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族学就这样迅速建起来了。
有柳四老爷捐出的小院和房舍,又有柳东行等人捐献的银钱,柳四老爷很快就雇了工匠回来把房子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整齐齐,又请木匠打了许多新桌椅,还到恒安城有名的文房铺子里徘徊了半天,买回许多笔墨纸砚。虽然族人们私下抱怨他花钱大手大脚,还未正经开课,便已花了超过一半的银两,但也都承认新建的族学颇象个正经学堂的样子。
柳氏全族前所未有地期盼着这座学堂,尽管柳四老爷是负责主持族学事务的那个人,但每一房的族人都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了解族学建造过程中的各种琐碎小事。他们关心房子整修得够不够气派,关心桌椅是不是舒适,关心给学生们准备的笔墨纸砚是不是质地上好,甚至抱怨柳四老爷花了这么多钱,却只弄了些普通货色回来,为此跟柳四老爷打了无数口水仗,逼得后者连夜将账簿做出来给所有人看了,方才勉强过关。
而经过这场争吵之后,所有人忽然发现,原来要办一座好学堂,一百两银子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柳复又捐了一百两来,也还有不足。等到先生请回来了,每年的束修至少也要五六十两银子,再加上学生在学堂里的用度,两百两能撑多久?于是众人便不由得把目光投注到柳东行所投的那份田产上来。
再多的银子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只有田产,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族学提供用度。
柳东行说的是他所分到的族田,可谁都知道,他没分到多少族田。他小时候族人都欺他无依无靠,便坐视柳复一家吞没了原该属于他的那一份,而他长大以后分家另立,是在京城里,柳复声称,已经分给他田产了,再分族田自然不可能。
此前因为与己无关,各房族人们对柳东行讨回族田一事漠不关心,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柳东行名下族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孩子的利益,族人们怎能甘心接受这个结果?而且这份族田越多,学堂的底气就越足,其他各房的族人就不必再付出额外的钱物了。于是他们开始私下聚集商议,连一向支持柳复的几房人家也参与进来了,最后在柳四太爷的带领下,正式向位居族长的柳复提出:要补给柳东行他应得的族田亩数。
柳东行是长房嫡长孙,虽然父母早亡,又已独立门户,但他的身份是不可动摇的,哪怕不再是宗子,他也理当承继属于他父亲的那一份族产。按照族规,他可以得到长房三成的田地。
柳复怎么可能接受?他从一开始就有不好的感觉,现在的情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长房名下有多少田地?不算他为官这么多年来私下置办的,光是祖上传下来的部分,就有多达百顷地,分三成给柳东行?那他已经分出去的那两个庄子岂不是白给了?
柳四太爷等人天天上长房去与柳复理论,他们是长辈,又代表了绝大多数族人,柳复不胜其烦,却又不能直接把人打发掉。如今他已经不是官了,想要在老家过安乐日子,离不开族人的支持,可是又无法接受他们的提议,便僵在了那里。
柳东行曾经私下劝柳四太爷等人:“二叔已经分过我田产了,若是我要再讨回这么多族田,未免太过了些,只怕会惹恼二叔,反而不美。他为官日久,即便势力大不如前,人脉仍在。咱们柳家日后还有要仰仗他的地方,若将他得罪得狠了,日后各房的弟弟、侄儿们岂不是要吃亏?我知道诸位爷爷、叔伯们都是为了我着想,但为了大局,还是略退一步吧。”
族人们闻言都感叹说:“行哥儿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我们,连这么大的事都愿意做出让步。”态度已经软化了许多。
柳东行又私下去见柳复:“长辈们只是为了族学心急罢了,侄儿原本也没料到局势会变成这样,原想着我是小辈,抛砖引玉,先带个头,各房也就愿意为族学出力了。不过眼下各房爷爷叔伯们都骑虎难下,他们到底是长辈,我不好拦着,二叔就当看在往日情份上,对他们多担待吧。至于族田,您意思意思分一些就是了。一个族学才多大?满打满算十来个学生,哪怕再添上亲戚家的孩子,也不过二三十人,加上两个先生的束修用度,一年也用不到一百两要那么多田地又有何用?”
