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宴(二)
曹德舜接着说道:“韩熙载父亲被杀的事件,诛连到整个家族,迫使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
韩熙载伪装成商贾,经正阳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韩熙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他的好朋友李谷是汝阴人,颍州的治所就在汝阴,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颍州颍上县境内的淮河岸边的颍水入淮处,其对岸便是吴国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关于韩熙载与李谷之间还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据说韩熙载与李谷在正阳分手时,两人举杯痛饮。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后来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采用其谋夺取了唐国的淮南之地;而韩熙载在唐国,却无所作为。”
那感叹道:“真想不到,韩熙载年轻时竟然有如此坎坷的经历。他后来怎么样了?”
曹德舜继续讲述:“吴睿帝顺义六年七月,韩熙载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吴国的都城广陵。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行止状》,类似于投名状,即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投吴原因以及平生志愿等情况,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篇《行止状》至今尚存,写得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虽然是请求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行状,却丝毫没有露出乞求之意,反而显得气势如虹,畅述平生之志。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韩熙载在青年时确有傲视天下之才,胸怀远大的抱负,然而却也极易招致非议,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
当时在吴国掌握实际大权的是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唐国烈祖李,韩熙载想要得到重用,必须要首先得到他的赏识。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先后充任滁、和、常三州从事,可能跟他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有关。好在韩熙载并不以为意,怡然自得,正好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十年以后,李完成了禅代,正式建国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唐国的都城金陵,授他秘书郎之职,掌太子东宫文翰。秘书郎,从六品上,其本职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的课写之事,但韩熙载却被派到太子东宫,可见李对他仍然心怀疑虑。从李对韩熙载所说的一番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个意思,他说:‘卿虽然早登科场,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职于州县,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辅佐我儿。’
不过韩熙载却不这样认为,后来在李即位后,他曾对人说:‘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是因为我是幕客之后。’
韩熙载的父亲是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韩熙载的言下之意是说因为自己门第不高,所以才不能得到李的重用,可见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
李本人就出身于社会下层,如何会以门第高低取人?他重用的宋齐丘等许多人,均属于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怎么会独独对韩熙载另持一套标准?李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而韩熙载却恰恰相反,性格孤傲,不拘小节,自然难以获得李的赏识。可见无论多聪明的人,认识别人容易,真正了解自己反倒很难。
正因为如此,韩熙载对自己的此次升职,并没有心存感激,也不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韩熙载在东宫一待就是七年,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韩熙载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那恍然大悟:“原来韩熙载是***啊!他肯定是在李即位后才得到重用的,对不对啊?”
曹德舜点点头:“不错,保大元年,先主李驾崩,太子李即位。因为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所以李即位之始,就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员外郎虽然仍是六品的官职,但毕竟是尚书省郎官,在唐五代属于清选之官,升迁的前途较好;唐五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绯袍,
韩熙载是六品的官员,按规定不能服绯,所以李特意赐绯,这样他就可以与五品官一样穿绯袍了。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
这个官职掌五礼,拟谥号,是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可见李对韩熙载之器重程度。在此之前,韩熙载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事,出于报答李的缘故,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其中。
按照礼制,凡皇帝死后,都必须给其拟定一个庙号。唐国以唐朝皇室的后裔自居,于是有人认为李在唐昭宗之后,其庙号应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均认为李乃是中兴之君,应当称为“祖”,于是遂确定李庙号为“烈祖”。在这件事上韩熙载的作为甚得中主李的欢心。但是韩熙载并不是善于逢迎的人,所以不可能事事都使李满意。
李即位之初,便改升元年号为保大。韩熙载认为按照礼制,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还说什么‘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何以训人?’
李以诏书已颁,不便改动为由,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虽然韩熙载此举没有得到李的赞同,但由于李是一个宽厚的人,并不影响他对韩熙载的信任。在这个期间,韩熙载对吉凶仪礼不当者十数事,一一进行了纠正,尽到了太常博士的职责。对于韩熙载的这些表现,李看在眼里,遂令韩熙载以本官权知制诰,对他委以更重的职责。”
那咂咂嘴:“老韩同志不愧是皇帝的铁杆啊?他如此给皇帝提意见,竟然一点事情都没有。真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啊!”
曹德舜有些发懵:“贤弟,你说什么‘同志’,‘铁杆’啊,到底是啥意思啊?”
