛇影,并非实体,只是一种幻象,但也是能给人带来实质威胁的幻象。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这就是易卜斯给蛇影的定义。
接下来的三年,在新政府的领导下,北冰国军队逐渐将阿斯托利亚赶出国土,到新纪元年1月,北冰国全境解放,举国欢腾。
在庆祝的胜利的呼声中,易卜斯却不声不响,带着蛇影,离开了军队,来到阿兰德尔定居。
外敌消失后,内患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他及早功成身退,交出一切权力,免得卷入即将到来的纷争中。
临走前,他和新政府的首相进行了密谈,答应对方,一旦新政府内部发生动乱,他愿以个人的名义,随时提供帮助。
相对的,新政府要保证蛇影在阿兰德尔的地位和安全。简单地说,蛇影可以成为新政府的保镖,新政府则要为蛇影提供庇护。
蛇影的能力,早在无数次战斗中得到验证,首相很快同意了易卜斯的建议,并将这些内容写进备忘录。
从此,蛇影和政府之间,用一条黑色的线连在一起。
然后逐渐,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