于是柳复再次与各房族人见面商讨时,便提出只分五十亩地的要求,认为五十亩足够供给族学每年的用度了,而且族中子弟分家独立,也不过是分到四十亩地而已,这已经是对柳东行长房嫡系身份的宽待了。族人们一算,五十亩地,只能勉强支撑学堂一年的用度,真是半点富余都没有了,怎肯接受?于是又吵起来了。
柳东行再次在双方之间斡旋,不过这一回,他两边都只说好话,没有帮着劝解。最终柳复强硬起来了,声称族人若仍旧贪心不足,这事儿他就不管了,他们爱怎样就怎样
想到族学的先生还要靠柳复出面去请,将来自家孩子要是功课学好了,也还要得到柳复同意才能附馆拜东原先生为师,各房族人终于让步了。他们降低了要求,只要一百亩族田,只是要求必须是上好的良田才行。柳复不耐烦,通通答应了,待把人送走了细心一想,却不知为何总有一种古怪的感觉,好象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这一百亩地很快就转到了柳东行的名下。柳东行左手袖了田契,右手便将账簿当着全族人的面递给了柳四老爷:“侄儿要在外任官,无暇料理,这些田产就托付给四叔了。”
柳四老爷又惊又喜,没想到柳东行居然半点都不藏私就把东西全交给了自己,连忙接了过来:“放心吧,行哥儿,四叔既然接下了这个担子,自然会办好的。”他心里正欢喜,却没察觉到各房族人彼此之间都交换了一个眼色,柳四太爷还紧紧地盯住了自己,一眼的警惕。
柳东行回到家,文怡问起他事情办得如何,他便笑道:“非常顺利。族田已经到了我名下,账簿交给了四叔,全族的人都能做见证。”
文怡有些不明白他的用意:“你为何要把田地交给四叔?他一向喜欢中饱私囊,光是族学整修房屋、添置桌椅文房的花费,就至少叫他吞了二十两去这两日各房的婶娘们私下向我抱怨过好几回了,还问我为什么不劝你另找人去主持族学事务。”
柳东行轻笑:“田地到了我的名下就跑不了了,我要的是名份,哪里还少了这一百亩地?我既不图这点收益,谁管都是一样的。至于谁来主持族学,又不是我做主定的,是四叔自个儿跳出来领的差事,若是别房长辈们觉得不好,也可以毛遂自荐嘛。再说,四叔拿出了自己的房产,对族学也是有大贡献的。至于他贪心的毛病,你放心,全族人的眼睛都盯着他呢,不会让他做得太过分的。”
文怡瞟了他一眼:“为什么我觉得……你好象在算计些什么?”
柳东行笑道:“我哪有算计些什么?不过是觉得有些事防不胜防,我又不可能在此久留,不如就让所有人帮着提防好了。”
柳东行说得轻巧,但柳复却不是这么想的。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被算计了。柳东行提议族学,在族中威望大涨,加上他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官员,年轻一辈的族人已经完全以他为首。等到族学建成后,学有所成的族中子弟一旦能在科举途上有所建树,都只会感念柳东行的恩情,而考武举的子弟则是直接成为了柳东行的死党。他这个族长先是被抢了先机,接着又被架空,哪怕是拿出了一百两银子,又捐出了一百亩的良田,再费尽心思请了先生回来,也讨不了半点好。
尤其是在族田这件事上,柳东行小施诡计,策动全族人为自己讨回族产,他却只能吃哑巴亏。如今他既失了田,又失了名,还跟族人交恶,连一向支持他的几房人都开始疏远他了,而向来是他死党的柳四老爷,居然成了族学的主持之人柳四老爷一手帮他料理族务,一手揽住了族学,在族中的权势威望隐隐有盖过他的趋势。柳复开始对这个堂弟生出了警惕之心。
没两日,柳街上下便开始流传起两个谣言,一是柳四老爷中饱私囊,贪没了族学名下的银钱;二是柳东行借族人之力讨要族田,不过是利用族人而已,并非真心要为族学出力。前一条知道的人多,不过是引起了更多的流言蜚语,倒也没激起什么水花,而后一条,却有越演越烈之势,有人甚至开始传说是柳东行在柳复面前进谗言,后者才会这么强硬地拒绝族人的要求,其实两人早就在私下有了约定,柳复分了更多的田产给柳东行。