那笑着解释:“曹老哥,我说韩熙载是皇帝的亲信,没有别的意思。这些词语都是西方的土话,你不用明白。请你还是继续讲韩熙载的经历吧。”
“好,我继续往下讲。按照唐五代时期的制度,置中书舍人六员,以其中一员掌管起草诏敕的工作,称为知制诰;如果以其他官员掌管这项工作,则称兼知制诰,或权知制诰。韩熙载能任此职,除了表明中主李对他的信任外,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他的权力。
韩熙载所起草的诏诰,文字典雅,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皇帝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摘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的不满,从而使其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保大四年八月,枢密使陈觉擅自调发汀、建、抚、信等州军队进攻福州,李惟恐有失,命王崇文、魏岑、冯延鲁等率军共同攻取福州。次年三月,由于诸将争功,加上吴越军队的增援,南**队大败,损失惨重。
四月,李下诏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宋齐丘、冯延巳等从中斡旋,竟然免死,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御史中丞江文蔚上表弹劾宰相冯延巳、魏岑怂恿进攻福州,应该治罪,结果反被贬为江州司士参军。
在这场战争中,朝中元老宋齐丘与冯延巳大肆鼓吹开疆拓土,对发动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韩熙载又与徐铉上表纠弹宋、冯二人与陈觉、魏岑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以正国法。
李不得已贬冯延巳为太子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但是不久魏岑就官复原职,而冯延巳却被任命为昭武军节度使。
宋齐丘与冯延巳等人本来就对韩熙载不满,韩熙载此举更加深了他们的忌恨。数日后,由宋齐丘亲自出面诬告韩熙载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并不善饮酒。因为此时宋齐丘党的势力甚大,李不得已,只好将韩熙载贬为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
韩熙载在外州数年后,才得以调回金陵重任虞部员外郎,等于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到了最初所任的官职。后来从员外郎逐渐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
曹德舜接着说道:“韩熙载父亲被杀的事件,诛连到整个家族,迫使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
韩熙载伪装成商贾,经正阳渡过淮河,逃入吴国境内。韩熙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他的好朋友李谷是汝阴人,颍州的治所就在汝阴,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阳镇就在颍州颍上县境内的淮河岸边的颍水入淮处,其对岸便是吴国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关于韩熙载与李谷之间还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据说韩熙载与李谷在正阳分手时,两人举杯痛饮。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后来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采用其谋夺取了唐国的淮南之地;而韩熙载在唐国,却无所作为。”
那感叹道:“真想不到,韩熙载年轻时竟然有如此坎坷的经历。他后来怎么样了?”
曹德舜继续讲述:“吴睿帝顺义六年七月,韩熙载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吴国的都城广陵。为了获得吴国的接纳,他首先向吴睿帝杨溥上了一个《行止状》,类似于投名状,即介绍自己的籍贯、出身、投吴原因以及平生志愿等情况,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篇《行止状》至今尚存,写得文采斐然,气势恢宏。虽然是请求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行状,却丝毫没有露出乞求之意,反而显得气势如虹,畅述平生之志。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韩熙载在青年时确有傲视天下之才,胸怀远大的抱负,然而却也极易招致非议,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
当时在吴国掌握实际大权的是徐知诰,也就是后来的唐国烈祖李,韩熙载想要得到重用,必须要首先得到他的赏识。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先后充任滁、和、常三州从事,可能跟他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有关。好在韩熙载并不以为意,怡然自得,正好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十年以后,李完成了禅代,正式建国称帝,才把韩熙载从外州召回唐国的都城金陵,授他秘书郎之职,掌太子东宫文翰。秘书郎,从六品上,其本职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的课写之事,但韩熙载却被派到太子东宫,可见李对他仍然心怀疑虑。从李对韩熙载所说的一番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个意思,他说:‘卿虽然早登科场,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职于州县,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辅佐我儿。’
不过韩熙载却不这样认为,后来在李即位后,他曾对人说:‘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是因为我是幕客之后。’
韩熙载的父亲是观察支使,属于幕职官系列。韩熙载的言下之意是说因为自己门第不高,所以才不能得到李的重用,可见他并没有认识到其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
李本人就出身于社会下层,如何会以门第高低取人?他重用的宋齐丘等许多人,均属于门第不高的庶族家庭,怎么会独独对韩熙载另持一套标准?李生活简朴,处事谨慎,不喜张扬,而韩熙载却恰恰相反,性格孤傲,不拘小节,自然难以获得李的赏识。可见无论多聪明的人,认识别人容易,真正了解自己反倒很难。
正因为如此,韩熙载对自己的此次升职,并没有心存感激,也不上表称谢。他每日在东宫与太子李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韩熙载在东宫一待就是七年,与太子的长期相处,使李对韩熙载的才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韩熙载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那恍然大悟:“原来韩熙载是***啊!他肯定是在李即位后才得到重用的,对不对啊?”