有些族人坐不住了,他们不好意思找柳东行询问,便把主意打到了文怡头上。好几位柳太太找借口来看文怡,旁敲侧击,文怡只装作没听懂,还叹道:“前些日子族里闹得这么大,相公不知在二叔那里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事情平息下来了,却为了此事得罪了二叔。这些天二婶连我的面都不愿意见了,天天都在内院骂,说我们夫妻是强盗窃贼什么的。其实相公已经是看在一家人的面上做出许多让步了,他是长房嫡长孙,分家另立,原该从族里得一笔产业才是,如今不过是分得长房一百亩良田,还要劝长辈们不必为他争取更多,没想到在二婶看来,这一百亩仍旧是在割她的肉,实在叫人心里难过。”
几位柳太太相互交换了个眼色,神情都有些不大自在,柳九太太便干笑道:“可不是么?到底都是长房的子弟,行哥儿怎么说也不该只分一百亩地呀二老爷怎能这样待他呢?这不合情理不是?”
文怡无奈地笑笑:“罢了,在京城时,二叔已经分过我们两个小庄子,再添上这一百亩地,也不算少了。只是出京时因家里人手有限,无人照应,我们夫妻便把庄子都转手了。我们这一南下,还不知要在康南待多少年呢,便是置办再多的田产,又有什么用?只要这笔田产足够学堂的花费,我们夫妻便心满意足了。若不是为了这件大事,我们也不会起这个心思。”
柳九太太讪讪地笑了几声,与妯娌们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惭愧,没多久就要告辞。
文怡却拦下她们说:“侄儿媳妇忽然有了个主意。说来我们都是柳家媳妇,将来我们的子孙也都要在族学里读书的,族学之事,我们也当出一把力。我这里有几样首饰,还值些银子,不如就请婶娘们陪我去一趟四叔家,把它们捐出去吧?”
众人面面相觑,只得跟着文怡走了。于是文怡便当着众人的面将一匣子款式略嫌老旧的金银首饰交给了柳四太太,请她去首饰铺子换成银钱,归到族学账上。
有了文怡带头,柳三太太等人也纷纷捐了几件首饰,一时间,文怡在族中贤名大涨,不忿的柳顾氏听到消息后叫丫头拿了两匣子首饰去,却只得了一声谢,半点好名声都没得。
柳顾氏本来要骂人的,不过柳东行马上拉走了柳东宁,一起去拜访小时候的同窗,将他请到族学里充当幼童的开蒙先生。这位同窗已有秀才功名,是个学问扎实又稳重耐心的人,给幼童开蒙绰绰有余。而且因为他的家境清贫,柳家兄弟的邀请等于是帮了他大忙,经他之口,兄弟俩迅速在恒安学子当中赢得了仁善之名。
而另一位教导四书五经的老师,原是由柳复出面去请的,柳家兄弟却在那位同窗的引介下,把一位在恒安久负盛名的名师请回来了。一时间,族中对柳东宁的评价也大为改善。紧接着,柳东宁公开表示要入族学读书,与堂兄弟们做同窗,不复从前的高高在上,族人们的态度更为软化。
看在这件事的份上,柳顾氏没有再为难柳东行与文怡,而因为东宁与东矢兄弟要入读族学,长房在族学总算有了代表,柳复心中的怨气也得到了缓解,但他并没留意到,族人们谈论起他的嫡长子时,已经不再把东宁和他这个父亲视为一体了。
十一月的柳街渐渐平静下来了。而身上添了无数光环的柳东行,总算消停下来,对文怡道:“大局已定,咱们可以功成身退啦”。.。
更多到,地址
有柳四老爷捐出的小院和房舍,又有柳东行等人捐献的银钱,柳四老爷很快就雇了工匠回来把房子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整齐齐,又请木匠打了许多新桌椅,还到恒安城有名的文房铺子里徘徊了半天,买回许多笔墨纸砚。虽然族人们私下抱怨他花钱大手大脚,还未正经开课,便已花了超过一半的银两,但也都承认新建的族学颇象个正经学堂的样子。
柳氏全族前所未有地期盼着这座学堂,尽管柳四老爷是负责主持族学事务的那个人,但每一房的族人都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了解族学建造过程中的各种琐碎小事。他们关心房子整修得够不够气派,关心桌椅是不是舒适,关心给学生们准备的笔墨纸砚是不是质地上好,甚至抱怨柳四老爷花了这么多钱,却只弄了些普通货色回来,为此跟柳四老爷打了无数口水仗,逼得后者连夜将账簿做出来给所有人看了,方才勉强过关。
而经过这场争吵之后,所有人忽然发现,原来要办一座好学堂,一百两银子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柳复又捐了一百两来,也还有不足。等到先生请回来了,每年的束修至少也要五六十两银子,再加上学生在学堂里的用度,两百两能撑多久?于是众人便不由得把目光投注到柳东行所投的那份田产上来。
再多的银子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只有田产,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族学提供用度。
柳东行说的是他所分到的族田,可谁都知道,他没分到多少族田。他小时候族人都欺他无依无靠,便坐视柳复一家吞没了原该属于他的那一份,而他长大以后分家另立,是在京城里,柳复声称,已经分给他田产了,再分族田自然不可能。
此前因为与己无关,各房族人们对柳东行讨回族田一事漠不关心,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柳东行名下族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孩子的利益,族人们怎能甘心接受这个结果?而且这份族田越多,学堂的底气就越足,其他各房的族人就不必再付出额外的钱物了。于是他们开始私下聚集商议,连一向支持柳复的几房人家也参与进来了,最后在柳四太爷的带领下,正式向位居族长的柳复提出:要补给柳东行他应得的族田亩数。
柳东行是长房嫡长孙,虽然父母早亡,又已独立门户,但他的身份是不可动摇的,哪怕不再是宗子,他也理当承继属于他父亲的那一份族产。按照族规,他可以得到长房三成的田地。
柳复怎么可能接受?他从一开始就有不好的感觉,现在的情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长房名下有多少田地?不算他为官这么多年来私下置办的,光是祖上传下来的部分,就有多达百顷地,分三成给柳东行?那他已经分出去的那两个庄子岂不是白给了?
柳四太爷等人天天上长房去与柳复理论,他们是长辈,又代表了绝大多数族人,柳复不胜其烦,却又不能直接把人打发掉。如今他已经不是官了,想要在老家过安乐日子,离不开族人的支持,可是又无法接受他们的提议,便僵在了那里。
柳东行曾经私下劝柳四太爷等人:“二叔已经分过我田产了,若是我要再讨回这么多族田,未免太过了些,只怕会惹恼二叔,反而不美。他为官日久,即便势力大不如前,人脉仍在。咱们柳家日后还有要仰仗他的地方,若将他得罪得狠了,日后各房的弟弟、侄儿们岂不是要吃亏?我知道诸位爷爷、叔伯们都是为了我着想,但为了大局,还是略退一步吧。”
族人们闻言都感叹说:“行哥儿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我们,连这么大的事都愿意做出让步。”态度已经软化了许多。
柳东行又私下去见柳复:“长辈们只是为了族学心急罢了,侄儿原本也没料到局势会变成这样,原想着我是小辈,抛砖引玉,先带个头,各房也就愿意为族学出力了。不过眼下各房爷爷叔伯们都骑虎难下,他们到底是长辈,我不好拦着,二叔就当看在往日情份上,对他们多担待吧。至于族田,您意思意思分一些就是了。一个族学才多大?满打满算十来个学生,哪怕再添上亲戚家的孩子,也不过二三十人,加上两个先生的束修用度,一年也用不到一百两要那么多田地又有何用?”