曹德舜点点头:“不错,保大元年,先主李驾崩,太子李即位。因为韩熙载是东宫旧僚,所以李即位之始,就任命他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赐绯。员外郎虽然仍是六品的官职,但毕竟是尚书省郎官,在唐五代属于清选之官,升迁的前途较好;唐五代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绯袍,
韩熙载是六品的官员,按规定不能服绯,所以李特意赐绯,这样他就可以与五品官一样穿绯袍了。又因为先主新丧、新帝即位,礼仪繁多,所以李又给韩熙载加了太常博士之职。
这个官职掌五礼,拟谥号,是国家在礼仪方面的学术权威,可见李对韩熙载之器重程度。在此之前,韩熙载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事,出于报答李的缘故,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其中。
按照礼制,凡皇帝死后,都必须给其拟定一个庙号。唐国以唐朝皇室的后裔自居,于是有人认为李在唐昭宗之后,其庙号应称“宗”,韩熙载与司门郎中萧俨、给事中江文蔚等,均认为李乃是中兴之君,应当称为“祖”,于是遂确定李庙号为“烈祖”。在这件事上韩熙载的作为甚得中主李的欢心。但是韩熙载并不是善于逢迎的人,所以不可能事事都使李满意。
李即位之初,便改升元年号为保大。韩熙载认为按照礼制,新帝即位的次年,才可以改元,还说什么‘逾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师古,何以训人?’
李以诏书已颁,不便改动为由,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虽然韩熙载此举没有得到李的赞同,但由于李是一个宽厚的人,并不影响他对韩熙载的信任。在这个期间,韩熙载对吉凶仪礼不当者十数事,一一进行了纠正,尽到了太常博士的职责。对于韩熙载的这些表现,李看在眼里,遂令韩熙载以本官权知制诰,对他委以更重的职责。”
那咂咂嘴:“老韩同志不愧是皇帝的铁杆啊?他如此给皇帝提意见,竟然一点事情都没有。真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啊!”
曹德舜有些发懵:“贤弟,你说什么‘同志’,‘铁杆’啊,到底是啥意思啊?”
那笑着解释:“曹老哥,我说韩熙载是皇帝的亲信,没有别的意思。这些词语都是西方的土话,你不用明白。请你还是继续讲韩熙载的经历吧。”
“好,我继续往下讲。按照唐五代时期的制度,置中书舍人六员,以其中一员掌管起草诏敕的工作,称为知制诰;如果以其他官员掌管这项工作,则称兼知制诰,或权知制诰。韩熙载能任此职,除了表明中主李对他的信任外,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他的权力。
韩熙载所起草的诏诰,文字典雅,有元和之风,甚得舆论的好评。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皇帝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摘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的不满,从而使其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保大四年八月,枢密使陈觉擅自调发汀、建、抚、信等州军队进攻福州,李惟恐有失,命王崇文、魏岑、冯延鲁等率军共同攻取福州。次年三月,由于诸将争功,加上吴越军队的增援,南**队大败,损失惨重。
四月,李下诏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宋齐丘、冯延巳等从中斡旋,竟然免死,将陈觉流放蕲州,冯延鲁流放舒州。御史中丞江文蔚上表弹劾宰相冯延巳、魏岑怂恿进攻福州,应该治罪,结果反被贬为江州司士参军。
在这场战争中,朝中元老宋齐丘与冯延巳大肆鼓吹开疆拓土,对发动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韩熙载又与徐铉上表纠弹宋、冯二人与陈觉、魏岑等结为朋党,祸乱国事,并请求诛杀陈觉、冯延鲁等人,以正国法。
李不得已贬冯延巳为太子少傅、魏岑为太子洗马,但是不久魏岑就官复原职,而冯延巳却被任命为昭武军节度使。
宋齐丘与冯延巳等人本来就对韩熙载不满,韩熙载此举更加深了他们的忌恨。数日后,由宋齐丘亲自出面诬告韩熙载嗜酒猖狂,其实韩熙载并不善饮酒。因为此时宋齐丘党的势力甚大,李不得已,只好将韩熙载贬为和州司士参军,不久又调任宣州节度推官。
韩熙载在外州数年后,才得以调回金陵重任虞部员外郎,等于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到了最初所任的官职。后来从员外郎逐渐升任虞部郎中、史馆修撰。”