于是柳复再次与各房族人见面商讨时,便提出只分五十亩地的要求,认为五十亩足够供给族学每年的用度了,而且族中子弟分家独立,也不过是分到四十亩地而已,这已经是对柳东行长房嫡系身份的宽待了。族人们一算,五十亩地,只能勉强支撑学堂一年的用度,真是半点富余都没有了,怎肯接受?于是又吵起来了。
柳东行再次在双方之间斡旋,不过这一回,他两边都只说好话,没有帮着劝解。最终柳复强硬起来了,声称族人若仍旧贪心不足,这事儿他就不管了,他们爱怎样就怎样
想到族学的先生还要靠柳复出面去请,将来自家孩子要是功课学好了,也还要得到柳复同意才能附馆拜东原先生为师,各房族人终于让步了。他们降低了要求,只要一百亩族田,只是要求必须是上好的良田才行。柳复不耐烦,通通答应了,待把人送走了细心一想,却不知为何总有一种古怪的感觉,好象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这一百亩地很快就转到了柳东行的名下。柳东行左手袖了田契,右手便将账簿当着全族人的面递给了柳四老爷:“侄儿要在外任官,无暇料理,这些田产就托付给四叔了。”
柳四老爷又惊又喜,没想到柳东行居然半点都不藏私就把东西全交给了自己,连忙接了过来:“放心吧,行哥儿,四叔既然接下了这个担子,自然会办好的。”他心里正欢喜,却没察觉到各房族人彼此之间都交换了一个眼色,柳四太爷还紧紧地盯住了自己,一眼的警惕。
柳东行回到家,文怡问起他事情办得如何,他便笑道:“非常顺利。族田已经到了我名下,账簿交给了四叔,全族的人都能做见证。”
文怡有些不明白他的用意:“你为何要把田地交给四叔?他一向喜欢中饱私囊,光是族学整修房屋、添置桌椅文房的花费,就至少叫他吞了二十两去这两日各房的婶娘们私下向我抱怨过好几回了,还问我为什么不劝你另找人去主持族学事务。”
柳东行轻笑:“田地到了我的名下就跑不了了,我要的是名份,哪里还少了这一百亩地?我既不图这点收益,谁管都是一样的。至于谁来主持族学,又不是我做主定的,是四叔自个儿跳出来领的差事,若是别房长辈们觉得不好,也可以毛遂自荐嘛。再说,四叔拿出了自己的房产,对族学也是有大贡献的。至于他贪心的毛病,你放心,全族人的眼睛都盯着他呢,不会让他做得太过分的。”
文怡瞟了他一眼:“为什么我觉得……你好象在算计些什么?”
柳东行笑道:“我哪有算计些什么?不过是觉得有些事防不胜防,我又不可能在此久留,不如就让所有人帮着提防好了。”
柳东行说得轻巧,但柳复却不是这么想的。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被算计了。柳东行提议族学,在族中威望大涨,加上他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官员,年轻一辈的族人已经完全以他为首。等到族学建成后,学有所成的族中子弟一旦能在科举途上有所建树,都只会感念柳东行的恩情,而考武举的子弟则是直接成为了柳东行的死党。他这个族长先是被抢了先机,接着又被架空,哪怕是拿出了一百两银子,又捐出了一百亩的良田,再费尽心思请了先生回来,也讨不了半点好。
尤其是在族田这件事上,柳东行小施诡计,策动全族人为自己讨回族产,他却只能吃哑巴亏。如今他既失了田,又失了名,还跟族人交恶,连一向支持他的几房人都开始疏远他了,而向来是他死党的柳四老爷,居然成了族学的主持之人柳四老爷一手帮他料理族务,一手揽住了族学,在族中的权势威望隐隐有盖过他的趋势。柳复开始对这个堂弟生出了警惕之心。
没两日,柳街上下便开始流传起两个谣言,一是柳四老爷中饱私囊,贪没了族学名下的银钱;二是柳东行借族人之力讨要族田,不过是利用族人而已,并非真心要为族学出力。前一条知道的人多,不过是引起了更多的流言蜚语,倒也没激起什么水花,而后一条,却有越演越烈之势,有人甚至开始传说是柳东行在柳复面前进谗言,后者才会这么强硬地拒绝族人的要求,其实两人早就在私下有了约定,柳复分了更多的田产给柳东行。
有些族人坐不住了,他们不好意思找柳东行询问,便把主意打到了文怡头上。好几位柳太太找借口来看文怡,旁敲侧击,文怡只装作没听懂,还叹道:“前些日子族里闹得这么大,相公不知在二叔那里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事情平息下来了,却为了此事得罪了二叔。这些天二婶连我的面都不愿意见了,天天都在内院骂,说我们夫妻是强盗窃贼什么的。其实相公已经是看在一家人的面上做出许多让步了,他是长房嫡长孙,分家另立,原该从族里得一笔产业才是,如今不过是分得长房一百亩良田,还要劝长辈们不必为他争取更多,没想到在二婶看来,这一百亩仍旧是在割她的肉,实在叫人心里难过。”
几位柳太太相互交换了个眼色,神情都有些不大自在,柳九太太便干笑道:“可不是么?到底都是长房的子弟,行哥儿怎么说也不该只分一百亩地呀二老爷怎能这样待他呢?这不合情理不是?”
文怡无奈地笑笑:“罢了,在京城时,二叔已经分过我们两个小庄子,再添上这一百亩地,也不算少了。只是出京时因家里人手有限,无人照应,我们夫妻便把庄子都转手了。我们这一南下,还不知要在康南待多少年呢,便是置办再多的田产,又有什么用?只要这笔田产足够学堂的花费,我们夫妻便心满意足了。若不是为了这件大事,我们也不会起这个心思。”
柳九太太讪讪地笑了几声,与妯娌们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惭愧,没多久就要告辞。
文怡却拦下她们说:“侄儿媳妇忽然有了个主意。说来我们都是柳家媳妇,将来我们的子孙也都要在族学里读书的,族学之事,我们也当出一把力。我这里有几样首饰,还值些银子,不如就请婶娘们陪我去一趟四叔家,把它们捐出去吧?”
众人面面相觑,只得跟着文怡走了。于是文怡便当着众人的面将一匣子款式略嫌老旧的金银首饰交给了柳四太太,请她去首饰铺子换成银钱,归到族学账上。
有了文怡带头,柳三太太等人也纷纷捐了几件首饰,一时间,文怡在族中贤名大涨,不忿的柳顾氏听到消息后叫丫头拿了两匣子首饰去,却只得了一声谢,半点好名声都没得。
柳顾氏本来要骂人的,不过柳东行马上拉走了柳东宁,一起去拜访小时候的同窗,将他请到族学里充当幼童的开蒙先生。这位同窗已有秀才功名,是个学问扎实又稳重耐心的人,给幼童开蒙绰绰有余。而且因为他的家境清贫,柳家兄弟的邀请等于是帮了他大忙,经他之口,兄弟俩迅速在恒安学子当中赢得了仁善之名。
而另一位教导四书五经的老师,原是由柳复出面去请的,柳家兄弟却在那位同窗的引介下,把一位在恒安久负盛名的名师请回来了。一时间,族中对柳东宁的评价也大为改善。紧接着,柳东宁公开表示要入族学读书,与堂兄弟们做同窗,不复从前的高高在上,族人们的态度更为软化。
看在这件事的份上,柳顾氏没有再为难柳东行与文怡,而因为东宁与东矢兄弟要入读族学,长房在族学总算有了代表,柳复心中的怨气也得到了缓解,但他并没留意到,族人们谈论起他的嫡长子时,已经不再把东宁和他这个父亲视为一体了。
十一月的柳街渐渐平静下来了。而身上添了无数光环的柳东行,总算消停下来,对文怡道:“大局已定,咱们可以功成身退啦”。.。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